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情緒 再解決問題

漸無書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來自於我和兒子之間一場爭吵。事情的起因是一把勺子,一把特別普通的不鏽鋼勺子。

1

那天是週一,放學後,兒子慣例直接由託管老師接去上外教課。等我去接他回家時,離放學時間已經過去將近4個小時。

一從託管班出來,兒子就說:“媽媽,我今天很不開心。”

我趕緊問道:“爲什麼不開心呢?”

兒子一張小臉繃着:“我的勺子丟了。”

再細問下,原來是每天帶去學校吃中飯的勺子丟了。

我鬆了一口氣,一把勺子而已,說道:“咱家有好多勺子呢,明天帶一把新的去。”

問題被秒殺,我以爲萬事大吉,接下來該說點別的了吧。

兒子還是一臉的低沉模樣:“我還是不開心,我就想要原來那把。”

好吧,找回原來那把也不是沒可能。於是,我問道:“你先說說怎麼丟的。”

兒子嘟囔着說出丟勺子的過程。放學時,同學們排隊往外走,他落後了,就緊跑幾步去追隊伍,飯兜晃動的幅度大了些,大概此時,勺子從飯兜裏掉了出來。

他的結論是,放學收拾飯兜時,勺子還在,出了學校就沒有了。

看來很大可能是掉在學校門口小操場上了。

我順理成章地建議:“那就明天去小操場找一找,如果沒有,再去傳達室問問,有沒有同學撿到了勺子。如果有人撿到的話,你就直接拿回來就好了。”

問題再次被秒殺。

可是,兒子卻情緒更糟了,“不可能會有人撿的!就算有人交到了傳達室,人家也不會保管的,誰會留着一把勺子!”

這一頓無名火,讓我有點不明所以,以爲他不明白我說的道理,就反問道:“你不去找怎麼知道有沒有呢?比如說,一個人生病了,如果做手術就有50%活下來的希望,不做手術就只能等死,你說,他是應該做手術還是等死呢?”

兒子“哇”的哭了,“你分明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2

想想他可能還是捨不得他的勺子,便拿出自己的經歷,想着能夠安慰他一下。“媽媽的一個好朋友曾經送過我一個軟陶做的吊墜,我非常喜歡。後來吊墜壞了,雖然說不上難過,但還是覺得很可惜,就到處找類似的。後來在雲南的機場,看到一副耳環,風格有些相似,便買了下來,拆掉耳環,做成吊墜。新的吊墜雖然也很漂亮,但我一次也沒有帶過,總是感覺心裏還想着原來那個更好。所以我特別理解你的感受。”

很真誠一大篇話應該能引起他的共鳴吧。誰知,兒子卻愈發委屈和憤懣了,鼻涕眼淚流了滿臉,情緒幾乎崩潰,擦鼻涕紙扔了滿地。

一把勺子鬧了1個小時,我的情緒面臨爆發的邊緣。“芝麻綠豆大點的事至於哭鬧成這個樣子!”這樣的話幾乎要脫口而出。

我拼盡全力地忍住。

面對這個情緒崩潰的小孩,我不再說話,把他抱在懷裏,開始他使勁推拒,推拒不過,便老老實實地在我懷裏大哭。

過了一會兒,他似是哭夠了,情緒平復了下來,又恢復成日常那個懂事的孩子,主動去把地上的鼻涕紙,一張張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3

他的問題似是解決了,我卻陷入反思。

爲什麼一點小事,就能讓一個可愛乖巧講道理的小天使,變成“無情無恥無理取鬧”的小惡魔,怎麼說也不聽,怎麼勸也不行。

把我和兒子的溝通過程,從頭捋一遍,我忽然發現,我們談的看似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卻始終在兩條平行線上,永不相交。

他一開始說,我不開心,因爲丟了勺子,希望我關注他的情緒時,我直接忽略,而直奔自認爲的事情本質,試圖幫他解決勺子丟了怎麼辦的問題。

他再次強調,我還是不開心時。

我再次忽略,幫他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再次去解決問題,並以一大篇擺事實、講道理的架勢,試圖證明,“勺子丟了不是大事,很好解決。”

簡直是南轅北轍,雞同鴨講。孩子越希望我關注的,我越是忽略,甚至用一大篇道理,讓他覺得自己是錯的。

作爲成年人,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幾乎已經成了思維定式。以我將近40年的人生閱歷來看,一把勺子而已,實在沒什麼了不起,連個問題都算不上。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從丟勺子到找勺子還是用新勺子,他並沒有希望我去幫他解決問題,而更希望被關注的是,他失望和沮喪的情緒。

正如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克里斯托弗·拉什曾在書中寫道: “當孩子告訴你一件事時,你最好不要就事情本身作出回答,而是就圍繞着這件事產生的感覺作出回答。因爲所有的感覺都是合理的。”

這恰恰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4

情緒會左右人的判斷,毋庸置疑。最極端的例子,激情殺人的都有。

任何一種不良情緒都需要排解、發泄出來。

首先,作爲父母得明白和接受,生活中很多細小的事情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變化,而且孩子沒有我們那麼強大的情緒調節能力,更不是道理講通了就萬事大吉。退一步講,即使我們作爲身經百戰的成年人,不是也有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臣妾做不到”的情況嗎?

其次,孩子有情緒、發脾氣肯定是壞事嗎?

《傾聽孩子》一書的作者、長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爲,孩子的情緒發泄是一種自然的康復過程,發脾氣是感到沮喪的孩子擺脫不良情緒的途徑。當孩子把那些不愉快的情緒劇烈地宣泄出去之後,他的心中會萌發出希望和熱情。

很多當情緒與問題同時出現的時候,紓解了情緒,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回到勺子問題,第二天,我遞給兒子一把新勺子,他很平靜地接過,放進了飯兜裏。放學回來,告訴我,他去傳達室問了,沒人撿到他的勺子,以後就用新的了。其間,全都高高興興,沒有一點不開心。

勺子問題解決了,情緒問題肯定還會出現。做媽媽的修行永遠在路上。

那麼,面對一個鬧情緒、發脾氣的孩子,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1、平靜、平和地靠近孩子,陪伴傾聽,瞭解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

2、控制住自己去講道理的慾望,而且別試圖去安慰他,更不要去批評或斥責孩子。

3、允許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允許他撒潑、打滾,大哭大鬧,但是當孩子表達出攻擊性時,不要讓孩子打壞有價值的物品或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比如,把一些貴重物品拿開,當他試圖傷害別人時,抓住他的雙手。

4、當孩子在公共場所情緒失控時,把孩子帶到隱蔽處。

5、在陪伴和傾聽的孩子過程中,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天雷”勾動了自己的“地火”。

6、發泄過程或許需要幾分鐘,或許更長一點,但很快,孩子的情緒就會過去。這個過程中,告訴自己,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

一個緊緊的擁抱比一大篇話更有力量。用自己的愛與溫和,讓孩子懂得,“我理解孩子的感受,並承認他有權表達這種感覺。他的憤怒並不是災難性的,而且不用毀滅任何人,他的這種感覺就能得到排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