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面試題--Java對象初始化

Java對象初始化
         這是一道阿里巴巴的關於Java對象初始化的面試題,堪稱經典,代碼很簡單(編寫格式做了些修改),但是需要面試者對Java中對象初始化有一個透徹的認識,那麼通過這道面試題,對我有點啓發,所以希望在這裏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迷惘的初學者一起指引,下面我們直入主題,先看看代碼:
public class InitializeDemo {
	private static int k = 1;
	private static InitializeDemo t1 = new InitializeDemo("t1");
	private static InitializeDemo t2 = new InitializeDemo("t2");
	private static int i = print("i");
	private static int n = 99;
	static {
		print("靜態塊");
	}
	private int j = print("j");
	{
		print("構造塊");
	}
	public InitializeDemo(String str) {
		System.out.println((k++) + ":" + str + "   i=" + i + "    n=" + n);
		++i;
		++n;
	}
	public static int print(String str) {
		System.out.println((k++) + ":" + str + "   i=" + i + "    n=" + n);
		++n;
		return ++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InitializeDemo("init");
	}
}
做些小補充,這也是很多Java學習者最初都能接觸到的一些但是不是很理解的概念:
核心理念:
1.靜態屬性和靜態代碼塊都是在類加載的時候初始化和執行,兩者的優先級別是一致的,
  且高於非靜態成員,執行按照編碼順序。
2.非靜態屬性和匿名構造器在所有的構造方法之前執行,兩者的優先級別一致,執行按照編碼順序。
3.以上執行完畢後執行構造方法中的代碼。
讀者仔細揣摩上面三條句子,也就是Java對象初始化的順序,也就明白以上程序的輸出結果爲什麼如下:
1:j   i=0    n=0
2:構造塊   i=1    n=1
3:t1   i=2    n=2
4:j   i=3    n=3
5:構造塊   i=4    n=4
6:t2   i=5    n=5
7:i   i=6    n=6
8:靜態塊   i=7    n=99
9:j   i=8    n=100
10:構造塊   i=9    n=101
11:init   i=10    n=102
如果還是沒有明白,就看下面詳解,一下詳解的順序就是按照上文的核心理念的順序來執行的(建議讀者把自己帶入JVN的世界裏,跟着JVM一步一步往下面走):
1.運行main方法的時候,JVM會調用ClassLoader來加載InitializeDemo類,那麼一起源於這次加載。
2.上面有四個靜態屬性,所以會按順序逐一初始化這四個靜態屬性。
3.private static int k = 1; 此時將k初始化爲1。
4.private static InitializeDemo t1 = new InitializeDemo("t1");創建InitializeDemo對象,
  那麼按照核心理念中的順序,先執行private int j = print("j");,打印出j,然後執行構造
  塊,最後執行構造方法。
5.private static InitializeDemo t2 = new InitializeDemo("t2");同步驟4。
6.private static int i = print("i");打印i。
7.private static int n = 99;直到這一步,n才被賦值爲99,之前是從默認的0開始++的。
8.靜態屬性初始化完畢,代碼走到靜態塊,打印出靜態塊,此時n=99。
9.靜態屬性和靜態塊執行完畢,然後執行main方法中的代碼new InitializeDemo("init");
10.main方法中創建對象,先初始化非靜態屬性,private int j = print("j");打印j,
   然後執行構造塊,最後執行構造方法。


不知道我解說清楚了沒有,只要把握住核心理念,碰到在複雜的問題也都不會怕了。
用一個公式概括一下Java對象初始化執行優先級別:
(靜態屬性=靜態代碼塊)> (非靜態屬性 = 構造塊)> 構造方法
總結一下核心理念:
1.靜態只在類加載的時候執行,且執行一次。
2.非靜態只在實例化的時候執行,且每次實例化都執行。
3.靜態在非靜態之前執行。
4.靜態屬性和靜態塊的執行順序取決於編碼順序,對它們一視同仁。
5.非靜態屬性和構造塊的執行順取決於編碼順序,對它們也一視同仁。
6.最後執行構造方法。
上面的總結有點繞對吧,問題進一步簡化的話,就更好理解了:
讀者將靜態代碼塊視爲一個靜態屬性,將構造塊視爲一個非靜態屬性,那麼問題簡化到了這種路線“靜態屬性-->非靜態屬性-->構造方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祝願大家學習進步,樂於分享~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