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IEEE Fellow名單曝光:近百名華人入選,大陸學者30餘人


新智元報道

來源:IEEE

新智元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2019年IEEE Fellow名單公佈,一共新增295名Fellow ,其中華人90多位、中國大陸學者30餘人。

IEEE最新公佈了2019年的Fellow名單,一共新增295名Fellow ,其中華人90多位、中國大陸學者30餘人。

根統計,2019年度中國大陸高校共有27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IEEE Fellow。其中,清華大學共有3人當選,北京大學3人,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3人,上海交通大學2人,華中科技大學2人,西安交通大學2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人,浙江大學1人,武漢大學1人,北京郵電大學1人,華南理工大學1人,廣東工業大學1人,四川大學1人,湖南大學1人,電子科 技 大學1人,同濟大學1人,北京理工大學1人,西南交通大學1人,中國地質大學1人。而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傑青、長江學者和千人計劃引進人才等各領域知名科學家。中國大陸企業研究院有6位入選,中國港澳臺高校10人海外機構約46人

2019年當選IEEE Fellow的大陸學者在中國大陸高校的分佈情況

2019年當選IEEE Fellow的華人學者在各領域分佈情況。分類說明:統計共分高校、研究所、企業、企業研究所和創業公司5大類,優先級遞增;同一人只被歸類一次。例如,學者A在某高校任職,同時參與某創業公司,則學者A將被歸爲“創業公司”這一類。

IEEE的全稱是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學會,1963年1月1日建會。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IEEE在160多個國家中,擁有42萬多會員,其中50%以上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IEEE Fellow(IEEE會士)爲學會最高等級會員,是IEEE授予成員的最高榮譽,是學術界和科技界公認的權威榮譽和重要職業成就,每年由IEEE同行專家在擁有高級(senior)或終身(life)等級的會員中評選,當選人需要對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或應用做出重大貢獻,爲社會帶來重大價值。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當年會員總人數的1‰。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因此當選的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2014年IEEE Fellow評審委員會主席Panos Papamichalis 曾經在《身爲IEEE Fellow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n IEEE Fellow)一文中指出,評選 Fellow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評審委員會需要對被提名者的資格進行準確和誠實的評估,花費不少時間,也是不小的負擔。

“最終,是當選IEEE Fellow的人的素質使得這一選舉備受尊崇。我很榮幸能成爲他們中的一員。”Panos Papamichalis 寫道。

2019年IEEE Fellow華人學者名單(不完全統計,排名不分先後)

華剛

貢獻領域:圖像和視頻中的人臉識別

華剛,微軟首席研究員,CVPR 2019的程序主席,CVPR 2017和ICCV 2017領域主席。他的研究重點是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以及相關技術在雲和移動智能領域的創新應用。

李海

貢獻領域:peer-to-peer和雲計算系統

李海(Helen Li),杜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Clare Boothe Luce助理教授。

張毅民

貢獻領域:高分辨率測向和雷達信號處理

張毅民,天普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

梅濤

貢獻領域:多媒體分析及應用

梅濤,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AI研究院副院長,計算機視覺與多媒體實驗室主任,美國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

唐劍

貢獻領域:對無線網絡和移動衆包系統的優化

唐劍,美國雪城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系教授

江濤

貢獻領域:編碼、調製和認知無線電系統的設計

江濤,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以寬帶無線通信網及技術、傳感器網絡及物聯網爲主。

魏少軍

貢獻領域:在集成電路智能卡和可重配置設備的研發中發揮領導作用

魏少軍,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曾任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11工程”電子系統集成與專用集成電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IEEE有價值會員。

陶梅霞

貢獻領域:寬帶無線網絡的資源分配

陶梅霞,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無線通信技術研究所副所長,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編委,IEEE高級會員。

宋令陽

貢獻領域:協作通信和網絡

宋令陽,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研究主要集中於無線通信領域,包括編碼技術,MIMO,OFDMA,認知無線電,協同通信等。

張彥超

貢獻領域:無限和移動安全

張彥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計算機和網絡系統中的安全和隱私問題。

周東華

貢獻領域:動態系統的可靠性和維護

周東華,清華大學教授,2008--2015曾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優秀創新羣體學術帶頭人,重大項目首席負責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謝勝利

貢獻領域:盲源分離及其應用

謝勝利,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自適應信號處理、無線通信與網絡、物聯網信息技術,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被IEEE吸納爲高級會員。

陳杰

貢獻領域:複雜系統的優化和控制

陳杰,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領域爲控制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複雜系統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複雜系統智能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孫富春

貢獻領域:非線性系統神經網絡的控制及其在機器人操縱設備中的應用

孫富春,清華大學,教授,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領域:智能控制,機器人與飛行器的導航與控制;網絡控制系統;人工認知系統的信息感知和處理。

張良培

貢獻領域:遙感數據圖像處理

張良培,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測繪、遙感科學與技術、圖象處理、模式識別等方向的研究。

何曉冬

貢獻領域:人類語言和視覺技術中多模態信號處理

何曉冬,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AI研究院副院長,前微軟美國研究院深度學習技術中心NLP首席研究員、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任IEEE多個期刊的客座主編、副主編和重要學術會議的領域主席。2016年任IEEE西雅圖分會主席。其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領域,包括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計算機視覺,語音, 信息檢索和知識表示。

李樹濤

貢獻領域:遙感圖像融合和分類

李樹濤,湖南大學。現任湖南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圖像處理、信息融合與模式識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侯增廣

貢獻領域:對神經網絡優化和rehabilitation的控制

侯增廣,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包括:機器人與自動化;智能控制理論與方法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軟件與硬件開發;醫學和健康自動化領域的康復機器人、微創介入手術機器人。

俞益洲

貢獻領域:幾何和基於圖像的建模

俞益洲,香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2006 年成爲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UIUC)終身教授。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機器智能的深度學習方法,計算視覺媒體,幾何計算,智能視頻監控和生物醫學數據分析。

李永會

貢獻領域:協作通信技術

李永會,悉尼大學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無線通信領域,特別關注 URLLC、工業物聯網、MIMO、毫米波通信、機器到機器通信、編碼技術和協作通信。

伍乃騏

貢獻領域:離散事件生成系統

伍乃騏,澳門科技大學教授,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興趣包括計算機集成系統,Petri nets,離散事件系統,計算機網絡安全,生產計劃\調度和控制,物流和運輸。

陳德銘

貢獻領域:FPGA高級綜合(HLS)

陳德銘(Deming Chen)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全職教授教授,他還參與了多個創業項目,現任Inspirit IoT,Inc的總裁兼董事會主席,他還兼任國內創業公司觸景無限的首席科學家。

徐澤水,四川大學

貢獻領域:決策方法論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IFSA)Fellow、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決策理論與技術、信息集成理論和聚類算法、模糊數學與優化算法等研究,系統地創建了複雜信息決策理論與方法體系。

陳積明,浙江大學

貢獻領域: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資源分配和優化

陳積明博士目前任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網絡系統感知、傳輸與控制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貢獻領域:自旋電子集成電路設計

教授,博導。北航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費爾北京研究院院長,曾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

卿顯明,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

貢獻領域:用於射頻識別系統的天線

卿顯明(Qingming QING),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高級科學家和天線系統實驗室負責人。

付雲,美國東北大學

貢獻領域:流形學習和麪部及手勢識別

付雲(Yun Raymond Fu)任職於美國東北大學工程學院和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

褚慶昕,華南理工大學

貢獻領域:Compact寬帶天線

褚慶昕,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博士指導教師,華南理工大學電氣信息及控制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天線與射頻技術研究所所長

王亮,中科院自動化所

貢獻領域:基於視頻的人體識別和運動分析

王亮,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會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張大慶,北京大學

貢獻領域:具有上下文感知的移動和範在系統

北京大學講座教授,中國計算機協會普適計算專委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普適計算、移動計算、城市計算等。

張平,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貢獻領域:無線技術的理論、技術和標準化應用

張平,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 年何樑何利基金獎獲得者,長期專注移動通信領域研究。

張察,微軟研究院

貢獻領域:圖像和視頻數據的機器學習處理

張察,微軟雷蒙德研究院Project MIX Group,Principal Researcher

劉小平

貢獻領域:系統識別和網絡遠程操作

劉小平,加拿大國籍,加拿大國家二級首席研究員,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系統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Mengjie Zhang

貢獻領域:進化學習和優化方法

Mengjie Zhang,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擔任 IEEE CIS 進化計算技術委員會主席,IEEE CIS 進化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工作組副主席,新西蘭 IEEE 智能協會創始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進化計算,遺傳編程,特徵選擇與構造,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

楊小康

貢獻領域:

楊小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電信學院副院長、圖像通信與信息處理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視頻編碼與通信、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視頻分析與檢索。

毛世文

貢獻領域:無線多媒體網絡

毛世文,美國奧本大學的 Samuel Ginn Distinguished 教授和無線工程研究和教育中心(WEEC)的主任,研究方向包括無線網絡和多媒體通信。

錢毅

貢獻領域:無線通信網絡和智能電網通信體系結構

錢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信息保障和網絡安全,網絡設計,網絡建模,下一代無線網絡的仿真和性能分析等。

韓清龍

貢獻領域:網絡系統的控制和過濾

韓清龍,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現爲澳大利亞墨爾本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斯威本科技大學) 副校長、傑出教授和博導。

龍騰

貢獻領域:高分辨率雷達系統

龍騰,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信息與電子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爲目標探測與識別理論與技術,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

劉進軍

貢獻領域:電力系統建模與控制

劉進軍,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校授,1997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2010年兼任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2009年4月-2015年1月兼任西安交通大學政務處處長。劉進軍教授長期從事電力電子技術研究,發表SCl論文50餘篇,EI論文400餘篇,獲IEEE電力電子學報2016年最佳論文獎。2014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張保會

貢獻領域:電力系統暫態穩定預測研究領域

張保會,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二級教授,曾任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1988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領域研究。發表SCI論文24篇,EI論文362篇。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6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黃美玉

貢獻領域:語音/語言技術

黃美玉,出門問問工程副總裁、Mobvoi AI Lab 的負責人。黃美玉是語音識別及 NLP 等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深科學家。她於 1993 年 12 月獲得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是卡內基梅隆 CMU SPHINX 語音識別系統的主要奠基人。

Hongbin Li

貢獻領域:有限數據的自適應雷達信號處理

Hongbin Li,史蒂文斯理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Steven Gao(高式昌)

貢獻領域:低成本模式可重配置和寬帶印刷天線

Steven Gao(高式昌) 博士爲英國肯特大學教授、微波技術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天線技術,微波、毫米波電路,射頻系統,衛星移動通信等。

楊帆

貢獻領域:界面電磁學

楊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RFID 傳感器、微帶天線、 反射陣列、可重構天線、電磁帶隙結構、電磁數值方法等方面。

李志鵬(Chih-peng Li )

貢獻領域:數字廣播和無線傳輸

李志鵬(Chih-peng Li ),中國臺灣中山大學工學院教授,工學院院長。研究專長是無線/數位通訊、基頻訊號處理與電路設計,OFDM,計算機網絡。

鄧小鐵

貢獻領域:部分信息和交互環境下的計算

鄧小鐵,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在算法和博弈論的交界。鄧教授現在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任職。

金海

研究貢獻:點對點和雲計算系統

金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爲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系統虛擬 化、集羣計算和雲計算、網絡安全、對等計算、網絡存儲與並行 I/O 等。

Shaoying Liu(劉少英)

研究貢獻:面向對象的結構化形式語言的設計

Shaoying Liu(劉少英) 教授,日本著名計算機專家,日本法政大學教授,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客座教授。早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在計算機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形式化工程方法、軟件開發方法學、軟件測試、可靠複雜的計算機系統和智能軟件工程環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曉峯

貢獻領域:系統安全和基因組隱私

王曉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邢波

貢獻領域:機器學習算法和系統

邢波,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創立公司Petuum。

Ming-Hsuan Yang

貢獻領域:目標跟蹤和人臉識別

Ming-Hsuan Yang,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鍾林

貢獻領域:有機發光二極管節能驅動電路的開發

鍾林,美國萊斯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周靖人

貢獻領域:雲計算和查詢處理

周靖人,前微軟研發合夥人,阿里雲首席科學家。

周禮棟

貢獻領域:可信分佈式計算

周禮棟,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負責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人工智能系統聯合中心,主要從事大規模分佈式系統、存儲系統、無線通訊和網絡,以及系統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

Mei-ling Shyu

貢獻領域:多媒體大數據分析和管理

Mei-ling Shyu ,美國邁阿密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撰寫併合作撰寫了2本書和260多篇技術論文,發表於各種著名期刊、書籍章節和會議論文集。獲得2012年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ACM 2012年傑出科學家獎、IEEE學術會議4項最佳論文獎和1項最佳學生論文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和SIRI的會員。

宋曉東

貢獻領域:系統安全及隱私

宋曉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她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系統和網絡中的各種安全和隱私問題,從軟件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庫安全、分佈式系統安全、應用密碼學到機器學習和安全的交叉領域。

鄧智強

貢獻:計算機圖形學應用中的交互式分割算法

鄧智強,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和機器學習。《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交易》(TPAMI)的副編輯,也是《國際計算機視覺期刊》(IJCV)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屠卓文

貢獻:計算機視覺,醫學成像和深度學習

屠卓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系教授,是國際機器視覺領域的頂級專家。在2011年至2013年,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高級研究員,在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相關的國際權威期刊或頂級會議發表論文近百篇,榮獲ICCV 2015 David Marr榮譽獎,榮獲NSF職業獎,榮獲ICCV 2003 David Marr獎等。

Zhaohui Wu

貢獻領域:智能服務計算

Pinterest軟件工程師,2011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16年在賓州州立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能、數據挖局、分佈式系統等。

Qi Li

貢獻領域:語音信號處理和說話人認證

Qi Li,德州農工大學電氣工程博士,ABB資深主任研究員

喬紅

貢獻領域:機器人操縱和受生物啓發的機器人認知

喬紅,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Tommy Chow

貢獻領域:用於控制系統診斷的計算智能技術

Tommy W S Chow,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Hon Tsang

貢獻領域:非線性硅光子學和先進的波導光柵耦合器

Hon Ki Tsang,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他於2010年至2016年擔任該校電子工程系主任。他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光子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和工程學院副院長。

Steve Yao

貢獻領域:光電振盪器和光學偏振裝置

Steve Yao,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

Shuo Wang

貢獻領域:減少電子系統中的電磁干擾

Shuo Wang,佛羅里達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院副教授

Richard Zhang

貢獻領域:電力電子轉換器研發

Richard Zhang,通用電氣 GE Grid Solutions CTO

Hui Cao

貢獻領域:激光空間相干工程

Hui Cao,耶魯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

吳廣寧

貢獻領域:高速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設備診斷

吳廣寧,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IET Fellow、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高電壓技術”國家級精品課程主持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國家級教學團隊成員。

Z Chen

貢獻領域:風能轉換的電力電子

Z Chen(陳哲),丹麥奧爾堡大學能源技術系教授。

Jiyuan Fan

貢獻領域:領導了配電系統的應用

Jiyuan Fan,美國Southern States LLC自動化與傳感器部門總工程師兼首席系統架構師,於1989年在紐約克拉克森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1990年在得克薩斯A&M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王元勳

貢獻領域:時變和非線性電磁裝置和系統

王元勳,199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其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碩士(1996)和博士(1999)學位。他隨後加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先後任職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Kaizhong Gao

貢獻領域:用於對數據存儲的技術

Kaizhong Gao,負責管理美國阿貢實驗室應用材料部門的納米材料設備部門。1997年獲北大物理學士學位,2002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物理博士學位。

Chih-huang Lai(賴志煌)

貢獻領域:磁信息存儲和自旋電子器件

賴志煌教授是臺灣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是磁與光記錄薄膜,磁記憶體(MRAM),自旋電子元件,磁性納米粒子與納米結構。

姜立軍

貢獻領域:寬帶計算電磁方法

姜立軍,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計算電磁學,集成電路信號與功率完整性分析等。

樊學軍

貢獻領域:電子包裝設計的建模與表徵

樊學軍,現任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拉馬爾分校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微納米電子,光電子,和電力電子的封裝和系統集成,力學、熱學、及多物理場和多尺度的可靠性研究,模擬和仿真,材料性能測試,內互聯可靠性,及加速測試等。

貢獻領域:數據可視化分析和處理

Yap-peng Tan,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系主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圖像和視頻處理,基於內容的多媒體分析,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機器學習,人類行爲分析和數據分析。

貢獻領域:電泳顯示技術開發

高文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芯片與嵌入式系統、數碼相機設計與軟性電泳式顯示器、彩色影像科學、居家看護與機器人視覺系統等。

黃廷文

貢獻領域:神經網絡動態分析

黃廷文,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卡塔爾分校教授,2015年卡塔爾國家研究基金最佳項目獎獲得者。

莊家峯

貢獻領域:數據驅動型模糊系統的開發

莊家峯,臺灣國立中興大學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模糊系統、類神經網絡、進化計算,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視覺等。

貢獻領域:進化學習及優化

張孟傑,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計算機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包括進化計算和學習(遺傳編程,粒子羣優化,差分進化,學習分類器系統),特徵選擇,智能和進化計算機視覺和圖像分析,進化調度和組合優化,以及進化深度學習和轉移學習等。

貢獻領域:光纖主幹網絡的故障恢復

Pin-han Ho,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教授。2002年在女王大學獲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寬帶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絡相關領域,包括可生存的網絡設計,無線通信,網絡物理系統和物聯網等。

貢獻領域:面向蜂窩和認知網絡的跨層資源配置算法設計

Xin Liu,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1997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電子工程碩士,2002年在普渡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數據驅動網絡、優化、機器學習等。

貢獻領域:防火牆設計與分析

Alex Liu,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2006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獲得博士學位,2006-2013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網絡與安全。

吳敏

貢獻領域:複雜系統的控制與自動化

吳敏,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教授,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兼祕書長,中國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委員。

陳星弼

貢獻領域:新型功率半導體器

陳星弼,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器件及微電子學專家

Kangguo Cheng

貢獻領域:絕緣硅,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相關技術

Kangguo Cheng,IBM高級技術人員兼Master Inventor

貢獻領域:等離子體過程對集成電路的損傷

Kin Ping Cheung,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

周岐發

貢獻領域:醫療超聲換能器和多模態成像

周岐發,南加州大學教授,國際高頻集成器件和超聲換能器件材料領域專家

張孟凡

貢獻領域:嵌入式系統的靜態和非易失性存儲器

張孟凡,臺灣清華大學教授

Yan Sun

貢獻領域:網絡物理安全信任模型以及統計信號處理

Yan Sun,羅德島大學教授

Hark Hoe TAN

貢獻領域:合成半導體光電子材料和設備方面

Hark Hoe TAN,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

Pei-yu Chiou

貢獻領域:微流控光學

Pei-yu Chiou,加州大學副教授

上述信息根據IEEE Society Report《IEEE Fellows Elevated as of January 2019》整理所得,如有遺漏或錯誤,敬請見諒,會持續更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