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上,投資中國半導體難也不難?

風口浪尖上,投資中國半導體難也不難?
半導體處於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的頂端,是各種電子終端產品得以運行的基礎,被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工業和汽車等終端市場。半導體在科技領域的戰略地位作用不言而喻,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之下,中國芯片行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但過去十年,中國涉足半導體的投資者並不多,一是半導體創業壁壘高,二是普遍認爲半導體投資的賺錢效應不高。據瑞士銀行(UBS)公佈的2019年半導體整體產業預估,2019年的年成長率將下降4.3%,而2018年產值預測將在4,730億美元,結束自2015年以來年成長率每年提升的趨勢。由於挖礦熱潮的下降,導致內存銷售的大幅下降,造成了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投資趨保守。

但挑戰總是和機會相伴相生,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尤其是近十年的高速發展,行業裏出現了哪些新的機會呢?湖杉資本創始人蘇仁宏從2009年進入投資行業,至今已有9年,半導體一直是他的主要投資方向。他於2016年創立湖杉資本,成功投資了晶豐明源、蘇州敏芯、英飛源、貓王收音機、行者等半導體及智能產業鏈的高科技企業。創立上海湖杉資本前,他曾在華登國際擔任合夥人,參與主導投資了大疆、矽力傑、上海海爾、聚辰、思瑞浦等企業,截止目前已有4家公司實現IPO/併購退出。此前,他曾先後任職於Semtech、華爲、中興,從事通訊、芯片的技術研發和市場工作。

蘇仁宏在半導體領域探索的這9年,也是中國半導體發展最好的9年。在2018年12月舉辦的鈦資本“新一代企業級科技投資人投研社”在線研討會第九期上,蘇仁宏分享了中國半導體投資的挑戰與機會。

中國半導體投資的挑戰

過去十年,涉足半導體投資的人並不多,普遍認爲半導體投資並不賺錢,但還是有一些基金進行了嘗試。這其中,有兩類基金賺到了錢:一類是專注半導體產業鏈的基金,比如華登國際;另一類是綜合基金裏的個別項目。

半導體產業競爭異常激烈,只有跑在最前面的兩家甚至一家公司能活得很好。今天半導體產業就更容易了嗎?今天可能比原來更難。原因有幾個:

首先,從宏觀大環境看,移動互聯、手機等大產業已經進入了成熟期,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推動半導體發展的新興板塊泡沫過大。過去,山寨手機、數碼市場曾經支撐起了中國的芯片公司,現在中國芯片行業開始進入大資本時代,參與投資半導體的資金量是以前的數十倍以上,這就倒逼芯片產業要進入細分時代,但細分時代也意味着創業更難。

其次,對半導體行業來說,人才非常關鍵。半導體產業鏈中,設備、材料、設計、製造、封裝等行業都高度依賴海歸人才,尤其是設計人才。這兩年因爲外部環境的原因,海外併購受阻,海歸人才尤其是頂級海歸人才受到更多特別的“關照”,給早期創業項目造成了更多困難。不只是人才,國外的半導體“牆”是全方位的,設備、材料、軟件等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都是以歐美爲主。比如基站相關九成以上靠進口,沒有基站就沒有所謂的5G。當然,歐美也離不開中國市場,世界畢竟需要協作。

再次,下游大企業盈利的方式很多,而其中的硬件免費思維則壓縮着上游利潤空間。芯片行業作爲上游行業,相對來說有一定話語權,但事實上還是要看下游產品。很多芯片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真正有議價能力的芯片公司比較少,下游的話語權並不比上游少。

第四,目前很多地×××府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紛紛設立了半導體產業基金,規模有數千億。這是好事,但也帶來了個別地方盲目、重複投資,部分領域投資過熱的問題。

第五,半導體的產業鏈非常細分,這對大企業很有利,對小企業並不友好,尤其是產能、價格、交期方面,小企業並沒有優勢。

第六,退出難。資本市場對半導體並不特別優待,這兩年半導體公司在A股上市並不順利。A股要求三年成長期,加上排隊以及中間或許突然暫停,加起來需要四五年時間,這對於半導體公司的週期來說非常困難。將要推出的科創板是否會對半導體有優待,還有待觀察。在國外資本市場,因爲中國半導體公司的私募市場估值比較高,資本市場的溢價空間又不高,也比較困難。而在併購方面,在中國市場做併購並不容易。創業者一般把公司當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被併購。因此,必須要找到好東家,由專業團隊居中撮合,確保併購後1+1>2,創業者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因此,在半導體行業做投資,因爲估值太高了,如果沒有高成功率就不可能有高回報。但事實上,半導體行業投資普遍成功率偏低,所以賺到錢的基金相對較少。

中國半導體投資的機會

困難和機會是相伴相生的。中國半導體投資的機會還是有的:

首先,國際半導體大廠處於加速整合週期,用整合來維持市場地位和業績增長。比如英特爾收購了非常多公司,是因爲它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想再錯過汽車時代,因此採用整合策略維持市場地位。此外,就是業績增長需求。國際半導體大廠基本是上市企業,資本市場要求它們每個季度的業績都有增長。而相對來說,半導體行業新的技術並不多,推動力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新技術,所以選擇從整合入手相對容易。當然,整合也引發離職潮,促使很多人才回國。

而國內大廠由於市場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空間大、賺錢的機會也比較多,他們會尋求半導體市場衍生產業的賺錢機會。因此,圍繞着半導體大廠投資需求,存在着一些投資機會。

其次,國家大基金更多關注的是併購機會,特別在市場缺位的領域存在機會。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是人才。經歷了二十多年發展,尤其是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人才紅利是非常顯著的。單從數量上說,海歸和本土半導體人才,十倍於十年前,而且本土的半導體人才已經成長起來了。資本的大量投入,激發了創業者的熱情,市場給了中國芯片更多機會。

處於中國這個市場,本身就是最大的機會。中國大陸是近1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地區,未來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將超過20%,遠超全球平均3%-5%的複合增長率。雖然中國半導體的技術還不夠強,但是市場足夠大,增長足夠快。經過市場反反覆覆的迭代,技術就可以進步。中國半導體的過去十年,走的就是這樣的道路。例如,在手機行業,除了高通等企業,中國的半導體已經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三,中國市場空間很大,但目前仍有許多做的還不夠強的領域(也就是存量市場),主要是高性能計算、存儲、高精尖、細分模擬等領域;新的機會(也就是增量市場)則主要在5G、AI、新能源汽車、硬件新物種等方面,有望將拉動半導體高速成長。

其中,硬件新物種目前還沒有起來,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先去支持硬件新物種,再回頭來支持芯片,因爲沒有系統的下游硬件大規模推廣就沒有上游芯片的繁榮,並且下游的產值比上游的大,投資應先從下游開始,再往上游投。特別是,5G也會爲產業帶來一個很大的改變,將讓移動互聯網燃起第二春,而5G對半導體的拉動更多在手機領域。

新能源汽車在未來是相當大的產業,對中國半導體的拉動是顯而易見的。因爲新能源汽車的電子比例是原來的數倍、達到70%以上,而且是實現差異化最重要的依託。據×××發佈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目前中國新車汽車電子產品成本在整車成本中的平均比重爲10%,轎車電子產品成本比重已達10%~25%,但世界平均每輛汽車中的電子產品成本佔比達35%。

未來汽車的核心機會在於安全、互聯、智能、節能。由此,爲半導體企業帶來四大發展機遇:智能化推動汽車中半導體的搭載數量和性能提升;新能源汽車對模擬器件需求旺盛;汽車智能化帶來海量信息存儲需求;汽車電子成爲半導體新技術發展的驅動力。而自動駕駛目前還不是最好的投資時期,因爲沒有車的互聯,就不會有真正的無人駕駛,即便在規則非常清晰的美國,自動駕駛還處在起步階段。

AI層面有兩個創新核心,即圖像和語音。AI最大的創新是跟內容結合,使AI成爲更有用的技術。AI邊緣計算在等待新物種爆發,舉例來說,湖杉關注的兒童機器人領域,行業的整體出貨量已是去年數倍,還有很多新物種包括智能音箱等也值得關注。

物聯×××資也不太容易,因爲比較碎片化,而且技術門檻也不高,更多是系統集成的機會。隨着BAT的進入,這個領域的競爭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小場景還有一些機會,大場景的機會都是BAT的。這個領域的芯片機會不多,幾個標準體系已經基本成型,但對傳感器會有比較好的拉動。

總體而言,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沒有十幾年的行業累積,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支持,獲得收益難度頗高,只有持續專注,深耕產業鏈才更有機會。

對中國半導體未來的判斷

未來前十大芯片公司應該都是系統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百度、小米都有自己的芯片公司。AI雲端芯片肯定是以自研+大廠定製爲主。至於中國互聯網公司收購芯片公司的可能性,應該不是特別大。

未來十年,中國芯片產業鏈將重構,這是最大的整合機會。傳統的模式已經越來越沒有效率了。今後的世界會越來越扁平,信息流會越來越短,數據的傳輸效率會提升,也會帶來新的應用模式,整個產業鏈條會發生重構,而產業價值重點是芯片、雲、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貿易戰之後,國內外和行業裏都對知識產權更重視了,創業、投資要格外重視這個問題。

鈦資本研究院觀察

國際半導體大廠的人才迴歸中國,這在客觀上提供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創業可能性。而隨着國際半導體產業更加細化的分工合作,半導體的設計與生產製造剝離,也可以讓半導體創業更加容易。我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隨着消費市場成熟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國際消費電子生產基地大規模向中國轉移。我國也成爲了世界消費電子產業的製造中心,全球50%以上的消費電子產品由中國製造。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以及消費電子產業製造中心,這給中國的半導體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由於中國獨特的產業鏈齊全優勢,投資中國半導體就一定要注意市場驅動、上下游協調、系統性推進的策略,纔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