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亮和 二 x 六个便士 ——2017年StatLee年度总结

2017年度总结

标题出自《月亮与六便士》,我在17年3月份看的一本书,本来想着一月份写好发布的,但是你们从去年一年我就发布了四篇技术文章可以看得出,我几乎每三个月才有一次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跟整理文章,因为时间宝贵,所以我就把我2017年记录到的所有灵感,尽可能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示,不足之处望看官多担待,哦,对了,以下言论仅代表我个人,与平台、公司无关(逃。

——StatLee






第一个便士

从集成转运维,就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运维,认为我更适合做解决方案。

我发现大部分人似乎对解决方案这四个字存在误解,认为解决方案只需要知晓产品,然后知道如何组合即可,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天马行空去画拓扑,做Demo,然后实现那70%的需求就觉得是解决方案的全部了,甚至有人觉得以下公式是成立的:

解决方案=架构师

解决方案=售前

所以大量顶着“架构师”的商业售前出现了。

先说明下“架构师”在我心里的定位:

1、必须要精通一门语言,并了解多门语言(分得清什么是前端、什么是后台),且拥有至少一个成熟的产品(也就意味着要有开发、测试、上线、产品等各种能力的全栈程序员);

2、必须对产品涉及的底层熟悉(是熟悉,不是了解),并且能简单模拟一个平台出来,这才可以保证跟甲方需求还有乙方实施;

3、对客户需求能够把控,知道客户要什么,并且能够从客户的业务考虑问题;

4、使技术方案能够帮助到客户,而不是使这单生意做成;

5、对项目、技术全局具有把控力,知道取舍之后产生的效益与风险。

基于以上五点定位,你就会发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架构师”是多么不简单,至少要对自己产品或者涉及的技术熟悉吧?

所以,我当年选择了转型运维,作为Top 5苦逼的IT职业(似乎IT职业没有什么不苦逼的),只要自律性够强,绝对是上接客户业务架构,下对研发底层技术,中能排查解决问题并斩断手尾的顶尖岗位。

更何况,运维不当当需要超强的技术意识,也需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能做到后者的运维童鞋,请不要对号入座),鄙人作为一个有脾气没技术,运维岗位实在太适合我来磨刺了,磨刺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正眼都不需要看就可以风轻云淡地说一句:“这个架构,不行。”

P.S:很多“架构师”可能连自家产品都数不全,陪喝酒的所谓“架构师”真不知道要毒害IT圈跟阻止国内IT技术进步多少年,我同意,但不认为是常态。

 

第二个便士

这些年一直都一种风向标,只要某个人是从“X里”、“腾X”、“百X”、“AXS”、“X软”出来的就似乎会被贴上“牛人”的标签,甚至会觉得即使技术不咋的,能进到里面就是“牛人”,认为能进去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有些所谓“猎头”公司把这些标签作为了选人的第一要素。

所以就有很多同好把麻木当合理,自我安慰自己,在摇篮中沉睡,拿着自家平台招牌到处“耀武扬威”,殊不知道,真正的大牛其实大忍隐于市,大智若愚,人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浪费精力去揭穿。

有时候标签化也蛮可怕的,一颗高智商低情商、高地位低素质的老鼠屎,分分钟使得一个团体都黑化,使真正价值输出者被抹黑。

无论如何,我想表达的是,牛X的永远要是自己,而不是平台,要让平台有你,而不是你在平台,这就好像理科生很不喜欢写作文,只是追求合格即可,但却不知道拿别人的例子来写“合格”的议论文,永远比不上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是叙述文。

现在的社会,对一套公式出来的理性产品宽容度已经越来越低了。

 

第三个便士

战争除了留下当代人的创伤,也会为后代留下地雷的隐患。

作为技术人,应该有“墨菲定律”的意识,必要的时候要结合“蝴蝶效应”,然而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工业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从里而外都传递着一种“快餐”意识,这种“快餐”意识已经逐渐演变成,IT中凡“搭建”先“落地”,凡“落地”必考虑“重构”的“业界习惯”。

行事规划如下棋,你只想到第一步,那就会有人来代替你走后面那几步。

所以,见到比较好的做法是:

1、事前告知风险与隐患,做好心理预期(即使被骂);

2、宁可实现比较基础分为几期来做,也不使半成品落地交付。

 

第四个便士

我这三年尝试了很多事情,从努力拥有到断舍离,从积极热情到平淡如水,也算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强大的时候是能够放下欲望,也就是僧人所追求的四大皆空,但人未草木,很难做到,我的做法是,试着立一个不可能或者做砸一件想做的事儿,那种挫败感足以让你奋斗一辈子。

磨练用悲剧,培养习惯用喜剧。

 

第五个便士

很久没看到大师了,甚至连称得上“教师”的老师都很少,写论文、上科刊、做答辩、评职称,这些“教师”的支线任务,越来越多年轻的“教师”当成了主线,却很少明白教师重要在于“教”字,而不是名号,即使不为职业生态或者所教授的职业生态考虑,是不是也应该对得起“教”这个字呢?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这样的“教师”“培养”后,把写简历被当成了入职技能,甚至模版化(某些培训机构)。

我同意,但不认为是常态。

 

第六个便士

最近几年,经常遇到交友广泛的友人,刚开始接触,觉得他与人为善,蛮好的,时间一长,发现似乎他对于社交的了解在于“加微信”、“点赞之交”,并且坚信这两点就是“友”字的基点。在今年狗年,我收到了不少微信祝福,发现我跟大部分人聊天记录就是每年春节对方给我群发的祝福,“祝你狗年快乐,@#¥%&*……”的上一条就是2017年春节的祝福。

我同意,但不认为是常态,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态度,这不是90后的标签,而是每个独立人特有的亮点,而不是靠隔年祝福来维持“存在感”。很多人看到的是这些人很外向很开朗,似乎很明白“社交”,实际上,他们才是最孤独的。

 

第七个便士

在公交车上听FM听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大致表达是信息时代反而不敏捷了。

在以前还流行使用E-mail沟通时,同时也是给每个case预留了邮件间回复间隔的时间作为实现的缓冲,然而现在由于沟通成本越来越低,有时丢一句话,就需要处理三天,而这三天可能被丢三百句话,所以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回复、不作答、不执行”,最终形成了各种事项容易被即时社交打断,反而降低了效率。

我同意,但不认为是常态,计划的重要性无论是间隔,还是持续,都是有必要的,对自己的尊重就是使自己不被碎片打散,认真的把每一件事情都记入待办,一件件去实现,水滴汇聚成河,如果做不到有条有理的做完这么多碎片化的事儿,那就参考第三个便士,从垂直到水平。

 

第八个便士

历史轮回,现在我信了,从以前的手艺到后来的科技,再回到手艺。在IT圈里也是一样,记得几年前大家都在做平台,做系统,做生态,然后这几年越发发现其实平台跟系统都不缺,生态也建立得差不多成熟了,只是有点像空城一样,外表很漂亮,但是实际上没人居住,因为没有效益。

所以,从观察VC也好、众创空间的情况来看,做壳的已经越不越不受待见,做内容(这里不是指粉丝经济),做精细化更受投资青睐,举个例子,两年前大家开饭店,都是怎么网红怎么来,怎么博人眼球怎么来,现在更多的是研究料理,把料理做好,把内容打实,不再追求流量红利,而是真正的质量营销了。

下一代技术是AI,AR,VR,IoT,但取代不了的是内容,因为机械模拟无法完全模仿出一个有棱有角的人。

 

第九个便士

去年年底,有人说老罗跨年演讲体现焦虑,咪蒙体现网络暴戾,有人说丧文化不好,“佛系”误国。

但其实每个人每类事都有独特维度与做法,或许只是我们无法适应他(她)们的节奏罢了,也有可能时代需要这种节奏。

小公司和而不同,讲“不同”而出效益。

大公司和而不同,强调是和,而不是不同。

其实换个角度看,也无所谓哪个大哪个小。

 

第十个便士

看到一个段子,满好玩的,其实本应该放在第八个便士里,但是我觉得特别具备当代某些现象的代表性,所以单独拿出来了。

说的是一个科学家老头儿: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
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

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第十一个便士


2018了,老话再说一次,不必着急建立人脉,因为有能力的人脉都不错,不要单纯把人脉当成资本,不要把概念当知识,过度追求人脉与认可,过于自卑了,特别是技术人,要有自己的技术尊严。


第十二个便士


再说下VMCloud,从来不承认是平凡,做得事情也从不平凡,不过初衷仍然是想平凡地当一个齿轮,支撑某些不平凡的事继续转动,不关功利。毕竟参与未来,是每一个有能力者共同的责任。




一个月亮

2017.11.30 12.47  坐在出租车前排从后视镜上看到路灯一点亮在我的眼睛里,原来我的眼神中也有光。


 

The End

不如一起构建未来?
以下职位已招募到位,Building


Job KeyWord(FT & PT Both):

22989-高级系统技术工程师(深圳)
22989-腾讯云运营系统开发工程师(深圳)
22989-腾讯云服务器系统工程师(深圳)
22989-腾讯云平台服务器硬件系统工程师(深圳)

EMail : [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请原谅第一次为东家打广告……

以上均由StatLee扮演的StatLee所述,与StatLee本人无关……

2018 ToDoList : (1/8), To be continu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