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應避免“懶驢效應”

 職場上應避免“懶驢效應”

 

Jack Zhai

 

在管理課中它被稱爲“懶馬效應”,其實我更願意叫它“懶驢效應”,因爲驢肉更加美味。
“兩匹馬一起拉車,後邊的馬偷懶少出力,主人看到一匹馬也能夠拉車,就讓後邊的馬留在家裏幹零活。前邊的馬多幹了一匹馬的工作,吃得還是那些草料;後邊的馬不用再幹重活,生活愜意,‘待遇’也沒有降低,當然後邊的馬覺得很得意。轉眼來到年底,主人家準備過年招待客人,發現肉不足了,主人看到‘閒逛’的那匹馬,就把它殺了,變成了美味犒勞了客人。那匹拉車的馬,雖然累但還能繼續活着。”
這裏出現了兩個名詞:懶驢、快驢。

 

很多老闆願意用這個故事勸誡企業的員工:加班、拼命工作不僅是奉獻,也是保住飯碗、避免被淘汰的必需途徑之一;你承擔的工作越少,對企業的貢獻就越小,企業養你甚至是“虧本”的,那麼需要緊縮編制的時候,首先淘汰的就是你。
在職場競爭激烈加慘烈的今天,做一名“快驢”已經是員工沒有選擇的選擇了(對於那些沒有背景剛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爭取到做“快驢”的機會也是很難得的),因爲已經有很多的“驢”在排隊等着你的位置,老闆恨不能讓一頭“驢”拉兩輛車,而只用給半份草料。
因此,員工常在抱怨老闆太黑心,老闆還在抱怨員工不敬業

 

其實,“懶驢效應”還告訴我們兩件事:
對於老闆來說:懶驢是企業中的“寄生蟲”,應該受到懲戒。但似乎對於“快驢”的鼓勵是更爲迫切的,及時提高待遇或給予榮譽是鼓勵快驢保持熱情的唯一法門。“快驢”幹了幾份工作,卻只得到一份待遇;隨着時間的推移,熱情逐漸消退,快驢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付出與獲得是多麼的不對等,時間長了,周圍的“抱不平”者也會不斷地提醒他。
忽視了“快驢”的感受,即使“快驢”開始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或者是沒有辦法的,但位置穩定後,人就開始關注自己的未來生活,要麼自己獨立當老闆,要麼被對手挖走。等到人要走時,纔想起來“快驢”的重要性就晚了。
一些企業常年徘徊在一個水平上,死不掉也難發展,常常被稱爲“培訓基地”,多數是由於老闆用人採用得“快驢”政策。
對於員工來說:做“快驢”要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範圍內。爲了討好領導,什麼工作都接,爲了不得罪同事,什麼忙都幫,把自己忙得四腳朝天,而自己對時間的安排再不是很得當,結果接的工作完成不理想,幫的忙讓人很皺眉。到後來,“快驢”沒選上,卻給大家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熱情很高,能力不足。雖然沒有被劃入“懶驢”行列,但一樣是淘汰的命運。
職場上有句話:學會說“不”。因爲你說了不,別人纔會重視這件事,重視你的工作難度,否則別人很自然地認爲你很容易,說聲謝也純屬禮貌用語。

 

也有一種例外的場景,就是官場。這地方很特殊,你承擔的任務越多,出錯的機會就多,錯誤是評價你的重點,而是否有過人的業績則是次要的,大家奉行的是:無錯就是功;人員管理方式是“只上不下”(即使沒有了官職,只要待遇上去就不會降低),只要不是觸犯衆怒,或者是觸“紅線”,即使你被歸爲“懶驢”行列,領導不喜歡你,也只是“掛着你”。
等到新領導一來,或者再換個地方做官,你又有機會“大展宏圖”。在這種地方,提升依賴於“關係業績”,所以“懶驢效應”不適用。

 

“懶驢效應”是勸誡那些沒有“雄心壯志”的從業者,其實大多有能力的員工更怕的是“溫水青蛙”:“煮青蛙的時候它是活着的,用熱水,它立馬蹦出來,而用溫水,青蛙很舒服,沒有危機感,等到水溫度逐漸上升,青蛙感到不妙時,它已經沒有力氣蹦了。”
“溫水青蛙”方式是環境抹平你“棱角”的常用方式。
這種方法也常被企業拿來對待那些“快驢”:開始給一個“不錯”的待遇,劃一個“很大”的餡餅,讓你覺得還可以,先踏實地成爲“快驢”。每發現你有不滿的情緒時,就提高一點待遇(一定不能多),再用情感打動你,人都有懶惰與戀舊的心理,生活就是“平凡+平常”嗎,爲了“大局”求穩定,你繼續當“快驢”;隨着時間的推移,你的不滿幾次提升,幾次被同樣的辦法安撫,直到你的“創業”熱情消磨殆盡,即使發現你的待遇還不如新來的年輕人,你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無論是懶驢效應,還是溫水青蛙效應,其結果都是爲了讓打工者變得更加“職業”。
所謂職業化就是:無論何種狀態下,都堅持自己的“職業規劃”,自己安排自己的去留,不要因爲暫時的地位、待遇誘惑,就放棄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是打工,是創業;是甘願做“快驢”,還是跳巢做“主人”,這取決於你的職場規劃,而不是外部誘惑。

 

走自己的路,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不動用自己的大腦,則永遠只能是被選擇的命運。

 

本文出自 “Jack zhai” 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zhaisj.blog.51cto.com/219066/70281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