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稱視角審視人生--成長

  當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一個人的生命週期的開始。我們會在不同的背景及家庭環境下,首先接受來自父母的行爲、觀念、思想的影響。因爲那個時候的我們還處於無意識狀態,是一種潛在的意識模仿。成長過程中通過與家庭環境、人文、社會的影響,從而逐步形成個體的行爲方式,下面第三人稱視角來審視 人的發展,當然個人意識可能會對客觀事物具有偏差,但同時也會使自己不斷修正,達到共情。

 一、成長

  隨着年齡的一點點增長,我們的行爲、說話方式、甚至說話語氣以也會類似於父母。直到有一天,我們開始上幼兒園,開始與不同行爲的人產生交互。我們會傾向於找那些友善的人進行交流,玩耍。(注意,這裏還只是友善的而非與自身思想一致的,因爲這時候還沒有形成思想)。與此同時,我們與小夥伴們嬉戲打鬧,課堂學習。但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感受到 被矚目的感覺、被刮獎的感覺、失落的感覺、打架疼痛的感覺、互相玩耍時的愉悅等單純的情感因素,同時也開始從學校教育中接受到一些行爲規範,行爲約束。

  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我們開始擁有了部分自我意識,這裏面的自我意識的最突出表現便是叛逆。當然,不同的人的叛逆期不一定是在這個階段,因爲性格特點與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同。

  有些家長以獨裁式教育,強迫其遵循家長的意願。針對內傾型性格的孩子來說,會暫時會屈服,但會在未來某個時刻而爆發。針對外傾型性格的孩子來說,產生不滿的同時也會逐步積累反抗情緒,逐漸會使家長的命令式主見不再對於孩子本身產生指導性意義,因爲之前練就的習慣性反抗。

  然而還有些家長採用引導教育法,也就是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法。個人記得在個人上小學的時候,是國家剛提倡素質教育法的時候,那時候學音樂、學畫畫、學跆拳道、學奧數,學歷史等等,以及課下各種補課班的上。不知道現在家長是怎樣的一種看法,以個人的角度,是擴展那個時期看待事物的角度與發現個體擅長的特質。從而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導成長方向。同時,在引導過程中,以連問爲什麼的方式去激發求知慾。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家庭環境、重大事件、學校環境、大人的行爲舉止及態度混合造成的其他影響。舉個例子,會被學校中貪玩的孩子帶着一起玩,不過這本是孩子的本性;比如重大事件的發生,在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極有可能改變其性格或行爲特徵,需要引導式在規範某些行爲的前提下,找到合理的出口,從而造成積極影響。

  對於教育方面,還沒有這方面經歷,屬於一種假想,每個人都想教育出高素質高品質的下一代,那麼教育孩子本身,也會是自身修身的過程。

  到了高中以後,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基本形成,開始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對羣體、組織的看法,並且固執己見。同時會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1、家庭情況因素主導的渴望改變命運 很多或許因爲家庭情況,也是從與他人的接觸中發現,自己不擁有的,或者自己想要得到的卻得不到。開始奮發圖強,通過考上好的大學改變命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2、個體性格主導因素動機 在家庭情況因素穩定的情況下,家庭的正向引導下,更會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表現出高度的持之以恆,或是對世界充滿無限好奇,在精神層面擴展尤爲豐富。但這樣會導致個體會發現與他人差異較大而產生不合羣的現象。因爲精神世界與知識連貫性導致的多角度思維,會比一般的孩子明顯表現爲聰明。但我們從本質上來說,聰明是能夠以更快地方式找到問題的方法,而放棄對下苦功的認識,在未來的某個角度會形成天花板。同時從爲人處世角度,如果沒有更深層次的對自我的審視與認知,從而忽略平衡,具體表現形式 以優點來說便是 自信。但缺點便會有些盛氣凌人。

    3、父母態度、要求主導時,假設家庭情況因素穩定的情況,家庭的非正向指導,會導致自我摸索,屈服於父母要求態度之下的略叛逆性質的自我獨立,通常在逆反的情境下會積累個人的不自信,因爲你總是被否認,未來會演進爲渴求他人的認可。

  同時很重要一點,此時便是核心價值觀形成階段,在家庭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個人感覺,以立德爲首要(道德、品德),下來便是立功(爲組織、社會做出巨大貢獻),最後便是立言(貫穿於人的生命週期的對整個人類帶來的影響) ,核心價值觀也會調整你做任何事情的動機。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爲人的價值觀及動機的形成的相關現實係數太過複雜,現階段個人的知識體系還無法抽象整合成模型。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在青少年階段,我們的價值觀已經逐步開始形成,也會決定着未來個體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個體的自身素質極大提升 也可能會突破已有行爲、態度的揉碎及重塑,從而使一個人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一般發生在意志力較高者。

 

二、目標

  無論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人的互聯也好,重要的是,能夠抽離自己從第三人稱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其他個體、羣體、組織、企業、社會乃至人類。從而發現規律,發現那些冰川下的事物。這樣最終與現實的映射,會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與預測事態、人文、社會的發展。踏實做好當下的事,並且善於觀察與學習他人的優點,反思,總結。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個人思考改了下,三人行皆爲我師。

  多讀書,不僅僅是本專業的書。打破固有思維,心態及心性的磨練,會使你看待事物更加客觀。過程很艱辛,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把自己揉碎重塑,從間隔性頓悟中走向開悟。當然,中間發展的過程會是:恐懼->自信->打破->平靜->頓悟。那麼打破的過程,就是經歷挫折及反思的過程。我們再空間化一下,多維度多學科多角度發展過程下,會有一天達到開悟的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