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比100元值錢?我說給你聽

讀書筆記:《劉潤·五分鐘商學院》----比例偏見


最近,勤奮好學的你正在準備買一個鬧鐘給自己,這時在你家附近A商店有一款你心儀的,售價100元;本來你都打算買了,可是你一個好朋友告訴你,距離這裏稍遠的地方的B商店也有這款鬧鐘,正在做活動,售價 50元。從A到B商店距離爲20分鐘,你會不會選擇去購買?可能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購買吧。爲何呢?100元的東西只賣50元,確實便宜很多。

過了一段時間,你在C商店看中一塊心儀已久的名錶,無可挑剔,就是太貴了,售價100000元。你朋友告訴你D商店也有同款表,便宜100元。從C商店到D商店也只要20分鐘,你去不去?這時候很多人會想:“100000元的東西才便宜100元,那也叫便宜?算了吧,爲了這點錢跑一趟不值得”

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了:你願意花費20分鐘另一家店買東西,爲的是省下50元錢;卻不願意去另一家店買名錶,哪怕可以省下100元。都是20分鐘的時間成本的付出,爲什麼50元我們就覺得很值,但是100元反而不值得了?這就涉及劉潤老師在文章中涉及的一個概念-----比例偏見。

在很多的交易場合中,人們本來是應該考慮數值的變化,比例偏見卻會使人們 傾向於考慮比例或者倍率的變化。也就是說,人們對比例的感知比對數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打個比方,把一件價值20元的商品,講價到10元。比把一件價值500元的商品講價到450元更有成就感。非常荒誕的是,這種看起來非常不理性的行爲,類似的行爲還在不斷髮生。而這也導致一門新的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的發展。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需要對消費心理學有一定的認知。

文章裏從一個現實案例做出分析:

商家開展促銷活動,買一個1000元的鍋送一個價值50元的勺子。本來顧客會很開心,從而帶動鍋的銷售。結果卻發現顧客根本不在意。爲何會這樣?是因爲送的東西太少了嗎?

其實這裏我們可以分析,價值1000元的東西送50元,優惠力度爲5%,相當於95折。所以,儘管商家覺得十分的心疼,顧客反而會覺得沒什麼誠意。這就是前面所謂“比例偏見”。

那麼如果我們就是這個商家的話,該如何利用起比例偏見的邏輯來銷售商品呢?

第一個方案就是商城現在常見的換購。比如達到1000元送一個價值50元的勺子。轉換成買999元加1元換購一個價值50元的勺子。兩者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在消費者眼中,比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第一種情況下,消費者會拿50元的勺子和1000元的鍋對比,覺得優惠比例只有5%;而在第二種情況下,消費者會有一種“用1元錢買到50元商品”的倍率感,會覺得特別划算。這就是商城爲何經常存在“不要10000,不要1000,只要999”的廣告了,然後加1塊錢換價值xxx的xxx,其實就是抓住了顧客的消費心理。

有朋友是賣手機的,當時有單獨售賣的拓展內存,256G的只需要200多元。結果大部分顧客不買賬;然後他換了一個策略,給顧客說,只需要加200元可以給他加256G的內存。結果顧客就給他說:“哇,手機的內存拓展了256G左右,卻僅僅只需要200元,而一個比現在內存大256G的手機可能要貴1000左右”。對他來說可能只是256G的內存,多花費200元,卻可以讓顧客有不一樣的體驗。這就是比例偏見的可怕邏輯。

比例偏見:找到一個小的價格基數,展現一個大的優惠比例,會讓消費者獲得巨大的價值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