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理論基礎概述

 一  . 什麼是Wi-Fi?

    Wi-Fi(Wireless Fidelity),在中文裏又稱作“行動熱點”, 是Wi-Fi聯盟(Wi-Fi Alliance,縮寫爲WFA)的商標,Wi-Fi聯盟限制使用Wi-Fi認證這一術語來成功完成互操作性認證測試。嚴格得說,Wi-Fi是一個認證的名稱,該認證用於測試無線網絡設備是否符合IEEE 802.11系列協議的規範。也常有人把Wi-Fi當做IEEE 802.11標準的同義術語。“Wi-Fi”常被寫成“WiFi”或“Wifi”,但是它們並沒有被Wi-Fi聯盟認可。

二 . 802.11協議介紹

    IEEE 802.11是現今無線局域網通用的標準,它是由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所定義的無線網絡通信的標準。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的簡稱。802是該組織中一個專門負責制定局域網標準的委員會,也稱爲LMSC(LAN/MAN Standards Committee,局域網/城域網標準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於1980年2月,其任務就是制定局域網和城域網標準。

由於工作量較大,該委員會被細分成多個工作組(Working Group),每個工作組負責解決某個特定方面問題的標準。工作組也會被賦予一個編號(位於802編號的後面,中間用點號隔開),故802.11代表802項目的第11個工作組[3]。它專門負責制訂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AN)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及物理層(PHY:Physical Layer)技術規範。

IEEE 802.11標準列表

  • IEEE 802.11,1997年,原始標準(2Mbit/s,播在2.4GHz)。
  • IEEE 802.11a,1999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播在5GHz)。
  • IEEE 802.11b,1999年,物理層補充(11Mbit/s,播在2.4GHz)。
  • IEEE 802.11c,匹配802.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橋接(MAC Layer Bridging)。
  • IEEE 802.11d,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
  • IEEE 802.11e,對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 IEEE 802.11f,基站的互連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銷。
  • IEEE 802.11g,2003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播在2.4GHz)。
  • IEEE 802.11h,2004年,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室內(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頻段)。
  • IEEE 802.11i,2004年,無線網絡的安全方面的補充。
  • IEEE 802.11j,2004年,根據日本規定做的升級。
  • IEEE 802.11k,該協議規範規定了無線局域網絡頻譜測量規範。該規範的制訂體現了無線局域網絡對頻譜資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 IEEE 802.11l,預留及準備不使用。
  • IEEE 802.11m,維護標準;互斥及極限。
  • IEEE 802.11n,更高傳輸速率的改善,基礎速率提升到72.2Mbit/s,可以使用雙倍帶寬40MHz,此時速率提升到150Mbit/s。支持多輸入多輸出技術(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
  • IEEE 802.11o,針對VOWLAN(Voice over WLAN)而制訂,更快速的無限跨區切換,以及讀取語音(voice)比數據(Data)有更高的傳輸優先權。
  • IEEE 802.11p,這個通信協議主要用在車用電子的無線通信上。它設置上是從IEEE 802.11來擴展延伸,來匹配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相關應用。
  • IEEE 802.11q
  • IEEE 802.11r:快速BSS切換(FT)(2008)
  • IEEE 802.11s:Mesh Networking, Extended Service Set(ESS)(July 2011)
  • IEEE 802.11t:Wireless Performance Prediction (WPP)—test methods and metrics Recommendation cancelled
  • IEEE 802.11u:Improvements related to HotSpots and 3rd party authorization of clients, e.g. cellular network offload (February 2011)
  • IEEE 802.11v:Wireless network management(February 2011)
  • IEEE 802.11w:Protected Management Frames (September 2009)
  • IEEE 802.11x
  • IEEE 802.11y:3650–3700 MHz Operation in the U.S.(2008)
  • IEEE 802.11z:Extensions to Direct Link Setup (DLS)(September 2010)
  • IEEE 802.11-2012:A new release of the standard that includes amendments k, n, p, r, s, u, v, w, y and z (March 2012)
  • IEEE 802.11aa:Robust streaming of Audio Video Transport Streams (June 2012)
  • IEEE 802.11ab
  • IEEE 802.11ac,802.11n的潛在繼承者,更高傳輸速率的改善,當使用多基站時將無線速率提高到至少1Gbps,將單信道速率提高到至少500Mbps。使用更高的無線帶寬(80MHz-160MHz,802.11n只有40MHz),更多的MIMO流(最多8條流),更好的調製方式(QAM256)。目前是草案標準(draft),預計正式標準於2012年晚些時間推出。Quantenna公司在2011年11月15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採用802.11ac的無線路由器。Broadcom公司於2012年1月5日也發佈了它的第一支支持802.11ac的芯片。
  • IEEE 802.11ad:Very High Throughput 60 GHz (December 2012) - see WiGig
  • IEEE 802.11ae:Prioritization of Management Frames(2012年3月)
  • IEEE 802.11af:運用過往電視白區(TV White Space,TVWS)的頻段所訂立標準,由於使用白區頻段(VHS的54MHz~216MHz及UHF的470MHz~698MHz),有時IEEE 802.11af也稱爲White-Fi(取Wi-Fi一詞的派生變化)。
  • IEEE 802.11ah:用來支持無線感測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以及支持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IoT)、智能電網(Smart Grid)的智能電錶(Smart Meter)等應用。
  • IEEE 802.11ai:爲IEEE 802.11的修正案,新增部分機制,以及加速創建網絡連線的等待時間。
  • IEEE 802.11aj:爲IEEE 802.11ad的增補標準,開放45GHz的未授權帶寬帶使世界上部分地區可以使用。
  • IEEE 802.11aq:爲IEEE 802.11的修正案,增加網絡探索的效率,以加快網絡傳輸速度。
  • IEEE 802.11ax:以現行的IEEE 802.11ac做爲基底的草案,以提供比現行的傳輸速率加快4倍爲目標。

三 . 相關概念及名詞解釋

轉自 https://blog.csdn.net/myarrow/article/details/7930131

1. IE802.11簡介

標準號

IEEE 802.11b

IEEE 802.11a

IEEE 802.11g

IEEE 802.11n

標準發佈時間

1999年9月

1999年9月

2003年6月

2009年9月

工作頻率範圍

2.4-2.4835GHz

5.150-5.350GHz

5.475-5.725GHz

5.725-5.850GHz

2.4-2.4835GHz

2.4-2.4835GHz

5.150-5.850GHz

非重疊信道數

3

24

3

15

物理速率(Mbps)

11

54

54

600

實際吞吐量(Mbps)

6

24

24

100以上

頻寬

20MHz

20MHz

20MHz

20MHz/40MHz

調製方式

CCK/DSSS

OFDM

CCK/DSSS/OFDM

MIMO-OFDM/DSSS/CCK

兼容性

802.11b

802.11a

802.11b/g

802.11a/b/g/n

2. 頻譜劃分

    WiFi總共有14個信道,如下圖所示: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8/31/1346404436_6510.PNG

 1)IEEE 802.11b/g標準工作在2.4G頻段,頻率範圍爲2.400—2.4835GHz,共83.5M帶寬

 2)劃分爲14個子信道

 3)每個子信道寬度爲22MHz
 4)相鄰信道的中心頻點間隔5MHz 
 5)相鄰的多個信道存在頻率重疊(如1信道與2、3、4、5信道有頻率重疊)

 6)整個頻段內只有3個(1、6、11)互不干擾信道

3. 接收靈敏度

4. 2.4GHz中國信道劃分

  802.11b和802.11g的工作頻段在2.4GHz(2.4GHz-2.4835GHz),其可用帶寬爲83.5MHz,中國劃分爲13個信道,每個信道帶寬爲22MHz

    北美/FCC      2.412-2.461GHz(11信道)

    歐洲/ETSI     2.412-2.472GHz(13信道)

    日本/ARIB    2.412-2.484GHz(14信道)

2.4GHz頻段WLAN信道配置表

信道

中心頻率(MHz)

信道低端/高端頻率

1

2412

2401/2423

2

2417

2406/2428

3

2422

2411/2433

4

2427

2416/2438

5

2432

2421/2443

6

2437

2426/2448

7

2442

2431/2453

8

2447

2426/2448

9

2452

2441/2463

10

2457

2446/2468

11

2462

2451/2473

12

2467

2456/2478

13

2472

2461/2483

 5. SSID和BSSID

     1)基本服務集(BSS)

     基本服務集是802.11 LAN的基本組成模塊。能互相進行無線通信的STA可以組成一個BSS(Basic Service Set) 。如果一個站移出BSS的覆蓋範圍,它將不能再與BSS的其它成員通信。

     2)擴展服務集(ESS)

    多個BSS可以構成一個擴展網絡,稱爲擴展服務集(ESS)網絡,一個ESS網絡內部的STA可以互相通信,是採用相同的SSID的多個BSS形成的更大規模的虛擬BSS。連接BSS的組件稱爲分佈式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DS)。
     3)SSID

     服務集的標識,在同一SS內的所有STA和AP必須具有相同的SSID,否則無法進行通信。

     SSID是一個ESS的網絡標識(如:TP_Link_1201),BSSID是一個BSS的標識,BSSID實際上就是AP的MAC地址,用來標識AP管理的BSS,在同一個AP內BSSID和SSID一一映射。在一個ESS內SSID是相同的,但對於ESS內的每個AP與之對應的BSSID是不相同的。如果一個AP可以同時支持多個SSID的話,則AP會分配不同的BSSID來對應這些SSID。

     BSSID(MAC)<---->SSID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8/31/1346406925_8504.PNG

6. AP種類

FAT AP和FIT AP比較如下圖所示: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9/03/1346642270_2309.PNG

7. 無線接入過程三個階段
      STA(工作站)啓動初始化、開始正式使用AP傳送數據幀前,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能夠接入(802.11MAC層負責客戶端與AP之間的通訊,功能包括掃描、接入、認證、加密、漫遊和同步等功能):
      1)掃描階段(SCAN)
      2)認證階段 (Authentication)
      3)關聯(Association)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8/31/1346407301_7079.PNG

7.1 Scanning

       802.11 MAC 使用Scanning來搜索AP,STA搜索並連接一個AP,當STA漫遊時尋找連接一個新的AP,STA會在在每個可用的信道上進行搜索。
       1)Passive Scanning(特點:找到時間較長,但STA節電)
            通過偵聽AP定期發送的Beacon幀來發現網絡,該幀提供了AP及所在BSS相關信息:“我在這裏”…
       2)Active Scanning  (特點:能迅速找到)

            STA依次在13個信道發出Probe Request幀,尋找與STA所屬有相同SSID的AP,若找不到相同SSID的AP,則一直掃描下去..

7.2 Authentication

     當STA找到與其有相同SSID的AP,在SSID匹配的AP中,根據收到的AP信號強度,選擇一個信號最強的AP,然後進入認證階段。只有身份認證通過的站點才能進行無線接入訪問。AP提供如下認證方法:
     1)開放系統身份認證(open-system authentication)
     2)共享密鑰認證(shared-key authentication)
     3)WPA PSK認證( Pre-shared key)
     4)802.1X EAP認證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9/03/1346638924_5249.PNG

7.3 Association

   當AP向STA返回認證響應信息,身份認證獲得通過後,進入關聯階段。
    1) STA向AP發送關聯請求
    2) AP 向STA返回關聯響應
    至此,接入過程才完成,STA初始化完畢,可以開始向AP傳送數據幀。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9/03/1346639087_8735.PNG

 7.4 認證和關聯過程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9/03/1346642497_1171.PNG

7.5 漫遊過程

http://img.my.csdn.net/uploads/201209/03/1346642671_2823.PNG

四 . Wi-Fi的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相對於其他無線通信的優劣勢

    Wi-Fi技術可應用於物聯網智能家居方面,在物聯網中國內市場主要採用的是Wifi,zigbee這兩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這兩種通訊技術雖然都大量應用於物聯網解決方案,但是這兩種技術也各具特點。這裏主要列舉Wi-Fi技術在物聯網通信中的優劣

Wifi的優勢:

1. 設備價格相對低廉,普及面比較廣,基本上每家都有路由器設備。

2.WIFI組網方便,連接就行,協議統一,使用TCP/IP協議。

3.傳輸速度比較高,能達到11Mbps。

4.網絡帶寬比較大,能達到11000KB/S。

5.能夠無縫與手機進行通信。

6.能夠直接接入互聯網。

WIFI的劣勢:

1.安全性比較低,比較容易被攻擊破解。

2.最多隻能連接幾十臺設備,後面可能滿足不了只能家居發展壯大的需求。

3.傳輸距離比較短,範圍在1-100m

4.無線穩定性比較差,房間大了,可能收不到無線網。

5.通信延遲比較大,反應時間比較長

6.功耗比較大,不適合用電池供電設備。

7.對硬件要求比較高,WIFI模組需要大量周邊電路輔助工作,對硬件內存要求也比較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