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狀態,是忙裏偷閒

01


18年有很多人猝死。或者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人猝死。

因爲,忙。

工作忙,學習忙,生活忙,我們每一天都很忙,都有很多事要處理。上班的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處理,學習的有很多很多試卷課題要做,生活的有很多很多瑣碎小事要去解決。

每個人都活成了秒鐘,一刻不停地運轉。


我印象裏去年有一篇文章很火,是一位患癌晚期的人寫的。

他經常加班,經常忙碌到過了零點時分,作息十分不規律。

而他這麼做只是爲了多賺點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因爲業績越好,表現越好,崗位提升得也快,獎金也更多。

可是,他患癌了,用他所賺到的錢來治癌。真的很諷刺哎,癌症晚期,治不好了,再怎麼花錢治療也無濟於事。

是在住院的期間,他想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於是,他寫了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發到網上,告訴那些忙碌的人,真的需要停下來。

以前他總以爲自己年輕,有身體資本,這麼幹個七八年沒什麼問題,他覺得那些不忙碌的人簡直沒有志向。他經常加班,一個星期有三四天是在公司睡的,吃飯也點外賣,因爲方便。

他總覺得只要這幾年努力一點,之後的日子就會舒服一點。


結果他倒了,之後的日子再也見不到了。在病房裏,他用自己樸實的文字,告訴每一個人,忙,左邊是心,右邊是亡,即是心死。

不要總在公司呆,要陪陪家人;不要把工作帶到家裏,而要把好心情帶到家裏;不要把忙碌帶到家裏,而要把休閒帶到家裏。


因爲,過分的忙,就是亡。

02

我想講一講《千與千尋》裏的一個小小細節,這是與上面所講的互爲對立。

白龍一定要千尋找到一份工作,因爲湯屋裏的人,如果不工作的話,會被湯巫婆變成動物。

宮崎駿老爺爺想告訴我們的是:人是需要忙碌的,是需要一份工作的。如果不工作,跟豬沒什麼兩樣。


無所事事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我們不知道要幹什麼,似乎我們也沒什麼要做,然而,我們卻覺得十分難受,十分無聊。

因爲沒有適當的忙碌,我們一下子就感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感覺有一大把時間無處揮灑,於是會有一種虛度的感覺。


有事幹,其實真的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


初中時,班上大掃除,勞動委員安排一些人掃地,安排一些人搬座椅,安排一些人拖地,安排一些人擦窗戶……可他偏偏把我忘記了,沒安排我做什麼,我以爲很好,不用做什麼事,一身輕鬆。

可是,我錯了,我就一個人傻愣愣地呆在外面,沒什麼事幹,無聊得要死。看着同學們有說有笑一起幹活,我都恨不得把他們的拖把搶來。


人不能太空閒,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忙碌,《千與千尋》說人需要一份工作,其實更準確地說,人需要一份適當的忙碌,因爲這樣有事幹,有一種依託感,就不會有空虛感,會感覺自己有價值。

03

所以,我想說的是中庸之道,介於忙碌和空閒之間——忙裏偷閒。

人生每個時期,最高級的狀態,大多是忙裏偷閒。

很有名的番茄工作法就是基於此。


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爲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

25分鐘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忙碌,5分鐘意味着忙碌中的“閒”。這樣子,既沒有空閒時產生的虛無感,有沒有忙碌至死的危機。


可是,很簡單的理論,我們總是不以爲意,結果從來在天平兩端遊走,從來沒有停駐於中間。就好比一篇論文,一個月的時間,總是有人三天完成。

27天的空閒加上三天的忙碌,其實就是拖延症;

30天的忙裏偷閒,每天完成一些,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難道不是更好?


韓寒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爲道理只是道理,聽過也只是聽過。


每個人都知道太忙碌不好,每個人都知道空閒時會很無聊,可是沒辦法,不情願,不願意……

要不活成忙碌,要不活成空閒,都明白中庸之道,融合起來纔是最好的嘛!可是,我們大多數都活成了單選題吧。


以前有羣創業的人,初期特別忙特別忙,他們說,創業成功後,公司運轉順利,一定給自己放一個月的假。

好的,創業成功了,公司運轉也順利了,他們也給自己輪流放了一個月的假。

結果一個禮拜沒到,又屁顛屁顛地回公司工作了。他們說,實在是太無聊了,我還是喜歡那種忙碌中偷一下懶的感覺。


對的,忙裏偷閒,纔是工作,學習,生活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工作累了,休息一會;

學習累了,休息一會;

生活疲乏了,不如去公園走走,聽首音樂,

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


不要忙碌至心死,不要空閒至無聊。因爲人生開掛的人,大多忙裏偷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