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危險-讓很多“高逼格”高管深刻反思的文章

  在很多的時候,現實會讓我們每個人迷惑,周邊的人和事可以讓人極度的膨脹,你可以想吃了迷藥一樣,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虛幻。

      

       很久以前,在公司的一次會議上,某主管告訴我們說,“他一個同事,剛剛從某個公司離職出來,就有一大堆的獵頭來找他,給他推薦各種高薪高位”。聽到這個故事,好多同事羨慕不已:哪天自己出來,也能被各個獵頭追着,給自己推薦好工作,那就爽了。因爲我們自己每次找工作,總是辛辛苦苦的到處跑,到處不斷的推銷自己,希望找到好的公司。

 

       終於有一天,等到獵頭來找自己了,“曾經的夢想”總算實現了。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你開始變得非常自信,隨後不斷的膨脹。

 wKiom1ftE7uAoX6-AADzOl50ZKM269.png-wh_50

隨着找自己的獵頭不斷的變多,看着各種高薪職位在眼前晃動,這個時候,自己從找工作的被動方,變爲了“挑選方”,深感“化被動爲主動”,人便開始變得自戀,骨子裏面開始嘚瑟,真以爲自己是個人物,真以爲自己被人捧着,追着。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冷靜!

 

如果不清楚這一點,你就開始迷失:因爲機會太多,你不會珍惜,認爲有很多選擇。於是,開始不斷的挑着“更好”的機會,薪水更好的職位,甚至開始挑着“魚與熊掌都可以兼得”的機會(如拿着打工的高薪,享受這合夥人的高額股份,做一些毫不費勁的事情)。

wKioL1ftE9OSyaG1AACcyncB61E715.png-wh_50

 

於是,你不斷的重複着我們小時候聽到那個故事的情節:不在海邊不斷的走,挑選貝殼,邊撿邊丟,一直想找一個最漂亮的貝殼。

 

等到熱潮過去了,風過去了,你發現:你一個貝殼都沒有撿到。於是,你開始慌了,但是你依然很自信;隨着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你依然沒有撿到貝殼,於是,你真的開始焦慮了。


慢慢的,獵頭找你沒有那麼頻繁了,沒有太多的企業問津了,你終於知道:該清醒了!

 

回頭想想:是不是我們自己太高估自己了,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很多時候,我們要清楚知道;別人之所以找你,是因爲你背後的平臺,還是因爲你本身。很多大公司的朋友,在公司的時候,如魚得水,很多時候做的非常順利,再去外面的時候,其他人都會給幾分面子,被邀請到各個地方撐場面。當他離開了告訴,自己出去之後,曾經的客戶見到自己,再也沒有以前熱情了。見面時候的陽奉陰違就更多了。

 

很多朋友,以前在公司的時候,到處被邀請出去做各種分享,演講,但是換了公司之後,開始發現:情況變了。雖然別人陪着笑臉,但是你已經感覺到:味道變了。

wKioL1ftFEHjWAyCAAHGny0KpQY403.png-wh_50

 

一個創業的朋友,創業了好多年,可以說是屢戰屢敗,沒有在圈子裏面搞出名氣,反而因爲失敗,被很多媒體寫成“失敗案例”。曾經的所謂的“圈子朋友”開始逐漸的疏遠他,感覺跟他在一起就是“有辱門面”的感覺,別人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也是“居高臨下”。


後來這個朋友搞一個項目,融資到了不少錢。一時間,曾經的那些“圈子朋友”紛紛來祝賀,於是開始把他的融資信息轉發微信圈,告訴所有人:“自己和這個融資的人是朋友”,提升與彰顯逼格。

 

每個人都會“得意與失意的時候”。


太多時候,很難說,到底是“你成就了平臺,還是平臺成就了今天的你”。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後者。在處於某個平臺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目前的一切是怎麼來的。這個平臺可以給你帶來很多的便利,可以讓你更好的去做很多事情。這個時候,別人與你合作,首先是因爲你的平臺,但是你需要做的是,利用別人的“信任遷移”,開始逐步的對你個人進行信任,認可。


wKiom1ftFGLDumGkAAD6g7OqSUg710.png-wh_50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好比我們很多時候,總是看重學歷一樣,因爲學歷可以爲你找工作帶來一定的“便利”,成爲你的“敲門磚”,成爲第一個通行證,但是這個通行證不會發揮太長時間的效果,一兩個月之後,你不出活,沒有效果,照樣滾蛋。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通行證還發揮效應的期間,不斷的證明自己,做出成績,給自己創建更多的“通行證”和信任度


因爲企業看你的學歷,那是因爲你的學校的名氣,你的曾經的校友的成就在爲你“背書”。


有一次,和一個作者羣的一個朋友吃飯,讓我非常的驚訝:這個老兄很高產,基本上每兩年就出一本書,十多年了,出了6本書了。而且很多的書,署名都是不同:用自己的網名,用自己的小孩子名字。


這個時候,要是放在別人身上,肯定把這些書的封面全部貼上一身。

wKiom1ftE-yy80DoAARogBDMQPg315.png-wh_50

那哥們很淡定的說:曾經寫第一本書的時候,自己真的自信爆棚。到處“奔走疾呼”,搞的全世界都要認識自己。

於是,開始寫第二本,但是,“疾呼”的熱情變淡了點。

等到第三本書的時候,自己開始“發虛”:以自己現在的眼光來看自己寫的第一本書,發現第一本書“好淺”,真想把書回收。

等到自己寫到第四本書的時候,自己就深感“越發感覺自己不懂的太多了”,以後再也不敢出去“吹”了。

現在寫書,就是記錄一些知識,分享一下。

 

有時候,你最炫耀的,就是你最缺的。


說到這裏,想起來了曾經和一個做投資的朋友聊天。這個朋友在一個非常知名的投資公司裏面。因爲在很多人心目中,投資人都是“很忙”的,“很拽”的,更不用說是:知名公司的投資人了。

 

從見面到溝通下來之後,給人的感覺是:平靜,平易近人。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沒有“裝”和“端”。其實在溝通的過程中,得知TA經歷是非常的牛的。自己還曾經以爲自己的經歷可圈可點,如何和TA對比來看,簡直就是“不值一提”。

 

做人做事凡事不要那麼功利。


我們很多時候,總喜歡和一些“高端”的人結識。其實,我們就是認爲“高端”的人有很多的資源,可以爲自己帶來一定的好處。於是,在微信上面,很多的“一般”的人申請加好友的時候,我們很多總是:不管。一方面是因爲人太多,看不過來,怕被打擾;另外就是,認爲別人逼格太低,對自己沒有用處。


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和人身上,無可厚非,但是有時候,給你的生涯帶來轉折的不一定是“高端”人。

wKioL1ftFHnzNUyfAAKkDJBKC98654.png-wh_50

這一點,自己有比較深刻的經歷。之前一直在某個社區寫文章,閱讀量還行。每次發完文章,有一些粉絲回覆。自己開始沒有怎麼在意,後來發現,有一個粉絲,每篇文章寫完,他總是前幾個回覆,這個情況持續了半年。


我就很好奇,於是,開始和他聊起來。這樣,斷斷續續過了半年。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們公司招聘技術總監,問我有沒有意向,我也沒有在意。因爲那個時候自己的公司還可以,沒有打算離開。終於有一天,我打算出去看看,這個朋友知道了,讓我去他們那邊看看。


後來,我接了幾個公司的面試,也順便去他公司看看,最後,選擇了這個所謂不起眼的公司。也正是這一點,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也常常有很多的會議組織者,讓我這邊給他們找“大咖”。

我問:什麼是大咖。

回答說:知名公司的高管。


一時間,語塞……


現在大家市面上聽到看到的很多架構師,總監,CXO,幾年前,算是一名不文的,無人問津的,幾年之後,很多的公司起來了,有了名氣,這些公司的人員也“出名”。其實在很多所謂的“小公司”裏面,隱藏着很多的高手,其能力和各方面不比“大咖”差。很多小公司的CXO朋友,也是從“大公司”過去的。他們隱去了“大公司”的光環,但是能力依然存在。


所以,不要太看表面了!


而且很多有潛力的朋友,幾年之後,都逐步的成長起來,成爲今天的大咖,大牛!


做人做事凡事要看遠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