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愛,首先要教給孩子表達愛。

文/夏目三

圖/網絡

  要教孩子懂得愛,也要學會表達愛。孩子只有學會表達愛,才能學會愛。

  01

  《羣山回唱》中有一節講的是馬科斯做的事終於得到了母親的認同。

  “你做的是好事。你挺讓我驕傲的,馬科斯。”

  馬科斯聽到後手足無措,不知該作何反應,小聲擠出了幾個字“謝謝你,媽媽。”

  他的母親信奉的是“打擊教育”:從來不會表揚馬科斯,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澆他一盆冷水。所以,經過了那麼多次來自時尚最親密的人的打擊之後,他再也不會主動說起自己的事了。

  直到多年後他從喀布爾回來,母親纔對他說出了認可的話。

  這樣的教育下,他直接忽略了母親一直以來對他的愛。

  “我的母親絕不會離開我,這是她給我的禮物。

  她是我的媽媽,她不會離我而去。對於這一點,我只是簡單地接受,覺得理所當然。

  我不曾爲此感謝過她,就像我不曾感謝過灑在我身上的陽光。

  年少時他對於很多媽媽不做,而別的母親都會做的那些事耿耿於懷:牽着手走路、讓孩子坐在腿上、睡前讀童話書、親吻後道晚安……

  這些親密的親子互動作爲孩子的他從來不曾擁有過,只有壓抑的童年和想要逃離的家。

  母親當然愛他,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許只是她不善於表達。

  想想看,對孩子說一句“你做的是好事,你挺讓我驕傲的”都感到羞憤的人來說,要求她教給孩子如何表達心中的愛更是不可能了。

  02

  但是啊,孩子只有學會表達愛,才能學會愛,才能去愛這個世界,去愛別人。

  父母永遠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如果不表達出來,孩子怎麼能感受得到呢?難道像馬科斯和母親那樣,到老了之後才明白嗎?那樣就太晚了……

  不要羞於表達自己的愛,從父母自身做起。

  中國人骨子裏是含蓄內斂的,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總是要“兜着”,要矜持。

  對孩子愛的表達自然也是委婉的,對自己的父母則更羞於表達了。

  要教孩子表達愛,父母自己也要多表達愛,對長輩、對另一半、對孩子、對所有愛自己的人,大方地表達出來。

  孩子看在眼裏,自然會學到如何表達。

  愛無小事,多爲孩子創造表達感情的機會。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愛,就要說出來,表達愛,只要從現在開始,就不晚。

  嬰兒時期,孩子一哭爸爸媽媽就趕忙去抱一抱,哄一鬨,那爲什麼長大之後反而變得羞於表達了呢?

  因爲“孩子長大了不需要了”?

  或者“怪不好意思的,心裏知道就好了”?

  ……

  但是,如果你不說,不表達出來,孩子會很沒有安全感。他會懷疑“爸爸媽媽真的愛我嗎?”

  如果覺得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那就從小事來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吧,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擦桌子、整理圖書、倒垃圾、澆花等等。

  當孩子做完這些後,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併發自真心的感謝他。

  讓孩子感受到愛,他才能學會愛別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就夠了。

  03

  表達愛也是親子溝通的一種方法。

  這世上不存在一出生就能事事正確的孩子,孩子是一張白紙,最初都是一樣的。爲什麼有的孩子長成了“別人家的小孩”,而有的孩子卻成爲了令人頭疼的“熊孩子”呢?關鍵還是父母的引導和教育。

  大衛·香農的《大衛,不可以!》中大衛一系列的惡行——

  爬到壁櫥最上層夠餅乾,把身上、臉上、家裏到處弄得髒兮兮,洗澡時肆意玩水,拿勺子使勁兒敲打飯鍋,邊吃邊玩、把食物當玩具、吃太多,沉迷動畫片不睡覺,挖鼻孔,弄壞東西……

  他簡直就是“熊孩子”中的“熊孩子”!

  但每一次媽媽在說完“大衛,不可以”,將他的錯誤執政之後,仍會主動親近他,一遍遍告訴他:“大衛,我愛你!”讓大衛感受到,不管發生什麼,媽媽永遠是愛自己的。

  及時對孩子表達愛,一遍一遍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是非常有必要的。

  親吻、擁抱都是很好的表達愛的方式。

  《與孩子溝通的36種好方法》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媽媽問兒子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孩子回答要“槲寄生”。

  槲寄生是一種植物,通常可作爲聖誕裝飾物,實際上,它代表的意義是——親吻

  媽媽覺得很詫異,孩子爲什麼有這個要求,當媽媽問孩子時,孩子的回答是“媽媽好久沒有親我了”。

  親吻能夠讓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到父母對他的愛,爸爸媽媽平時可以多親親孩子,讓孩子在親吻中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意。

  比如,早上起牀前、晚上睡覺前親親孩子,讓孩子在甜蜜的吻中醒來/睡去是件很幸福的事。它可以成爲生活中一件富有儀式感的事,每一天都是充滿愛的一天。

擁抱,它本身就是一個極具保護意義的行爲。多擁抱孩子,可以直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指數。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

  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擁抱、撫摸,有時甚至是親暱地拍打幾下,孩子在對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會更健康。

  不要覺得擁抱過於親密,會對孩子心理形成不好的影響,甚至避免擁抱,尤其是媽媽對兒子、爸爸對女兒。事實上,擁抱可以更好地促進親子間的感情,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霍思燕和杜江兩人從不避諱嗯哼,大大方方地秀着恩愛,親親抱抱,嗯哼也會要媽媽抱抱,在他們家中,擁抱、親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總之,要教孩子懂得愛,也要學會表達愛。孩子只有學會表達愛,才能學會愛。

  多多擁抱孩子、親吻孩子,不時地向孩子索要“愛的抱抱”,孩子心中有足夠多的愛,心理纔會更健康,更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