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勞動教育及對我國的啓示

  二戰後,日本確立就了智、德、體協調發展的教育方針。經1947年制訂、2006年全面修訂後的《教育基本法》對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爲了實現“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完成“重視教育與職業和生活的關聯,培養尊重勞動的態度”等教育目標。如今,勞動教育日臻完善,對日本人塑造人格、成就學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着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取得巨大的成績。但日本校園暴力、“不登校”、自殺等現象逐漸增加。日本中小學學生與自然的接觸機會也大幅減少。爲改變這種狀況,日本文部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力提倡並推廣“體驗學習”活動。旨在通過自然體驗活動,加強青少年對社會的瞭解,體會勞動的價值,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等堅強意志和積極進取之心。日本提出教育改革應該培養學生的“生存力”:即培養獨自學習、獨立思考、自主地做出判斷並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

一、勞動教養,從小抓起

  日本中、小學的“勞動體驗學習”,雖說目的是一致的,但具體做法各有側重。1976年教育課程審議會關於修訂教育課程基準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各級學校的具體方針,即:小學階段重點在於結合第一產業“通過直接動手的製作活動以及體驗性的活動,努力讓學生獲得勞動的喜悅感;初中階段要重視勞動方面的體驗性學習爲走入社會做準備,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高中階段則着重於通過結合第二三產業有關勞動的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工作愉快和完成任務喜悅的同時,形成對於勞動的正確態度和職業觀念”。讓學生從幼兒園,學習某一特定科目。通過實驗、實習使普通中學生學習和掌握某種職業知識和技能。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手腦一塊兒幹是創造力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勞動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孩子們學習自理,培養耐心、細心和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從而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領,比如以下幾方面的勞動:

1.生產勞動及種植教育等。有條件的學校獨出一塊植物園。沒有條件的,可用花盆代替。另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參加管理水田、早田、茶園、校林的勞動。

2.提高自理能力用針線縫製簡單工藝品,鍛鍊孩子手、腦、眼的協調能力。午餐時間:輪流到食堂幫廚,學生自己完成餐桌擺放、飯菜分配、收送餐具等。午休時自己鋪牀、淋浴、擦身、換衣。放學時自己收拾書包,更衣換鞋後離園。

3.清掃和美化校園環境。學校提供100多頁的打掃方法指南,詳細說明工具名稱、使用方法,學生要自己完成校園環境的打掃工作。

4.培養創造力。日本幼兒園會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一些待回收的“垃圾”;硬紙皮、包裝箱、報紙、筷子、尼龍繩等來用於手工製作。日本教育者認爲,成品玩具孩子很容易玩煩,如果讓孩子從小在對原材料創造的過程中完成作品,孩子就能體會到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通過自己動手,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5.志願服務性勞動。包括:到福利院慰問照顧老人及孩子;清掃和美化公開設施;爲公共福利事業開展募捐活動等。

二、日本德育的體驗教育

  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實行課程改革時引入“勞動體驗學習”以後,日本表現出日益重視勞動教育的動向,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體驗實際社會的職業,從而達到多樣化教育的效果。日本在1978年修訂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時,將勞動體驗學習引入其中。其背景大體在於:其一,過去的學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學校“填鴨式”的教授大量的學科內容;其二,伴隨生活環境的變化,兒童們製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場合越來越少。因此希望學校通過有組織地開展“製作”和“培育”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工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此後,日本的學校教育中關於勞動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不斷加強。“現在,作爲兒童們直接體驗活動的一種,各地都在實施勞動體驗學習”。筆者以教育與經濟、職業、勞動的關係爲線索,考察日本現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發現日本的課程分爲學科課程、時間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如下:

1.家庭生活勞動教育。勞動作爲日本中小學教育的必修課,學校、社會和家庭都不遺餘力地爲此創造機會。這裏所說的“勞動”可不是簡單走走過場,而是切實地踐行包括種植、烹飪、整理空間等多項活動。爲此日本在小學開設了專門的課程——家政課。這門家政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小學“家政”科:瞭解家庭的基本生活是如何維持的,分擔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初中則根據不同的科目開設不同單元課程來幫助學生,如:“技術與家政”科:在“技術領域”,設有“材料和加工技術”單元,對“利用材料和加工技術的製品的設計與製作”等進行指導;設有“能量轉換技術”單元,對“利用能量轉換技術的製品的設計與製作”等進行指導。教授學生衣、食、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方面的內容。一些日本中小學配置有專用的料理教室和縫紉教室,有專門的老師來教孩子們相關知識和技能,比如製作日餐最基本的“三菜一湯”和製作圍裙等。家政課從小學持續到初中,學生們每週進行兩次的學習和操練,它不僅能讓孩子瞭解家庭,還能讓孩子瞭解社會。初中階段,孩子們要在社區周邊開展各種職業體驗。到了高中,很多孩子就可以在課餘時間打工了。

2.道德教育。小學:體驗勞動,感知勞動的美好;願意勞動,知道勞動的重要性;理解勞動,體會勞動的喜悅。初中:以己推人,具有服務精神,致力於公共福祉和社會的發展。

3.綜合學習時間。在小、初、高各個階段,各學校都要積極地組織自然與社會體驗(小學)、自然與職場體驗(初中)、自然與就業體驗(高中)、製作與生產物品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實習、調查與研究、發言與討論等綜合學習活動。

4.特別活動。小學:在“班級活動”中,理解值日活動的作用和勞動的意義;在“兒童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中學:在“班級活動”中,對於“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參加志願活動並理解該活動的意義;對於“學業與出路”,學生可以進行規劃並尋求幫助,斟酌出路的適應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並確立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出路和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願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有此看出,日本勞動教育都是“隱居”在其所在課程之中的,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關於勞動的內容僅是其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三、日本的中小學勞動教育

  日本中小學特別重視德育的體驗教育,強調通過實踐體驗活動培養鍛鍊學生,讓學生認識自然,體驗社會生活,提高道德水平,逐步成長爲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1.自然體驗

  隨着日本科研技術的發展、國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們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爲克服這種弊端,加深青少年對大自然、對農村生活的體驗,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培養爲社會、爲他人貢獻的精神,文部省大力提倡和推行自然體驗活動。兩週前,我在教育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接到當地一所市立小學的請柬,邀請留學生和當地居住的外國人蔘加該校五年級學生的“插秧挑戰”活動。“插秧挑戰”四個字深深地吸引了我,筆者在國內從事中學教育工作近二十年,還沒有過同學生一道參加插秧之類的農業勞動體驗,大家帶着莫大的好奇心欣然答應參加此次活動。上午九點半插秧挑戰正式開始。孩子們雖然是首次插秧,但一點兒也不顯得笨拙,經過課外授業老師渡邊先生邊示範邊講解,學生們一下子就學到了一手插秧絕活,要和我們三位老外以及他們的帶隊老師進行插秧比賽。很快擺弄出了幾個插秧擂臺賽場,正值比賽激烈之時校長趕來加入了比賽。中途,筆者邊插秧邊向校長打聽此次活動的初衷。柴田校長向我介紹說,他們學校每屆五年級的學生都要到這裏參加插秧——田間管理——收穫這一全程活動。學生在這裏親手播種、培育和收穫,在實踐中長知識,在勞動中學本領。上午十一點左右,插秧活動結束,農田主作總結並宣佈了此次挑戰活動獲勝者的名單。返校的途中我向學生們問起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他們告訴我,雖然活較髒較累,但其樂無窮。我們返回校園時,還看到二年級的學生正和家長們在校園內植樹。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於操作、富有實效的德育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創造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以發展個性、充實學生的內心世界、養成內在道德性。

2.生產勞動體驗

  日本人向來重視從小對孩子進行基本的勞動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而且日本人愛農藝和園藝是出名的,不少人家裏的花園和菜園都是自己打理。許多日本中小學校都有一塊田地專供教師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種植教育,待到了能收穫食用的時候,孩子們就將所種蔬菜採摘後送到學校食堂,參加午餐的製作,享用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日本中小學每年都要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將勞動課列入教學計劃。許多小學爲了幫助學生了解農業,在中高年級開展種植水稻活動。在本地行政、農業等部門的支持下,從耕地、播種、插秧、田間管理直至收割、運糧、脫粒、碾米,讓學生參與每個環節的勞動,最後集體做飯、品嚐,在體驗勞動成果的歡樂喜悅中,增強勞動創造生活,建設美好家鄉的情感和意識。同時學生也學到了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正理解勞動的意義。有的學校從本地實際出發,指導學生製作和紙、燒炭、種菜,參加漁業勞動,學習養蠶和製陶工藝等。學生的勞動過程,既是勞動知識、技能的培訓過程,又是培養勞動態度,體驗勞動情感,參與家鄉建設的教育過程。

3.磨難體驗

  作爲現代化高度發展的國家,過去以手工勞動爲主的家務勞動逐漸被先進的家用電器所取代,中小學生缺少必要的家務勞動和磨難教育。爲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日本學校給中小學生人爲地設置磨難課程,如讓學生參加用扁擔挑水,用洗衣板洗衣服,用爐子生火等傳統的體力勞動活動。這樣既有助於增長知識和見識,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組織活動能力、辦事能力和應變能力,又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一步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此外,日本中小學幾乎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森林學校”,由社會、學校、家長聯合組織學生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體驗和經受磨難,培養與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奮發圖強的信心。

4.耐苦生活體驗

  日本,父母親給孩子經常說的一句話“我慢しなさい”,翻譯成中文就是“你要學會忍耐”。在超市和玩具店,很少看到孩子因爲父母親不給買玩具而躺在地上耍賴哭鬧的現象,因爲父母親從小教育孩子:想要的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譬如說,在家裏每天幫媽媽洗碗擦地,一個星期之後,爸爸媽媽再答應給孩子買想要的玩具。由於深受中國儒教影響,日本人深諳“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真諦。即使國富民強,仍然不忘對青少年進行吃苦教育,讓青少年到生活條件艱苦的地區接受勞動教育,體驗艱苦生活,學生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體驗。在一些中小學還開展了“上山下鄉”、“土留學”活動,有意識安排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和邊遠地區去體驗艱苦生活,接受勞動教育,經受鍛鍊,磨練意志,體驗艱苦生活,品味人生,培養“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勞品格。

5.志願者活動體驗

  開展各類社會志願者活動。志願活動以個人的自覺主動爲前提,以集體組織爲主要形式,以社會公益和社會服務等爲主要內容,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例如給老弱病殘幫忙;到敬老院、社區福利院服務;回收廢舊報紙書刊等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志願活動,培養學生重視公益、尊重他人和無私奉獻觀念,樹立爲國家爲大衆效力的思想。此外,文部省已經向國會提議,應從法律角度規定小學和初中學生每年要有兩週的社會服務時間,高中生要有一個月的社會服務時間,以增強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意識。


四、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啓示

1.中小學德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

  實踐是學生道德認識的基礎,也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源泉,實踐體驗突出了教育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有利於內化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積澱道德素質,起到知事、明理、導行的作用,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受升學率的影響,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能力,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問題比較嚴重。另外,教師的德育課教學往往是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忽視道德情感的培養,缺乏通過道德體驗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德育的實踐體驗。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優勢、豐富的歷史資源優勢、和社會上的各種典型德育素材,大力倡導學生開展實踐體驗,讓中小學生走出校園,去參觀、走訪、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豐富情感,陶冶心靈,強化參與意識,增強知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爲和高尚品質。

2.中小學德育要重視吃苦和挫折教育

  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由於艱苦生活的磨練,形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現象,彌補了學校德育的不足。而我國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衣食無憂,未經過困難生活的磨練,自主、自理和社會交際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體會不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和父母養育的艱辛,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喪氣失望、不知所措。爲了培養青少年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中小學開展吃苦和挫折教育則非常必要。我們應當借鑑和學習日本的勞動體驗、磨難體驗和耐苦生活體驗的做法,培養學生的吃苦、耐挫精神。學校和家庭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吃苦、磨難和挫折教育計劃,如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參加洗手帕、襪子,刷碗筷,在學校輪流值日,打掃衛生,佈置教室等等活動;有計劃地帶學生進行遠足、爬山、跨水溝;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吃苦夏令營”、“軍事夏令營”等,讓學生經受磨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吃苦精神和集體意識。

3.要發揮社區在德育中的作用

  學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區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使對青少年兒童的品德教育寓於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之中,有效促進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日本學校通過與社區合作,擴展青少年兒童的體驗活動場所,值得我們借鑑。我國中小學德育要積極依託社區的力量,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繫,使學校德育教育和社區德育相互滲透、相互配合。如建立家長委員會、成立家長學校、組建社區少先隊組織、建立德育基地等,通過社區教育的組織形式,使學校德育得到社會的支持、理解和幫助,從而提高青少年學生德育的實效性。同時中小學德育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社區內各種潛在的德育力量,發揮社區環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請社區的老紅軍、勞模、先進工作者擔任校外輔導員;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影劇院、農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帶領中小學生關心和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參加社區內開展的各種活動,如社區的公益勞動、青少年志願者活動和節日慶典活動等。

4.深刻認識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日本《教育法》把“關注職業和生活的關係,培養重視勞動的態度”作爲教育重要目標,把培養勤勞觀、基本生存能力納入教育方針,規定中學生每週要在學校農場、果園和家禽畜飼養場參加兩小時全校性的生產勞動。近年來,俄羅斯重拾蘇聯勞動教育的實踐經驗,2015年頒佈《勞動教育發展綱要》,創新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和保障機制。德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有助於解決德育虛化問題,在德育中引入社會公益性勞動,在生產勞動中滲透德育,端正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提高社會公德,增強社會責任感。智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有助於從做中學,知行統一,學以致用,提高勞動的技術含量,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體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有助於磨鍊學生意志,培養公平競爭和團隊合作精神。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有助於培養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懂得勞動最美麗、勞動者最可愛、勞動成果最珍貴的道理。

5.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落實機制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立德樹人機制也要靠勞動教育的落實,落實勞動教育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核心是教什麼、怎麼教、怎麼評、誰負責,有針對性地解決實踐中存在的“不想幹、不願幹、不敢幹、不會幹”等問題。一是以社會公益性勞動爲要點,融合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結合創新創業創造性活動,構建科學的內容體系,體現勞動教育的時代性。二是以學校勞動教育爲支點,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扣好日常勞動教育的第一顆鈕釦,撬動社會的支撐作用,開拓勞動教育的大課堂,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合作育人的勞動教育體系,體現勞動教育的協同性。三是以中小學爲重點,形成大中小學相互銜接的勞動教育體系,培育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青少年勞動意識、能力、習慣相統一的終身發展,體現勞動教育的系統性。四是整合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相關課程,形成目標、內容、方法、管理、評價等相關聯的勞動教育綜合課,體現勞動教育的整體性。五是以政府投入爲主體,帶動社會、家庭投入,輔之以商業保險,健全勞動教育的保障機制。

  總之,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對我們的教育具有巨大啓示,我們的教育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挑戰,適應生產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式,並且要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實現這一目的。勞動教育對學生德智體美髮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對我國勞動教育賦予了深刻內涵,也蘊藏着深厚獨特的方法,我們要從外國的勞動教育中得啓示,挖掘、提煉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富有成效的方法,使勞動教育在授業、育人中發揮更大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