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資本週鶴鳴:2019年雲基礎架構市場或迎來兼併收購小高峯

鈦資本週鶴鳴:2019年雲基礎架構市場或迎來兼併收購小高峯
鈦資本創始人周鶴鳴近期與業內相關人士進行了交流,就2019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趨勢發表了觀點,略加文字梳理記錄如下:

19XX~2012年

故事先回到十多年前,那時IT的核心還是IOE(IBM、Oracle、EMC),周邊是圍繞核心的生態合作伙伴,做應用、解決方案、服務,使用者主體是政府和大中型企業。核心和其生態合作伙伴算得上真正的精英,住在老城區。

而草根就是2000年後做互聯網的這幫子人,他們沒錢買IOE,只能選擇“x86+Linux”這樣的硬軟組合。intel的x86服務器相對Unix小型機來說,基本上就是草根了(對企業級客戶),Linux也有大量的開源,但是要自己修補bug,開發新功能,但是能少花錢。

草根中有個有志氣的娃,叫Amazon,整了個東東叫AWS,他當時住在通州,老早就大放厥詞,說首都今後會遷到這裏來,這裏纔是新城。CBD喝咖啡的IOE們笑了笑。大概2013年前後,AWS正式跟IBM掐架,讓另外一個草根阿里巴巴覺得時機到了,於是把大旗也豎了起來,老城區和開發區的人都被驚動了。他們就是第一代成功逆襲的草根。

也就是在2013年前後,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技術的升級換代態勢呈現,源自互聯網的分佈式架構開始對壘傳統架構;二是雖然沒有正式的書面文件,但大家都能感受到國家政策在鼓勵自主、可控。在這樣的政策促動下,疊加上技術升級的時間窗口期,直接的結果是逐步騰出了一個待升級的市場。

2012年~2018年

更多的草根進入開發區做創新,老城區的人說,你那點新技術,要整我也能整。但就是沒動手。時間又過了兩三年,老城區的人偶爾和開發區的人在一個酒桌上碰上了,還是那句話,但還是沒動手。再過三年,開發區經過五到七年開始慢慢成形了,市場教育也初步有了效果。不僅僅是比較前沿的客戶,連比較傳統的客戶也在考慮用新架構的產品。這時候老城區的人想動手,從頭開始做創新,已經來不及了。開發區已經成形,老城區也開始考慮如何升級換血。

2018年~2020年

大的產業集團看到了這個趨勢。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鈦資本陸續連接了老城區的好多大土豪(產業集團),他們表露出產品升級、迭代的需求,並希望通過資本的手段快速實現。

同時,開發區這邊也出現了新的情況:企業跟人一樣,雞血打個三到四年是可以的,打到五到七年的時候,好多的創業者就免疫了。創業者會進入新常態,對訴求、目標有一些調整。說直白一點,就是會開始疲憊並懈怠,因爲畢竟可能只有極少量的開發區成員能衝出來自立門戶,絕大部分再往後走,可能都會成爲小老頭公司。

Why 2019?

爲什麼發生在這個時點?往前推兩年,老城區與開發區,彼此之間融合的痛點、結合的基礎面還沒那麼充分,雲基礎架構,老城區和開發區經歷5-7年分化期,差不多到了分久必合的時點了。

大的趨勢是,中國的市場是存在的,而IOE在逐步退出這個市場。再加上國際之間的形勢和政治層面的考量,新一代的硅谷技術公司,對中國市場的期望沒有老前輩那麼大,只把中國市場看作區域銷售,基本沒有紮根在中國發展的預期。中國市場上與雲相關的IT基礎架構,基本上要靠新一代的國內公司作爲主體來填補。我們相信,這個填補很大部分是要靠大的產業集團來承擔的。

至於上市公司是否會成爲產業買方主體?我個人還需要再觀察下。初步判斷,他們的痛點還不夠痛。出於維護市值、管理的需要,上市公司往往會比較短視,會收購一些能在短期內幫助他們填補利潤的標的。這樣的訴求面對技術類項目的成長現狀,往往是魚和熊掌無法得兼。此外,上市公司的可騰挪空間也不像大的產業集團那麼大。

融合的姿勢可能是怎樣的?

通過鈦資本的數據和實踐觀察,大的產業集團基本會避開開發區的“頭部”項目而更願意選擇第二梯隊的項目。頭部項目一般議價偏高,不太符合他們的訴求。而第二梯隊的項目,在產品、技術上有自己的特點,可能只是在商業落地上還沒有做得太好。

開發區的企業如果有機會衝出來,獨立於江湖,當然最好。但以被收購退出的創業,也完全沒必要定義爲失敗,它也完成了自己的階段目標。隨着開發區與老城區結合,隨着更多資源的注入,讓企業開始另一階段的發展,從產業角度看是好事。

現在兼併、收購的關注點,基本在與雲相關的基礎架構。我們相信,隨着時間推移,與大數據相關的、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特別是偏底層技術的領域,我們也會看到兼併、收購條件的逐步成熟。

2019年鈦資本會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既然我們是投行,連接創、投,連接產業,融合和升級是鈦資本要扛下的責任,尤其在企業級科技領域。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