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可證僞標準

書籍《對“僞心理學”說不》之可證僞標準分享

一個理論是否爲真,就要檢驗這個理論的可證僞標準。

科學家要確認某個理論是不是不可檢驗的,採取的方法就是確保該理論是可證僞的,也就是說,理論是對應着自然世界的真實事件的。

科學理論的表述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從中得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表明是錯誤的。

那麼,什麼是可證僞標準呢?

可證僞標準主張;

如果一項理論有用,它做出的預測應該是明確的。

明確的意思就是說,這項理論在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會發生的同時,應該指出哪些事不會發生。如果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那麼,這項理論就是有問題的。

在科學理論中,有很多分類,比如在物理理論中,化學,生物理論中的新理論。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新理論,用科學方法證明出來的理論,在被應用出來,需要很大一段時間。

很多理論的可證僞性都非常嚴謹,這就是科學。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爲。

一項成功的理論並不是可以解釋所有可能的結果,因爲這樣的理論本身就喪失了任何預測能力。

用敲門節奏理論來說明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節奏敲門

第一次,我開門之前,同事預測,這一個顧客是個女的。

然而我看到確實是女的。

但是我不驚歎,因爲如果沒有他的理論。也有他預測的不是男的就是女的,50%的正確機率。

第二次,我開門之前,同事預測,是個男性,而且不到22歲。

我開門,就是個男生,而且他這個男生剛從中學畢業。因爲我所在的大學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是大於22歲的。

我承認我有點被震撼了。

第三次,我的同事預測:女,30歲,1米67高,左手拿書和挎包,用右手敲的門。

我打開門後,事實完全證明了預測,對此我的反應截然不同了。

爲什麼,我的反應會不同呢?

因爲答案與預測的具體性和精細度有關。精細度的變化和可證僞原則直接關聯,預測越具體和精細,有可能證僞它的觀測現象就越多。

好的理論做出的預測總是會顯示自己是可證僞的。壞的理論不會以這種方式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它們做出的預測是如此籠統,以至於總會被證明爲正確的(例如,下一個來敲我門的人會是100歲以下),或者,這些預測會採用一種能免於被證僞的措辭方式(如1793年本傑明·拉什醫生的對黃熱病的做法,如果病人情況好轉,就證明了放血療法有效,如果病人死掉了,就被拉什解釋爲病人已經併入膏肓,無藥可救。)

當一種理論被置於“不可被證僞”的保護下,那麼可以說它已經不再是科學了。

如果一個理論不可證僞,並且與自然界的真實事件沒有關聯,那麼它就是無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