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後快遞大戰打響,菜鳥如何成爲馬雲手上王牌的?

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營銷和訂單數據大戰,每年雙11之後人們更關心的是自己搶購的商品什麼時候到,這幾天也是全國物流人員最忙碌的日子,無論是幹線物流還是最後三公里的同城配送都在快速運轉。


送貨上門和線上支付是電商的兩個輪子,如今線上支付已經被螞蟻金服以及背後的阿里雲技術處理到“無感”支付的程度,2017年雙11峯值時阿里雲每一秒能夠處理併發交易額爲32.5萬筆。壓力依然處於在快遞端上,因爲支付環節本身是數據實驗模型下可控的,而快遞確是一個調動無數人、車、路、貨運轉的社會系統。


根據星圖數據11.11全網銷售直播的顯示,當天產生包裹數達到的13.4億個;這還不算一些電商平臺從11.1日開始就在做促銷活動的包裹量;如果沒有良好的快遞運轉網絡,每年創造總成交額奇蹟的雙11所造成的貨物擁堵將成爲一場災難,幸好阿里還有菜鳥網絡。



                                                                                              (1)


童文紅是被很多培訓機構寫進勵志教材的傳奇,而從從前臺到阿里副總裁的勵志故事並未提及,童文紅在2000年進阿里巴巴做前臺之前,已經在物資貿易行業做了7年。


馬雲不太喜歡從外面找空降兵,對讀MBA出來的職業經理人有很深的成見,他更擅長於從內部選撥幹部,“一羣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情”是馬雲所倡導的價值觀。善於協調、眼裏有活的童文紅在2012年的時候,就委任牽頭去搭建菜鳥的班底,回到熟悉又陌生的物流行業,此時童文紅已經在彭蕾底下幹了多年的HR,歷經過多次風浪挑戰,被視爲走過“長征”的阿里人。


2012年天貓雙11當天的成交額爲191億,而包裹達到7200萬個,在雙11之後關於淘寶快遞爆倉、發貨延遲、配送緩慢、末端堆積等問題成爲投訴的熱門;雙11訂單的爆發意味着快遞包裹會呈現幾何勢爆發,而到了菜鳥物流成立的2013年雙11當天訂單所產生的快遞包裹數量已達1.52億。



按照傳統物流公司各自爲政的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雙11購物體驗了;而快遞效率又將直接決定來年是否有更多人願意再次加入到雙11的狂歡盛宴之中。菜鳥網絡應運而生,可以說沒有雙11,就沒有菜鳥網絡。


按阿里巴巴是幫商戶做電子商務的開放平臺模式,菜鳥物流本身也不送快遞而是幫助快遞公司如何更高效的送快遞。菜鳥在成立之初馬雲曾立下規矩,菜鳥物流的員工數量不能超過5000人,這就決定了菜鳥本身不能僱傭快遞員,而只能走平臺模式,用技術手段提升運力。


                                                                                                     (2)



快遞業是伴隨着電子商務的繁榮而興起的產業,國內從事快遞物流配送的企業一度高達8000多家,其中做的最大的是包含了順豐+中通、申通、圓通、匯通、韻達等13家快遞公司。


但是快遞又同時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相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由於缺乏數據化精細化運營,地址是手寫的、貨物是人工分撿,很多線路沒有規劃、快遞中轉無須堆放、快遞配送軌跡沒有監控等。


菜鳥物流從一開始就避免成爲一家快遞公司和倉儲公司,儘管菜鳥物流也有自身的倉儲基地,但是菜鳥主營工作一直是做其他物流快遞公司的“數據嚮導”,菜鳥物流要想提升快遞運輸的效率,就必須得打通倉儲配送、中轉站、末端服務驛站等“節點”,讓哪些存放在哪裏的倉儲中心,能夠滿足商品到人的最短路徑。


2014年曾主管亞馬遜物流的萬霖回國後加盟菜鳥後則着手搭建智慧物流的網絡。菜鳥物流要降低的是服務於網購的幹線物流的空駛率、降低倉儲配送的庫存率、並逐漸提升物流配送週轉速度。


菜鳥物流本質上更像是一個“快遞物流的人工智能”,菜鳥把快遞、倉配、跨境、農村和末端的大數進行獲取、建模和運算,來幫助快遞公司做好協同,很多商品運輸可以經過多家公司但是由菜鳥物流進行第三方物流合約送到消費者手上,最終提升的是用戶對商家服務的滿意度。


菜鳥的名字在網上也相對比較多,有“菜鳥物流”(偏行業屬性)、“菜鳥網絡”(偏數據技術屬性)和“菜鳥聯盟”(偏商業模式屬性);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把大多數快遞公司正在納入到菜鳥的網絡之中,成爲“菜鳥聯盟”的成員,就像商戶們與阿里巴巴平臺的關係一樣。


各大快遞公司也可以在菜鳥物流上搭建屬於自己的系統;菜鳥高層也入股其他快遞公司擔任董事,童文紅曾任圓通快遞董事,菜鳥總裁萬霖任中通、圓通、百世董事。由於物流是個巨大的投入,馬雲還拉來了銀泰集團、復星集團、富春集團等作爲投資人,由阿里佔股51%控股,各家參股。


                                                                                     (3)

 

菜鳥物流的誕生於壯大補齊了阿里在物流領域相對的短板,讓阿里不僅擁有在電商供應鏈及銷售端的數據,還補齊了商品流通及配送的數據,因而菜鳥對於阿里系形成完整的零售大數據意義重大,如今菜鳥物流已經成爲估值達1325億元的超級獨角獸,成爲資本市場上看好的輕平臺運營模式,只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直逼市值最大的順豐。


如果阿里電商平臺上的商家選擇菜鳥聯盟以外的其他快遞公司的話,很多網購的配件就可以跨過菜鳥物流而流通到消費者手上,因而菜鳥物流必須要把數據網絡延伸至末端。


快遞配送的“最後一公里”直接影響用戶網購體驗,菜鳥物流在末端處理是採用“菜鳥驛站”的共享衆包模式進行分擔、並且所有菜鳥物流信息都在“菜鳥裹裹”App中線上顯示;而順豐在取快遞是快遞員上門取件,而在送快遞除了個人配送外開始引入“豐巢”智能快遞櫃;並且豐巢也不只是接受順豐的快遞,其他快遞件也能夠接收。


顯然豐巢業務與菜鳥之間存在競爭,並且豐巢的數據存儲在騰訊雲上,菜鳥曾要求要求豐巢提供給菜鳥物流運輸包裹的末端信息被拒,菜鳥在2017年6月停止與豐巢之間的合作,並關閉了豐巢的數據回傳。


順豐與菜鳥大戰引發電商圈進行站隊,其中京東支持順豐與阿里徹底決裂,並接入到豐巢系統中;而阿里系參股的圓通、百世匯通、蘇寧雲商則支持菜鳥網絡。這實際上騰訊與阿里在大數據場景之爭。


此前,馬雲對於王衛不吝讚美,甚至有傳聞是最佩服的商人,這句話很快被“闢謠”了;由於用戶對順豐的配送服務口碑較好,順豐很多業務也是來自於阿里,在郵政局調停下二者握手言和。


而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服務體驗是京東商城的核心優勢之一,在京東在2017年時候已經有100多萬,其中80%的人員是快遞人員;而菜鳥

所調動的包裹量卻已經超過京東,每天要處理至少1億元的包裹量,

在淘寶上購物的配送體驗已經明顯提升,至少在物流端上已和京東的配送速度差距正快速縮小,所以說,菜鳥在物流上的戰略防禦也讓京東市值很難提升。


菜鳥網絡還有一個戰略目標是做保證24小時配送到,這使得菜鳥本身也不可避免的變重,要構建“倉儲中轉站”以提升商品配送的速度,這與京東物流進行全線PK;還要讓菜鳥驛站整合更多終端便利店、學校網點及智能快遞櫃來改善“上門快遞”的痛點。馬雲甚至提出要砸1000億投入菜鳥物流,不夠再砸1000億元。


目前電商行業兩大趨勢都與快遞密切相關:


一個方向是天貓全球化,跨境電商的難點依然是配送問題,很多國家的快遞系統也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提升,要想實現全球電商配送的目標,菜鳥輕模式的確是一條捷徑。


另一個方向是京東開放化,京東在2016年提出了“無界零售”概念之後不再突出“自營”優勢,大量引入第三方商戶走開放化路線;今年10月18日,京東物流宣佈開放個人快遞業務,並與順豐之間展開競爭。


可見,要想解決電商配送的體驗難題,完全靠一家公司的力量依然是很難的;只有賦能快遞行業參與者,一起進行數據化改造,才能讓不斷接近所謂的“智慧物流”。


結語:


2018年天貓雙11當天訂單突破2000億元大關,除了天貓商城在電商江湖的實力體現外,更應看到阿里的技術在支付、快遞方面體驗的提升;支付寶、阿里雲、菜鳥物流是阿里“履帶戰略”成就的超級獨角獸公司,本身又離不開雙11的孵化、歷練,馬老師手握的都是好牌,這也是阿里巴巴爲何能夠成爲國內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的原因。


本文作者:李星,公衆號:靠譜的阿星,科技媒體專欄作者,靠譜匯創始人,CMO訓練營導師,榮獲2017年鈦媒體年度作者最具人氣獎,個人微信即QQ:1598145405,歡迎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