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 又重組,老牌企業的四次關鍵轉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互聯網圈內事

41 年前的 12 月 10 日,是恢復高考制度之後的第一場考試。這一天,有 570 萬人走入考場,在時代賦予的命運之門前,試圖完成一次「鯉魚一躍」。

這 570 萬人中,只有 27 萬人被錄取。

後來帶領 TCL 走過數十年的李東生,就是這一羣人中的一個。高考恢復那一年他不過二十歲,在廣東省惠陽縣馬安農場做知青。與無數老套的知情故事一樣,李東生經歷了農場不給請假、點燈熬油備戰高考的日子,後來以惠陽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華東理工大學。

那幾年入學的大學生,被稱爲「新三屆」,多年來積攢的人才在那兩三年集中爆發,也讓人對他們有着格外的期待。只不過,畢業後的李東生卻是一個異類,他沒有選擇到政府單位去幹一份體面而穩定的工作,而是回到老家惠州,成爲當地一家名爲 TTK 家庭電器有限公司的第 34 號工人。

TCL 的故事,便是從這裏開始。在李東生的帶領下,它在電話、手機、彩電等業務上都曾經有過不錯的成績。然而,進入千禧年之後,這家老牌企業面對互聯網時代的理念衝擊,顯得有些無所適從。無論是十來激進的國際化策略,還是如今轉型新興產業,TCL 都走的分外艱難。

日前,TCL 集團又一次進行了重大資產重組,曾經賴以生存的手機、彩電業務因盈利狀況不佳而被獨立出去,華星光電成爲核心。回溯 TCL 數十年的歷史,它曾有過四次重大轉身,有成功,有失敗。而這一次,它將迎接的,是個暫時不大明朗的未來。

1

TCL 的前身 TTK 做磁帶起家,這個 AB 面加起來一共能存十首歌的小盒子,配上一臺隨身聽是八十年代的人們聽音樂的最佳工具。Digital Music News 做過一個統計,1983 年至 1990 年間,磁帶是市場份額最高的音樂載體,巔峯時期佔據了 55.3% 的份額。

磁帶在李東生的老家廣東尤爲流行,毗鄰香港的地理位置、兩地通用的粵語,都給廣東人更多、更早接觸香港流行音樂的機會。在改革開放之前,內陸年輕人愛而不得的「靡靡之音」,早已在廣州頗爲流行。七十年代,收音機就已成爲廣州人必備的家庭娛樂工具,而收音機裏的磁帶,也被李東生所在的 TTK,做成了一門不小的生意。

一如後來的周杰倫王力宏等人爲 MP3 的普及作出貢獻一樣,在磁帶流行的那些年,一個香港紅磡體育場將許氏兄弟、張國榮、梅豔芳等歌手送上了天王天后的地位,他們的磁帶引起了歌迷們的搶購,到 1984 年,TTK 的年銷量達到了 1400 萬盒。

然而,巔峯時刻也很容易變成轉折。1984 年末,中英發布聯合聲明,確定香港將於 1997 年正式迴歸。舉國沸騰之下,也有一些港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擔憂。TTK 的港方股東翁耀明,便在權衡之下,決定退出 TTK 並移民海外。

大廈將傾,總需要人站出來。三年前進入 TTK 的李東生,如今已經是一名業績優秀的車間主任,成爲承擔重任的最佳人選。1985 年,李東生前往香港開設辦事處,全權負責公司在香港地區的原材料採購與外銷,以彌補股東撤資帶來的業績空白。

彼時,從TTK 的企業角度看,其面臨的不只是危機,還有業務單一帶來的風險。磁帶本身沒時什麼技術含量,極易替代。對於 TTK 來說,尋找新的業務發展方向,是另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身在香港的李東生,自然也成了尋求業務的最佳人選。

李東生在香港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盯上了錄音電話機。

TTK 最初涉足電話機業務的方式,仍然是與港商合作。技術出身的李東生做起業務來也是毫不遜色,一出手便拿下了 2 萬臺進口錄音電話機的大合同。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985 年,中國每百人只有 0.6 部固定電話,在之後的十年裏,這個數字翻了 7 倍多。那是一個遍地商機、倒爺橫行、信息爲王的時代,電話自然而然成爲了稀有卻重要的通訊工具。李東生拿下的 2 萬臺電話機迅速銷售一空。一方面給公司賺取了利潤,另一方面也讓 TTK 找到了新的業務發展方向。

既然商機不小,那麼不如干脆來一票大的。1985 年 9 月,TCL 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主營業務便是電話機的生產與銷售。在命名上,原名 TTK 受日本電子設備公司 TDK 的投訴影響而無法使用,於是「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英文名稱「Telephone Communication Limited」的縮寫便成爲了其新的企業名,TCL 正式誕生。

不過,這一說法是 TCL 官方版本,坊間傳聞,TCL 的意思是,「Today‘s China Lion」,今日中國雄獅,充分能展現這家企業的野心。

TCL 成立之後,年僅 28 歲的李東生,不負衆望成爲了這家企業的總經理。不過,受限於年齡和見識,他並沒有在總經理的位置上呆多久,TCL 轉型電話業務的那幾年,是在創始人張濟時的帶領下猜成爲了中國的「電話大王」。

1989 年,TCL 電話機已超千萬的銷量,成爲全國銷量第一的電話廠商。從磁帶轉向電話,早期的 TCL 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不過,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數十年間風起雲涌,等待 TCL 的,還有下一個浪潮。

2

1993 年,在通訊業務上發展的順風順水的 TCL 在深圳上市。那幾年國內企業掀起了體制改革熱潮,我國正式告別計劃經濟,向市場化全面邁進。TCL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向現代企業、集團化轉型,TCL 集團正式成立,並將下屬分公司重新整合,成立 TCL 電子集團、通訊集團和雲天集團,分管總集團的電子工業、通訊業和土地資產。

李東生再次走馬上任,擔任電子集團總經理,這個老總不好當,因爲相比集團核心的通訊業務,電子集團盈利只有對方的十分之一。

這一年是李東生的本命年,一如當初選擇電話機開創 TCL 的核心通訊業務一樣,李東生這一次將目光聚焦在了彩電上——他或許不會想到,這個決定將會再一次將 TCL 的品牌發揚光大。

TCL 進入的彩電戰場,彼時正被海外品牌所強勢佔領着。1992 年前後,隨着外資的瘋狂涌入,國內各類市場被「洋品牌」所佔據。在那個特定的時間點,「民族企業」和「產業報國」成爲了企業家最愛提的熱詞。李東生則把和洋品牌較量的 TCL 稱爲「敢死隊」,自己則是「敢死隊長」。

1995 年是國產彩電品牌大肆反攻的一年。TCL 與長虹、康佳等國產品牌一起,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降價促銷活動,同樣配置的產品,國產彩電比外國品牌便宜 30%。幾大品牌用殘忍的價格戰,最終奪取了市場,佔據了七成以上的份額。

看來,如今國產手機的崛起,幾乎是重走了老牌企業的路。

在這幾家國產品牌中,TCL 同樣當仁不讓。1995 年降價拼銷量的時候,李東生親自坐鎮,TCL 簽下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劉曉慶做代言人,一把將 TCL 王牌彩電送到了全國人民的電視屏幕上去。廣告投放之後,TCL 王牌一炮而紅,月銷售額從最多 8000 萬,飆升至年底的 1.8 億元。

接下來的幾年間,國產彩電廠商開啓了一輪又一輪爭奪戰。1998 年,TCL 開始進行銷售網絡的重新建設,用一年的時間建成了 1 萬個銷售點,這節奏,比雷軍的小米之家可要瘋狂得多。不過,這一方式實在管用,TCL 收入、銷量均翻倍增長,超過康佳位列第二。

同樣是這一年,純平彩電崛起,TCL 繼續精耕細作,次年,彩電業務終於全面翻身,重組後赴香港上市。上市後,TCL 從香港資本市場獲得了資金,持續發力,最終在千禧年,超過長虹,成爲名副其實的「彩電大王」。

故事發展到現在,無論是李東生個人,還是 TCL 這個集團,都走過了或許曲折,但最終收穫成就的一段路。從磁帶作坊到電話大王再到彩電大王,TCL 最終以民族企業的身份,與聯想並肩而立,成爲老牌企業中標杆一樣的存在。

然而,就在李東生和 TCL 與外國品牌大戰的時候,北京中關村樹立起了一塊,如今被認爲是時代標示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 1500 米」。

時代大潮下暗流涌動,一個叫互聯網的新技術開始沉默生長,並在千禧年之後,徹底改變了世界。老牌廠商 TCL,也將在之後的幾年,迎來一個不怎麼完美的轉身。

3

2005 年,是李東生的又一個本命年。十二年前,他接下了 TCL 電子集團,並將這一品牌送上了中國彩電行業的龍頭位置。

到了這個本命年,李東生同樣光芒四射。年初,他被外媒評爲「2004 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25 名商界領袖」,隨後央視又將「CCTV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的桂冠戴在他的頭上。當時的李東生像一個明星一樣,拿獎拿到手軟。

李東生和 TCL 成爲商界明星,還是因爲一次轉身,國際化。

2004 年,聯想收購 IBM 旗下的 PC 業務震驚了世界。不過,與聯想相比,TCL 的國際化進程,走得更加激進。

2003 年,李東生在 TCL 啓動「龍虎計劃」,目標是要成爲「明天的世界級企業」。TCL 並非沒有國際化的資本,早在 1999 年,TCL 的彩電業務就在越南市場風生水起,18 個月盈利,當地市佔率排行第二。

而「龍虎計劃」的戰略則非常簡單,一個字,買。2003 年,李東生收購了美國 DVD 公司高威達、德國彩電公司施耐德;併購湯姆遜集團併成立合資公司,彩電年銷量 1800 萬臺位列全球第一,這一壯舉與聯想吞下 IBM 如出一轍;併購阿爾卡特併成立合資手機公司,規模位列全球第七、中國第一。

一系列購買與合資,樁樁件件都是壯舉。然而,壯舉背後,TCL 終於在電視和手機兩條線上,都陷入了僵局。

2005 年,在李東生團隊的改造下,收購的湯姆遜在歐美市場開始出現了止損的跡象,似乎這場原本另 TCL 分外吃力的併購,正在迸發出新的生命力。一旦能夠扭轉局勢,TCL 的國際化戰略將向成功邁出一大步。然而,屏幕技術的變革,卻成爲 TCL 意料之外的急轉彎。湯姆遜集團所儲備的 DLP、PDP 顯示技術在時代的進步之前成爲了落後的技術,而 LCD 成爲了主流。

行業轉折點的錯失,必然產生致命的影響,歐美業務陷入死局,船大難轉型,逼迫 TCL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都在掙扎中度過。直到三年之後的 2008 年,李東生和 TCL 才從衰敗的景象之中抽離出來。

收購的彩電業務一坑到底,收購的阿爾卡特在手機業務上的表現也同樣一般。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國產品牌佔領手機市場,似乎是從 2011 年小米發佈智能手機之後纔開始的。在此之前,諾基亞和三星纔是主流。但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在更久遠的時代,TCL 曾在手機市場上創下過不錯的成績。

很早就轉型通訊業務的 TCL,從電話起家直至手機取代電話之後,轉型做了手機。2000 年,TCL 一款寶石手機像當年的王牌彩電一樣大放異彩,甚至一度簽下了韓國女神金喜善做代言,巔峯時刻一週銷量達到 30 萬部。

2002 年,負責 TCL 手機市場的負責人甚至表示,要在一年內做到全國第三,三年做到全球第五。

然而,在 TCL 收購阿爾卡特意氣風發之時,手機業務卻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在彩電業務上吃虧的外國品牌,在用手機打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充分吸收了當初的教訓。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放棄了高端品牌的定位,而是全面覆蓋各個價位,連三四百的機型都不放過。這給了 TCL 巨大的競爭壓力。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國產手機品牌地位尷尬:向上有國際大牌,向下還有國際大牌,再向下,山寨手機和水貨肆意氾濫,國產品牌幾乎找不到生存空間。最終,TCL 通訊在 2004 年迎來了首次虧損,伴隨着電視業務的衰敗,整個集團陷入了長達三年的陣痛期。

三年陣痛,三年調整,李東生甚至在 2004 年寫下了帶有罪己詔性質的兩千餘字長文《鷹的重生》,表達出了斷腕求生的決心。直到 2011 年,TCL 成立 30 週年之際,其核心業務才終於又找到了方向,總投資 245 億元的華星光電項目正式上馬,TCL 在陣痛之後,開始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試圖像三星、LG 等國際大牌一樣,完成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而華星光電在 TCL 集團中的地位,也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不斷上升,並最終成爲 TCL 第四次轉身的核心。

4

據財新報道,2018 年 9 月 17 日,TCL 集團註冊了一家名爲「TCL 控股」的公司,註冊資金爲 10 億元。數月之後,TCL 控股成立的目的終於顯現,TCL 集團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公告,重新梳理上市公司業務,而 TCL控股則是爲此次重組而生。

重組的核心,是華星光電。今年 11 月,投資 426.8 億元的華星光電深圳第二條 11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開工建設,算上此前的第一條,全部投產後 TCL 將成爲僅次於 LG 顯示和京東方的全球第三大大尺寸屏幕製造商。

此次重組之後,TCL 包括彩電、手機等終端業務將打包出售給 TCL 控股,TCL 集團將以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產業爲核心主業。此前,TCL 曾多次試圖讓華星光電上市,但均因種種問題未能成功。

但華星光電的盈利能力將成爲 TCL 未來的關鍵。根據重組方案,華星光電 2018 年上半年營收爲 121.44 億元,淨利潤爲 12.18 億元,淨利潤率爲 9.99%;而包括電視、手機等終端業務的 TCL 實業,同期淨利潤爲 0.26 億元,淨利潤率僅 0.10%。

顯然,在走過將近 40 年、經歷製造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後,TCL 開始了其第四次轉身。而這一次,其面臨的將會是更加複雜、更加看不清楚的未來。據悉,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雲服務、大數據等戰略新興業務領域,TCL集團亦有佈局,然而這家老牌企業,面對如此徹底的轉身,又能否跟上時代,順利進入下一個十年?

誰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甚至包括在 TCL 走過大半輩子的李東生本人。今年,他 61 歲,去年剛剛過完自己的第五個本命年。對於這樣以爲從過去一直走到現在的企業家來說,不知道當他迎接自己的第六個本命年時,TCL 會用怎樣的姿態,迎接這樣以爲四次轉身的老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