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管理看流程之三管理科學發展史(下)

 

時間進入50年代,對於美國來說,20世紀50年代是富足的10年,舒適和物質財富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庭。創造了一個消費時代,收入和支出是資本主義快樂的雙重支持者,企業開始系統考慮更精確地與市場進行聯繫,現代營銷誕生了。彼得·德魯克在他1954年的著作《管理的實踐》中,把顧客放在前所未有的中心位置上,並認爲關於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有效定義:滿足顧客。麥卡錫闡明瞭營銷的確切性質和範圍的真實本質。他提出了營銷組合的概念,營銷由產品(product)、定價(pricing)、地點(place)和促銷(promotion)四個關鍵要素構成,這就是著名的市場營銷4P理論。列維特指出,企業必須由產品或技術導向轉爲顧客市場導向,企業的核心問題是滿足顧客。在這期間,一些著名的品牌建立起來,萬寶路和麥當勞崛起。

結論:第一次將顧客放到企業的中心位置。

 

接下來的60年代屬於企業戰略,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了目標管理的概念,其後他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德魯克認爲,並不是有了工作纔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目標管理來源於軍事戰略。

《戰略和結構》則是戰略管理的第一本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錢德勒把戰略定義爲“制定企業宗旨和長期目標,爲實現目標選擇行動方案,調配必要資源”。

結論:在做事前一定要知道做事的目的,要做正確的事情。

 

如果說管理科學的第一個階段是在探討如何正確的做事,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那麼5060年代這二十年管理科學的第二個階段則是在探討如何做正確的事:以顧客爲中心、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做事的目的。管理至此也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定義:做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

 

70年代初期,西方工業似乎情況不錯。但在中期石油危機的地震性效應的作用下,企業所處的環境很不確定。以往的管理理論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模式與原則,而這些管理理論在解決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又顯得無能爲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管理會有一種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須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於是形成一種管理取決於所處環境狀況的理論,即權變理論,權變的意思就是權宜應變。權變理論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因爲組織不同,面對的情景不同,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以軟件工程爲例,爲什麼敏捷大會開了一屆又一屆,大家都在說沒有銀彈?爲什麼有人在竭力反對敏捷,他們聲稱團隊只需要會寫代碼的工程師就夠了?這些都取決於組織所處的環境,相對而言,小的團隊/企業更爲強調人的重要性,大的組織則更爲強調組織結構/流程的重要性。

結論:沒有銀彈,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柔性。

 

80年代是屬於日本的,在這所謂失去的十年裏,日本製造強勢崛起,西方工業界開始向日本學習,這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全面質量管理。戴明認爲檢查不能提高質量,質量在你檢查之前已經內嵌了。一開始就要把質量做好,這纔是更好的辦法。他強調質量必須由最高管理層負責領導,質量要由顧客來決定,流程而不是產品纔是需要關注的要點,要讓組織中的所有人都參與到質量管理工作中來。而在豐田的“精益生產”裏,價值流是最爲重要的思想,不要把企業看作是一系列互不相關的產品和過程,而應該將其看作是一個連續的統一整體,一個包括了供應商和顧客的流。

結論:流程的內涵開始延伸,不再是單純的工作流程,流程面向顧客、內嵌質量、包含從供應商到顧客的整個過程。

 

90年代最重要的管理思想是哈默和錢皮的業務流程再造(BPR),業務流程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確提出,業務流程強調顧客,強調端到端從顧客的需求出發到滿足顧客需求的整個過程。業務流程再造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組織必須明確自己的關鍵業務流程,通過揚棄一些枝節和無足輕重的人員使之儘量簡潔高效。它包括了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生產技術、顧客服務、建立在時間基礎上的競爭等概念。業務流程再造不僅僅是流程的再造,更是企業進行革命的方法。但是業務流程再造運動很快就失敗了,原因無他,忽略了組織文化、人的因素。革命越是激進,越是會受到人們的抵制。但是業務流程再造更大的價值在於鼓勵人們再一次考慮如何最佳地組織企業,提倡企業按照業務流程而不是職能進行組織。

結論:業務流程被第一次提出,強調面向顧客、強調端到端滿足顧客需求的整個過程,鼓勵人們從流程的角度再一次進行思考。

 

進入21世紀,彼得·德魯克20世紀管理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倍提高了體力勞動者的生產效率,而21世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效率。Google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的崛起讓人們的關注點一度集中到組織結構上來,組建小規模全功能團隊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受到追捧;而隨着蘋果一系列劃時代產品的推出,關於人,關於創新再次成爲焦點;蘋果的成功不僅僅依靠於其創新的產品,也依賴於其一流的供應鏈管理,根據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nter Group的報告,蘋果2011年的庫存週轉次數爲74.1,平均每5天就要週轉一次(即5天即可賣光庫存),正是在現任CEO庫克的管理下,蘋果的供應鏈才做到了卓越。目光回到國內,京東、淘寶、噹噹的競爭本質都是供應鏈的競爭,誰能最快最低成本的將產品交付到顧客手上,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供應鏈是業務流程執行效率的競爭。

 

70年代開始,管理科學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首先提出的思想就是沒有銀彈,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柔性,接下來就是流程的內涵開始延伸,不再是單純的工作流程,而是面向顧客,強調端到端滿足顧客需求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強調企業之間的協調、強調整個面向交付生態系統的協調,業務流程的概念被提出。進入新世紀,不管是更合理組織結構的思考(扁平化),還是對人的推崇(喬布斯、創新)抑或是業務流程效率的競爭(供應鏈),都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管理只有恆久的問題,沒有終結的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