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人都是孩子,我們很難斷舍離

每個大人都是孩子,我們很難斷舍離

文|心海滌塵


今天我們接着來讀經典的《少有人走的路》。

推遲滿足感一節可以說是全書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因爲上節所講的人們容易出現的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其實就是因爲人們做不到推遲滿足感,而要讓自己儘快放鬆的緣故。

一個月前,親戚小芳打來電話,說她的孩子一直沉迷在電腦遊戲中,甚至對她也沒有一句好話。我當時就把《少有人走的路》中的這個故事推薦給了她——一位 30 歲的財務分析師被工作拖延症困擾來找派克醫生,派克以吃蛋糕爲引子,有了下面一段心理諮詢: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

  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着問,"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先吃好吃的奶油,再吃蛋糕;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再面對工作中的難題發呆。

人總是傾向於先易後難,先做容易做和喜歡做的事,做完之後會帶着所謂的成就感來規避工作難題中的那些大BOSS。

這就反了,派克醫生的建議是,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這樣在剩下的時間裏,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

事實果然如此,因爲按上午工作三小時下午工作四小時的工作量,一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小時的痛苦划算。

這種簡單的計算思維的轉換拯救了這位女士,讓她徹底克服了工作拖延症。

小芳的孩子是這樣,放學回家第一件不是鞏固,而是遊戲,然後就沉迷其中,只到上學前的那個時刻;我們成年人也是這樣,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機,然後就沉迷其中,只到上牀前的那個時刻。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很多現在還是,因爲我們也和孩子們一樣,很難推遲滿足感,很難在心理情緒上讓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切割開來,真正地斷舍離。

三歲小兒都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要自己先學會,然後教會孩子面對、感受、接納、放下,復歸嬰孩,讓生活從斷舍離從新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