導師三省

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本科,是一所已經成爲歷史的學校,西北建築工程學院,隸屬於建設部,座落在西安南郊小寨十字東北角。2000年末,正值全國大學合併潮,當時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和西安地質學院合併成了今天的“長安大學”。名字就是歷史和傳承,原來的三所院校的名字都帶了各自的專業特色。合併後的“長安大學”,沒有任何歷史殘留,一切從頭再來。

當然,合併有合併的好,對我們西北建築工程學院的學生們來說,頓時就成了一所大學而非學院的畢業生,覺得高大上了許多。

美其名曰合併,感覺還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對其他兩所學校的兼併。既然合併,總要讓學生們享受一下合併的紅利。於是,原公路交大研究生部就給了沒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幾個保送研究生的名額。正在苦讀準備研考的我,稀裏糊塗地被保送了研究生。

我本科學的是工程管理專業,有學一些技術經理與管理方面的課程。研究生分專業時,學校考慮到專業的銜接,就把我分到了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的技術經濟方向,導師張三省。

無從考證到底應該叫張三xing還是張三sheng,反正周圍的人都叫他張三省(sheng)。但是又有人叫說其實本來他應該叫張三xing,只是大家圖省事兒,或者很多人不知道省其實是個多音字,都徑直叫張三省。

按照魯迅先生的套路,世界上本來沒有張三sheng,叫的人多了,就有了張三sheng。

三省老師是一個標準的陝西漢子。

一是膚色黑。關於這一點,有一個笑話。話說以前公路學院有很多非洲的研究生,主要是替非洲國家培養公路路橋建設人才。導師的兒子小時候到公路學院校園裏玩,第一次見到黑人留學生,驚奇的對師母說:“媽媽,竟然有比我爸爸還黑的人?!”

二是口味重。這個希望不要有歧義。導師抽菸抽的是“555”,喝酒愛喝高度酒,喝茶總是大把大把的茶葉往杯子裏放。

三是人很細心。像一個父親一樣,關注我們的學習、生活等等一切。我們這羣同門師兄弟算是比較幸運的,導師課題多,我們參與課題研究和實踐的機會就多,畢業論文就好寫很多。那時候一到寒暑假,三省老師就帶着我們到處調研做課題,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但我覺得張老師最成功的是,培養了一個聰明的學霸兒子。當很多人爲了上西安最好的中學動輒破費幾萬十幾萬找人找關係時,他的兒子拿着獎學金考進了高新一中。高考時,考上了哈工大和南洋理工聯合辦學的專業,在南洋理工上完研究生後,留在了新加坡。很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那個聰明的小夥子有了什麼樣的變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永遠是張老師的驕傲。

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張老師都會請他的學生們一起吃飯。這也是帶研究生的導師們的慣例。一般這樣的活動,師母也會參加。

那時師母在長安大學圖書館工作,人樸素、節儉、賢惠,快人快語,感覺是個很容易快樂和滿足的人。

這樣一個家庭,應該是幸福的,快樂的。

生活有時候總會猝不及防的奪走一些我們的擁有。有一年,我還在法國工作的時候,過年回國,聽說師母因病去世了,從生病到離開,短短半年時間。

後來,導師又組建了新的家庭,新師母是音樂學院的老師。某一年的春節之後,我請導師吃飯,導師和師母手牽着手出現在我們面前,自然,坦然。看着新師母對導師百般照顧,我想,也許生者的幸福,就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

雖然在同一所城市,與導師相聚一年也沒幾次,但卻常常想起。前幾天老師打電話,說他要正式退休了,弟子們要搞個小型儀式。不巧的是,我要出差,沒辦法參加。

在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天正下着小雨。我打開手機,一遍又一遍錄着對老師的祝福視頻,直到自己滿意,才發給了師妹。

曾子說:“吾日三省(xing)吾身。”人與人之間,相聚,相離,都是緣分。

感謝生活讓我們遇見,也感謝生活,讓我們別離。我們愛誰,恨誰,思念誰,錯過誰,記得誰,忘記誰,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謹以此,感謝一個平凡的導師,教學幾十載,桃李滿天下,這就是一個平凡人對社會所做的最大貢獻。

祝導師和師母健康,快樂,幸福。

吾日三省吾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