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往事歸零,愛恨隨意

2018年,好像註定是個特殊的年份。不管是國家的大環境,還是自己喜歡的幾個領域,乃至我的人生,好像都註定在這一年裏,來一次迴光返照的復古,然後說一聲再見的歸零。正印證了抖音上的那句網紅話:往事歸零,愛恨隨意。

大環境裏,改革走到了第40個年頭。在這40年裏,我們的國運可以說出其的好。在20世紀80年代,當我們剛開始對外開放,國際貿易的格局就發生了調整,開始出現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供應鏈。我們正好趕上這個潮頭。到90年代,隨着東歐劇變,西方國家將幾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來了那裏,而給了我們快速成長的空間。到21世紀,雖然中國威脅論還是流行,但是恐怖主義又再次轉移了全世界的注意力。此外,雖然我們的改革磕磕碰碰,但是我們以前所經歷的所有問題、所有困難,都有很多先崛起的國家爲我們提供了足夠的參考經驗。但是這一切到2018年,似乎都完全消失了。我們已經牢牢地吸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我們的經濟體量已經大到我們再也無法尋找參照物了。2018年,我們忙着改革40年帶來的利好,但是這一階段過後,未來的路我們卻是一片迷茫。未來的路,要自己走了。

從自己喜歡的領域來說,動漫上從春季篇老番重製的文藝復興起,後面的幾季更是出現了很多活久見的番劇:刀劍神域、進擊的巨人、魔法的禁書目錄……以至很多人將2018年日本動漫的文藝復興。雖然這樣的復興,確實有我們這一代的人已經有能力也願意去給自己的情懷買單的因素,但是這之後呢,業界會不會陷入一潭死水之中?歌壇上,很多“老藝人”也開始重新活躍,迴歸於你我的視線:許美靜、劉若英、梁靜茹、張韶涵、潘瑋柏、王心凌…… “初聽不懂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時候的我們也許可以聽懂年少時的某一首歌了。但是我們聽懂的背後,是華語樂壇的土崩瓦解,黃金不再。6月23日,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在臺灣舉行,卻基本聽不到任何的報道;同一天,《創造101》舉行決賽,楊超越成爲話題的寵兒。6月27日,“香港唱片”金鐘店在屹立香港30年後宣佈結業。

而於我自己,2018年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轉折。上半年的奔波勞累,下半年的孤獨上路。


一、工作

上半年工作在大院裏,很多人眼中的好地位,好地方。但對於我自己來說,有收穫有失去,失去大於收穫,而且有些收穫真的很讓人受傷。最大的收穫,是眼界。作爲體制中的基層一員,經常能夠聽到對於我們水平的詬病,雖然確實有歷史的原因,但部分人能力不足兼之素質低下也是真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着整個隊伍的水平低,尤其是到了市、省級的層次(國家級的大家有目共睹)。因爲工作的原因,有了和許多上級領導交流的機會,他們的認知學識、管理人際並不比一般的企業家、學者差多少,可以說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個全方位的人才,足以勝任社會上相當多的崗位。而對於我們基層人員來說,不是考進了體制就一輩子無憂,提升自己的努力永無止境。第二個收穫則有點受傷。進入體制6年,一直認爲處的好的同事也可以成爲朋友,雖然也確實交了一些因工作而結識的朋友。但7月走之後所經歷的一些事情,還是讓現實打醒了自己: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也許當你還在原來的崗位,同事之間難免會有工作上的牽扯,所以關係還算融洽,但你走後,就得接受人走茶涼的現實。忽視掉你該有的利益,質疑你之前的工作,甚至懷疑你中飽私囊,這些都會出現在你之前處的不錯的同事手中。至於失去,最大的失去是時間:深夜、午間,時常匆匆騎着小電驢在單位和家裏之間奔波;有時留給吃飯的時間只有20分鐘,甚至沒有;一邊處理着各種會議,一邊腦子裏構思着材料,等着下班後才能慢慢寫;一週五晚有3-4晚在單位度過……最難忘生日那天,晚上只有40分鐘吃飯的時間,在單位食堂匆匆吃了幾口,然後回辦公室忙到22:30終於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結束這一天的生日。

下半年,工作到了另一個地方,另一個線條,又一次認識到遇上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麼的重要。沒有一樣工作是簡單的,體制內的工作也一樣,尤其是處在現在這樣一種“撥亂反正”的過程中,經常要做翻舊賬的活。但一個領導的擔責,對下屬的體量確實能夠讓我們幹事的人由衷的欣慰,即使再忙也覺得值得。

二、公考

今年依舊與去年一樣,備考、赴考成了一年之中除了工作外最大的主題。欣慰的是,今年之後再也不用爲了備考而繼續見縫插針的看書了。

備考的這6年,放棄了太多的東西:學習、旅行、休息……但也確實收穫了很多。從鄉鎮基層幹部,到縣、市、省級部門,最後到國家部委崗位,考過的職位一雙手已經數不過來,這之間所付出的,可能沒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例如今年的省考,考試當天早餐吃壞肚子,騎單車付錯了押金,半路雨傘丟了,考完出來傾盆大雨,淋着回了酒店,申論大作文最後20分鐘纔開始寫……一場考試所付出的不僅僅是備考時的艱辛,還有考試時的焦慮和心理壓力。如果不考試,1月6日這天完全可以在家臥聽風雨或出門笑看風雲,而不用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狀況百出。

至於接下來會如何,可能幫幾個朋友輔導一下備考的內容,或者加入某個培訓機構帶一些學生吧,並不是說我自己的水平有多高,高了也不會奮鬥那麼多年,也並沒有想以此作爲賺錢的手段,而是知道備考的不易,以及久久考不上的那種煎熬。“考啥考,抓緊找個女朋友成家!”“你還要考到什麼時候?”“今年又考?”“都考不上,有啥好考的?”走上公考這條路,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需要承受相當多的質疑和煎熬,以至於朋友都結婚生子了,我們還是孤身一人;同事都升官發財了,我們還是傻傻的不甘。在職備考,同事和領導都覺得你這個人不安穩,提拔啥的肯定都不會考慮你;全職備考,又得忍受親戚的閒言碎語,以及自己啃老的無奈。

三、生活

今年的總結單獨列了一個生活的版塊,也許因爲以前生活=工作+考試,而今年下半年有機會重新迴歸到了本質,也開始懂得了一些道理。

生活中有些是不用堅持的,有些卻是必須堅持的。年初風風火火、全面參與的百萬答題,還有多少人記得;年初一起吃飯喝酒吹牛的朋友,年尾還有幾個保持着聯繫?我們總覺得這個時代信息過載,總覺得雖然聯繫方便了,但是卻要花更多時間去維持一段關係——我們不斷地在各種羣聊裏出現,不停地刷着朋友圈瞭解所謂的朋友動態。我們的忙碌只是因爲我們堅決了太多沒必要堅持或者堅持也沒用的東西,比如友情。因爲工作的調動,下半年開始一個月只能回家2-3次,也就5、6天的時間,雖然你可以堅持用這幾天的時間去找各種朋友聚一聚,但別人也不一定有時間來赴約。6月離開之前有朋友就說:現在你常找我吃宵夜,但你走之後,可能一個月都不會有一個電話的。你所堅持的所謂友情,可能在你生日的時候,只有未曾謀面羣友的微信文章祝福和以前校友的短信祝賀,僅此而已。友情該順其自然,牢固的關係不堅持依舊還在,普通的關係細心呵護依舊會乾枯萎謝的。而我們需要堅持的,是親情。因爲今年回老家的次數多了,對爺爺奶奶的身體狀況的瞭解也更多了。今年,爺爺突然昏倒過好幾次,檢查的結果是腦中血管裏有堵塞,而且沒有祛除辦法。他們是真的老了,各種病痛開始找上他們。我們能夠陪他們的日子並不多,但他們對我們的關愛還很多——到新單位之前,奶奶塞了一疊錢,讓我一個人在外多買點好吃的。錢很厚,但是不多,都是5元、10元、20元的散錢。雖然他們時常會強加他們的想法讓我們照做,時常會因爲觀念的不同讓我們炸毛,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對他們的陪伴,因爲失去的已經很多。

下半年的生活,開始了一個人在新地方的重新奮鬥。很多人問過我,這麼一個人在外面,孤獨嗎,尤其是在的地方不是大城市,沒有多少夜間的活動,同事也多是下班就各自回家。那時總是開心的說,不啊,我可以燒飯、看書、學習,感覺時間都不夠用。只是,當喝醉酒回家,趴在沙發上很久才能爬起來洗漱再趴回牀上;當突然大雨只能淋雨回家;當節慶日只能一個人坐在家裏看窗外燈紅酒綠的時候,孤獨還是不可抑制的爬滿了全身。

四、讀書

2018年看了91本書裏,小說38本,散文隨筆13本,訪談傳記8本,詩詞3本,漫畫繪本3本,其他文學6本。歷史4本,經管職場8本,藝術3本,數理化科2本,醫藥衛生1本,社科3本。書單的推薦另外寫了一篇《2018年個人書單推薦》。

今年的讀書終於更熱鬧了,當然這熱鬧中有世俗的喧囂和真心的交流。在世界讀書日參加了一次閱讀馬拉松,見識到了爲了獎品而讀書過程。現場的年輕人不多,反而有點像超市大減價的時候,雖然不至於老爺爺老奶奶,但也多是中年人。看書也只有上午的幾個小時是安靜的,下午答題開放後就是各種喧鬧。有爲了獎品只追求答案的,也有因爲周圍太吵無奈放棄繼續看書的。一場紀念的儀式反而成了菜市場的討價還價。

至於真心的交流則是幸運的加入了月讀贏家讀書羣。以前的讀書羣也在,但慢慢的那裏除了儀式性的打卡,已經沒有多少真的交流內容了。而月讀羣裏除了一年看書390多本的兇獸們,也容許各種話題的討論:工作、化妝品、包包、電影、電視劇……讀書本來就不孤立,讀書原來也可以很有趣。

看的91本書,當然記着的沒多少,但可能因爲今年在外的時間多,卻有了許多次共鳴的體驗。在海寧步鑫生展覽館時,很多同事都帶着一種學習瞭解的心態,而我,更像是遇到了一位多年的老友。因爲知道步鑫生創造了一個改革的神話,也知道最終海鹽襯衫總廠的資不抵債。因爲在《激盪三十年》裏瞭解過他的點滴,所以參觀只是敘舊而已。而在四十週年大會上,聽習大大報出那些熟悉的名字時,更是心潮澎湃。這些人裏,或成功,或沉浮,但都無可置疑的是改革的先行者。這份名單裏的每一個名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符號,而是代表着一種人生,一種結果,一段歷史。

相比去年,今年的書評寫了很多,全年26篇。雖然時有被人批爲寫的很多,但不知所云,但對自己來說也是一次對看書的消化。讀書寫字,對我來說也許就是生活本身。

五、電影、劇集

一年看了39部,電影24部,但影評只寫了3篇,年初一篇寫《唐人街探案2》的,年中一篇寫《復仇者聯盟3》的,以及年尾一篇寫《無名之輩》的,也算是有始有終。

2018年的國內電影市場,雖然不算太好,但也依舊體量龐大。尤其欣喜的是,國產電影終於找到了一條比較理智的道路——不盲目追求流量明星,而是追求內容。上映的44部影片,有21部超過了5億元票房收入,10部超10億,票房的前4名全是國產片。但是,如何把握電影的內容,是不是內容好了就能有好回報,依舊值得探索。《藥神》口碑票房雙豐收,而題材類似的《找到你》卻遭遇了滑鐵盧,現實的題材也依舊有侷限。

電視劇方面,雖然有許多喜歡的小說被翻拍,但依舊拒絕演員無演技、劇情很腦殘的熱門片。最愛的還是去年看過的《一起同過窗》第二季,豆瓣評分8.9。

六、旅行

今年,因爲時間、工作的原因,依舊沒有好好的來一場旅行,但卻是終日在路上奔波。尤其是3月,31天的時間,在北京考試呆了8天,去紹興2天半,椒江考試5天,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路上。此外,杭州培訓、出差,溫州、寧波、嘉興、紹興……算是跑過了相當多的地方。至於下半年工作調動之後,更是經常要在週日的晚上,在趕回單位的路上形色匆匆。

好像有很多年沒有好好的出去玩一趟了,最近的一次?應該是2014年跟兩個基友去的廈門,已經4年了。明年,出去走走。

七、設計

今年的設計,好像也延續了影評的風格,年初看了點版式,做了個微信推文的配圖;年中做了幾次C4D的練習,一個石沉大海的安全生產廣告設計;年尾的一套電商圖。

不過,雖然做的不多,卻明白了設計,不是藝術。爲了設計而開口要費用並沒有什麼不應該的,因爲很多人並沒有這種自覺,總覺得你做個圖,又不花什麼,好意思問我要錢?

畢業後,從學習PPT開始,到修圖、C4D……斷斷續續地學了6年,但正像別人評價的一樣,基礎依舊很差。所以,2018年年底,推翻自己所有的所學,2019年,重新開始。

八、愛情

最不想談起的話題。在寫這篇總結時,也在看《大江東去》,對照着裏面的人物,發現自己很好地結合了宋運輝和楊巡兩個人的缺點,是個徹頭徹尾的愛情失敗者。

對待愛情,很自卑,也很自大。因爲自卑,所以總在朋友圈發一些看書、燒飯等等內容,以此來僞造出一個“暖男”的自我。就跟楊巡一樣,時常在言語間渲染自己的自學,尤其是成才,以此彌補自己低學歷的缺陷。但事實是,在家世好的女生面前,時常覺得配不上;在氣質好的女生面前,無來由的緊張。這自卑有曾經被說爲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舊傷,也有自己本身的底氣不足——畢竟潘驢鄧小閒一樣不佔。

只是除了自卑,還有點書生氣的自大。就像宋運輝,沒有他的刻苦,卻有他的自傲。自傲的人,即使有個像程開顏這樣家世不錯、人單純的伴侶,依舊會因爲沒有共同語言而不滿的。雖然宋運輝最後有了樑思申,但是如果沒有“青梅竹馬”的這段緣分,這樣的人去哪找。

自卑,卻又自負的,在感情裏只有自傷吧。


最後。

其實,2018年還有一個現象說明一個時代終結了——各路大師的相繼辭世。根據維基百科的記錄,這一年裏全世界範圍內有2000多位知名人士離開了我們。

丁廣泉、Ingvar Kamprad、Hubert

de Givenchy、Stephen William Hawking、李敖、高畑勳、劉以鬯、田家炳、計春華、安南、單田芳、李詠、金庸、斯坦·李、二月河……

茨威格《人類的羣星閃耀時》這本書的前言裏,有一段這樣的話:

“在一個民族中,總要有上百萬人的存在,一位天才人物才能從中走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總要有上百萬無關緊要的時候流逝而過之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節點、人類的星光時刻纔會顯現。它會決定接下來的幾十年、幾百年,它會關涉到上百個家族,會左右某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的生活軌道,甚至也會決定整個人類命運的走向。”

而當羣星相繼隕落時,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們未來的天空是該一片黑暗,還是由我們繼續閃爍?我們必須開始習慣,我們這一代已經由青春走向了成年禮。2019,讓我們重新出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