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真的很重要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日,看《極限挑戰》第四季,極限男人幫六位演員在重返1978年體驗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和參加1978年高考後,在上海崇明中學做了一個特別節目,以鼓勵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

高三學生們站在足球場的同一條起跑線上,由黃渤等人每人提一個問題,如果答案肯定,可以向前六步,走到下一條線,如果否定,則留在原地。這六個問題分別是:

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而且現在還保持着一定水準?

4、你從小到大的旅行經歷當中,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爲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回答完每個問題,都有人前進,有人不動。很快地,差距出現了,有的學生一直在走,有的學生則一步也沒有動過,有的學生後來居上,有的學生先是遙遙領先最終又被反超。六個問題完成後,一起出發的所有人站在了六條不同的起跑線上。然後大家以各自的位置爲起點,同時出發,一起衝向體育館,並規定只有前20名纔有資格進入體育館內拿到禮物。

體育館內一羣翹首企盼的家長坐在看臺上,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跑進來時,家長就高興地跑下看臺抱緊孩子。而那些發現自己的孩子遲遲沒進來的家長,則在看臺上一臉的揪心。當跑在最前面的20名學生全部到位後,幾個沒見到自家孩子的父母,眼睛明顯地紅了起來。

顯然,這不是一場公平的比賽。就像黃渤說的:“你們之所以站在這條線上,和你們之前的努力其實並沒有多大關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靠前的起跑線,站不下所有的人,無論父母怎樣拼盡全力,他們能把孩子送達的地方,總有高低遠近的差別。而令人吃驚地是,跑到最後的前20名學生,並非全是站在最前起跑線上的學生,而站在最後起跑線上的也並非全在最後。這充分說明,一個人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可能與你的起跑線有一些關係,但更多地卻取決於你後期的努力程度。

隨後,極限男人幫和極限智囊團共十個人也玩了這一個遊戲。當回答完六個問題後,僅有五人不同程度地走到了前面,而男人幫的五位成員則留在了原地。他們雖然留在原地,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但這不妨礙他們經過多年的打拼和努力,已經成爲各自行業和領域的姣姣者。

儘管這只是個遊戲,但有很多人卻說這個遊戲既很殘酷,又特別真實。

曾幾何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爲無數家長嘴邊的永恆話題。“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考上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這是電視劇中的臺詞,但又何嘗不是現在大多數父母的心聲呢?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家長們就爲孩子費盡了心思。想盡辦法,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請家教,報輔導班,託關係找人脈,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分到最好的班級,爲孩子創造良好的條件,只是希望他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然而無數的事實證明,孩子們對此並不領情,家長的努力有時會有回報,但更多的卻是失望與無奈。因爲孩子們最終能否取得成功,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他們後天的努力程度,而不僅僅看他是否贏在了起跑線上。自身的努力纔是能否取得最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正如黃磊所說的:“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長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家境、教育環境、父母的格局和能力,使得每個孩子的起點註定不同。但即便大家起點都一樣,決定孩子能跑多快、多遠的因素,也遠不止這些。人生如此漫長,最初的領先,會慢慢被生命長河所稀釋。所謂“起跑線”,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止有一條,而每一個人,只要你足夠努力,都可以在不同階段擁有新的起跑線。

比起跟“起跑線”死磕,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學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拿到重新定義起跑線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別讓其他人的時間表催着你跑。我們也許給不了孩子足夠靠前的起跑線,但我們可以傳遞給孩子一些不會被生命長河輕易稀釋的東西。比如終身學習的能力,交一些真正的朋友,學會讀書明禮,學會努力,學會做人等等。這些纔是會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

起跑線確實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