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狗十三》:成長是人生必經的潰爛,嗎?

之前我糾結了好久,面對這個世界我爲什麼高興不起來,我究竟在抗拒什麼?

這部電影給了我答案:“成長”。


電影故事情節很複雜,簡單來說,電影過一個平凡的十三歲女孩李玩,將大部分我國青少年的成長經歷展現了出來。

她喜歡物理,喜歡狗狗“愛因斯坦”,不喜歡喝牛奶,但是她的家長卻在逼她學不喜歡的英語,讓她喝牛奶喝酒,弄丟真的“愛因斯坦”後找來一個新的“愛因斯坦”來糊弄她.....

這部電影無論是劇情,還是畫面、配樂都帶給了我一種極其的迷茫、憤怒、掙扎,或者說,一種強烈的無力感。

無論是李完執着找“愛因斯坦”的時候、在酒桌上半途跑去天文展覽的時候、父親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前一個謊言的時候、三個人互相拼出那個英語單詞hypocrisy(僞善)的時候以及最終李玩吃下那塊酒桌上的狗肉的時候;無時無刻都帶給了我焦慮、煩躁、無奈等等情緒混雜的奇妙觀影感受,它真的戳中了我心底裏那片最深的地方。


作爲一個觀影者,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李玩是如何被塑造成大人們心目中的樣子。

沒人在乎她的感受,沒人關心她的意願,大人們只知道強加給她自己的意願,想把她變成“懂事”的“好孩子”。

大人的世界全都充滿了自私和謊言,說是要幫李玩找到“愛因斯坦”,卻買來一條新的狗來代替“愛因斯坦”;說是要帶李玩去天文展覽,卻把她帶去了飯局;就連喝酒,說是不讓她喝,在飯局上卻逼着她喝......

李玩是一個很“剛強”的角色,她被大人一次又一次的欺騙,一次又一次的教訓,她完全可以像她姐姐一樣順着大人行事,也會少些肉體上的痛苦,但她還是向着大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

可是,她贏不了。

她最終還是妥協了 ,她會聽從爸爸的話在酒桌上敬酒,放棄物理選擇不喜歡的英語,看到真的“愛因施坦”後選擇無視;甚至,吃掉那片狗肉。

到此,她“長大”了 。


曾經的我們,和李玩一樣,總是會看不慣很多事,也想要堅持很多事;

比如我們會看不慣插隊、看不慣闖紅燈、看不慣別人沒素質,想要堅持某件熱愛的事情、某段不被看好的愛情、某個美好的品質;

就像我們考駕照時候的教練,我們會厭惡他們的市儈,看不慣他們和考場背後的“黑暗”,想要堅持內心的正義;當教練罵你的時候,你想去投訴,但大人會說,讓他罵吧,沒幾天就過去了;當教練收黑錢的時候,你想去告發,但大人會說,讓他收吧,不然你過不了。最終,你妥協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憤世嫉俗,嚮往“麥田”,卻無能爲力。

而且,“往後啊,這種事還多着呢”


其實對於這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痛苦,有很多人都向大人轉變的很好。

真正痛苦的人,往往是那些性格中帶有叛逆、帶有自我堅持,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人。

就說我吧,過了那麼多年,

還是不懂事,不會辦事,不會做人;

依舊排斥酒桌,依舊憤世嫉俗。

很掙扎,很擰巴。


可是過了20多年,我還是這個樣子;

這時候,我不覺得我很矯情或者脆弱;我會覺得我很獨特;

就像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如果脆弱一直都無法改變,那麼脆弱本身就是最強大的力量所在。”

這就是我性格中天生的一部分,天生就這麼“矯情”,天生就這麼自我堅持。

也許我們終將會像李玩那樣,向“成長”妥協,但這世界上最美的事情不就是“明知會輸,但我還是要去做”嗎。



-END-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文/麥田裏的安生;

圖源網絡,侵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