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亮和 二 x 六個便士 ——2017年StatLee年度總結

2017年度總結

標題出自《月亮與六便士》,我在17年3月份看的一本書,本來想着一月份寫好發佈的,但是你們從去年一年我就發佈了四篇技術文章可以看得出,我幾乎每三個月纔有一次時間來梳理自己的思路跟整理文章,因爲時間寶貴,所以我就把我2017年記錄到的所有靈感,儘可能通過文字的方式展示,不足之處望看官多擔待,哦,對了,以下言論僅代表我個人,與平臺、公司無關(逃。

——StatLee






第一個便士

從集成轉運維,就一直有人問我爲什麼選擇運維,認爲我更適合做解決方案。

我發現大部分人似乎對解決方案這四個字存在誤解,認爲解決方案只需要知曉產品,然後知道如何組合即可,然後根據客戶的需求天馬行空去畫拓撲,做Demo,然後實現那70%的需求就覺得是解決方案的全部了,甚至有人覺得以下公式是成立的:

解決方案=架構師

解決方案=售前

所以大量頂着“架構師”的商業售前出現了。

先說明下“架構師”在我心裏的定位:

1、必須要精通一門語言,並瞭解多門語言(分得清什麼是前端、什麼是後臺),且擁有至少一個成熟的產品(也就意味着要有開發、測試、上線、產品等各種能力的全棧程序員);

2、必須對產品涉及的底層熟悉(是熟悉,不是瞭解),並且能簡單模擬一個平臺出來,這纔可以保證跟甲方需求還有乙方實施;

3、對客戶需求能夠把控,知道客戶要什麼,並且能夠從客戶的業務考慮問題;

4、使技術方案能夠幫助到客戶,而不是使這單生意做成;

5、對項目、技術全局具有把控力,知道取捨之後產生的效益與風險。

基於以上五點定位,你就會發現成爲一個真正意義的“架構師”是多麼不簡單,至少要對自己產品或者涉及的技術熟悉吧?

所以,我當年選擇了轉型運維,作爲Top 5苦逼的IT職業(似乎IT職業沒有什麼不苦逼的),只要自律性夠強,絕對是上接客戶業務架構,下對研發底層技術,中能排查解決問題並斬斷手尾的頂尖崗位。

更何況,運維不當當需要超強的技術意識,也需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能做到後者的運維童鞋,請不要對號入座),鄙人作爲一個有脾氣沒技術,運維崗位實在太適合我來磨刺了,磨刺到一定程度後,纔有可能正眼都不需要看就可以風輕雲淡地說一句:“這個架構,不行。”

P.S:很多“架構師”可能連自家產品都數不全,陪喝酒的所謂“架構師”真不知道要毒害IT圈跟阻止國內IT技術進步多少年,我同意,但不認爲是常態。

 

第二個便士

這些年一直都一種風向標,只要某個人是從“X裏”、“騰X”、“百X”、“AXS”、“X軟”出來的就似乎會被貼上“牛人”的標籤,甚至會覺得即使技術不咋的,能進到裏面就是“牛人”,認爲能進去也是一種能力,甚至有些所謂“獵頭”公司把這些標籤作爲了選人的第一要素。

所以就有很多同好把麻木當合理,自我安慰自己,在搖籃中沉睡,拿着自家平臺招牌到處“耀武揚威”,殊不知道,真正的大牛其實大忍隱於市,大智若愚,人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浪費精力去揭穿。

有時候標籤化也蠻可怕的,一顆高智商低情商、高地位低素質的老鼠屎,分分鐘使得一個團體都黑化,使真正價值輸出者被抹黑。

無論如何,我想表達的是,牛X的永遠要是自己,而不是平臺,要讓平臺有你,而不是你在平臺,這就好像理科生很不喜歡寫作文,只是追求合格即可,但卻不知道拿別人的例子來寫“合格”的議論文,永遠比不上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是敘述文。

現在的社會,對一套公式出來的理性產品寬容度已經越來越低了。

 

第三個便士

戰爭除了留下當代人的創傷,也會爲後代留下地雷的隱患。

作爲技術人,應該有“墨菲定律”的意識,必要的時候要結合“蝴蝶效應”,然而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工業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從裏而外都傳遞着一種“快餐”意識,這種“快餐”意識已經逐漸演變成,IT中凡“搭建”先“落地”,凡“落地”必考慮“重構”的“業界習慣”。

行事規劃如下棋,你只想到第一步,那就會有人來代替你走後面那幾步。

所以,見到比較好的做法是:

1、事前告知風險與隱患,做好心理預期(即使被罵);

2、寧可實現比較基礎分爲幾期來做,也不使半成品落地交付。

 

第四個便士

我這三年嘗試了很多事情,從努力擁有到斷舍離,從積極熱情到平淡如水,也算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強大的時候是能夠放下慾望,也就是僧人所追求的四大皆空,但人未草木,很難做到,我的做法是,試着立一個不可能或者做砸一件想做的事兒,那種挫敗感足以讓你奮鬥一輩子。

磨練用悲劇,培養習慣用喜劇。

 

第五個便士

很久沒看到大師了,甚至連稱得上“教師”的老師都很少,寫論文、上科刊、做答辯、評職稱,這些“教師”的支線任務,越來越多年輕的“教師”當成了主線,卻很少明白教師重要在於“教”字,而不是名號,即使不爲職業生態或者所教授的職業生態考慮,是不是也應該對得起“教”這個字呢?

然而,越來越多的學生被這樣的“教師”“培養”後,把寫簡歷被當成了入職技能,甚至模版化(某些培訓機構)。

我同意,但不認爲是常態。

 

第六個便士

最近幾年,經常遇到交友廣泛的友人,剛開始接觸,覺得他與人爲善,蠻好的,時間一長,發現似乎他對於社交的瞭解在於“加微信”、“點贊之交”,並且堅信這兩點就是“友”字的基點。在今年狗年,我收到了不少微信祝福,發現我跟大部分人聊天記錄就是每年春節對方給我羣發的祝福,“祝你狗年快樂,@#¥%&*……”的上一條就是2017年春節的祝福。

我同意,但不認爲是常態,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態度,這不是90後的標籤,而是每個獨立人特有的亮點,而不是靠隔年祝福來維持“存在感”。很多人看到的是這些人很外向很開朗,似乎很明白“社交”,實際上,他們纔是最孤獨的。

 

第七個便士

在公交車上聽FM聽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大致表達是信息時代反而不敏捷了。

在以前還流行使用E-mail溝通時,同時也是給每個case預留了郵件間回覆間隔的時間作爲實現的緩衝,然而現在由於溝通成本越來越低,有時丟一句話,就需要處理三天,而這三天可能被丟三百句話,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回覆、不作答、不執行”,最終形成了各種事項容易被即時社交打斷,反而降低了效率。

我同意,但不認爲是常態,計劃的重要性無論是間隔,還是持續,都是有必要的,對自己的尊重就是使自己不被碎片打散,認真的把每一件事情都記入待辦,一件件去實現,水滴匯聚成河,如果做不到有條有理的做完這麼多碎片化的事兒,那就參考第三個便士,從垂直到水平。

 

第八個便士

歷史輪迴,現在我信了,從以前的手藝到後來的科技,再回到手藝。在IT圈裏也是一樣,記得幾年前大家都在做平臺,做系統,做生態,然後這幾年越發發現其實平臺跟系統都不缺,生態也建立得差不多成熟了,只是有點像空城一樣,外表很漂亮,但是實際上沒人居住,因爲沒有效益。

所以,從觀察VC也好、衆創空間的情況來看,做殼的已經越不越不受待見,做內容(這裏不是指粉絲經濟),做精細化更受投資青睞,舉個例子,兩年前大家開飯店,都是怎麼網紅怎麼來,怎麼博人眼球怎麼來,現在更多的是研究料理,把料理做好,把內容打實,不再追求流量紅利,而是真正的質量營銷了。

下一代技術是AI,AR,VR,IoT,但取代不了的是內容,因爲機械模擬無法完全模仿出一個有棱有角的人。

 

第九個便士

去年年底,有人說老羅跨年演講體現焦慮,咪蒙體現網絡暴戾,有人說喪文化不好,“佛系”誤國。

但其實每個人每類事都有獨特維度與做法,或許只是我們無法適應他(她)們的節奏罷了,也有可能時代需要這種節奏。

小公司和而不同,講“不同”而出效益。

大公司和而不同,強調是和,而不是不同。

其實換個角度看,也無所謂哪個大哪個小。

 

第十個便士

看到一個段子,滿好玩的,其實本應該放在第八個便士裏,但是我覺得特別具備當代某些現象的代表性,所以單獨拿出來了。

說的是一個科學家老頭兒: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震驚世界,於是被很多大學邀請去做報告,愛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憊不堪。

有一天,司機對他說:“你太累了,今天我幫你作報告吧?”

愛因斯坦問:“你能行嗎?”
司機說:“我閉着眼睛都能背出來。”

那天司機上臺,果然講得滴水不漏。
但剛想下臺時,一位博士站了起來,然後提了一個非常深奧刁鑽的問題。

司機不知怎麼作答,幸好腦瓜轉得快:“你這問題太簡單了,我司機都能回答。”

愛因斯坦站起來,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博士驚呆了:“沒想到他的司機也遠勝於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機對愛因斯坦說:“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纔是知識。”

 

第十一個便士


2018了,老話再說一次,不必着急建立人脈,因爲有能力的人脈都不錯,不要單純把人脈當成資本,不要把概念當知識,過度追求人脈與認可,過於自卑了,特別是技術人,要有自己的技術尊嚴。


第十二個便士


再說下VMCloud,從來不承認是平凡,做得事情也從不平凡,不過初衷仍然是想平凡地當一個齒輪,支撐某些不平凡的事繼續轉動,不關功利。畢竟參與未來,是每一個有能力者共同的責任。




一個月亮

2017.11.30 12.47  坐在出租車前排從後視鏡上看到路燈一點亮在我的眼睛裏,原來我的眼神中也有光。


 

The End

不如一起構建未來?
以下職位已招募到位,Building


Job KeyWord(FT & PT Both):

22989-高級系統技術工程師(深圳)
22989-騰訊雲運營系統開發工程師(深圳)
22989-騰訊雲服務器系統工程師(深圳)
22989-騰訊雲平臺服務器硬件系統工程師(深圳)

EMail : [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請原諒第一次爲東家打廣告……

以上均由StatLee扮演的StatLee所述,與StatLee本人無關……

2018 ToDoList : (1/8), To be continu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