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第7天(羊卓雍措)/ 2016年青海湖遊記

本文記載的是2018年10月6日凌晨至10月6日下午的遊記,順帶會介紹到2016年7月19日遊覽青海湖的景觀。


就在我完全陶醉於宇宙的深邃之美中時,戶外助手的「您已步行1公里。」、「您已步行2公里。」的提示音把我嚇得渾身哆嗦了好一陣。在這樣純粹的環境中,突然冒出的多餘的東西確實會讓人措手不及。好多恐怖廣告好像都是先營造一種恬靜祥和的環境,然後再突然來一個不和諧的事物,嚇人效果極高。

我悻悻地回到今夜嚮導爲我們準備的帳篷裏,這也是我唯一一天不需要繳納單人房差,我覺得是跟團的五天中對單人旅行最友好的一個晚上。帳篷非常大並且提前爲我們搭好,可以說是一個專供團體客住宿的固定住所。儘管帳篷內準備了十分高級的保暖睡袋,此外也不用睡地上,有專門的摺疊牀,但是面對兩三度的低溫,還是沒有人能夠睡得好覺;摺疊牀甚至還沒有我人長。帳篷內只有一盞手提暖色電燈。本來還想準備在帳篷裏看春物輕小說,但總之這個光照強度以及這個氣溫讓身體根本無法靜下來,所以我纔出去不停地散步的,好在這一次散步的收穫相當大。

總之帳篷的初體驗真的非常新鮮。儘管蜷縮着身體勉強睡了一個晚上,早晨起來也並沒有其它人反應那麼大。估計是抗高原反應體質又立功了。

我的手持溫度計在這次旅行中留下了相當多的回憶。這是早晨睜開眼睛我立刻測到的帳篷內溫溼度。

由於昨天到達羊湖(羊卓雍措)已經是晚上了,我沒有機會看到昨天我的“宇宙中漫步”的地方在白天會是一個什麼景象。再加上帳篷內也賊冷,根本待不住,我披了羽絨服就出去把我昨天走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也曬曬太陽暖和暖和。

白天看起來的路就相當普通,沒有昨晚那麼神祕的星光大道的感覺。從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道路兩側的避讓空間是非常大的,這爲我在夜裏漫步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昨晚我走路的終點是這裏,可以看到我昨晚那段描寫大抵是在說什麼。有可能看完照片後也覺得不過如此沒我說的那麼夢幻。是的,白天實際走一遭之後我也有這種感覺。但這就是夜景的神祕魅力,也是我爲什麼一直追求着少有人看到的深夜風光的原因。我之所以昨晚一張照片都不放,就是因爲照片真的會讓夜景少了很多隻能存在於想象中的神韻,和只能存在於腦海中的柏拉圖式的宇宙情懷

簡單吃過早飯,到羊湖的幾個觀景點觀賞。


我對白天的羊湖興趣不太大。白天的羊湖與青海湖的感受非常非常近似,湖水的藍色、湖邊草地的黃度、紅度都是如此,總體是同一類型的東西,但是論震撼度來說會比青海湖遜色,我不想再贅述羊湖的風光。借這個機會我傳一批2016年當時家庭旅行時留下的青海湖的照片。畢竟,可以將色彩和震撼感完美地收錄在單反相機中,這不知道有多省事,我就不需要絞盡腦汁來想如何用文字傳遞出那種心情了。

當時有帶單反相機,可以看到就算是入門級的相機,成像質量也相當讓人滿意(至少比我現在的手機滿意)。可以說,不帶相機而是帶筆記本是一個被迫的選擇,只是在跟團遊的情況下這不會讓我損失多少就是了。

單反相機拍攝的照片真的相當漂亮。

青藏鐵路的一組圖片。

如濱海大道一般,讓人有強烈度假感受的濱湖大道。從這個視角上看,青海湖真的遠勝過三亞帶給人更鮮明的大海的感受。

我也想駕車在這條大道上馳騁。

接下來一組圖片展示的是相機對色彩的收錄有多麼完美。面對相機能如此完美記錄下的瞬間,我覺得文字真的是乏力的。我在這裏一點字也不想寫。文字在當今世界永遠是拍照的輔助手段,只有圖片不能傳達的事情、視頻不能傳達的感受,纔會去用文字來試圖描述。我覺得這纔是爲什麼古代詩歌那麼發達的原因——當時沒有照相機。

那次青海之旅,可能是我拍攝過的色彩最棒的一組照片了。現在回看起來,甚至在懷疑這是不是我拍的。相機的成像居然可以這麼清晰,居然可以不用大刀闊斧地修圖就能看到完美的圖像,我用手機拍照用久了,一年半以來(準確地說是上一次去日本以來)沒用過單反的我甚至都快忘記了這件事,以至於有點開始懷疑現代相機的光學技術。手機的成像質量真的和單反還差了不知道多少,就是修過圖後還比單反差了幾條街。想來我相機的壽命也七年了,但是回看當年的。現在800D都是我當初600D的價格了,我可能什麼時候也要準備更新一下我的相機了。

大家在看過去七天的遊記時,可能也看煩了我拍照功能忒差的那部手機的成像。在這篇遊記裏亮亮眼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順便我也想洗白一下我不是不會使用相機纔不帶相機來的。真的是因爲這次旅行說走就走相機不在學校所以乾脆不帶相機。

說到青海湖想起一個事,當時這個14mm 2.8L紅圈定焦鏡頭是租的,租了8天總共396元。現在單反相機啥的也可以租,我覺得不經常出遊又喜歡拍照的人租個相機拍是挺划算的。


說回羊湖。羊湖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公共空間。整個觀景臺沒有椅子,只有草坪和碎石。同樣地你沒有辦法在這個觀景臺停留,整個平臺也沒有辦法帶給人一種舒適感。可能因爲陽光的關係,傍晚也夜裏有點水鄉祕境的感覺完全不見了,強烈的紫外線讓人感覺靜不下心。

這還是一個公共空間設計如何讓人有一種“安全感”的問題。如果在這樣的地方有一個小小木屋(cottage)、服務區之類的平臺,抑或是像日本的鐵路、公路甚至道の駅那樣的小站點,至少是一個開着暖氣的小屋子,就會讓人感覺舒服很多。

汽車翻回五千米高的山,把我們載到了一個觀景臺。我一看就覺得這個觀景臺角度並不是特別廣,並且同團的遊客肯定沒有個三十分鐘你拍我我拍你是回不來,就當即跟司機說,我爬到山頂去,你等會兒到山頂接我就好。司機居然就同意了。於是有了我徒步翻過山口的寶貴經歷。

這一來,我就找到了理想的視野。雖然沒有理想的機器,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在這裏用單反相機拍攝的話,應該是一幅不錯的圖像。圖中右側的白色建築就是導遊推薦的觀景臺,整個視野明顯窄了不少。

繼續撐着傘徒步上行。和所有到過西藏的人終於有一個感受上的共通點:離白雲好近。

安全意識極高的我基本都是在公路護欄外行走。當護欄外是懸崖,不得已在道路內行走時,也一定會優先避讓汽車。在行走過程中,當然我也享受到了移步換景的樂趣,得到了羊湖在不同視角的照片。其中第一張似乎是在華爲雜誌鎖屏上見過的視角。

就這樣,我爬到了山口。徒步翻越山口,這是第一次,雖然海拔只上升了大約200米,行走距離也就是1.7千米,特別是沒覺得有什麼喘,不過我仍然覺得這是有紀念意義的一刻。

到達山口時,正好司機給我打電話說遊客照相照完了正在把車開上來,我就沒有機會在山頂觀景臺拍照了。

一過山口,眼前的景色就變得猙獰起來,似乎所有的顏色消失了。僅僅走幾步,風光上的強烈對比真的很讓人唏噓。

乾熱河谷、季節斷流河,公路穿梭在罕有植被,呈土黃色間綠色的山坡間。

山兩頭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一邊是富饒的湖畔,一邊是艱苦、殘酷的自然環境。但事實上司機告訴我們,山的這頭更適合搞農業,湖畔主要是畜牧業。

可以看到,對面的山坡上高原積雲讓光影流轉,山坡下方在很窄很小的沖積扇上,農民耕滿了田地。

可能因爲在蘭州待了幾年,我對土山也養成了審美能力。這樣的艱惡的環境,在我眼中也漸漸有了生命力,有了欣賞的角度和價值。

我回到了在拉薩的住處。然而,我心目中的旅行並不以目的地爲目標。只要人仍然在路上,心依然是旅行的心態,我的獨一無二的旅行故事就沒有結束。想要知道這一次讓人記憶猶新的跟團遊之後,在返程的兩天還會有怎樣的美景等待着我,請繼續期待西藏行第8天和第9天的遊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