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媒體中的“迴音室”效應分析 ——基於知乎與微博的比較研究

摘要:“迴音室”效應是由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衆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他用迴音室隱喻了網絡時代傳播的侷限性,即“當我們預設了觀點、話題,只選擇讓我們愉悅的信息領域,聚集類似的信息和同樣的觀點,而隔離其他領域的信息和異己的聲音,就會讓我們原本的觀點得到印證和強化。”

本研究通過對知乎和微博兩大信息平臺進行比較分析,以案例分析法爲主、問卷調查法爲輔對迴音室效應在個人、羣體以及社會層面的表現進行探討,發現知乎與微博中均具有自己的“信息繭房”現象,並在輿情事件中形成了觀點截然不同的兩個“族羣”,乃至對用戶的公共議程認知產生影響。本研究不僅闡明瞭迴應室效應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從技術、個體心理與羣體三個維度論述了造成“迴音室”效應的原因。除此以外,本研究還對“迴音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批判性地探討,旨在揭示“迴音室”效應對當前的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所造成的危害,給予業界和學界一定的警示,對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迴音室效應;信息繭房;繭房的族羣化;Daily us;篩選關注;協同過濾


目錄

一緒論 1

(一) 研究意義 1

(二) 文獻綜述 2

(1) 國外研究 2

(2) 國內研究 3

(三) 研究方法 5

(四) 研究目的 6

(五) 研究框架設想 6

二微博、知乎與迴音室效應 7

(一) 什麼是“迴音室”效應 7

(1) 信息繭房:微觀層面上回音室效應形成的關鍵 8

(2) 繭房的族羣化:迴音室效應在羣體層面的具象表現 8

(3) Daily Us:迴音室效應在社會層面的“終極形態” 9

(二) 基於傳播學角度的微博知乎比較分析 9

(1) 信息生產者:UGC化信息生產與用戶結構比較 9

(2) 信息內容:“信息繭房”現象同存與內容風格探析 10

(3) 信息傳播方式:多對多傳播爲主但意見領袖作用不同 12

(4) 傳播效果:階層、圈子化明顯與效果差異分析 13

(三) 迴音室效應在微博與知乎中的具體表現 14

(1) 微博與知乎的“信息繭房”表現 14

(2) 微博與知乎的“繭房族羣化”表現 16

(3) Daily US :微博與知乎的議程設置差異 23

三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效應的成因分析 25

(一) 技術層面:篩選關注機制與協同過濾功能 25

(二) 個人層面:網民的選擇性心理與從衆心理 26

(三) 羣體層面:網民的羣體抱團現象 27

四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效應的影響 27

(一) 個人層面:對現實的失真認知與自我封閉下的個人主義 27

(二) 羣體層面:迴音室效應引起的羣體極化現象 28

(三) 社會層面:僞個性化與羣體的偏向性錯誤 29

五結語 30

 

緒論

(一) 研究意義

毫無疑問,4G帶寬的技術性突破、手機的便攜性使我們的言論社交功能得以擺脫時空的限制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如: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在個人形象建立與人際傳播中的地位無可撼動;微博的UGC化與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話語權的壁壘,形成了虛擬社會中的重新賦權,促進了信息的透明化;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新聞的試水使得“你關注的纔是頭條”的願景成爲真實,還有各類論壇類app所形成的思想與言論的“公開市場”,使得文化與思想的火花得以更大範圍、更高活躍度的碰撞——web3.0時代,網絡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用戶互動的平臺,人工智能、關聯數據的構建,使得人和網絡,人與人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

然而,使“科技成爲人的一部分”的願景固然美好,但大數據、大信息時代必不可少篩選關注、協同過濾功能也必不可免的造成了新的“bug”。本文所要討論的“迴音室”效應,就是其中之一。

迴音室效應是由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衆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他用迴音室隱喻了網絡時代傳播的侷限性,即“當我們預設了觀點、話題,只選擇讓我們愉悅的信息領域,聚集類似的信息和同樣的觀點,而隔離其他領域的信息和異己的聲音,就會讓我們原本的觀點得到印證和強化。”

迴音室效應的具體表現不勝枚舉,比如微博中我們的自主選擇的“關注”列項與大數據的個性化推送無疑易使其他聲音被屏蔽掉,從個人角度講,沒有觀點的交鋒,沒有其他多元化的聲音,一味迎合受衆的選擇性心理的“迴音室”效應,極易造成個人的對現實的認知偏差和偏激的個人主義,阻礙個人的全面發展;而對整個社會來講,“迴音室”效應會引起羣際之間的溝通障礙,使“迴音室”中偏激的意見更趨向於偏激,從而導致羣體極化的產生——當今國內輿論場上的情緒化傾向,與“迴音室”效應不無關係。

更有甚者,正如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曾在文化工業觀點中提出當前的大衆文化(他主指大衆音樂)是“本質沒有個性的東西用新鮮的外觀包裹着”的“僞個性化”,當前的所謂“個人定製化”信息何嘗不具有同樣的弊病。比如,當我們瀏覽知乎app的一些問題,所看到的第一個答案也許並非是最精闢的一個,但一定是點贊量最高的一個,這無疑對我們的理性判斷產生了預設:使我們感到,某個事件、某種信息的觀點“都是這樣的”,微博的推送機制通理。當成千上萬的網民所看到的信息幾近雷同,那麼又何來“個性化”一說?這何嘗不是對“思想表達豐富性”的變相閹割?

微博與知乎是目前中國的信息平臺中最爲“火爆”的兩個。微博以用戶量取勝,樹大根深,事實上,許多“熱門事件”是否熱門都是以其在微博上所受的關注量大小來評定的;知乎後來居上,其特有的精英化、問答式的經營模式,使其在諸多社會問題愈加體現他的輿論影響力,如:魏澤西事件、網約車事件等。然而,奇特的是,在知乎與微博這兩個同樣具有強大輿論影響力的平臺上,信息的呈現、熱點的界定往往大相徑庭。

因此,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從知乎與微博上的話語差異性入手,證明當前網絡環境下確實存在的“迴音室”效應,並對其原因和惡劣影響進行深刻而詳細的剖析顯得尤爲必要。

(二) 文獻綜述

“迴音室”(echo chamber effect)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著名學者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在原書中,桑斯坦以當時廣爲流行的博客爲案例闡述了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現象。桑斯坦指出,儘管理論上,博客的世界就如當初約翰密爾在《論自由》所倡導的一樣,形成了自由、開放的“觀點的自由市場”,任何人可以在博客中瞭解到各種各樣的思想。但實際上,由於博客的鏈接機制往往只會選擇與原博相近的內容,這就很有可能造成“如果人們閱讀的博客與自己先前的信念一致,則自由派閱讀自由主義的博客會變得更加自由主義,保守派閱讀保守主義的文章更趨於保守主義”的後果,即在海量信息存在的網絡環境裏,基於人有限度的注意力與強大的信息篩選機制雙重作用,人們往往容易凝聚自己青睞的信息和觀點,而隔離其他領域的信息和異己的聲音,如此一來,無疑如同聽到了自己“放大後的回聲”。

(1) 國外研究

“迴音室效應”觀點的提出有“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的理論淵源。這個術語最早由麥克盧漢創造,由尼爾·波斯曼首次公開使用。媒介環境學認爲,“媒介即是環境”。何道寬的《媒介環境學辨析》一文中論述,這個概念分爲三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質屬性結構和符號形式有其規定性的作用,會對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儲存產生影響。2、傳播媒介有偏向性,如麥克盧漢的“感知偏向論”與英尼斯的“時空偏向論”。3、傳播技術會對文化產生影響。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他認爲,拼音文字是視覺的延伸,網絡則是大腦的延伸。其次,他提出“媒介即訊息”,認爲“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媒介演進史”,不同時期的不同媒介會對人的感知造成不同的影響,如印刷媒介促進了人的邏輯能力。在麥克盧漢的基礎上,波斯曼在《童年的消逝》和《娛樂至死》兩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媒介是複雜的訊息系統,媒介隱含而固有的結構,對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均有深遠而不易察覺的影響。”

此外,從心理學角度,著名美國學者華萊士在其著作《互聯網心理學》中也闡述了關於互聯網交往中“向邊緣移動”的現象。他說:“在互聯網上……一個個體最初可能是帶着相對中立的觀點看某個問題的,但與別人就此在網絡討論後,他可能從中間的地段向邊緣移動。”儘管沒有確切提出“迴音室效應”一詞,但這無疑是對“迴音室”現象的另一種闡釋。

在政治方面,麻省理工教授馬歇爾·範·阿爾斯泰和埃裏克·布林約爾鬆在1997年的論文《電子社區:是全球村,還是網絡巴爾幹國家?》首次提出了“迴音室效應”與“信息地域化割裂”間的關係,文中指出:在政府羣體內部會因爲“迴音房”效應,小羣體內的人逐漸形成趨同的風格,不願意接受“信息繭房”外的信息,形成羣體內部同質、羣體之間異質的特點。這種特點一旦被政治勢力利用,就會使得互聯網空間“巴爾幹化”化——即像現實的巴爾幹半島一樣,存在多個互相敵對或意見不同的政區和勢力。

(2) 國內研究

國內以“迴音室效應”爲專門的主題的論文數量很少,在中國知網中輸入關鍵詞“迴音室”,人文社科類論文僅有5篇相關文章。然而這並不意味着迴音室效應的著作稀缺,事實上回音室效應往往是被揉入許多文章中“充當論據”的。經過筆者的搜索、調研與整理,國內關於“迴音室效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A 迴音室效應的形成

國內學術關於迴音室效應的形成機制的描述,多集中於另一個概念——“信息繭房”。“信息繭房”這一名詞也是由桑斯坦提出的,它是指由於個體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總傾向於在龐大的信息海洋中選擇自己喜好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在看似海量的信息世界中,用戶實際上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關於信息繭房是如何凝聚成“迴音室”形態,學者郭小平在期刊文章《信息的“協同過濾”與網民的“羣體極化”傾向》中論述道:受衆在“窄化”機制的制約下,所對話、溝通的對象很容易集中於類似的觀點。一旦受衆懶於接收不同的信息,經過協商而形成的民主溝通也就難以實現——這種窄化,無疑使互動產生了“迴音壁式”的效果。湖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楊慧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微博的“信息繭房”效應研究》中則將回音室效應作爲“信息繭房”的一部分去進行闡釋,她指出“當我們預設了觀點、立場、話題,只選擇讓我們愉悅的信息領域,聚集類似的信息和同樣的觀點,就會使我們原本的觀點得到印證和強化,所以身處於封閉繭房內的我們聽到的只是個人放大的回聲。”浙江大學碩士彭曉曉則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信息時代下的認知繭房:廣告業界與學界的“信息繭房”探析》中獨闢蹊徑,通過精細的統計學分析證明了繭房的族羣化現象,並指出繭房的族羣化現象易導致信息在該領域或信息空間整體內的封閉化、固定化流動。而者形成了子羣內的同質化和子羣間的異質化特點。

B 迴音室效應與羣體極化

關於迴音室效應和羣體極化的關係,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明確提出“羣體極化”概念的凱斯·桑斯坦對其的描述。他指出:“新科技的發展,使得原本孤立的人羣聚集在一起進行議題商議,而超鏈接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幫助人們更加輕易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人,而這種志同道合間的人之間的交流,易使人們原有的觀點不斷加強,朝着極端的方向去。”北京大學胡泳副教授在著作《衆聲喧譁: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中探討網絡公共討論和個人表達時的品質問題時,也提到“由於虛擬社區通常建立在擁有相同興趣愛好、觀念想法的人羣基礎上,信息和想法在封閉的小空間中不斷膨脹和增強,極易形成網絡的‘迴音室效應’。同質社區加劇了調和多樣利益和世界觀的難度,易造成政治分裂,羣體極化並不利於互聯網民主性的充分釋放。”

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辛文娟與重慶工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學院講師賴涵合著的論文《羣體極化視域下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研究——以微博網民討論“溫嶺殺醫案”爲例》中探討“輿情演化與羣體極化之間的互相作用關係時”時論述道:在輿情高潮期,關注度不高羣體代表性不強的觀點會被逐漸淹沒、同化或邊緣,並因此形成了截然兩級對立的傾向性。這段話無疑具象的表現出了迴音室效應與羣體極化間的關係——即強大的迴音室效應是羣體極化不可避免的成因之一。同樣的觀點還有江西財經大學的博士生鄭璐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羣體極化中的網絡謠言傳播研究》所言,信息窄化使得越來越多的網民只能聽到自己的迴音,網絡的互動成了一種“迴音壁”式的互動,網絡輿情的極化速度大大加快。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研讀與比較,可以發現,“迴音室”這一名詞由國外首創,國外文獻對於“迴音室”效應的探討多集中於宏觀的學理研究與框架制定,或者將“迴音室”效應作爲現象揉入對互聯網心理、政治等方面的探討中去,而國內研究與國外一脈相承,但更注重運用這一名詞對本國互聯網形勢進行探討和研究。

在當前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中,各類信息平臺如雨後春筍且風格迥異,在本文中,筆者擬通過對知乎和微博這兩個具備較大影響力的信息平臺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迴音室效應的表現、原因和影響進行論述,這無疑是對當前國內互聯網新媒體中的“迴音室”效應進行更深入、更細化的探討。在目前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中,該思路實屬新穎。也因此更具備學術價值。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應用了文獻研究、問卷調查、案例抽樣分析等方法。其中以案例抽樣分析、文獻研究爲主,問卷調查手段爲輔。

文獻研究法:筆者閱讀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著作,如《烏合之衆》、《衆人如何生產知識》等;2、與知乎、微博、迴音室效應、信息繭房理論有關係的碩博士論文;3、互聯網上關於最近輿情的數據、資料等;4、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的相關選題與論文。

案例分析法:爲了瞭解證明知乎與微博存在迴音室效應,筆者選取了幾個知名的輿情事件中兩方的評論、回答等作爲例子;此外,爲了研究雙方的議程設置差異,筆者還截取了4月12日當天微博與知乎的熱門排行信息以作比較。

問卷調查法:問卷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對象瞭解情況或徵詢意見的調查方法。爲了瞭解知乎與微博的話題差異性,筆者在網上發佈問卷,

以傾向於在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用戶爲問卷發佈對象,並在數據整理中剔除無用的信息最終獲取240份有價值問卷。問卷詳情見附錄。爲了證實知乎和微博是否對慣用者的議程認知造成影響,筆者通過問卷調研,擬在瞭解如下幾個問題:

1、 對於慣在知乎或微博獲取信息的用戶,其關注的內容是哪些方面,最近更關注哪些話題?

2、對於慣在知乎或微博獲取信息的用戶,哪些內容是它很少關注的領域,以及最近哪些點擊率高的信息他完全不關注?

(四)研究目的

本文擬從微博和知乎的比較入手,通過案例研究方法,再輔以問卷調查手段,將“迴音室效應”拆解爲微觀的個人層面、羣體層面以及宏觀的社會層面三個維度去論述,指出“迴音室效應”在各個維度產生的原因及影響,並論述和解決以下問題:

1、對個人而言,迴音室效應主要表現爲形成“信息繭房”現象,本文擬論述知乎和微博中是否存在個人的“信息繭房”這種現象及其出現的原因以及影響。

2、對羣體而言,個人的“信息繭房”易形成羣體的“繭房叢”形態,從而加劇迴應室效應。本文擬證實並論述在知乎和微博中是否存在彼此的“繭房叢”,換句話說,在一些輿情事件中,微博和知乎是否存在不同的輿論聲勢及其出現的原因和負面影響。

3、通過進一步將視角放在宏觀的社會層面,本文擬證明在以“點擊率”爲王的微博和知乎中,“繭房叢”形態的迴音室效應是否造成了微博與知乎的議程設置差異,並論述這種“daily us”(二章一小節有具體的概念解釋)形態的負面影響。

(五) 研究框架設想

在第一部分,筆者擬從信息生產者、信息內容、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傳播效果4個方面比較知乎和微博作爲兩大信息平臺的異同後,證明迴音室效應的存在並探討了其表現形式。

其一,在個人層面,迴音室效應表現爲“信息繭房”,或者說,信息繭房是迴應室效應形成的關鍵——正是信息繭房的形成,使得我們不斷地積累同質的信息而隔離了異質的信息,從而形成了“迴應室效應”,並通過對微博“我的日報”式主頁以及知乎的“千人讚歌”陷阱現象的描述來證明信息繭房在我們慣常瀏覽信息平臺上的存在。

其二,在羣體層面,迴應室效應具體表現“繭房的族羣化”——“由於繭房呈現出彼此相互聯結,互有重疊的“繭房叢”的形態,因此信息流動更趨於封閉化和固定化”。此外,筆者通過運用抽樣分析法,對“網約車爭議”與“人民日報批河圖”兩個輿情事件中微博與知乎話語的差異性進行了探討,證明了在微博與知乎中存在不同的輿論聲勢,換言之,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迴音房。

其三,在社會層面,筆者將“daily us”形容成迴音室效應的“終極形態”——這是由於,迴音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公共議程設置,並通過問卷調查法和抽樣分析法證明了在知乎和微博中,用戶關注的熱點是存在差異的。也就是說,在這兩個信息平臺中,議程的優先順序是不一樣的。

在第二部分,筆者擬從技術層面、個人微觀層面、羣體層面三個維度闡述迴音室效應的形成原因。

在第三部分,筆者擬從批判的角度闡述迴音室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對個人而言,信息繭房中的迴音室效應會使得個人對現實的認知失真並造成封閉下的稍顯病態的個人主義。對羣體而言,由於迴音室本身具有封閉式與“沉默的螺旋”效應,羣體極化的現象十分明顯,這是種對網絡公共環境與社會公共治安有極大的威脅性的表徵。而在更宏觀的社會層面,“daily us”的存在使得我們獲取的信息並沒有絕對的“個性化”,而是被“同質化”了;此外,由於我們所關注的所謂“熱門”,具有明顯的圈子化、階層化的特點,所以從社會層面而言,以知乎和微博爲代表的信息平臺,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迴音室”。

一 微博、知乎與迴音室效應

(一) 什麼是“迴音室”效應

“迴音室”(echo chamber effect)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著名學者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在原書中,桑斯坦以當時廣爲流行的博客爲案例闡述了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現象。桑斯坦指出,儘管理論上,博客的世界就如當初約翰密爾在《論自由》所倡導的一樣,形成了自由、開放的“觀點的自由市場”,任何人可以在博客中瞭解到各種各樣的思想。但實際上,由於博客的鏈接機制往往只會選擇與原博相近的內容,這就很有可能造成“如果人們閱讀的博客與自己先前的信念一致,則自由派閱讀自由主義的博客會變得更加自由主義,保守派閱讀保守主義的文章更趨於保守主義”的後果,即在海量信息存在的網絡環境裏,基於人有限度的注意力與強大的信息篩選機制雙重作用,人們往往容易凝聚自己青睞的信息和觀點,而隔離其他領域的信息和異己的聲音,如此一來,無疑如同聽到了自己“放大後的回聲”。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總結,筆者發現迴音室效應在個人、羣體以及社會層面皆有顯著的表現和豐富的內涵,下文將通過信息繭房、繭房的族羣化、daily us三個概念對“迴音室效應”進行從微觀到宏觀的闡釋。

(1) 信息繭房:微觀層面上回音室效應形成的關鍵

“信息繭房”也被譯爲“信息窄化”,是迴音室效應形成的關鍵。“信息繭房”這一名詞也是由桑斯坦提出的,它是指由於個體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總傾向於在龐大的信息海洋中選擇自己喜好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在這個基礎上,技術上強大的“篩選關注”功能與“協同過濾”機制無疑爲用戶定製自己的“個人日報”(daily me)助力良多,久而久之,在看似海量的信息世界中,用戶實際上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2) 繭房的族羣化:迴音室效應在羣體層面的具象表現

浙江大學彭曉曉利用社交網絡分析工具UCINET與內容分析軟件ROST content mining進行詳細的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繭房”並非個個獨立存在,而是成族羣化的,這正是迴音室效應在羣體層面上的具象表現。

馬克思·韋伯認爲,族羣不同於親屬羣體,不侷限於血脈而更關注成員間的記憶認同、習俗、習慣等主觀的認同而存在。由於在一個族羣中,成員自我構築繭房的同時,也充當了另一成員“繭房壁”的一部分,繭房呈現出彼此相互聯結,互有重疊的“繭房叢”的形態,因此信息流動更趨於封閉化和固定化。在這樣信息流通模式下,“思想與觀點相近的人們在特別營造的小天地之中獲得虛假保證,彷彿與自己信念相抵觸的事實全都不存在”的景象自然“合乎邏輯”。久而久之,網絡信息環境在繭房族羣內的強大的迴音室效應的影響下,難免走向“羣體極化”的歧途,筆者將在第四章對這些“惡果”做詳細地敘述。

(3) Daily Us:迴音室效應在社會層面的“終極形態”

筆者認爲,“Daily us”是迴音室效應的“終極形態”——這可以解釋爲,迴音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公共議程設置。

什麼是“Daily us”呢?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衆人如何生產知識》中說,與“Daily me(個人日報)”形成對比,人們可以通過對“Daily us”的關注,迅速取得所有,至少是大多數人持有的信息,每個人也都可以參與到“Daily us”的生產過程中,最典型的例子如維基百科,或者我們常說的“點擊率爲王”。

然而,桑斯坦也指出“儘管在一些問題上,大量人的平均觀點非常準確”,但同樣的,“大量人共有的信息和平均的觀點”也可能放大錯誤、造成系統性的偏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的媒體渠道對公共議程設置的區別,往往會使得慣用不同媒體的用戶對公共議程的認知出現偏差。使得不同的信息平臺本身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迴音室”,體量大、人數多的羣體所造成的迴音也愈大,以至於蓋過了其他的聲音。

接下來,筆者將在下文通過對兩大較爲熱門的信息搜索平臺——“新浪微博”與“知乎”上信息的梳理和比較來詳述網絡環境下“迴音室效應”的存在。

(二) 基於傳播學角度的微博知乎比較分析

(1) 信息生產者:UGC化信息生產與用戶結構比較

從信息生產者方面來看,二者均爲UGC式(用戶生產內容)信息生產方式,但用戶結構有顯著差異。如下圖1與圖2所示,知乎用戶中大學以上學歷、已工作人羣所佔比例比較大,微博各類人的比例較爲均衡,但大學以下學歷人羣所佔比例明顯比知乎大。


圖1


圖2

知乎自2010年12月上線,便呈現出用戶趨向精英化的特點,從以小米董事長雷軍、土豆網CEO王微領軍的第一批“科技類”用戶,到以各行各業具備互聯網精神的精英們領頭的第二批用戶,這兩批用戶已然作爲知乎中的“意見領袖”,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知乎趨向專業化、精英化的內容生產基調。

而微博自2009年上線以來,就以普通大衆爲用戶核心,儘管吸納了不少公衆人物作爲“流量導引”,吸引大衆注意力,但微博上真正的話語發力者,仍爲“草根大衆”,這從草根段子手金句頻出甚至職業化,熱點事件中網友留言的受重視程度等例子中皆可見一斑。

(2) 信息內容:“信息繭房”現象同存與內容風格探析

從信息內容上來看,首先,由於技術上的篩選關注功能以及協同過濾機制在微博與知乎首頁內容中同樣發揮着作用,因此二者共同存在着信息繭房現象。其次,二者內容的風格差異巨大,以2017年4月11日熱門事件“美聯航強制乘客下機”在微博和知乎上呈現的內容來分析, 內容如下圖3。


圖3

(圖爲4月11日 “美聯航”事件爆發初期,微博上點贊量4萬的一條消息下及其留言中熱度最高的幾條。)


圖4


圖5

4月11日知乎上關於美聯航的問題及其評論

通過截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知乎的寫作風格以專業化的中長篇大論爲主,網友發言相對理性剋制;微博存在字數限制,用戶寫作風格較情緒化,多爲調侃、吐槽等內容爲主。

(3) 信息傳播方式:多對多傳播爲主但意見領袖作用不同

從信息傳播方式方面看,知乎與微博均是以用戶爲主的多對多傳播,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話題引導、輿情累積方面都有極大的影響。意見領袖是拉扎斯菲爾德最早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爲在大衆傳播效果形成的過程中,有一夥“活躍分子”,常爲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他起着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形成了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在知乎中,由於話題的呈現形式以“問答”爲主,優質答案能獲得更多的點贊量從而使熱度提升。基於這樣的機制,提問者與回答者之間顯然在某一問題上、某一領域內存在“知識差”,因此回答者對於提問者以及其他對問題有興趣卻不得甚解的旁觀者們來說,說服力較強。在微博中意見領袖則以粉絲量巨大動輒十萬級到千萬級的“大V”形式存在着,由於這樣的用戶所傳播的觀點和信息受衆巨大,也就更易營造出“全民皆議”這樣的輿論氛圍。

(4) 傳播效果:階層、圈子化明顯與效果差異分析

從對普通受衆造成的傳播效果方面看,首先,微博與知乎上的議程設置均是以“點擊率”、“搜索量”爲主要參照指標的,這從微博熱搜榜、知乎熱門資訊排行榜上都可見一斑。如下圖6。

 

圖6

其次,通過對以上兩圖進行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微博熱搜榜排名第一的#白百何陳羽凡分居#的搜索量爲百萬級,知乎熱門資訊榜排名第一的話題#一億粉絲的美國網紅,爲何要退出互聯網#點贊量爲9.9千,考慮到我國億量級的人口基數,也就是說,所謂的“爆款事件”“熱門話題”,也並非真的達到了“全民皆議”的效果,具有明顯的圈子化、階層化特點。

最後,鑑於微博的受衆數量級大,信息內容存在字數限制,寫作風格情緒化等特點,微博更容易出現“沉默的螺旋”現象。“沉默的螺旋”由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提出,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即由於人存在着恐懼被孤立的本能,當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多數人相悖時,就會趨於沉默,反之,會趨於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效果。比如在2016年引起網絡熱議的“趙薇事件”中(如下圖7)


圖7

微博上呈現出一邊倒地對趙薇本人的謾罵、攻擊,而本應引導輿論理性發展,提出不同意見的大V卻集體失聲,與其說是“被趙薇公關”,不如說害怕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被網絡輿論裹挾而聰明的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知乎作爲國內典型的知識性社區,同時承擔着信息搜索平臺的作用,其文風以論述性、專業性見長,其意見領袖多爲本科以上的高學歷知識分子,其問答模式的話題設置形式使得信息在“多對多傳播”的平級傳播基礎上也存在着由高到低的梯級傳遞特點,因此,知乎上就某一問題發表的論見勸服效果更好。

(三) 迴音室效應在微博與知乎中的具體表現

(1) 微博與知乎的“信息繭房”表現

毋庸置疑,在微博與知乎中,均存在着自己的“繭房”。

微博的“個人日報”(daily me)式主頁

微博用戶都曾有這樣的經歷,在開始註冊賬戶使用微博時,會首先通過客戶端的指引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如:時政、經濟、娛樂、美食等和喜歡關注的明星、網紅、大V,然後纔會跳到自己的主頁,至此每一位微博用戶的“個人日報”形成——比如:選擇了時政、經濟領域的用戶會在自己的主頁上看到大量#人民日報#、#第一財經週刊#等類型的微博號的內容;選擇了娛樂、時尚的用戶則會看到更多諸如#全明星探#、#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等類型的微博號的內容。

並且,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添加關注”的動作,持續不斷的完善我們的“個人日報”。在傳統的報紙中,普通用戶對於信息的獲取通常由專業的編輯依據一定的新聞規律而決定,這樣的日報往往包羅萬象,儘管我們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的閱讀,但並不會因此而將其他的信息徹底拒之門外。而在微博首頁的“我的日報”中,由於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不可能太多,久而久之,有限的關注對象成了我們固定的信息來源,正如著名評論人宋志標所言:“我們活在微博的牢籠中,卻把她想象成全世界,這種虛妄是否也是微博時代的反諷?”

此外,微博的“速食化”、情緒化信息風格、轉發功能的設置,包括以點擊率爲主要參照指標的“公共廣場”的配置,都使之成爲了滋養“迴音室效應”的溫牀,筆者將在以下小節中繼續論述。

知乎的“千人讚歌陷阱”

知乎的首頁同樣存在着“篩選關注機制”的作用——即同樣是我們感興趣的領域的集合,但值得欣慰的是,知乎並非完全UGC化,在其熱門資訊一欄中,有明顯經過編輯審覈與過濾的痕跡——這相當於爲原本閉塞的“個人繭房”打開了一個出口。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知乎中“信息繭房”的消失。爲了調查知乎中是否存在信息繭房的問題,筆者對10個慣用知乎的用戶進行了訪談調研。得出的結果是,在知乎最關鍵的“問答環節”中,第一,普通瀏覽者往往容易被高票的優質答案內容所“說服”,從而在心中對某個問題或事件形成預設性的判斷,一位訪談對象告訴筆者,當他在查詢關於“留學中介靠譜嗎”的相關話題時,由於有一個高票的答案暗示“說中介好的都是托兒”,因此自己再看到其他談及中介好處的回答都會選擇性“屏蔽”,不點開看,害怕被“誘導”花錢;第二,普通瀏覽者會傾向於查看傾向自己觀點的高票優質答案,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強自己原有的看法,從而對持相反意見的答案主動“視而不見”或者“踩”(知乎答案有“贊”和“踩”的區分,高票優質答案是綜合二者的結果)它,另一位訪談對象告訴筆者,當他查詢關於“如何評價汪精衛”這一話題時,由於排行第一的高票優質內容對於汪精衛持支持性觀點,這與與他傾向的觀點相似,並且該回答文采很好、論據充分,在閱讀後他感到對汪精衛的印象有“180度轉變”,並有意識地尋找其他支持汪精衛的回答閱讀而對持相反意見的回答嗤之以鼻;第三,所有訪談對象都表示在知乎首頁的瀏覽過程中,會被標題有意思的回答“吸引進去”,若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事件,則會被系統推送的高票答案“洗腦”,形成刻板印象。

小結:

可以看出,對每一個瀏覽用戶來說,無論常“刷”知乎還是“微博”,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信息壁壘。“信息繭房”的形成,使得迴音室效應在微博與知乎中有了存在的基礎。

(2) 微博與知乎的“繭房族羣化”表現 

知乎與微博的均有自己的各自的“繭房叢”。

如第二章第二小節所論述的那樣,微博與知乎作爲網絡環境下兩大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平臺,在話題形式、平臺定位上的都有巨大的差異,因此也網羅了不同的用戶羣,對信息有不同需求的用戶在二者上呈現的話語差異巨大,這再次加劇了二者所呈現出的信息差異度,如此循環,使得微博與知乎本身就形成了兩個巨大的“繭房叢”,通過以下事例中微博與知乎上話語差異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這兩個“繭房叢”中,迴音室效應十分明顯,均形成了各自的輿論聲勢。

A “網約車”爭議

事件簡述:

2016年7月28日,《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稱“兩個文件”)正式出臺。在“兩個文件”11月1日正式實施之前,交通部要求各城市交通運輸部門結合地方實際,完成實施細則的制定工作。其中以北京、上海爲主的對網約車車牌本地化、網約車司機本土化的擬規定(俗稱“京籍京車,滬籍滬牌”)爭議最大,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

知乎、微博上輿情概述:

地方網約車新規出臺後,在微博間迅速引起爭議,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87%的微博用戶對地方網約車新規持不滿態度,其中“擔心管理過程中出現尋租現象”、“對網約車價格上漲有不滿情緒”、“批評地方規定陳舊落後”的觀點分別佔比22%、28%、30%。(如下圖所示) 


圖8

由於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京籍京車,滬籍滬牌”,筆者對10月至11月,即“京人京車”政策出臺前期(出臺具體時間爲2016.10.8),擁有300+以上評論的消息進行了隨機抽樣(樣本大小爲5條),並對樣品的熱門評論TOP5如實記錄。記錄結果如下表。

同時,筆者對知乎上討論量最高的“怎麼看待京滬深陸續出臺的關於網約車‘京人京車、滬籍滬牌’等新政細則?這些新政細則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3564討論量)這一問題排行最高的5個回答做了同樣的歸納與記錄。記錄結果如下表。

微博留言摘取
知乎回答摘取

總結:

通過對上述兩表的歸納比對可以看出,在“京人京車”的爭議中,首先,微博熱門言論多傾向於“政府專制、收錢、戶籍、地域歧視”等方面,儘管可以看到有網友提到“網約車實際爲黑車”、“網約車新規有利城市規劃”等觀點,但獲取的點贊量與前者仍相差巨大,出現次數也較少,僅佔8%;其次,微博的言論風格呈現出語言簡短、情緒化突出的特點。

而在知乎的熱門回答中,觀點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網約車已然背離“分享經濟”初衷,吸引了大量外地廉價勞動力和外地車輛進京;2、減人減車,是緩解大城市病的必然選擇。同時,知乎的言論多爲長篇大論,以邏輯嚴密的論證見長。

不同的學歷、階層、社會地位,不同的利益團體在風格迥然不同的信息平臺——微博與知乎上各自抱團,從而使得熱門信息中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傾向,相當於構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見氣候羣”,可以想象,一個慣於通過微博瞭解熱點的用戶,在瀏覽完微博的言論之後,很難不對網約車新政產生負面的看法,認爲這又是一起“有悖於民意”的決策;而一個慣於通過知乎瞭解熱點的用戶,也很難不陷入“精英主義”的“牢籠”,對大批即將因爲網約車新規而失業的外地低收入人羣的難處“視而不見”。

B人民日報批河圖古風歌《依山觀瀾》

事件簡述:

2015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官博發文批評“現在歌詞越來越‘水’”,其中援引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歌詞顯示這是由著名古風圈歌手河圖演唱,以劍三(遊戲《劍俠情緣網絡版叄》)爲主題的歌曲《依山觀瀾》。因此在微博和知乎上均引起了諸如古風愛好者、劍3玩家以及河圖歌迷等一些熟知該歌曲的羣衆的爭議。河圖,著名古風音樂演唱者,在微博上擁有粉絲118萬。

微博、知乎輿情概述:

微博評論留言摘取


微博評論留言摘取


知乎留言摘取

總結:

可以看出,在微博熱門留言中,網友們的意見幾乎全部集中在“反對人民日報官微批判河圖”上,對該歌呈極端維護性的、極其情緒化的發言。“不知道別bb”、“別以爲你是人日我們就不敢日你”等不友善的言論頻出,並獲得千級點贊量。

而在知乎熱門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到很多用戶明確指出這首歌“的確有堆砌的毛病”,部分用戶則對網上輿論一邊倒並呈現情緒化的現象做了深入剖析和反思,也有部分用戶同微博評論中的用戶一樣,表達出維護該歌的態度,但用詞較理性。

在這一事件中,知乎和微博再次呈現出了不同的輿論傾向,證明了知乎和微博作爲兩大“繭房叢”所呈現出的明顯的迴音室效應。

(3) Daily US :微博與知乎的議程設置差異

在個別事件中,知乎和微博呈現出不同的輿論聲勢,而在公衆每日的議程設置中,知乎與微博也顯現出了不同。爲了瞭解知乎與微博在公衆議程設置中的差別,筆者針對大小爲240人的樣本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圖示如下:


圖9

可以看出,在微博上,娛樂圈、影視、段子、趣圖更受歡迎,而知乎中,民生、國家、社會、思想、段子、趣圖等內容更受歡迎。這一點從3月到4月的各大領域熱門事件在微博與知乎中的受關注程度中也可見一斑:


圖10

分析以上圖表,就4月上旬大熱的《人民的名義》(娛樂影視類),可以看出在微博中的關注度遠高於知乎;與此同時,4·4敘利亞遭毒氣襲擊事件則呈現出相反的結果,即知乎用戶的關注度要高於微博用戶;此外,關於“如果有人侵犯你的男(女)朋友”和“最懶大學生兩週不收褲子”這兩個段子類的話題(均進入過熱搜前五名的行列),慣用知乎的用戶對其的關注度爲0。通過調研可以大膽的假定:慣用微博作爲信息獲取平臺的用戶,會更偏重於關注於關注娛樂類、段子類信息,而慣用知乎作爲信息獲取平臺的用戶,更偏重於關注民生、社會、國家等嚴肅型信息。

在以“點擊率”爲主要參照指標的網絡環境下,久而久之,這種“偏重”就體現在了知乎與微博中對議程優先程度的區分。以4月12日的知乎和微博的熱門資訊一欄爲例,衆所周知,4月12日出現了兩件比較重大的熱點事件,分別爲“美聯航事件”與“白百何出軌事件”,從下圖11可以看出,當日晚19:45,微博熱搜排行第一的話題爲#白百合離婚聲明#,而與美聯航有關的話題#美聯航摔了我的吉他#排到了27名;知乎的熱門資訊一欄排行第一、第二的信息則均爲美聯航事件相關話題,瀏覽量分別爲2.5千與12千。由此可以證明,慣用知乎與慣用微博的用戶對公共議程順序的認知是不同的。


圖11

二 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效應的成因分析

(一) 技術層面:篩選關注機制與協同過濾功能

篩選關注機制與協同過濾功能堪稱web2.0“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等特點的締造者,也是微博、知乎等以用戶爲核心的信息平臺誕生的技術基礎。這兩種機制在我們的日常用網中有哪些體現呢?

所謂篩選關注機制,如上文所言,即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關注的內容和用戶,摒棄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用戶和思想。在微博和知乎中,我們常常可以自主選擇關注的領域和人,就是這種機制的作用。協同過濾機制,有一個更耳熟能詳的名字:“個性化推送”,即平臺本身通過對用戶瀏覽數據的採集爲用戶進行“個性化內容”的推送,助力用戶提升“準確獲取信息”的效率。比如我們常在知乎和微博中看到這樣的信息:“你關注的XXX也關注了、贊同了XXX”、“你可能喜歡XXX”。

這兩種技術是人對抗海量信息的必然選擇。早在上世紀末,通過TCP/IP協議,互聯網得以將麥克盧漢所構想的“地球村”部分變爲現實,即在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整個世界彷彿回到了曾經的部落化時代,成爲一個緊密聯繫的“村落”。在這樣的村落中,信息自然得以無障礙(理論上)的共享,這就使互聯網上的信息含量相比紙媒和電視時代呈幾何倍的上升,而面對信息爆炸的現狀,人的注意力無疑是不夠用的,因此所謂“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的“個性化信息消費”觀應運而生。這兩種技術手段就是這種觀念下的產物。

篩選關注機制與協同過濾功能成就了微博與知乎各自的繭房。在上一章“知乎與微博的差異性比對”的論述中,筆者分析了知乎與微博作爲信息搜索平臺擁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因而吸引了對信息有不同需求的用戶,篩選關注機制使得有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戶被自己所善於接受的信息包裹,協同過濾機制再次加強了這種信息過濾的機制,從而使相似的意見被層層包裹在“密封”的繭房中,如同自己放大的迴音。

(二) 個人層面:網民的選擇性心理與從衆心理

(1) 選擇性心理

美國傳播學者約瑟夫. 克拉珀( Joseph Klapper)提出一個觀點,即受衆在吸納信息時有三種不同的選擇性心理特點, 即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 它們關係到受衆對信息接受的整個過程。

人的選擇性注意是基於心理上的“預設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是由社會地位、學歷、成長經歷等種種的不同經歷綜合形成的。當我們採集信息時,就會由於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預設立場”,比如互聯網中所謂“仇富”的輿論現象之所以產生,與現實社會中一部分經濟不富裕的人基於自己的體驗與價值觀所產生的“預設立場”脫不開關係。

選擇性理解是受衆對信息進行合乎本人意願的解釋,他強調了受衆在信息“解碼”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的負面表現就是微博上的“斷章取義”,以及知乎中對不認同的答案的“選擇性忽略”。選擇性記憶是指受衆在完成接觸和理解兩個環節後,對自己所認同的信息印象深刻,對自己所不認同的信息則很快就忘記了。選擇性記憶是迴音室效應形成的關鍵一步。

人的選擇性注意、理解和記憶是一個逐步遞進,範圍逐步縮小的過程,儘管篩選關注機制和協同過濾功能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用戶有選擇性地挑選信息,符合人的選擇性心理特點;但另一方面,微博和知乎上的“互粉”或單方面關注機制也桎梏了人選擇性注意的範圍,使相似的用戶圈子化,使相似的價值體系和既定思維方式大量囤積,使個人的繭房形成羣體的繭房叢,使我們坐在這一APP的“井口”,卻把它想象成全世界。在這個基礎上,人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等同於經過了技術和人本身的“雙重過濾”。

(2) 從衆心理

從衆心理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當個人身處羣體之中時往往會被多數人所持有的信息和觀點所影響,從而趨同於與衆人保持同樣的認知或行爲表現。微博與知乎其本質就是兩個聚集了大量用戶的羣體平臺,在微博中,正是這種“對多數人共有的信息”保持信服和關注的心態,使得同一個信息、或同一個觀點得以在衆人中瘋狂的“轉發”,營造出一種“這樣想纔是正確的”的輿論逼勢,這樣無疑使加入迴音室的人越來越多,“迴音室”中的聲音也就越來越響,其不良後果就是輿論暴力的產生和羣體極化的形成。而知乎中,“優質回答”強大的說服效果也不得不說有“從衆心理”的功勞——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認同的優質回答,也就是位居第一位的、點贊量最高的回答。而當我們將“點贊量高=優秀”時,我們很難不會被回答中的觀點所影響乃至勸服。

(三) 羣體層面:網民的羣體抱團現象

據人民網輿情頻道監測,在2016年上半年中,羣體性事件頻現成爲網絡輿情的一大特點。其背後反映出來的是羣體抱團現象呈多發趨勢,如典型的網約車事件,京、滬網約車新政在微博上引發“一邊倒”的不滿情緒,其背後是實際上是大量的低學歷、低收入的外地戶口人羣抱團;而通過對知乎上同一話題衆多優質回答字裏行間的解讀可以看出,其背後是大量高學歷、高收入的階層在把握話語權。

隨着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貧富差距巨大的現實。羣體抱團現象,尤其是職業羣體如警察、醫生的利益代言現象呈現多發趨勢,羣體的非理性、情緒化可見一斑,在這樣的現狀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迴音室效應之強是不言而喻的。

三 網絡環境下的迴音室效應的影響

(一) 個人層面:對現實的失真認知與自我封閉下的個人主義

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公衆輿論》一書中討論了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他指出在媒介上呈現出來的信息環境,並非是對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通過媒介對部分象徵性事件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後所呈現出來的環境。而在迴音室效應的影響下,信息環境這種“失真”的特質更加明顯。

首先,在以微博和知乎爲代表的UGC式的信息平臺上,我們所認識的信息環境是經過協同過濾機制、篩選關注功能以及個人選擇性心理閹割後的“繭房模式”;其次,我們所獲取的公共信息是由“點擊量”爲參照指標的,也就是說,我們所瞭解的信息,只是某一個相對龐大的羣體所希望瞭解的信息,而不一定是現實社會中真正具有討論價值的信息。比方說白百何事件在微博上引發熱議,而同一時期各省市的房市限購政策卻“悄無聲息”,但在現實社會中,究竟哪一個對生活影響更大呢?答案不言自明。

由於我們總是把與自己近似的觀點拉進“繭房”內,而把異見者排除在外,這使得在放大的迴音中我們會對自身的“正確性”更加確信,從而趨向於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一切,這無疑是一種病態的個人主義。所謂個人主義,指的是一切以自己爲中心的一種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觀引導下,人會更注重自我的感受與得失。

(二) 羣體層面:迴音室效應引起的羣體極化現象

羣體極化的明確定義是來自凱斯·桑斯坦的《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在這本書中他指出,在迴音室效應的強大影響下,羣體成員會向其原本就傾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

爲什麼迴音室效應會導致羣體極化現象的出現呢?首先,這是因爲迴音室效應具有封閉性。馬克·賽奇曼嘗曾舉了個例子:“我們假定存在一部分人擁有同一個信念,比如說月亮是綠乾酪做成的。在網絡環境中,經過一個自我選擇的過程他們會在同一個論壇相遇,並經過一段事件他們會彼此同化覺得任何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此比喻較爲形象地表現了網民在封閉性的“迴音室”裏面,誤認爲他所能聽到的“迴音”就是世界的全部,從而形成極端的羣體共識。

其次,迴音室效應在於它能在羣體內部形成強而有力的意見聲音,這樣即使少數人擁有不同的意見也會出於孤立恐懼的本能而選擇緘默,即“沉默的螺旋”現象。如此一來,無疑使某一種觀點的回聲越來越大,最終構建了某一行動的牢籠。

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指出當個人處在羣體中時,是情緒化、非理性的,就像衆多沙粒中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而無力主宰自己的行爲。儘管勒龐的觀點略顯精英分子的偏激,但仍很形象地描述了羣體抱團後的行爲特點——情緒化、非理性,極端而偏激。爲什麼形成這樣的特點?

這是因爲在網絡羣體極化中,羣體往往由普通網民因某個熱點事件而短暫、臨時地集合起來,這樣的羣體成員往往本身就具備高於常人的熱情;同時,沒有了家庭、時空、地域的限制,他們僅僅基於相同的志趣走在一起,同質信息在彼此間流傳頻度相當大;不僅如此,由於在封閉的“網絡”迴音室裏,信息在複製過程中還要受到再傳播者的加工,這樣原本的信息就會被受到具有極化傾向的再傳播者的情感態度、價值傾向等的影響,在微博、知乎等網絡信息平臺上,“再傳播者”的個數往往十分巨大,因此信息本身裹挾的情緒壓力不可小覷,從而加劇了極化的羣體中情緒化的特徵,其表現就是當今網絡環境下肆虐無度的“輿論暴力”行爲。

羣體極化具有極大的危險性,某種程度上,它割裂了人民間的和諧關係,加劇中國轉型期間的階層矛盾;同時,由於羣體的盲目性,極化的羣體很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對網絡公共環境與社會公共治安有極大的威脅性。

(三) 社會層面:僞個性化與羣體的偏向性錯誤

搜狐CEO張朝陽曾說,一味的個性化,將導致內容的僵硬,因爲人們對信息的索取是有一定傾向的。怎樣理解這句話呢?筆者在調研人們關注的話題內容時,以240人爲樣本只做了一份問卷,問卷結果如圖:


圖12


圖13

經由問卷研究,筆者大膽的假定:當代習慣上網獲知信息的人,對於信息的喜好、偏向是大致相同的:大家都會被娛樂、段子等信息吸引,科技、養生等內容則較爲小衆。在這樣的集體偏向的基礎上,當前網絡信息平臺以“關注度”爲主要指標的議程設置方式無疑放大了這種偏向——即容易受人關注的八卦、段子被推至首位,較爲小衆的科技養生等內容則“石沉大海”,即使在知乎中,也可以看到,娛樂內容儘管不像微博中那樣受人關注,但仍有其一席之地,而當像“白百何出軌”這樣的大型娛樂話題出現時,在知乎與微博中,其搜索量、關注度都位居前列——這也解釋了爲何我們在網上瀏覽信息時,娛樂、段子信息佔最大比重,而這種失真的、有所偏向的議程設置無疑使衆人在重複關注着同一類信息並將其界定爲“熱點”、“新聞”而對自身所處的束縛不自知。換言之,事實上,從大範圍來看,我們獲取的信息並沒有絕對的“個性化”,而是被“同質化”了。

法蘭克福學派曾經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認爲在工業化流水線式的大衆文化的培養下,大衆會在整齊劃一的文化產品中被同化,每一個體的個性特點以及創新力都因這種順從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大衆媒介所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模仿。

此外,如2.2小節所敘述的那樣,由於相對於中國幾億級的人口基數,無論微博還是熱搜或是其他的信息平臺,其熱門話題的關注量都是小之又小的。因此事實上我們所關注的所謂“熱門”,實質上只是某一羣更善用自媒體工具的羣體所關注的信息,如粉絲、大學生等羣體。換句話說,從社會層面而言,以知乎和微博爲代表的信息平臺,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迴音室”,體量大、人數多的羣體所造成的迴音也愈大,以至於蓋過了其他的聲音。當大數量的網民被某一個羣體的聲音所“牽引”,從社會管理的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四 結語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勢必會分“派系”,現實與虛擬都一樣。甚至可以說,互聯網的自由度、個性度越高,信息的准入門檻越低,信息越海量,其迴音室效果就會越強。這是人的社會性決定的,就像我們在現實中需要家庭、公司等組織來提供安全感和社會認同感,在互聯網中,我們同樣需要廣泛存在的“認同的聲音”。當這種需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認知習慣,當一些“個性化”的技術爲這種“尋求認同的行爲”提供史無前例的強力支持,“迴音室效應”就變的不得不讓人擔憂,因此,本文以目前中國最爲熱門的信息平臺——微博與熱搜爲例,證明了迴應室效應的存在,並詳述了其存在的原因,批判性地指出其對個人、羣體和社會負面的影響。

迴應室效應從微觀的個人到宏觀的社會有不同的表現。其一,在個人層面,正是信息繭房的形成,使得我們不斷地積累同質的信息而隔離了異質的信息,從而形成了“迴應室”;其二,在羣體層面,由於繭房呈現出彼此相互聯結,互有重疊的“繭房叢”的形態,因此信息流動更趨於封閉化和固定化”,這使得輿情事件中微博與知乎中存在着不同的輿論聲勢,換言之,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迴音房。其三,在社會層面,迴音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公共議程設置。

迴音室效應的形成與猖獗與篩選關注機制與協同過濾功能在微博與知乎的應用不無關係,而這兩種機制又是人對抗海量信息的必然選擇,從這個角度看,無疑迴音室效應的存在與發展是必然而不可抗拒的。此外,迴音室效應是網民的選擇性心理和從衆心理的產物。而隨着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貧富差距巨大成爲現實,網絡上羣體事件頻發,羣體抱團多發的現狀合乎邏輯,在這樣羣體分化的現實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迴音室效應不言而喻。

信息繭房中的迴音室效應對個人的現實認知是有影響的,封閉的信息環境下,個人主義的滋生令人擔憂。

在羣體層面,由於迴音室本身的封閉與“沉默的螺旋”現象,羣體極化的現象十分明顯,又或者說,在任何一件產生羣體極化和輿論暴力的事件中,迴音室效應都“功不可沒”。

此外,更須警惕的是,“daily us”的存在使得我們獲取的信息並沒有絕對的“個性化”,而是被“同質化”了,由於我們所關注的所謂“熱門”具有明顯的圈子化、階層化的特點,所以以知乎和微博爲代表的信息平臺,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迴音室”,體量大、人數多的羣體所造成的迴音也愈大,以至於蓋過了其他的聲音,使得大數量的網民被“牽着鼻子走”。

如何解決互聯網新媒體中避無可避的迴音室效應所帶來的弊端呢?學者桑斯坦曾諫言“將‘我的日報’式信息獲取方式變爲‘人行道’式”,即使網絡信息平臺成爲真正的公共領域,使不同階層的人都可以一窺彼此的生活。

願景雖好,實踐仍有難度。由於筆者的學術水平有所限制,在如何應對迴音室效應這一方面,無法提出一個可行的、具體的方案。這些遺憾,希望能在日後的實踐和學習中得到彌補。

致謝 

感謝導師張玲玲老師在開題、論文寫作框架制定中給予我的提點和幫助,並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對我不規範的用詞、格式及時提出建議,幫助我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國內外各位研究者對新的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的關注,正是學者們這份“兼濟天下”的赤子之心,才使得“迴音室”效應逐步受到學界的研究乃至業界的重視,使得我可以站在前人們的肩膀上,完成我的論文。

參考文獻

 

(1)書籍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衆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竟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4]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學位論文

[6] 彭曉曉.信息時代下的認知繭房[D].浙江大學,2014.

[7] 楊慧.微博的“信息繭房”效應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4.

(3)期刊文章

[8]喻國明.“信息繭房”禁錮了我們的雙眼[J]. 領導科學,2016,(36):20.

[9]楊季鋼.移動傳播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研究[J]. 新聞知識,2016,(12):44-46.

[10]鄧倩.新媒體的“信息繭房”現象研究[J]. 視聽,2016,(08):96-97.

[11]王秋旭.信息繭房效應下微博羣體極化現象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7):177-178.

[12]辛文娟,賴涵. 羣體極化視域下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研究——以微博網民討論“浙江溫嶺殺醫案”爲例[J]. 情報雜誌,2015,(02):47-52.

[13]劉禮彤.微博“信息繭房”與“意見領袖”探析[J]. 互聯網天地,2014,(09):16-19.

[14]董芝.新媒體視域下網絡羣體極化的成因及對策[J]. 新聞大學,2014,(03):113-119.

[15]孫亮.信息時代下的“認知繭房”[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52.


附錄


1. 在日常生活(不只是拉屎的時候!)中,你關注下列哪些方面的內容比較多? [多選題] [必答題]

   □ 娛樂圈、影視   □ 段子、趣圖   □ 民生、國家、社會、思想   □ 體育   □ 科技   □ 健康養生   □ 其他(寫出你關注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


2. 你更傾向於下列哪些內容纔是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或者說你更關注下列哪些話題? [多選題] [必答題]

   □ 《人民的名義》   □ Ella地表最強孕婦   □ 習特會   □ 敘利亞遭毒氣襲擊   □ 辱母案背後的社會問題   □ 如果有人侵犯你男(女)朋友   □ 最懶大學生兩週不收褲子   □ 夜貓子和基因突變有關   □ 喝酸奶舔酸奶蓋   □ 世界睡眠日   □ 人類試拍首張黑洞照片   □ 新疆首次封王   □ 國足破韓   □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3. 生活中,你比較不關注或不熟悉哪方面內容? [多選題] [必答題]

   □ 娛樂圈、影視   □ 段子、趣圖   □ 民生、社會   □ 國家   □ 體育   □ 科技   □ 健康養生


4. 哪些是你比較不熟悉或不關注的話題? [多選題] [必答題]

   □ 《人民的名義》   □ Ella地表最強孕婦   □ 習特會   □ 敘利亞遭毒氣襲擊   □ 辱母案背後的社會問題   □ 如果有人侵犯你男(女)朋友   □ 最懶大學生兩週不收褲子   □ 夜貓子和基因突變有關   □ 喝酸奶舔酸奶蓋   □ 人類試拍首張黑洞照片   □ 新疆首次封王   □ 國足破韓



5. 你所關注的話題一般來自什麼渠道 [單選題] [必答題]

   ○ 微博熱搜   ○ 新聞網站(包括今日頭條、《人民日報》等)   ○ 知乎   ○ 豆瓣   ○ 百度   ○ 其他(填寫渠道) _________________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