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模型

七層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
層。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絡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其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通常被稱作媒體層,是網絡工程師所研究的對象;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被稱作主機層,是用戶所面向和關心容。
 
● 第一層—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通訊網絡之間物理鏈路的電氣或機械特性,
以及激活、維護和關閉這條鏈路的各項操作。物理層特徵參數包括:電壓、數據傳輸率、最大傳輸距離、物理連接媒體等。

●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實際的物理鏈路是不可靠的,總會出現錯誤,數據鏈
路層的作用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將數據分成幀,以數據幀爲單位進行傳輸)將有差錯的物理鏈路轉化成對上層來說沒有錯誤的數據鏈路。它的特徵參數包括:物理地址、網絡拓樸結構、錯誤警告機制、所傳數據幀的排序和流控等。其中物理地址是相對網絡層地址而言的,它代表了數據鏈路層的節點標識技術;“拓樸”是網絡中經常會碰到的術語,標記着各個設備以何種方式互連起來,如:總線型—所有設備都連在一條總線上,星型—所有設備都通過一箇中央結點互連;錯誤警告是向上層協議報告數據傳遞中錯誤的發生;數據幀排序可將所傳數據重新排列;流控則用於調整數據傳輸速率,使接收端不至於過載。
 
● 第三層—網絡層:網絡層將數據分成一定長度的分組,並在分組頭中標識源
和目的節點的邏輯地址,這些地址就象街區、門牌號一樣,成爲每個節點的標識;網絡層的核心功能便是根據這些地址來獲得從源到目的的路徑,當有多條路徑存在的情況下,還要負責進行路由選擇。

● 第四層—傳輸層:提供對上層透明(不依賴於具體網絡)的可靠的數據傳
輸。如果說網絡層關心的是“點到點”的逐點轉遞,那麼可以說傳輸層關注的是“端到端”(源端到目的端)的最終效果。它的功能主要包括:流控、多路技術、虛電路管理和糾錯及恢復等。其中多路技術使多個不同應用的數據可以通過單一的物理鏈路共同實現傳遞;虛電路是數據傳遞的邏輯通道,在傳輸層建立、維護和終止;糾錯功能則可以檢測錯誤的發生,並採取措施(如重傳)解決問題。

● 第五層—會話層:在網絡實體間建立、管理和終止通訊應用服務請求和響應
等會話。

● 第六層—表示層:定義了一系列代碼和代碼轉換功能以保證源端數據在目的
端同樣能被識別,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文本數據的ASCII碼,表示圖象的GIF或表示動畫的MPEG等。

● 第七層——應用層:應用層是面向用戶的最高層,通過軟件應用實現網絡與
用戶的直接對話,如:找到通訊對方,識別可用資源和同步操作等。
 
在數據的實際傳輸中,發送方將數據送到自己的應用層,加上該層的控制信息後
傳給表示層;表示層如法炮製,再將數據加上自己的標識傳給會話層;以此類推,每一層都在收到的數據上加上本層的控制信息並傳給下一層;最後到達物理層時,數據通過際的物理媒體傳到接收方。接收端則執行與發送端相反的操作,由下往上,將逐層標識去掉,重新還原成最初的數據。由此可見,數據通訊雙方在對等層必須採用相同的協議,定義同一種數據標識格式,這樣纔可能保證數據的正確傳輸而不至走形。
 
OSI與實際應用模型
七層模型是一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完全可能發生變異。對大多數
應用,我們只是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
網絡中實際用到的協議是否嚴格按照這七層來定義呢?並非如此,七層模型是一
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完全可能發生變異。何況有的應用由來已久,不可能在七層模型推出後又推翻重來。因此對大多數應用,我們只是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我們在以前的篇幅中曾介紹過的TCP/IP協議,它與七層模型
的對應關係如下:
——————————————————————————
OSL與TCP/IP模型的對應關係
應用層
表示層 應用層
會話層
傳輸層 傳輸層
網絡層 網絡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接口層
物理層
TCP/IP的多數應用協議將OSI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的功能合
在一起,構成其應用層,典型協議有:HTTP、FTP、TELNET等;TCP/UDP協議對應OSI的傳輸層,提供上層數據傳輸保障;IP協議對應OSI的網絡層,它定義了衆所周知的IP地址格式,做爲網間網中查找路徑的依據;TCP/IP的最底層功能由網絡接口層實現,相當於OSI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實際上TCP/IP對該層並未作嚴格定義,而是應用已有的底層網絡實現傳輸,這就是它得以廣泛應用的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