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永恆之道與工作流模式

       本文系《流程的永恆之道》第三章的開篇,與辛鵬共同編寫。

 

       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們老祖宗老子《道德經》中的內容。意思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名字來命名的道,這個名字也不能形容妥當。其終極思想是,由於人的認識的侷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當然老子後來又在《清靜經》中說:“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可作道理、途徑、真理、方向、方法等解釋。按照老子的說法,世界萬物都有其本質和終極真理,但是“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在現代,人們已經把“道”作爲事物的本質了。C.亞歷山大[1]在其著的《建築的永恆之道》一書中說:“永恆之道是一個唯有我們自己才能帶來次序的過程,建築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恆之道,纔會生機勃勃”。

 

       城市和建築的特徵是由發生在那裏的事件模式所賦予的,提到麗江,我們第一就會想到美麗的邂逅,正因爲美麗邂逅一次又一次的在麗江發生,所以賦予了它所特有的酒吧文化,而事件模式不能與它所發生的空間相分離,古樸的建築、人加上重複發生的邂逅,這一切就創造了麗江的文化。事件模式和建築模式共同創造了城市和建築的特質-文化。我們從兩家公司不同的裝修風格就能感受出不同的公司特質:一家是開放的空間、隨處可見的白板和熱烈的討論;一家是單調的色彩、密集的格子間和冗長的流程。公司的特質同樣由建築模式和發生在那裏的事件模式所賦予。

 

       在《建築的永恆之道》裏,C.亞歷山大描述了253個建築模式,他領銜撰寫了一系列關於建築設計的5本從書[2]並首次提出了模式語言的概念。模式(Pattern)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就是模式。它是一種指導,是一種解決某類問題的最佳實踐。藉助於模式,我們可以利用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作出優良的設計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式語言則是模式對應於那些使建築美妙的深刻觀察的模式集合,是你對如何建造的認識的總和。建築的永恆之道正在於建築模式,在於我們對建築的認知達到一致即擁有共同的模式語言。

 

       我們這本書的名字爲《流程的永恆之道》,因此也套用C.亞歷山大的經典名言:“永恆之道是一個唯有我們自己才能帶來次序的過程,流程只有踏上了永恆之道,纔會生機勃勃”。那麼流程的永恆之道是什麼呢?在本書項目的整個備戰培訓及實施過程中,我們會體會到三個永恆之道。第一個永恆之道,即流程萬變的永恆之道就是工作流模式

 

       發點小牢騷:按照《建築的永恆之道》的說法,在古代,農民都是自己造房子,他們自己都有模式的直覺。在工業化時代人們以爲自己不能設計,必須倚靠設計師,而設計師也耽迷於流行的模式而設計出沒有活力的東西。所以我們缺少的是模式之道,或者說不知道怎樣鑑別什麼是有“活力”的模式。如今的軟件領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就見過很多牛逼哄哄的所謂的架構師、設計師,講起模式來一套一套,但是設計出的軟件架構其實是奇爛無比,有的甚至不會將架構轉換爲框架。實在是比古代的農民差遠了。所以我們認爲,做軟件的同仁們,如果你想真正的成爲一個好的架構師或設計師,《建築的永恆之道》這本書是必須去讀的。它告訴你了什麼是道,模式之道。這個道纔是靈魂,纔是核心。這個道是使之“有活力”,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去讀讀第二本《建築模式語言》。最後還有一個小提醒,所謂的架構師、設計師也不是讀了幾本大師的著作,就成爲真正的設計師了。架構師、設計師是從“理論—實踐—總結—再理論—再實踐—再總結”這樣一個長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我們認爲至少7-8年以上)的循環中循環出來的。

       牢騷之後言歸正傳,在C.亞歷山大的第二本《建築模式語言》中詳細描述了253個建築模式,這本書也被評爲20世紀出版的關於建築設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

模式分爲三個部分:

 

  • 首先是此類問題所在的上下文(Context),即當前模式所面對的此類問題所在的周圍環境和狀況,也就是說模式在什麼狀況下發生作用;
  • 其次是動機(Motivation),即此模式的目的或預期的目標是什麼;
  • 最後是解決方案(Solutions),即爲達到預期目標或解決此類問題所採用解決方案的核心。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模式的實質就是從不斷重複出現的事件中發現和抽象出的規律,是解決問題所形成經驗的高度歸納總結。只要是一再重複出現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種模式。而當一個領域逐漸成熟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這個領域的模式。藉助於C.亞歷山大的模式理論,GOF在軟件領域提出了23種設計模式。同樣在流程領域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模式做爲流程的靈魂,是時間無關的(timeless),是和人、文化相關的,它不會隨着時間和新技術的發展而落後,因此可以稱之爲永恆的。道德經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套用在工作流模式上,非常準確,世界上沒有兩個條件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模式的細節沒有哪兩個大的特點相同,總存在變化和不一致性,需要我們在應用中不斷的去總結思考,工作流模式可以生一,…,最後生萬物,演化出無數個不同模式組成的流程。



[1] 美國C.亞歷山大,美國建築師學會頒發的最高勳章的獲得者,是一位有實踐經驗的建築師和營造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學教授,環境結構中心的負責人。

[2] 《建築的永恆之道》、《建築模式語言》、《俄勒岡實驗》,《城市設計新理論》,《住宅製造》5卷從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