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估不估分|每個選擇都會是對的


以前填志願是估分填報的,也就是沒有查到分之前就把志願填了,所以需要對答案估分。我想,那時候對答案估分心裏七上八下,蒙對的興高采烈,簡單的做錯了懊惱不已。

而現在,是高考成績出來後8到10天左右再填志願,所以穩得一匹,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對答案估分了。

然而,在6月8號晚上到6月22號,這段時間裏總會有人不停想着高考成績,想要提前估一下分。

那麼,到底需不需要估分呢?


高三每次大考,老師總是會課前把答案投影給大家,我們就對着答案估分,每次估分都是車禍現場,有人欣喜,有人悲慘,有人懊惱,有人自責,似乎所有的情緒混在一起,很浮躁的那種感覺。我們都在想着自己的成績,靜不下心來學習。

直到成績出來,那種急切的感覺才放下了,轉而爲高興(考得好),一般(正常情況),悲傷(考差了)三種情況。

高考結束,即高中最後一次考試結束,老師們自然不會給我們發答案,我們也大可不必去對答案。

普遍的觀點是高考已經結束了,再對答案也改變不了結果,成績從交卷的那一刻就定下來了,所以不需要對答案。

何況,有些心理素質差的人對答案發現白白丟分,那個悲慘的,連續幾天活在自責中。


我高三時,我跟同桌說,“我高考以後要立馬對答案。”

他說,“你有病吧。對答案幹嘛?”

“估分啊。”

“你等出分就好了嘛。”

“不行,估完分就心裏踏實了,就有底了,做其他事就不會想到成績了。”

“隨便你。反正我不對答案”

結果,我最後沒有對答案,他卻對了。


高考結束之後,我想對答案,可是一瞬間不敢了,我害怕那些簡單的題目又做錯,然後懊惱;我害怕又莫名其妙地出錯,然後自責。

想了好久,還是沒有去搜網上的答案,漸漸打消了這個念頭。

而我的同學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對答案估分。他等着出分。結果有次他去學校,碰上班主任,班主任說,“考得怎麼樣?有沒有估分?”

“額,還沒估分呢。”

“怎麼不估分呢?”

“額……”

最後他狼狽地回家估分去了。於是,我調侃是不是拿錯劇本了。


這傢伙對完答案經常做的一件事是說我這次高考考得很差,我印象裏他說了很多回,尤其是理綜。

然而,出分後,這傢伙是寢室裏最高的,高過一位叫佔精明的大佬。

我分析,本來這傢伙就謙虛過頭到虛僞了,在加上對答案會出現一種常見的現象:只看到自己錯了的,沒看到自己對的。就好像只注重失去,不注重得到。

看到模棱兩可的,就判斷自己錯誤;

看到和標準答案有點出入,就畫個叉。


17年江西理科狀元估分670多,結果700分。或許就是這個心理。

當然,也有其他因素。

我覺得要不要估分完全決定於自己。

不想估分的,大可不必估分,好好地玩,把三年的鬱悶給弄出去;打算估分的,一定要有點心理素質,不小心失分的就讓它過去,不要耿耿於懷,這當然他媽的難,但真的要暗示自己,否則出分前會一直懊惱的。

估分也不要亂估,有些人總喜歡貶低自己,比如我的同學,也有些人總以爲自己寫得很對,高估自己。正確的估分,就是合理去定位自己,然後對着標答準確分析。


估分與不估分,是一個選擇。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猶豫不決,徘徊難定奪。這是最錯誤的,看過一句話,每個選擇都可能是對的,唯一不對的就是不做出選擇,以及猶豫做選擇。

所以,估分與不估分,要想好啊,不要既想知道大致情況,又害怕小錯誤滿天飛。

還有一種人屬於記性不好的,考完後自己選的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完全不需要對答案,對出來也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有些學校的老師,會組織學生考完後幾天到教室集體對答案,我只想說,真是殘忍啊,有些人註定在那十幾天裏不安心了。

老師一般想知道大致情況,高考完後兩天我回學校。

遇見生物老師,他滿臉笑意地招我來聊天,說,“考得怎麼樣?“

我當時聽到的這句話,是我2018年聽過最恐怖的一句話了。

我說,“還沒對答案呢?“

老師如出一轍,“怎麼不對答案呢?“


額,我不想對答案估分,因爲我一直是個膽小的人。

人生會有很多的選擇,估分與不估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每個選擇都會是對的,而唯一不對的就是你猶豫不決,苦惱擔心的樣子。

不要因爲這個而讓那十幾天的好心情溜走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