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王堅:我最大的長處,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在阿里的這些年

我知道,很多人想了解和馬雲一起工作是一種什麼體驗,對此我覺得非常幸運,我還是更喜歡叫他馬總,這是對他的尊稱,能夠有機會跟他一起工作,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和他相處也沒什麼壓力。大家都知道他在公衆面前做了很多次演講,我可能是少數真正理解他爲什麼會那樣講話的人之一,很多時候,我可以明白他的所思所想,他說出的話和他的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這讓我感到非常佩服。

他是真正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事情的人,你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對企業家的尊重和對中小企業的尊重。馬總經常談到 CEO 和企業家的區別,我覺得,直到今天我也沒辦法用語言描述清楚這二者的差別,但跟他一起工作後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差別,也讓我懂得如何尊重企業家,尊重商業,這非常了不起。

馬總是一位非常謙虛的人,他經常說自己不懂技術,我會跟他講,懂不懂技術並不是核心問題。他真心地尊重技術,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他比一些懂技術的人還要尊重技術,這一點我可以感受得到。

在阿里工作是一件幸運的事,原因有二:第一,有馬雲在。第二,大家談到阿里,會說這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簡單,阿里是一家堅信互聯網是商業基礎設施的公司。用我自己的話講,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代表着一種潮流,這些元素疊加起來,你的能量就會被放大。我經常講,很多人在阿里工作的時候,他(她)的能量被放大了,邊界也隨之擴張,學到的東西自然會變多。

阿里是一個平臺,這句話比較抽象,但我還是喜歡掛在嘴邊。人和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但你身處潮流的中心,邊界又足夠大,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學很多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對你的成長很有幫助。

其實,我們做技術也是在拓展業務的邊界,業務會反過來推動技術的發展。我定義業務和技術的關係,是鐵軌跟火車頭的關係,這裏並不是說鐵軌一定是業務或技術,這二者都沒問題,你很難講,是火車頭還是鐵軌將你帶到一個地方的,因爲鐵路修不到那裏,火車就到不了那兒;鐵軌修到了那裏,沒有火車也無法抵達,這二者是統一的,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我認爲,業務在推進技術,技術也在創造嶄新的業務,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二者是一體的,這也是我說這是最好的時代的理由之一。

身處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這是一個重要的時代,是屬於年輕人的時代,儘管這句話放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是正確的,但我仍然覺得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非常特別,是歷史上少有的幾次,年輕人最好的時代,爲什麼這麼講呢?

大家認真思考一下,美國最好的時代就是愛迪生誕生前後的三五十年,那時候涌現了很多新的發明,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絕大部分科學技術都是最近幾百年發明創造的,和美國那段時期非常相似,是所有可能性集中爆發的時代,至於具體會創造出什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年輕的時候,身邊的人爲我創造了足夠的空間。所以,我也想爲年輕人創造空間,只要有充足的空間,他們會用自己的方法去成長,這是我堅定相信的。現在年輕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因爲他們的空間不夠,行動就會受限和變形。現在,社會的總體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可以爲大部分人創造出足夠空間,要相信他們,不要讓他們把事情做變形,這也是我能爲他們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有人問我,一個優秀的技術人應該具備什麼特質?寫好代碼當然是最重要的,代碼都寫不好,再說別的都不靠譜,這是技術使用層面的問題,是最基本的。但一個好的技術人不僅該知道如何使用技術,還要有能力創造新技術,這可能是我們國內技術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使用技術和創造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並不是說誰比誰更高級。我們的歷史責任是爲全世界創造技術,這不是所謂的“爲國爭光”,而是對世界的貢獻,要想一想,我們能爲這個世界做點什麼。

如果想保持年輕的心態,就要享受現在所做的事情,只要你真正熱愛一件事,做起來就會覺得是種享受。有些人希望一輩子都生活在海邊,這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將去海邊度假當成逃離工作的方式,就是人間很悲劇的事情了,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對我而言,我每天都坐在海邊。

所謂享受,和喜歡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喜歡,或許你做起來會覺得有點苦什麼的,也就談不上“享受”二字了。我看到那些年輕的 2050,他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可以找到樂趣,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只要你足夠享受自己做的事情,就遠比坐在海邊要來的舒暢、快樂得多。反正我是蠻享受我做的事,做對做錯都不重要,做好做壞也不重要,不要以結果的好壞作爲判斷你是否享受的標準。

獨處的時候,那些真正安靜的時刻,我會坐下來讀一些書,大多數都比較冷門,暢銷書看得比較少。比如,我會看那種專門研究頭部骨骼的書,類似這種大家不太關注的事情,其實對我的啓發蠻大的。我們經常會追求一些看起來很深奧的東西,但那些東西並不能告訴你有價值的道理,倒是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可以告訴你一些非常樸素的道理。

有時候,我會和人開玩笑,說自己具備一種本領:只要我看到書的封面和標題,就基本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了,這是未經大腦思考的,其實也挺形而上學的,就是一種直覺,這也是我喜歡逛書店的原因,我可以很直觀的去感受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我喜歡看科教片和紀錄片,這也是會讓我安靜下來一個人做的事。我不看電視劇,並不是說電視劇不好,而是我不享受。如果你享受看電視劇,那也無可厚非,有些人覺得看紀錄片很無聊,但我就覺得很享受。

雖然不享受看電視劇,我也不排斥它,這個世界的好處就是多樣化,追求多樣化是好事,電視劇本身也沒有問題,但如果大多數人都去看電視劇了,就應該好好思考一下了。

找到這麼一件事,我願意堅持做10 年

如果你想尋求一種力量指引自己前進,對我來講,就是要找到這麼一件事,你願意堅持做 10 年。因爲,在做這件事之前,你沒辦法確定事情的對錯或偉大與否,甚至無法判斷能否有結果。而這種意願,這種一件事情我願意幹個 10 年的願望,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的,人生又能有幾個 10 年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有這樣一種決心,就是你的定海神針,這是我自己的理解。

外部的一切都是變化發展的,比如這幾年,從虛擬現實到大數據,從人工智能到區塊鏈,再到無人駕駛,我當時說過一句玩笑話: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一哄而上”,而是“一鬨而下”。你不需要回答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哪個更重要,你要回答的只是,是否願意幹上 10 年。

另外,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然我在阿里雲那會兒就完蛋了。但是,這些意見不論好壞都不會傷害到我,這可能是我和別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我有一套獨立的判斷標準。不說對錯,至少我可以將自己解脫出來,做錯了不糾結,做對也不會沾沾自喜。

說真的,做管理還是挺難的,如果允許我自誇一下的話,我覺得所謂的創新工作或治理工作,這方面的直覺是相當重要的,至少對我來講是這樣。這裏面有一個訣竅,就是你要精準地知道:哪些是你要做的事情,哪些事情一定不做。很多時候,我們最艱難的環節都卡在“糾結”這件事情上,於是做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這個判斷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依靠直覺完成的,直覺是支配你的巨大資源,有了它你纔會進入流程的管理,這方面我的體會蠻深的。

要平衡商業、技術和管理這三者的關係,對我自己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經常會講,一個人有長處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爲他的短處是需要別人幫忙填補的,但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我覺得我最大的長處,並不是自己有多優秀,而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幫助。

有些做企業的人很擔心和政府打交道,但我覺得沒有必要糾結於此。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不會因爲他(她)的工作性質就不是一個基本的人了。所以,無論對方在政府還是在企業工作,無論是做技術還是其他行業,我們都要對其保持同等的尊重。不要給任何人貼標籤,這會將自己和他人都束縛起來,大家就沒有交集了,去掉標籤我們纔會有交集。

1

關於 2050:年青人永遠是創新的主體

作爲 2050 的志願者和發起人,我想和大家聊聊爲什麼要做這件事。現在,絕大部分會議都是爲成功人士舉辦的,而 2050 恰恰是爲那些還沒有獲得成功的年青人舉辦的,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社會資源幫助他們創新。科技的作用,也不能僅以是否有用去定義,年青人有這樣一種使命——讓科技像音樂和體育一樣將人團結在一起,讓不同的人因爲科技而產生關聯,這就是我發起 2050 的兩個初衷。

今年 5 月第一屆 2050 落幕了,會議本身超出了我的預期,因爲我們成功地讓大家知道了什麼叫做志願者舉辦的大會,這是我覺得最驕傲的一點。對於明年的 2050,我希望可以向大家證明,志願者可以做到很多大家原本覺得不可能的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志願的精神,相信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在中國,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志願者是如何爲年青人,或者說,如何通過年青人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貢獻的。

年青人就是要做一些大家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講,任何一個時代的年青人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時代本身。而他們身上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纔是那個幫助整個社會突破原有框架的羣體,他們永遠是創新的主體。

從阿里雲到 2050 再到城市大腦,這些事情能夠促成其實得益於很多自然條件,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認爲,大家還是要多多發現問題,不只是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雖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都很重要,但總要有一些人去發現新問題。因爲我的興趣和背景,我永遠會觀察有哪些新問題,所以,在大家忙於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在做前者。

那麼,發現問題後誰來解決呢?我的習慣是自己發現的問題,自己解決,而不是交給別人去解決。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作弊的嫌疑,但從我自己的角度上講,這就是我思考問題最基本的邏輯。所以我鼓勵大家從身邊發現問題,就算是那些看似很小的問題,也有可能變成社會性的大問題。之前,我看到過一個數據:30 週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世界總人口的 50%,而且這個數字是持續增長的,並非呈下降趨勢,是人類歷史的峯值,這就是我發起 2050 時想到的問題。

城市大腦也一樣,我們都覺得城市交通堵塞,普遍的解決辦法就是多修路或限行,從沒有人認真想過我們對交通資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從交通堵塞問題延伸到社會資源的使用問題。發現問題非常重要,年輕人會用他們自己的眼光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可能也是年輕時的我與其他人不太一樣的地方。

其實,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我就已經意識到數據和計算的重要性了,這二者是一體的,你不能把它們拆開。既然認識到計算對未來社會的重要性,就知道計算的形態是一定會改變的,而變化的物質基礎就是互聯網,這也是爲什麼我經常談到,雲計算就是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的計算,其實是來自於我對計算本身的認識。

後來,大家逐漸對這種計算形態的變化有了共識,就把它命名爲“雲計算”了。儘管最初我並不願意這樣稱呼它,我的設想是叫它“通用計算”,就像通用電器一樣,但一般人很難接受這個叫法,所以就叫“雲計算”了。

爲什麼我總是用電來舉例子呢?其實是有原因的:就像電剛出來的時候只有電燈泡一樣,阿里雲的第一批客戶都是中小網站,我覺得這些中小網站就是那個電燈泡,他們無法自行發電,但隨着客戶逐漸增多,你可以想象,電冰箱出現了,洗碗機也出現了……直到現在,雲計算已經變成了通用計算。所以,對問題的思考會影響你做事情的方法,而發現新問題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環。

城市大腦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2016 年 4 月在雲棲小鎮,我提出了城市大腦的設想和構架,很多人好奇城市大腦和智慧城市二者的區別,我覺得這個不能算是區別,而是毫無關聯的兩件事,是對城市的不同看法。我經常會說,我們搞了那麼多年智慧城市,才發現我們是在談論一個沒有大腦的城市。因爲我們沒有想清楚智慧城市的運行機制是什麼,就像計算機沒有操作系統一樣,技術人員要把裏面的資源用好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結果就演變成將各種技術生硬地塞到一個城市裏面去,比如自動駕駛、無人機、物聯網等,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現狀。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理解城市大腦,如果從技術的角度講,它就是一個新的數字基礎設施,使得其他技術在城市的應用變得無縫。今天,我們談論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這些東西都需要有一個基礎設施去承載,這就是城市大腦。當我們談智慧城市時,談論的是把技術用到什麼地方;而城市大腦是讓我們思考技術是如何推進城市演化的。

它不僅刷新了人們的思維模式,還改變了之前在城市推行的行之有效的規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過去交通堵塞,百姓和政府都覺得應該多修路,而在城市大腦之後,你會思考,是不是應該用少修路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轉變,恰恰也是城市大腦最獨特的貢獻。

再用另一個例子講講它的實現難度,做技術的人都知道自動駕駛,我自己也不是該領域的行家,沒有資格評判這個技術到底怎樣,但因爲我做了城市大腦,所以我會說:任何不能夠解決當下車輛所引發的問題的新技術,都是不夠徹底的,所以無論你創造了何種車輛新技術,都應該問問自己,車輛帶來的交通問題,你能解決嗎?今天的自動駕駛,也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爲什麼新能源車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爲它至少改善了車輛帶來的污染問題,但也沒有解決交通堵塞的問題。說到底,無論技術多高端,只要沒有解決車輛帶來的問題,就是不夠徹底的,這也是我覺得城市大腦的推進有難度的原因。

關於城市大腦目前的進展,在杭州主要體現在交通上,我覺得還是卓見成效的,前幾天公安部的交通管理局還開了個現場會,會上他們將推行城市大腦稱爲“杭州經驗”,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還談到接下來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所以各地的交警也都到杭州來了。其他地方也在做城市大腦的相關實踐,11 月 6 號習總書記來到上海浦東,他側重從城市精準治理的角度講了一些具體做法,這就不僅僅是交通層面了。所以,大家都在爲其努力。

11 月 26 號,杭州和上海浦東推行城市大腦的負責人將會到雲棲小鎮跟大家交流經驗,屆時很多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也會出席,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因爲負責城市規劃的人通常在一端,而實踐者卻在另一端,這兩撥人從沒有坐下來好好討論過,而現在因爲城市大腦,他們做到了。

城市大腦的落地讓我看到了志願者的力量。在技術界我們經常提到開源,而在城市的發展中我們也可以用到開源的精神,我們技術工作者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你有想法的時候可以用寫代碼來實現,而其他人或許只能停留在思考層面。

過去我們談開源項目,實質上是爲技術界打造公共產品。現在換了一種形式,爲整個社會做一個公共產品,相當於技術人對社會的直接貢獻。過去我們將技術貢獻給開源代碼,代碼通過其他方式變成產品再逐漸影響社會,而現在我們探索出這種更便捷的方法,爲社會直接創造價值。

我很難描繪未來的城市大腦是怎樣的,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用我自己的話講,只要用現在 1/10 的資源就可以支撐整個城市的發展。之前聽到過一個說法,我們國家在規劃一個城市的時候,25% 的土地是用來修路的,所以如果我們從天空俯視大地,會發現城市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人和人就這樣被隔離開了。那麼想想看,如果只有 5% 的土地用來修路,那剩下 20% 的土地就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

將想象力的閘門打開,未來我們只需現在 1/10 的資源就足以支撐城市的發展,那麼剩下 90% 的資源可以用來做什麼?毫無疑問,在那樣的城市生活,一切都會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