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戰輝與中國式感動

最近電視裏在重播《還珠格格》。這個電視劇幾年前很火,隔了幾年拿出來看,覺得噁心得不行。裏面的男主角一張嘴:“皇阿瑪,這一切都是從你是風兒我是沙開始的……”電視劇裏的人老是用唸詩的口吻說話,還熱衷於“感動”。老是一臉純情地說道:“我的心裏充滿了感動和震撼……”這就有點讓人受不了了。照我的想法,感動是自發的,如果一個電視劇或者別的什麼東西存了心要讓你感動,又把這種用心表現得太露,我認爲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http://tingtang.cn
最近電視裏在重播《還珠格格》。這個電視劇幾年前很火,隔了幾年拿出來看,覺得噁心得不行。裏面的男主角一張嘴:“皇阿瑪,這一切都是從你是風兒我是沙開始的……”電視劇裏的人老是用唸詩的口吻說話,還熱衷於“感動”。老是一臉純情地說道:“我的心裏充滿了感動和震撼……”這就有點讓人受不了了。照我的想法,感動是自發的,如果一個電視劇或者別的什麼東西存了心要讓你感動,又把這種用心表現得太露,我認爲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關於中國熱衷於感動,或許可以歸結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真實生活充滿了冷漠麻木,於是需要一些調味劑來刺激人心召喚人性。不但電視劇用力煽情,我們還有專門的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這檔評選每年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一輪又一輪的感動。
  
  “感動中國”的人物,入選者除了一些因爲官方原因必須入選的,其餘都是在道德上堪稱楷模的人物,是無私奉獻的好人。比如徐本禹,比如洪戰輝,自己吃了很多苦,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這種境界確實令人感動,當然比煽情的電視劇來得真實偉大。入選者都懷着一種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今天剛看了洪戰輝的訪談,說到責任,他說一是要對自己負責,二是要對家庭負責,再就是要對社會負責。
  
  這使我對這檔評選的社會意義產生了某些懷疑。比如責任,徐本禹放下自己的學業,去貧困山區教書,按人生的正常軌道來說,這件事本不屬於他的責任,這責任該是有關教育部門的。洪戰輝一邊上學一邊受苦,拼命養大撿來的妹妹,這責任也不全是他的,應該也有政府福利機構的份。但是教育部門沒有解決好貧困山區的教育問題(且不論是因爲什麼原因),福利機構也沒有向洪戰輝提供多少幫助,總的來說,就是社會對個人的責任沒有盡到,於是某些個人就不得不揹負上了更多的責任。對個人來說,這自然是很偉大,很感人的。但對社會呢?如果說社會的某些部門未能盡責,個人就應該犧牲他自己,這恐怕不是一種符合人道主義的想法。對於這種想法早就有現成的句子來闡述:“不要問國家能爲你做點什麼,而要問你能爲國家做點什麼。”
  
  中國人所推崇的道德觀裏,有鼓勵個人犧牲的成分。先人後己,殺身成仁,捨己救人。單從道德上來說,提倡壓制私人的欲,成全社會的義,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其核心是要每個人都做好人,都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當利無人爭,社會自然太平。現實社會的問題是,道德至上人人良善的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道德對於社會的制衡作用便受到限制。在這個前提下,鼓吹個人犧牲,意義終歸有限,對那犧牲的個人,也就不那麼公平。
  
  最近打開電視常常見到洪戰輝,從主流媒體對他的褒獎推崇,我感覺到一種道德上的彆扭。普通老百姓看了他的故事都很感動,有人說他以及他們(這個評選中的所有人)是中國的驕傲,中國的脊樑,中國的魂中國的魄,之類溢美之詞數不勝數。可我覺得,要是常常出現洪戰輝式的人物,那可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當然不是說他做出的事情是恥辱,而是說,要是我們的社會制度不完善,無力(或者是無心)來幫助弱勢人羣,而常常要迫使個人來受苦受難承擔責任的話,那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相反是一種可恥。但是鋪天蓋地的是對個人犧牲的褒獎,卻看不到對社會的批判和反思。如果你不認同,只要這麼一想就行了,我們有臉到國際上宣傳這種感動嗎?話說回來了,我們也不是沒有宣傳過。
  
  洪戰輝是個很老實的人,他說:“苦難不是個好東西,苦難是財富那是騙人的。”這話必然有人不愛聽,有人更想聽到的是“苦難是一種難得的財富啊,我很感激這些年吃苦的日子”之類符合主題精神的話語。換言之,作爲一個道德楷模,你不但要受苦,還必須是一副甘之如飴回味無窮的樣子。我們社會的主題是舍小我爲大家,在這個主題的籠罩下,個人犧牲是一種偉大的光榮,所以洪戰輝還不夠偉大,不夠感人,和“感動中國”的核心思想有點出離。
  
  我通篇都在批評“感動”,其實我看了洪戰輝的訪談也很感動。這裏有一個矛盾,一方面,社會的文明建設並不靠個人犧牲,所以此類宣傳的泛濫讓我感到憂心;另一方面,社會風氣不如以前了,確實需要這樣的正面人物來鼓舞人心,召喚正義,適時地給民衆一些感動。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我們感動完了,最好順帶思考一下社會對個人的責任。
http://tingtang.c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