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學院許成鋼:人工智能從根本上是經濟學模型

長江商學院許成鋼:人工智能從根本上是經濟學模型
“任何的人工智能模型,根本就是經濟學的模型”,這是長江商學院人工智能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許成鋼教授在2019年3月20日長江商學院首屆人工智能論壇暨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發佈會上所表達的觀點。

許成鋼認爲,今天人工智能的關注點在於認知,但在50年代發展人工智能的初期階段,當時對於人工智能的關注點在於推理,也就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訓練學習與預測推理兩大算法環節。而經濟學的核心是決策,決策就需要推理能力。任何的人工智能討論,都圍繞一個模擬的人,在面對一系列約束條件時,尋找對自己最好的結果,而這就是標準的經濟學基本模型。

在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詞並標誌着人工智能學科誕生的1956年達特矛斯會議上,有三個主要參與者同時也是人工智能學科最早的創立者,其中一位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赫伯特·西蒙。赫伯特·西蒙身兼經濟系教授、計算機系教授和心理學系教授三個身份,他本人也是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因此,許成鋼強調,從人工智能學科誕生之初,就與經濟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人工智能與經濟學的交叉關係中,還有一門博弈論。許成鋼強調,普遍認爲博弈論是一個數學分支,但是讓真正博弈論獲得廣泛的研究和利用的學科是經濟學,經濟學的基礎是博弈論;而關於人工智能的大量討論和研究中,也廣泛涉及到了博弈論的應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能與經濟學也共享着同樣的數學模型。

當然,人工智能本身也對經濟學甚至對整個社會科學都有着極其重大的基本影響。這是因爲社會科學是以證據爲基礎的科學,而最主要的證據就是數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相比,最困難的就是獲得證據或數據。如何能夠增強和豐富數據?人工智能就是一個能夠幫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獲得巨量數據的最基本來源。許成鋼強調,經濟學中所有已經設計出來獲取數據的方法,所產生的數據都遠遠不夠,有大量經濟學家關心的問題都無法產生出數據,也就無法度量和反映,“人工智能給了我們這個可能性,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許成鋼解釋了經濟制度與人工智能關係:經濟學涉及到的“最優”概念,是在沒有制度的前提下能達到的最好狀態,但那是永遠不可能存在的狀態,因此現實中永遠存在着制度,而在任何制度存在的前提所達到的狀態,即經濟學裏的“次優”概念。這從一個角度解釋了爲什麼人工智能處於輔助人類的狀態,因爲人工智能本身沒有能力設計制度,而制度是由人設計出來管人而不是管機器,因此人離不開自己設計的制度,人工智能也無法代替人類。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天雲大數據CEO雷濤參與了長江商學院首屆人工智能論壇的對話討論,他認爲過去的知識來自於經驗並由專家封裝和移動知識,而現在的知識存在於數據中,需要從數據中快速抽取和學習大量知識,這就需要系統的方法。人工智能是知識再生產的一次規模性革命,是對很多行業和專業知識的新表達。人工智能對知識的重構以及抽取和形成新知識的過程,將對商業、經濟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由長江商學院人工智能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許成鋼教授和武漢大學大數據與雲計算實驗室主任崔曉暉教授團隊共同研究製作,報告從學術、產業、開源軟件包使用、公衆認知及媒體等方面進行中美對比,以此度量中國的人工智能在最近十幾年裏的發展及影響,該報告將每年發佈一次。許成鋼教授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是首屆中國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被譽爲“中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獲得者。

根據2018《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在學術會議參與方面,中美兩國學者參加學術會議呈不斷增長趨勢,而美國每年都要高出中國,從人工智能各個子領域對比發現,參會人次和論文被引次數上美國均高於中國。而從產業角度看,中國活躍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在2012年之前要多於美國,但是在2012年以後美國超過中國,且增長速度大幅度提升,而中國在2015年以後開始下降。

2018《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反映出中國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但與美國之間也存在巨大的鴻溝和差距。未來,人工智能在中國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制度變革等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文/寧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