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弟:你不是我,如何评判我的人生?

近日,杀鱼弟因斗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是他继九年前杀鱼走红及去年自杀引发争议之后第三次成为社会热点。每一次,都会掀起一场争论。

2010年,九岁的他和父亲在苏州一菜市场杀鱼,“手法娴熟,眼神犀利”,被人拍下上传网络后迅速成为“网红”。人们从那张照片里看到了底层人讨生活的艰辛,孩子神情流露出的对生活的忍耐和倔强。很多人心疼这个本该享受快乐童年,却在现实中过早品尝生活苦涩、人生不易的孩子。(参考自澎湃新闻)

就在我们已经忘记这个曾给我们带来感动的孩子时,去年,杀鱼弟竟因为与父亲的矛盾而喝下百草枯。很多人感慨,果然,这个孩子应该早早回归课堂的。

这一次,年纪轻轻的他和父亲一起与人斗殴,被刑拘。我们再次感慨,早该让校园,让教育来拯救他的。

我原来也是这样的想法,但细细想来,他的生活何时离开过教育?家庭,社交圈,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人格了。我们所遗憾的,只是他没能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接受学校教育。我当然举双手赞同他当年应该和大多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有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有知识学习,有道德修炼,然而,我们谁又能保证,走进校园他就会有更好的出路,走进校园他就能有温和的性格,高尚的品行?看看那个13岁弑母的孩子吧。根源在家庭,在生活的环境,而非学校。生活处处皆教育。杀鱼弟性格的形成多半是受其父亲影响吧。

至于我们同情他没能接受学校教育,我们从他九岁时杀鱼的照片中看出了他“对生活的忍耐与倔强”,我不知道这种判断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冷暖自知,有时并非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

记得我初中时,有个女同学辍学了,一次,我坐公交车去书店买书,正好在车停靠一个站台时看到了车窗外的她,她正在一个早餐摊子前给人包蒸饭,她也无意中看到了我,眼神中似乎有一些尴尬。我当时很同情她,心想着,等会买书时多买一本送给她吧。可是后来我怎么也想不到她会喜欢哪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有点自作多情。也许,她更喜欢现在自由的工作,而不是在教室里啃书本的枯燥日子。

职业本没有高低,为卖鱼弟等感到遗憾,固然是人们善心的体现,但潜意识里又何尝没有对杀鱼,卖蒸饭等工作的一种贬低呢?

能读书固然是好事,可从杀鱼弟的角度来看,不读书也许也并不是很大的遗憾,更不是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要说不读书有错也是他父亲的错吧。)他的错在于,他本可以安安稳稳甚至轰轰烈烈地生存下去——毕竟行行出状元嘛——却在小小年纪积蓄了一身戾气,以致做出自杀、斗殴等不合理或不合法之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冷暖自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们还是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