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顯易懂的解說 TCP “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的過程

1. 前言

看過關於 TCP “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的相關資料,一直停留在懵懂的階段,說三次就是三次,從沒深層次的想過 “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背後隱含的交互邏輯。今天無意之間看到一篇博文,博主的描述是我看過最淺顯易懂的。在這裏非常感謝博主的答疑解惑。

2. 博文部分描述

爲什麼要“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三次握手

換個易於理解的視角來看爲什麼要3次握手。

客戶端和服務端通信前要進行連接,“3次握手”的作用就是雙方都能明確自己和對方的收、發能力是正常的。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發送網絡包,服務端收到了。這樣服務端就能得出結論:客戶端的發送能力、服務端的接收能力是正常的。

第二次握手:服務端發包,客戶端收到了。這樣客戶端就能得出結論:服務端的接收、發送能力,客戶端的接收、發送能力是正常的。 從客戶端的視角來看,我接到了服務端發送過來的響應數據包,說明服務端接收到了我在第一次握手時發送的網絡包,並且成功發送了響應數據包,這就說明,服務端的接收、發送能力正常。而另一方面,我收到了服務端的響應數據包,說明我第一次發送的網絡包成功到達服務端,這樣,我自己的發送和接收能力也是正常的。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發包,服務端收到了。這樣服務端就能得出結論:客戶端的接收、發送能力,服務端的發送、接收能力是正常的。 第一、二次握手後,服務端並不知道客戶端的接收能力以及自己的發送能力是否正常。而在第三次握手時,服務端收到了客戶端對第二次握手作的迴應。從服務端的角度,我在第二次握手時的響應數據發送出去了,客戶端接收到了。所以,我的發送能力是正常的。而客戶端的接收能力也是正常的。

經歷了上面的三次握手過程,客戶端和服務端都確認了自己的接收、發送能力是正常的。之後就可以正常通信了。

3. 博文鏈接

程序員面試被問到“三次握手,四次揮手”怎麼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