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的鬥娃技巧,可以偶爾來一些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聽話懂事的寶寶,然而在有些時候,尤其是一些緊急時刻,寶寶不那麼聽話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確實需要一些小技巧,利用認知上的不平等來讓寶寶做出我們希望他做出的選擇。


後浪出版公司2018年引進的《如何哄孩子》這本書就是本技巧集。針對31種情況,諸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啦,孩子不願洗澡了,在公共場合胡鬧啦等等,從技巧層面來教父母,怎麼讓寶寶心甘情願地“上套”。

這是可以當作一本字典來翻的書。作者是美國的暢銷書作家戴維.博根尼奇和詹姆斯.格雷斯。

從寶寶角度看問題

在孩子不想刷牙時,不要跟孩子說牙膏,要告訴孩子這是神奇的**許願膏**,刷牙的時候,可以許一個願望。不要跟孩子提“防曬霜”,告訴孩子這是魔法霜能幫孩子抵擋太陽……

各種機智的小策略,確實可以給父母提供一些思路,尤其在被娃逼得大腦短路時。對世界還沒有過多理性邏輯認識的寶寶,嘗試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一件事情,更容易去說服他們。

**作者在每一個問題的後面都附上了一段簡短的兒歌**,比如想讓孩子刷牙可以唱兒歌《小牙刷,刷刷刷》,和孩子道別時,可以唱《再見媽媽》,這也是符合孩子這個年齡的認知特點。

**孩子在六歲以下的時候,適合通過音樂舞蹈的形式來引導他去做某些事情**,甚至這個時候也適合通過音樂舞蹈的形式來教學,孩子更容易記住,也更願意配合。芬蘭幼兒園就是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量的音樂和舞蹈中,音樂舞蹈這樣的韻律性語言給孩子以後的閱讀和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而芬蘭的孩子在閱讀方面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針對每一個問題,比如孩子不願刷牙,作者還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小把戲”**:給孩子放權,比如說“寶寶想讓我給你先刷上面的牙還是下面的?”貌似在給孩子權利,其實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父母的手裏。這也是利用了寶寶在這個年齡段想爭取更多權利,但是又還不那麼“聰明”。

沒辦法,做父母就是得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想要什麼,怎麼樣跟他對話,他更容易配合,否則有時用大人的語言來跟孩子對話,只會吃力不討好。

配合其他書看效果更好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案非常好,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分享”一節,作者向父母建議,如果孩子對着幹的話,可以採取幾個步驟:1.認可孩子的感受,2.描述問題,3.給孩子提供選擇,也就是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

市面上教導步驟策略的書很多,但基本上看過了就忘。因爲不理解啊,不理解就記憶不深刻。如果理解了爲什麼,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再實踐一兩次,就記得牢了。


建議父母結合《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來看。作者是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系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比如針對上面的三個步驟,艾麗卡告訴我們,**跟孩子說話之前,表示對孩子的感受深深的理解,那麼就在展現你的同理心,而展現同理心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會爲隨後的溝通搭建起非常好的基礎**。

即使你不認可、不理解、不同意孩子的感受,也要讓她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說“數學題太難了,我一點不會!”,不要說“不!你會,你一定行!”。孩子說“公園一點不好玩!”,不要說“我覺得挺好玩啊!”。**在表達不同意見前,一定要先承認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最後爲什麼要爲孩子解決方案呢**?如果你不告訴孩子希望他怎麼做,他就會用自己的想法填補行爲的空缺,而通常這些想法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對於幼兒可以直接給予指導,而對於大點的孩子可以一起討論更好的做法是什麼,並多次演練。

另外在《如何哄孩子》的“如何哄孩子停止發脾氣”一節,作者向父母建議教孩子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讀者結合《全腦教養法》來讀,就更會理解這樣做的意義。**這不僅是在行爲層面教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且是在神經層面幫孩子進行左右腦的整合:負責語言的左腦與負責情緒的右腦的整合。一個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有時負面情緒會不攻自破**。

另外書中有些地方可能建議並不合適,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幫忙做家務”一節中提到了對孩子使用圖表和激勵制度。《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告訴我們,這種系統在短期來看是有效的,就是父母能得到孩子的幫助和配合,但長期來看我們在製造更大的麻煩:**孩子把他們在家庭中的責任視爲一項必須得到報償的工作,而且這種獎勵政策通常不能爲孩子提供很多機會去發展自律和自控能力**。

孩子會把這件事該不該做,變成他能得到的獎勵值不值得這樣一個問題。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去做家務活呢?艾麗卡的建議是,**首先**父母要知道這是孩子需要去學習如何做好的事情——即便這件事情是他們不喜歡的,這樣孩子能夠發展出強大的自制精神和自控能力。**第二**,需要不斷地訓練孩子並提供幫助,孩子就能夠學會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決策,比如孩子會學會說“我現在真的不想現在打掃衛生,但我一定會完成,因爲這事必須由我來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爲自控力很強的成人。


個人看法

在一些時刻孩子確實是需要哄的,能幫助父母渡過比較危機的時候,但是總體上來說我並**不贊成**“哄”孩子。

孩子從幼兒起就能聽懂道理了。**關鍵是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居高臨下,表面在討論協商,其實是希望孩子快點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那麼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那很可能不會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行動。

作者在“如何哄孩子穿上衣服”一節中曾經提到了孩子們有時候是因爲**更希望擁有掌控感**。對此我十分同意。孩子從不到兩歲起就已經對權力有了意識。

有時候孩子產生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爲掌控感被破壞了。父母在與孩子爭權的鬥爭中,破壞了孩子對權利的保護欲,因而帶來了孩子一系列的行爲問題。這時候只是“哄”治標不如治本。正如作者在如何哄孩子上學一節中所說的:**儘量弄明白主要原因,而不是隻看表面現象**。

否則你現在不開始利用孩子理智的一面來和他進行平等的協商溝通,等他再長大一些,不再被你迷惑,你將如何與他相處?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聽話懂事的寶寶,然而在有些時候,尤其是一些緊急時刻,寶寶不那麼聽話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確實需要一些小技巧,利用認知上的不平等來讓寶寶做出我們希望他做出的選擇。

後浪出版公司2018年引進的《如何哄孩子》這本書就是本技巧集。針對31種情況,諸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啦,孩子不願洗澡了,在公共場合胡鬧啦等等,從技巧層面來教父母,怎麼讓寶寶心甘情願地“上套”。

這是可以當作一本字典來翻的書。作者是美國的暢銷書作家戴維.博根尼奇和詹姆斯.格雷斯。

從寶寶角度看問題

在孩子不想刷牙時,不要跟孩子說牙膏,要告訴孩子這是神奇的許願膏,刷牙的時候,可以許一個願望。不要跟孩子提“防曬霜”,告訴孩子這是魔法霜能幫孩子抵擋太陽……

各種機智的小策略,確實可以給父母提供一些思路,尤其在被娃逼得大腦短路時。對世界還沒有過多理性邏輯認識的寶寶,嘗試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一件事情,更容易去說服他們。

作者在每一個問題的後面都附上了一段簡短的兒歌,比如想讓孩子刷牙可以唱兒歌《小牙刷,刷刷刷》,和孩子道別時,可以唱《再見媽媽》,這也是符合孩子這個年齡的認知特點。

孩子在六歲以下的時候,適合通過音樂舞蹈的形式來引導他去做某些事情,甚至這個時候也適合通過音樂舞蹈的形式來教學,孩子更容易記住,也更願意配合。芬蘭幼兒園就是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量的音樂和舞蹈中,音樂舞蹈這樣的韻律性語言給孩子以後的閱讀和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而芬蘭的孩子在閱讀方面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針對每一個問題,比如孩子不願刷牙,作者還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小把戲”:給孩子放權,比如說“寶寶想讓我給你先刷上面的牙還是下面的?”貌似在給孩子權利,其實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父母的手裏。這也是利用了寶寶在這個年齡段想爭取更多權利,但是又還不那麼“聰明”。

沒辦法,做父母就是得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想要什麼,怎麼樣跟他對話,他更容易配合,否則有時用大人的語言來跟孩子對話,只會吃力不討好。

配合其他書看效果更好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案非常好,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分享”一節,作者向父母建議,如果孩子對着幹的話,可以採取幾個步驟:1.認可孩子的感受,2.描述問題,3.給孩子提供選擇,也就是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

市面上教導步驟策略的書很多,但基本上看過了就忘。因爲不理解啊,不理解就記憶不深刻。如果理解了爲什麼,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再實踐一兩次,就記得牢了。

建議父母結合《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來看。作者是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系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比如針對上面的三個步驟,艾麗卡告訴我們,跟孩子說話之前,表示對孩子的感受深深的理解,那麼就在展現你的同理心,而展現同理心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會爲隨後的溝通搭建起非常好的基礎。

即使你不認可、不理解、不同意孩子的感受,也要讓她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說“數學題太難了,我一點不會!”,不要說“不!你會,你一定行!”。孩子說“公園一點不好玩!”,不要說“我覺得挺好玩啊!”。在表達不同意見前,一定要先承認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最後爲什麼要爲孩子解決方案呢?如果你不告訴孩子希望他怎麼做,他就會用自己的想法填補行爲的空缺,而通常這些想法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對於幼兒可以直接給予指導,而對於大點的孩子可以一起討論更好的做法是什麼,並多次演練。

另外在《如何哄孩子》的“如何哄孩子停止發脾氣”一節,作者向父母建議教孩子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讀者結合《全腦教養法》來讀,就更會理解這樣做的意義。這不僅是在行爲層面教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且是在神經層面幫孩子進行左右腦的整合:負責語言的左腦與負責情緒的右腦的整合。一個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有時負面情緒會不攻自破。

另外書中有些地方可能建議並不合適,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幫忙做家務”一節中提到了對孩子使用圖表和激勵制度。《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告訴我們,這種系統在短期來看是有效的,就是父母能得到孩子的幫助和配合,但長期來看我們在製造更大的麻煩:孩子把他們在家庭中的責任視爲一項必須得到報償的工作,而且這種獎勵政策通常不能爲孩子提供很多機會去發展自律和自控能力。

孩子會把這件事該不該做,變成他能得到的獎勵值不值得這樣一個問題。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去做家務活呢?艾麗卡的建議是,首先父母要知道這是孩子需要去學習如何做好的事情——即便這件事情是他們不喜歡的,這樣孩子能夠發展出強大的自制精神和自控能力。第二,需要不斷地訓練孩子並提供幫助,孩子就能夠學會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決策,比如孩子會學會說“我現在真的不想現在打掃衛生,但我一定會完成,因爲這事必須由我來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爲自控力很強的成人。

個人看法

在一些時刻孩子確實是需要哄的,能幫助父母渡過比較危機的時候,但是總體上來說我並不贊成“哄”孩子。

孩子從幼兒起就能聽懂道理了。關鍵是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居高臨下,表面在討論協商,其實是希望孩子快點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那麼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那很可能不會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行動。

作者在“如何哄孩子穿上衣服”一節中曾經提到了孩子們有時候是因爲更希望擁有掌控感。對此我十分同意。孩子從不到兩歲起就已經對權力有了意識。

有時候孩子產生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爲掌控感被破壞了。父母在與孩子爭權的鬥爭中,破壞了孩子對權利的保護欲,因而帶來了孩子一系列的行爲問題。這時候只是“哄”治標不如治本。正如作者在如何哄孩子上學一節中所說的:儘量弄明白主要原因,而不是隻看表面現象。

否則你現在不開始利用孩子理智的一面來和他進行平等的協商溝通,等他再長大一些,不再被你迷惑,你將如何與他相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