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第一章

Introduction

此係列博文爲本人在計算機網絡課程學習之中的隨筆,方便個人的查閱和回想。
課本: Computer Networks -Andrew S.Tanebaum(5th Edition)

1.1 Some forms of e-commenc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2 Classification of interconnected processor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Hint: 這裏的實際網絡劃分並不是一定的,比如多個校區跨度很大也可以使用城域網

1.3 Connection-Oriented and Connectionless Services

Connection-Oriented means that when devices communicate, they perform handshaking to set up an end-to-end connection. The handshaking process may be as simple as syncrhonization such as in the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TCP, or as complex as 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s parameters as with a modem. Connection-Oriented systems can only work in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s. To negotiate a connection, both sides must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is will not work in a unidirectional environment.

Connectionless means that no effort is made to set up a dedicated end-to-end connection.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is usually achieved by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one direction,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without checking to see if the destination is still there, or if it is prepared to receive the information. When there is little interferance, and plenty of speed available, these systems work fine. In environments where there is difficulty transmitting to the destination, information may have to be re-transmitted several times before the complete message is received.

Hint: 面向連接的服務在發送信息前必須要先建立端到端的握手,例如傳輸層協議TCP。主要用於雙向連接和傳輸服務。無連接服務不需要檢測對方能不能接收到信息,用於單向傳輸,例如UDP。

主要區別:
其一:面向連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是建立連接,在此階段,發出一個建立連接的請求。只有在連接成功建立之後,才能開始數據傳輸,這是第二階段。接着,當數據傳輸完畢,必須釋放連接。而面向無連接沒有這麼多階段,它直接進行數據傳輸。
其二:面向連接的通信具有數據的保序性, 而面向無連接的通信不能保證接收數據的順序與發送數據的順序一致。

Six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c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4 Services to Protocols Relationship

Services: 各層向它上層提供的一組原語(操作)
Protocols: 定義同層對等實體之間交換的幀、分組和報文的格式及意義的一組規則

1.5 The OSI Reference Model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Bit Frame Packet TPDU SPDU PPDU APDU

Hint: 其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爲通信子網內容

1.6 The TCP/IP Reference Model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Hint: 協議劃分如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7 OSI vs TCP/IP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Hint: 圖中修改5層爲四層

1.8 A Critique of the OSI Model and Protocols

Bad timing
       當OSI協議出現時,競爭TCP/IP協議已經被研究型大學廣泛使用。雖然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浪潮尚未到來,但學術市場足夠大,許多供應商已經開始謹慎地提供TCP/IP產品。當OSI出現時,他們不想支持第二協議棧,直到他們被迫這樣做,所以沒有首次發行。因爲每家公司都在等待其他公司先行,沒有一家公司先行。
Bad technology
       第二個原因是OSI從未發現的是模型和協議都是有缺陷的。選擇七個層比選擇技術層更具政治性,其中兩個層(會話和表示)幾乎是空的,而另外兩個層(數據鏈接和網絡)則過量。OSI模型及其相關的服務定義和協議非常複雜。它們也難以實現,且操作效率低。除了不可理解之外,OSI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如尋址、流控制和差錯控制等一些功能在每個層中反覆出現。
Bad implementations
       鑑於模型和協議的巨大複雜性,最初的實現是巨大的、笨重的和緩慢的,這並不奇怪。人們很快就把“OSI”和“劣質”聯繫起來了。雖然產品在時間上得到了改善,但圖像還是難以快速傳輸。相比之下,TCP/IP的第一個實現之一是伯克利UNIX的一部分,並且是相當好的。人們開始快速使用它,這導致了一個大的用戶社區,這導致了改進,也導致了一個更大的社區。這裏的螺旋是向上而不是向下。
Bad politics
       由於最初的實施,許多人,尤其是學術界,認爲TCP/IP是UNIX的一部分,而學術界在1980年代認爲UNIX不像是它的父母和蘋果派。另一方面,OSI被廣泛認爲是歐洲電信部的產物。一羣政府官僚試圖把一個技術上低劣的標準強加給窮苦的研究人員和程序員,而事實上他們卻在開發計算機網絡,這種想法並沒有幫助OSI的成因。

1.9 A Critique of the TCP/IP Reference Model

  • Service, interface, and protocol not distinguished
  • Not a general model
  • Host-to-network “layer” not really a layer
  • No mention of physical and data link layers
  • Minor protocols deeply entrenched, hard to replace

1.10 Hybrid Model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1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異步傳輸模式)

ATM cell: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2 Note:

  • KB,MB,GB for 210 , 220 , 230 bytes
  • Kbps,Mbps,Gbps for 103 ,106 ,109 bit/sec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