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補習班的背後,是中小學教育變成燒錢大戰!

- 01 -

前不久,一篇反映當前中小學課外補習的爆文《瘋狂的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各大媒體和朋友圈被瘋狂地傳閱。

黃莊,其實全名叫海淀黃莊,只因坐落於帝都高校、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云集的海淀區中關村,它就可以毫不在意這個又土又渣的名字。

這個地方真正讓廣大中小學生家長們焦慮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單位,而是遍佈其間的補習學校。

爲了孩子有個好成績,將來上個好學校,原本就非富即貴的家長們也要開動三頭六臂的本事,讓激烈的升學大戰更加白熱化。

具體有多慘烈,以及這瘋狂亂象的背後是什麼,可以閱讀上述文章。

也許是這篇文章引起的極大反響,驚動了市教委,甚至是教育部,隨即北京市針對各大中小學生培訓機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整頓,不少門店因此暫時停業。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高考、中考這種唯分數論,且一考定終生的考試還在,補習就不會停止,瘋狂的黃莊還將繼續瘋狂。

- 02 -

我們可以從幾個特別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問題。

從社會大視野來看,培訓班有意義嗎?

我覺得沒有。

最終,百強中學、985高校還是那麼幾個,每年招生名額也就那麼多,開辦再多的培訓班,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培訓班只不過改變了具體入學的人羣,上培訓班的學生,考上名校的概率大了很多,而沒上培訓班的,考進名校就困難了許多。

培訓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全國小朋友們的解題能力水漲船高,以後的考試也會越來越難。

可這些難題、怪題能對國家的科研水平產生什麼積極作用嗎?

那無數家長爲了孩子培訓燒了那麼多錢,無數老師燒了那麼多腦細胞給孩子上課、出題,這些都沒有意義了?

當然不是。

- 03 -

培訓班雖然沒有改變整個社會的升學現狀,但可以極大地改變每個孩子的命運。

換言之,培訓班對個人的意義非常大。

當年從全國各地以優異成績考上名校,然後紮根一線城市的每一個學霸們,想必對考試之道瞭然於心。

中小學教育本來是給孩子打基礎,卻因爲升學的壓力,逐步演變成殘酷的淘汰戰。

爲了升學,必須攻克那些難題、怪題,因此解題之道比知識本身重要得多。以致於很多社會公認的文學家、科學家回頭去嘗試高考卷,卻連及格都很困難。

一道難題,如果沒有高人教你解決套路,恐怕自己鑽研幾個小時也摸不到門路。

如果再有一個名師,精心研究數年的高考真題,摸索到一些命題規律,甚至就認識高考命題組的重要人物,那麼他指點一道複習備考的方向,可以讓學生少花幾個月的時間。

- 04 -

我在考研期間,報了一個政治衝刺班。

所謂衝刺,其實就是臨近考試,到了複習的最後階段,老師們已經講完了基礎知識,開始要露出看家本領---猜題。

每年考研,哪位名師要是押中了幾道關鍵題,來年必定人氣高漲,門庭若市。

當時臺上的某大師給我們正講一道題,一不小心口誤,把胡老大的名字念成了江老大的,臺下同學們頓時大笑。
大師也跟着尬笑了一聲,然後正色道:不要笑,你們知道我爲什麼唸錯了嗎?

因爲當年江參加聯大,提出了四點,那年政治就考了這題。正好今年胡也在聯大了提了幾點,所以我估計今年也會考這題。

果不其然,那一年的考研政治,這道題幾乎一字未改地挪到了試卷上。我看到這題時,對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

名師之於學生,其作用遠遠不止於押題猜題,他能高屋建瓴地傳授一整套學習方法,甚至思維方式,讓學生事半功倍地學習。

爲了提升成績,報個高檔次的培訓班,聆聽名師的教誨,極其必要!

想拜名師,不需要再像武俠小說裏那樣尋訪名山,獻上珍寶什麼的,只要交錢就行。

這樣一來,上培訓班就演變成了燒錢大戰。

從按年收費到按課時收費,再到VIP課,家裏有多少錢,都能輕易花出去。一個上中學的孩子,一年花上二十萬補習費,都是相當平常的。

- 05 -

現在社會的兩極分化已經到了讓國民恐慌的地步。

孩子上了985,將來能從事着金融、互聯網這種高收入的工作;否則,去讀個二本、三本,找個工作艱難度日。

所以,哪個家長敢不對孩子投入血本?

大量的資金流入教育培訓市場,去向如何?估計教育企業的股票又要看漲,而參與補習的名師,據傳一個暑假的收入足以讓普通人聽到崩潰。

既然中小學教育已經淪落爲燒錢大戰,那麼將來學霸都會是權貴子弟嗎?

也不盡然。

最頂層的人,他們的實力已經強到,不需要孩子再去跟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甚至不用care文憑。

看看國民老公,前首富公子王思聰,從小就在新加坡上學,大學在英國,根本不屑於國內名校。即使沒有王家的實力,一般的富豪也足夠給孩子鋪好路。

真正用學歷文憑碾壓底層社會的,是中產階級的孩子。

絕大部分中產家庭,年收入在50-100萬左右,這個水平只能說高不成低不就。

這樣的家庭裏,父母雙方一般是高級打工仔,他們的職務和職稱不能繼承,家裏也沒有多餘的房產,或者其它形式的資產留給孩子。

所以中產子弟跟平民子弟一樣,也只有讀書一條路。因爲對向上發展的嚮往,和對墮入底層的恐懼,中產子弟們讀書會更努力,家庭也更願意爲了教育全軍出擊。

- 06 -

但總的來說,教育的功利化無疑會加劇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固化,甚至這種固化會在我們的下一代延續。

對國家來說,這種分配不均的後果實在難料。

建國七十年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因爲社會的發展,很多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整個人生都爲之執着的東西變得不再重要,比如干部身份、農轉非、單位編制。

但有些東西仍然主導着我們的生活,比較戶口,大學文憑。

如果只是簡單地開展的排查、整頓,這種運動式的措施恐怕連一時的效果也沒有。

如果社會不能提供足夠的教育機會,如果各個學歷層次的人將來的工作、收入沒有保障,或者差距懸殊,那麼升學的恐慌還將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