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需要一個雙刃團隊

Scrum是一場創業

1993年,Jeff和Ken開創了Scrum,至今已經有25年之久。如今敏捷開發也不是什麼流行詞兒,不少IT組織已經走在敏捷轉型的路上,還有一部分組織則剛痛下決心拋棄瀑布式計劃型開發模型,試圖採納敏捷開發框架(比如Scrum)。但大部分組織即便拼得遍體鱗傷,仍然無法按期交付卓越的軟件,最後要麼放棄,要麼就醫 – 引入專業敏捷諮詢師,ThoughtWorks已幫助業界諸多大型組織成功地敏捷轉型。

在瀑布模型的IT組織中,試點團隊一旦決定採納Scrum,就如同開啓創業。對於創業,我們喜聞樂見的是:有人有想法、有抱負、有激情也有行動力去推動變革,做不一樣的事情,此時,Ta或者Ta們會試圖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寄希望於通過團隊來提高成功的機率。

就好比軟件永遠無法甩掉業務不確定的天然屬性,Scrum團隊自然也脫離不了創業團隊的屬性,而這些屬性我認爲最核心兩個是:自省志同


用雙刃武裝團隊

如果將敏捷劃分成三個層次 – ,敏捷樹的根部就是對應的道,它是敏捷的根本,比如敏捷宣言以及敏捷宣言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樹的枝幹對應了敏捷原則,樹葉則是一些敏捷的框架、實踐和工具。

![]({{ site.url }}{{ site.img_path }}{{ ‘/agile/agile-tree.jpg’ | prepend: site.baseurl }})

而敏捷的精髓在於敏捷樹的根部,是敏捷提倡的那套尊重溝通專注承諾勇氣反饋開放,價值觀不像實踐那麼具體看得見摸得着,但它值得團隊在實踐中持續不斷地通過自省的方式來打造高效團隊,構建統一願景和目標。

Jeff在他的*《敏捷革命》*中提到兩個例子來突出團隊的力量:

  1. 耶魯大學的喬爾•斯波爾斯基研究一位教授的最難學課程,最後發現該課程得分爲A的最快的學生和最慢的學生的時間比是1/10,
  2. 大量研究表明,同等質量完成一份工作,最快的團隊用了1周,最慢的用了2000周。

1986年,*《哈弗商業評論》上一篇題爲《新產品開發新遊戲》*的論文對Scrum起着啓發性的影響,該論文描述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最卓越的團隊具備以下三個特質:

  1. 超越尋常,即追求卓越
  2. 自主性,即自組織團隊
  3. 多功能,即全功能團隊

任何嘗試敏捷的團隊都值得付出努力讓自己具備上述三種特質,用自省志同雙刃來武裝團隊無疑是一個明智的決策。


自省是持續改進的基本原則

在術的層面,我們不缺乏工具和知識框架,Scrum和XP就是很好的指導框架(《Scrum精髓》)。很多團隊即便豐富的知識框架的指導下,依然效果不甚理想,總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仔細觀察他們的日常"敏捷實踐",你會發現一起有趣的現象:規劃會開成談判會、站會開成彙報會、衝刺搞成鬥牛場,回顧會開成吐槽大會。

這裏面很大的原因是團隊把關注點放在術的層面,而忽略了這些術背後道和法,每當遇到阻礙時,團隊需要停下步伐去思考和反省,跳出術的視野,不要着急去懷疑依樣畫葫蘆卻仍然失敗的實踐,更多去探索在實踐過程中有沒有違背核心價值觀。比如,站會效果差,是不是團隊不夠包容,指責文化重,大家沒有勇氣去暴露問題。再比如,大家不願意參加回顧會,是不是團隊存在隱形政治,團隊成員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不信任。而衝刺質量低,是不是大家不能好好專注於目標,或者團隊目標不明確,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不斷去思考和反思的,持續做出調整和改進,在團隊建設上更是刻不容緩。


志同是高效協作的核心保障

傳統瀑布計劃型開發模型將軟件開發週期分成了幾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由不同的職能團隊負責,各自只對自己的環節負責,缺乏全局的視野和統一的目標,很難培養出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無法保障團隊與團隊之間信任的建立。

Scrum核心目標之一就是要克服團隊協作的障礙,Scrum創始人借用這個橄欖球運動的專業術語,它的原本意思是:團隊通力合作,在場地內傳球。這個過程需要團隊認真配合、信念一致和目標明確。所以一個成熟的Scrum團隊,團隊成員都應該保證目標一致且互相信任的。在這個基礎上,成員各個身懷絕技,並且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毫無自上而下發令的前提下,自下而上的自發協作完成工作,且積極主動承擔更多的挑戰。

打造一支這樣的團隊並非容易的事情,過程中也離不開不斷地自省改進。*《Scrum精髓》*中描述了Scrum中優秀的開發團隊的應該具備的十種特徵:

  1. 規模規模適中
  2. 自組織
  3. 跨職能的多樣化和全面化
  4. 團隊成員穩定
  5. 專注、有責任感
  6. 火槍手態度: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7. T型技能
  8. 透明溝通
  9. 高帶寬溝通
  10. 工作節奏可持續

以上十種特徵分別從團隊組成(1,2,3,4)、團隊成員(5,6,7)、團隊文化(8,9,10)三個視角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你也可以在你的團隊中,經常檢視團隊有沒有具備這些特徵以及如何能夠培養這些特徵,並付諸行動。


敏捷真的很難嗎?

當我嬰兒學步的時候,我走路中遇到障礙物摔倒後,我不會立即爬起來就跑,而是會在摔跤地好奇的掃幾眼(可能哭着看),然後才爬起來繼續,而且還會時不時回頭撇幾眼摔跤點(不是爲了記恨它)。

當我在備戰高考的時候,每週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期中期末上巨考,這些考試都是在頻繁地檢查我在該階段的學習成果(暫且不討論學習方法科學與否),每次我都會根據考試成績,做出針對性調整,而且不斷地在重複這個循環。

除了這些習以爲常的事情,比如質量管理界著名的PDCA戴明環[1],軍事界的著名的博伊德OODA環[2],無不在凸顯很重要的兩點:檢視調整,這兩點加上透明構成了Scrum的三大支柱。

就連大部分IT組織正在進行傳統的瀑布開發模型,借用極限編程的思想理念[3]:我們可以把整個軟件開發週期階段引入到每個版本規劃中,進而引入到每個衝刺規劃中,最後引入到每個用戶故事[4]中,也就被扣上了敏捷帽子。

敏捷其實一直都在,不管你是在意還是不在意。而對於Scrum方法更簡單 – 無論你什麼時候啓動一個項目,爲什麼不經常檢驗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

  1. 團隊現在前進的方向對不對?
  2. 當前結果是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的?
  3. 是否有什麼辦法能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4. 如何才能做的更快更好?
  5. 未來會存在那些潛在的障礙和風險?

對着你的團隊不斷地發問,縮短檢視和調整的週期,敏捷終有一天會成爲你碗中菜。


守術、破法、離道

對應敏捷的是一個好的前進方式。新團隊,先守術,比如逐步在團隊中引入Scrum框架中的實踐,守的過程肯定會不斷遇到問題,始終手持雙刃,通過不斷地自省,持續改進,沉澱團隊的敏捷文化。應對守術過程中的問題遊刃有餘之後,再嘗試去破法,根據團隊自身情況嘗試一些不一樣的實踐,找到跟團隊更匹配的實踐。當團隊都深深理解敏捷價值觀了,敏捷就猶如一個開源框架,團隊可以隨心所欲的做出取捨和創新,只要不違背敏捷價值觀,它都可以是敏捷實踐,這樣你栽培的敏捷樹將枝葉繁茂。


註釋

  1. PDCA戴明環,Plan-Do-Check-Act,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採納、宣傳,獲得普及,所以又稱戴明環
  2. OODA循環,Observe-Orient-Decide-Act,是美國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根據人腦決策過程建立的一種空戰理論
  3. 極限編程理念:將我們認同的有效軟件開發原理和實踐應用到極限
  4. 用戶故事極限編程的一項實踐,它是在迭代中指導開發的業務需求單元載體

Posted by 袁慎建@ThoughtWorks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原文鏈接:https://sjyuan.cc/scrum-needs-a-team-with-two-blade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