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博經歷回顧與經驗分享

注:北航導師剛發來一帖子,是一位博士生分享讀博經驗和發文章體會的,很受用,特別是最後的幾點總結,加上我自己的體會簡單說下:實驗探索(鍛鍊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論文撰寫(胸中有溝壑、下筆如有神,從實踐中提煉理論、論文思路和架構搭好了、就剩下實驗數據的填充和分析了)--積累創新(多看經典文獻和最新文獻,看經典文獻是打基礎,看最新文獻是瞭解領域動態、激發出創新點),另外,讀博期間多看文獻、看了還得融匯貫通,多嘗試寫綜述,有條件的,還可以寫寫基金申報書,對自己也是個鍛鍊。呵呵,不斷學習、繼續努力!

                                                              ——chenyusiyuan

======================================================================================

原帖: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49155

 我的讀博經歷回顧與經驗分享—18篇一作SCI發表的背後

    還有一個月不到就要答辯了,在忙於博士論文答辯的閒暇,抽一點空寫一寫我的博士學習的經歷和經驗,在此與大家分享。

總體來說博士學習給我的感覺就是“忙”,從開始到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感覺有看不完的文獻、做不完的實驗和寫不完的論文。只是從剛進實驗室到現在,花在這三件事上的時間不同而已。

(博一上,20067月~20072月)

    剛開始的時候,老闆強調要多做實驗(估計這一點和大多數導師的教導方法不同,一般來說都是先看文獻,再做實驗)。因爲是老闆的第一個學生,那時的實驗都是老闆親自指揮,每天都會向他彙報實驗結果,然後聽他安排下一步的實驗。基本上每天早上730到實驗室,晚上1130回去,中午30min吃飯,其餘時間做實驗,我也不知道怎麼會又那麼多實驗要做。我沒有自己的想法,說白了就是做實驗的機器。我也不知道這些實驗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而且是兩個不太相關的實驗並列進行的,這讓我更加糊塗。實驗基本上結束的時候,老闆讓我寫文章,我雖然不會寫,可還是硬着頭皮寫了。可想而知,結果自然會被老闆狂批,他說我不能只知道做實驗,要多動腦子想怎麼寫文章。雖然我知道這不能怪我,因爲他每天佈置的實驗量很大,完成了之後就只有睡覺的時間了,而且我那時還是個剛入門的新手,但我還是告訴自己要擠出時間多看看文獻,多想想怎麼寫文章。不過經過一番折騰這兩篇文章終於接受了,1Electrochimica Acta1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我知道這是我最好的學習機會,我拿着這兩篇文章反覆的看、思考,思考老闆爲什麼這麼寫;我自己做的實驗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後來爲什麼審稿人又讓補了一些數據。

    在2007年春節的時候我又有了第三篇文章的數據,放假了我參考了老闆的寫作思路,決定好好寫一下。當時覺得寫的不錯。春節後初稿交給老闆,評語是思路不清晰,沒有新意。那時記得最深的幾句話就是:寫文章一定要圍繞一箇中心去寫;一段話也要圍繞一箇中心去寫;不要什麼東西都想寫進去;圖要做的漂亮;參考文獻格式要注意等。經過老闆修改,又補了數據,結果中了1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經過這次訓練後,我開始領悟到做實驗也像寫文章一樣要要圍繞一箇中心去做,“不要東打一槍,西打一槍”(這也是老闆的經典語錄)。

(博一下,20063月~20079月)

    這個學期,正好是本科生做畢業論文,我指導了2個本科生,他們本科論文的思路和做實驗的方法都由我親自指導。我把所有的實驗細節都交給了他們,並每天討論實驗進程,就像半年前我和老闆討論實驗那樣。他們的實驗步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同時我自己的2個實驗也在進行,這個時候我實驗的方法也很熟練了,實驗上花的時間也少了許多。這個時候我有時間看文獻了,此時老闆似乎也感覺到了我的進步,對我的實驗也指導的少了。7月份2名本科生順利畢業了,他們的結果還是不錯的,我在暑假裏又做了進一步的實驗將他們的實驗完善,然後自己撰寫論文。這次老闆對文章的評價很高,做了不大的修改就投出去了。最終,1篇被Acta Materialia接受,1篇被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接受。而我自己的那2篇文章也先後被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接受。

(博二,200710月~20088月)

    寫文章和做實驗都沒問題了,老闆也徹底放手不管我了。博二的所有實驗和文章撰寫都由我自己把握,由於前面有過多次訓練,文章撰寫也是手到擒來。記得2星期搞定1Chemical Communications1Elcetrochemsitry Communications,老闆幾乎一個字都沒改投出去都是小修改就接受了。這一學年還先後發表了1Electrochimica Acta2Journal of Power Sources。這時候做實驗,寫文章和看文獻的時間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了。

(博三,20089月~20095月)

    這半學期的實驗工作已大大減少了,忙着開始出國申請位置,很鬱悶原本以爲十拿九穩的JSPS居然沒有申請到。老闆看我不做實驗,居然給我佈置了一篇英文綜述的任務,好在我對這個方向很熟悉,半個月初稿完成,跟老闆討論了幾個來回,修改了好幾遍投出去,居然又中了1Journal of Power Sources。這一時期主要是以看文獻和寫文章和畢業論文爲主,另外就是幫老闆審文章,寫基金(中英文的都寫過)。雖然不是自己的事,但我還是接了下來,從不拒絕,這些訓練爲我今年申請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的博後基金打下了基礎。ARC基金申請書中有一欄要填寫的是你的10篇代表作,起初我看了一下大吃一驚,居然要10篇(好在自己發的文章數量和質量都還湊合,不然怎麼申請啊,哈哈)。

    畢業在即,我的實驗和文章撰寫還在進行中,並沒有因爲畢業而停滯。每天晚上還要想着文章的撰寫思路和想新的idea。我覺得作爲博士生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科研,就會取得成功。

    以上是我的讀博經歷。讀博的態度是決定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我相信大多數博士生都是抱着認真做科研的心態去讀博的,因爲選擇讀博是需要慎重的思考、巨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的。

    既然態度沒有問題,成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方法,而這也許是大家最關心的。

    我對自己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 第一階段(剛進實驗室)

    這時候你什麼都不懂,看文獻多半也是一知半解,這時候要多做實驗,先把實驗儀器摸熟了。然後按老闆的指示一步一步做。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碰到天天和你討論問題的導師(這也許是我的幸運吧),這時可以找師兄師姐幫忙,如果真的一個人都幫不上你就自己摸索,帶着實驗上的問題去找文獻,千萬不要盲目的看文獻。還有就是要知道,一開始總會走彎路的,不要怕出錯,只要改正就行,不過要記住可以多犯錯,但絕不犯同樣的錯。你這次做了無用功下次不做就是進步。

  • 第二階段(會做實驗了)

    等到你明白實驗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有了實驗數據就可以去寫文章了,一開始可以拿類似的文獻來模仿,但不能完全照抄。

  • 第三階段(會寫文章了)

    這是你多出成果的關鍵時期。會寫文章就要會設計實驗了,即在實驗之前就想好要做哪些實驗,怎麼去做,預期結果怎麼樣。儘可能不做無用功。雖然實驗結果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想法進行,但基本上不會差的太多。(由於時間緊迫,具體怎麼設計實驗以後會發帖交流的)

  • 第四階段(實驗經驗豐富,寫文章得心應手)

    這時你已有了一定的積累,要在創新上下功夫,多看最新的文獻in pressAccepted的那種,瞭解該方向和相關學科的最新動向。不要總想着碰運氣碰到好東西。你需要有紮實的基礎,才能在碰到好東西的時候,不至於不能慧眼識金,失之交臂。(這一點我還正在努力,有了新的進展再和大家交流)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