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重塑未來物聯網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計算技術時代,許多人稱之爲物聯網時代。無處不在的物聯網,將再一次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

物聯網的“前世今生”

無論是智慧樓宇、聯網汽車還是智能工廠,所有智能化技術的核心都是設備間的網絡互聯,而這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物聯網。

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經有近 20 年。1999 年,英國工程師凱文·艾什頓(Kevin Ashton)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IoT”這一概念,即“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緊接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自動識別中心(Auto-ID)”,專注研究 RFID 技術以及智能包裝系統,將物聯網的概念變成了現實。顧名思義,物聯網是物與物的連接,但本質上它也是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人通過一種物體,更大規模、更高效、更便捷地去連接另外的人和物體。物聯網的終端是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及配套的傳感器,可以看作互聯網的一種延伸。

物聯網的概念興起多年,但直到最近幾年,物聯網才真正步入連接數和應用場景增長的快車道。2016 年被稱爲物聯網的元年,據華爲GIV 2025 預測,隨着萬物感知和萬物互聯的升級,一切都將被帶入萬物智能的世界;到 2025 年,個人智能終端數將達 400 億,全球聯接總數將達到 1000 億,並創造 23 萬億美金數字經濟。 萬物感知帶來的數據洪流將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工業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產業。

創新技術帶領物聯網步入下一階段

AI 與 IoT 結合,智聯網將能爲我們做更多。

智能、自動化和開放是當前物聯網行業談論最多的話題。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融合成爲了 2018 年的主旋律,AI+IoT 聯姻不斷,越來越多的萬物智聯(AIoT)概念被提及。

在 2018 年的華爲全聯接大會上,華爲再度明確其物聯網戰略:“做大聯接,深耕行業,打造產業物聯網”。華爲在會上強調,建設以“聯接 + 雲 + 智能”爲核心的物聯網基礎設施,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其中,雲服務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可以使行業部署業務實現全球可達,而 AI 則是幫助物聯網實現商業變現的關鍵技術,助力企業向用戶提供有價值、可量化的服務。

發力 AI 智能以重塑物聯網價值,華爲並非獨行者。2018 年 4 月微軟宣佈,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向物聯網相關的各種項目投資 50 億美元,用以提供智能化服務。此前,谷歌也曾公開宣佈計劃用 5000 萬美元收購物聯網平臺 Xively,高調進軍 AI+IoT 行業。市場調研公司 Gartner 和 IDC 等多家企業皆預言,“AI+IoT” 模式未來會取得巨大收益。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只有同時使用,才能盡顯二者的優勢。如果說人工智能像人的大腦,那麼物聯網就像人的神經網絡,只有二者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智能生命體。

人工智能通過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做出對未來趨勢性的推斷。而物聯網則肩負着數據收集的重任,通過嵌入在產品中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收集大量的環境和操作數據,不斷將數據上傳至雲端,以被人工智能處理和分析並轉化爲可操作的見解。而這些見解和決策中的一部分又可以通過物聯網和終端設備來實施。正是這種明顯的協同關係,在未來的五到十年間,將在全球範圍產生數千億甚至數萬億美元的價值,大量新維度的數據將爲世界創造出無限可能。

以城市安防領域爲例,城市安防系統的智能化升級是現階段 AI+IoT 的主攻方向。IHS Markit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共裝有 1.76 億個監控攝像頭,而這一數據預計在三年內會增加到 6.26 億個。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如果一旦發生案件,海量的圖像及視頻排查工作會成爲工作人員的“噩夢”。而引入人工智能後,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在雲端整合 AI 人臉識別技術,將收集到的數據上傳至雲端比對,並通過 AI 算法實現數據智能化分析、處理,既能解放人力,也能使工作效率顯著提升。

除了 IoT 雲端中心的智能,華爲發佈的智能攝像頭則是端側智能的體現。華爲的 AI 使能軟件定義攝像頭,能提升複雜場景下的圖像處理能力 25 倍,並使低照環境下特徵提取的準確率達到 85% 以上。它具備以下幾大特性:第一,環境自適應:無論晴天、夜晚、還是雨雪、陰天,攝像頭都可以自動調參,無需傳統的人工調參,大幅提升效率;第二,基於動態算法加載,華爲單一攝像頭就可以運行多種應用,而傳統攝像頭每款只能運行單一應用;第三,支持在線升級,業務不中斷。AI 使能的設備端能夠帶來比傳統設備更豐富的信息輸入,這些輸入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能夠拓寬場景應用邊界,從而帶來更多商業價值。

近年來,智慧交通蓬勃發展,AI、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加速融入交通運輸中,基礎設施和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躍升。其中,車聯網是物聯網在汽車領域的一個細分應用,使用無線通訊、傳感器探測等技術收集車輛、道路、環境等信息,通過車 - 車(V2V)、車 - 路(V2R)、車 - 人(V2P)等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使車和基礎設施之間實現智能協同與配合,從而實現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車輛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動態信息服務的一體化網絡。當前車聯網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華爲發佈的 GIV 2025 指出,到 2025 年,聯入 5G 網絡的車輛將超過 6 千萬,100% 新車都將連接網絡,實現“交通 + 智能”。

2018 年,公安部交科所、中國移動、華爲等六家單位牽頭髮起了無錫車聯網(LTE-V2X)示範應用項目,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級 LTE-V2X 智能交通項目,涵蓋了 240 個路口和 170 平方公里面積,開放了 40 餘項交通管控信息,30 多個應用場景。該項目藉助華爲雙模 C-V2X 路側設備 RSU,配合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C-V2X 軟件系統,整合了多源融合感知、風險場景碰撞預測等 30+ 算法,最終做到了 30ms 以內的超低時延,在道路安全和出行效率方面均帶來顯著提升。除此之外,利用人臉識別和邊緣計算技術,可以對車周圍的電子圍欄和異常軌跡進行檢索,爲司機建立安全駕駛輔助系統;將硬件終端設備採集的車輛行駛數據和司機數據上傳到雲端智能管理平臺,還能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併爲後續規劃提供依據。

這僅僅是 AI+IoT 應用的冰山一角。 當 AI 遇上 IoT,包括消費、金融、汽車、文娛、高端製造、教育、物流、房地產、醫療等的行業,都將迎來新的變革。

構建未來世界

當前,5G、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邊緣計算等一系列新技術不斷涌現,與物聯網技術相輔相成,共同加速“物聯網 + 行業應用”落地,相關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有創新。

智能交通

當前,物聯網應用於智能交通已見雛形,在未來幾年將具有更強的發展潛力。物聯網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實時監控系統、自動收費系統、智能停車系統和實時車輛跟蹤系統,可以實現自動檢測並報告公路、橋樑的健康狀況,並且可以幫助交通運輸業緩解能耗、污染以及擁堵問題。

此外,現代車輛也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感測裝置捕捉車輛、駕駛、乘客、周圍環境的相關信息,開創前所未有的人性化行車體驗。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敏捷網絡等新 ICT 技術,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在運輸服務方面,華爲數字鐵路、數字城軌、智慧機場等提供的創新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運輸服務水平,讓乘客旅程更便捷,物流速度更高效,城市交通更通暢,物流運輸保障更有力。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已經成爲 AI+IoT 概念和技術最大的落地場景,它指的是在城市的電網、交通等基礎設施中嵌入監控感應器,包括射頻識別、攝像頭、GPS、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將城市內物體信息捕捉後經互聯網傳輸實現互通互聯,從而支撐社會治理精準化和公共服務高效化。

智慧城市就像是一個有機生命體,而賦予城市生命力的,是神經系統,不僅包含城市大腦,還需要從大腦到末梢的神經網絡。華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新規模商用的技術,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和城市大腦。同時依託於華爲在多種技術上的創新與積累,爲客戶構建智慧城市的開放平臺,向下兼容多種終端,向上支撐各種應用。

例如,風箏之鄉濰坊,依託華爲 NB-IoT 技術部署了首個城市級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協調 39 個部門和 17 個企事業單位,陸續啓動 12 類物聯城市應用,讓智慧濰坊 3.0 初現輪廓。

智慧園區

在智慧城市這一先行概念的引導之下,“智慧園區”的理念也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華爲的園區分佈在全球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需要管理超過 400 萬個聯接對象。華爲通過在自身實施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園區,把所有的風險和困難都經歷一遍。華爲智慧園區以 1+1+1(一套 ICT 基礎設施、一個數字化使能平臺、一個智能運營中心)的模式構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聯接數字園區。

智慧園區改變了園區業務運營模式,園區管理從計劃管控模式,轉變爲按需供應模式,高效匹配供需,帶來顯著改變。實現了對園區中的人、物、環境全聯接,基於不同場景,構建起一個安全智慧、綠色的園區。

以華爲深圳總部基地培訓中心的智慧園區試點爲例,項目投入運營以來,安防事件響應時間從 7.5 分鐘降低到 2 分鐘,處置效率提升了 50%;員工、訪客在園區的體驗也變得智能;綜合能效下降 10%,設備壽命延長 10%。

目前,該方案已經在試點的三個華爲園區中商用,未來將走向華爲全球 170 多個國家的園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