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時間》讀書筆記

一些學習思考的總結:

1) Google&baidu&Wiki: 遇到問題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學習某個東西做功課最先用到的東西。

2)看書挑剔,只看經典。

3)做讀書筆記,一是將自己閱讀的時候的思考總結下來,二是將書中的好例子摘抄下來,加深理解。 人與人學習的差距不是資質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上。

4)時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 尤其是當遇到無法理解或解決的問題之後, 最需要將原先的思維過程回顧一遍,看看到底哪個環節被阻塞注了妨礙了理解。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並分析以後需要加強哪方面的思維習慣,才能夠不在同樣或類似的時候被絆住。 對此,將思維的大致脈絡寫下來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5)創造回憶機會:經常與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經常和朋友討論交流,說說一段時間總結的東西,這樣別人也學到新東西,你也從和別人討論講解中學到新東西,並且彼此在表達的過程中都強化了自己的記憶和理解,

6)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這不僅有利於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後的回顧你可能已經欣慰新的只是學習從而對原先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啓發。

7)善於利用小塊時間,走路和吃飯的時候思考,還有睡前必然要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裏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多出來大量的思考時間。
a 將思考成爲習慣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避免焦慮。所以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導致焦慮的問題本身,將其拆解,分析來源,在不知不覺中,大腦的工作重心就從情緒模塊轉向了推理模塊,而且這思考也可能順帶有更有效地解決了導致焦慮的問題呢。

8)重要事情營造比較寬裕的時間塊來完成。比如一本好書,或者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最好不要切得太瑣碎了看,否則看了後面忘了前面。不利於知識的組織和聯繫。

9)多看心理書與思維的書,因爲它們是跨學科的。 知識分兩種,意識我們通常所謂的知識,即領域知識。二是關於我們大腦吸收知識的機制的知識,後者不妨稱爲元知識。雖說這也是領域知識,但跟其它領域不同的是,它指導這我們學習其它所有的領域知識。

10)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先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1.它的本質是什麼。 2.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麼。 3.它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

11)獲得的多少並不取決於讀了多少,而取決於思考了多少,多深。

12)抗干擾,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並且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最重要的習慣。

13)你所擁有的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得多少,而在於它能夠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使用起來。

不妨思考一下:

養成反駁自己的想法的習慣:在有一個想法的時候,習慣性地去反駁它,問自己"難道就一定成立嗎?"、"有沒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嗎?" 之類的問題;

重視不變的知識:對於程序員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程序員行業的知識蕪雜海量,而且總是在正常變化。很多人感嘆跟不上新技術。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只能是:抓住不變量。大量的新技術其實只是一層皮,背後的支撐技術其實都是十來年不便的東西。底層只是永遠都不過時。

擡起頭來:人的思維是非常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 時不時擡起頭審視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它(對現在或未來)有什麼價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 你學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它重要嗎? 你需要在這時候學習這些嗎?

造就我們思維的弱點原因
大腦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確利用這個工具,唯一的途徑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瞭解它的弱點

人的思維充滿着各種各樣的捷徑,每一條捷徑都是一般雙刃劍。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腦的認知複雜性,有助於我們迅速做出絕大部分時候都正確的判斷, 另一方面,它常常導致人們把大部分情況下慣性思維當成公理。 可以說,有多少捷徑就有多少條謬誤;比如,第一次看到地鐵,會想地鐵該如何掉頭。發現並沒有類似U型可用於掉頭的軌道;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長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這些人總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編程硬編碼的行爲習慣
認爲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認爲別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如果你學習一門專業,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數來衡量,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爲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卻得多很少的回報。然而, "投入時間"這個說法就是荒唐的, 你"投入"很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面,卻發現毫無進展,因爲你沒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將學習的事情常駐大腦,時刻給以它最高優先級。當你的CPU總是分配給它,這個時候你的思維時間就被利用到了極致,你投入的時間就真正等於了實際流逝的時間,因爲你的CPU是滿載的。

專注一件事能夠讓你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學習
程序員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需要耗費許多額外的花銷,通俗地將,首先需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然後要加載目標任務的上下文。 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在上下文切換上,無形中浪費很多的時間。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爲什麼專注的人比不專注的人時間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大腦開始一件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來"熱身",這個時間因人而異,並且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 比如,你看了會書之後,又打開瀏覽器去上網衝浪, 十分鐘之後又繼續看書,但要恢復到當時的理想狀態,卻需要一段時間來努力集中精力,把記憶中相關的知識重新加載到大腦中,從而才能進入"狀態"。因爲你上了十分鐘網之後記憶已經被移植。如果 這個"熱身 需要10分鐘,那麼看似10分鐘的上網,卻耗費了20分鐘(上網衝浪+進入狀態的熱身時間)

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善於規劃的人,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里程碑,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而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 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做出靠譜的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心理學告訴人們,人受焦慮情緒影響會覺得等待時間比實際時間更漫長。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人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後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麼整個過程就會讓人等的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乾脆把程序關了了事。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麼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裏感受就會遠低於實際值,用戶也不會鬱悶到把程序關了。

不要過早退出循環:
過早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時間最終無法收到回報的恐懼,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越大,因爲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着這個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大。 所以其實我們都是直覺經濟學家,當我們誰"畏難"的時候,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時間經濟學意義

反思是讓人得以改進自己的最終的思維品質:
性格是這樣一種自我實現和強化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專注的人,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分散注意的力東西,你的思維難以在一個事情上停留半個小時,於是你的時間變得瑣碎,你很難在一個領域有長久的積累和深入的思考,這種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沮喪,後者讓你更加無法專心,這種的現實可能會讓你感到焦慮,爲了避開焦慮你又會去尋求其他的刺激,結果是惡性循環。

迅速做出決定。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
有的人因爲無法做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而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 在推遲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在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如果你有些錢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你先不作決定,沒問題,因爲錢還是你的。 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話在A上還是B上,不行,因爲過了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糾結,也要從糾結中逃離,通過的決定一會。 好好思考和調查之後作出一個決定並堅持下去。

將知識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之後理解得更深刻:和上面和人交流溝通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己的話複述也常常觸發與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其他知識的聯繫,進而編碼進更多的記憶提取線索。記錄筆記的時候,記錄大量的文本片段, 可以按照主題組織它們,方便檢索。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時候,我記得有某些材料,記得它的主題和大致說什麼,但是缺乏某個關鍵字,結果遍尋不着。 爲解決這種問題,你可以多加幾個自己熟悉的關鍵字,比如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主旨,因爲自己的習慣用詞和作者的習慣用詞往往不一樣,在閱讀作者的文字的時候,你也許下意識裏會用自己的習慣詞彙來重新表述這段文本,並存放在記憶中,結果一段時間之後當要尋找的時候大腦中只記得自己的說法,卻不記得作者原話了,爲了索引到原始文本你必須要知道作者是用什麼詞彙來描述的。 你可以在存放文本的時候加上自己的一段描述,方便自己檢索。

興趣遍地都是,專注和持之以恆纔是真正稀缺的:
靠專業技能的成功的最具可複製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個領域堅持不懈地專注下去,只需要選擇一個不算太不靠譜的方向,然後專心致志的專下去,最後必然能成爲高手或者專家。

專注學習才能創造最大的學習效率:
源自於兩個方面,一個專注於一件事情能讓表層面意識全功率運作,這個是顯式的效率。 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它能夠是你的潛意識進入一種專注於這件事情的狀態。有過持續幾天乃至一週或更長時間思考同一個問題的人相比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在這個思考的實際期間,有時候雖然表層面意識因爲這種種原因不在思考這個問題了,但潛意識層面仍然保留其"慣性",也就是說,潛意識層面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從而雖然表層意識被其它事情佔據,但潛意識仍然見時間無形中利用起來了。 另一方面,潛意識也能在你不察覺的情況下干擾你的注意力,比如,一個球迷即使表層面意識在專心工作的時候也會不知爲何突然想起比賽的事情, 一個焦慮某件事的人即使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時候也會被突然涌上來的焦慮打斷。 也就是說表層意識在關注的一件事情,但潛意識卻在關注另一件事情,並且時不時來打擾表層意識,從而影響注意力和效率。 所以,如果表層意識和潛意識都能專注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俗稱的完全投入,這時候的效率就能double。 如果這種專注變成習慣就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自己的潛意識帶入到一種關注的"慣性"中,於是即便表層意識的注意力已經移開了,然而潛意識仍在繼續關注原來的問題。 比如你學一首歌,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學會,然後你去忙別的事情去了。一個星期之後想起這首歌曲,居然發現原來難學會的幾個地方突然會哼了。 這就是潛意識的效率,它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時間利用起來。
除了培養專注的習慣之外,還可以通過另一個充分條件來實現專注力,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我們從小就對自己喜愛做的事情及其專注的。但長大之後有太多的事情要考慮導致人們專注力下降,要使自己能像小時候一樣對喜歡 的事情投入最大的關注,除了克服焦慮的負面影響之外,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放棄。

關於閱讀:
1.開個好頭:趁着對一件事情有熱情的時候,一股腦兒把萬事開頭難的階段熬過去,因爲從不瞭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知識,是一個新知識暴漲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困難是最大的。 狂熱的興趣可以抵消對困難的敢拒絕,所以趁着對事情的熱情,開一個好頭很重要。

2.根據主題來查詢資料:而不是根據資料來查閱主題。 按照主題來閱讀你會發現在不同的書籍中獲得多個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主題是如何講解的。

3.學習一個東西之前,首先在大腦中積累充分的"疑惑感": 即弄清面臨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在瀏覽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勁問問自己能想到什麼方法。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你對問題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當你看到解答之後印象就越深刻。

4.有選擇的去閱讀: a.選擇一本書中最感興趣的優先閱讀。 b.對一本書中的技術性較弱或信息密度較低的部分快地略讀。 閱讀的時候切分內容。 1.問題是什麼? 2.方案是什麼? 3.例子是什麼? 如果是需要解釋一個現象的(比如黑天鵝),那麼1.現象是什麼? 2.解釋是什麼? 3.支撐整個解釋的理由是什麼? 4.例子是什麼?

5.爲什麼看不懂? 如果看不懂一個知識,一般有如下原因: 1.你看的不夠使勁。 對此古人總結——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雖然這個規律不是任何時候都成立的, 但是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解釋的。 2.其中涉及了你不懂的概念。 這就是技術性的不理解。這種情況就需要Cross Reference。 如果一句話中用到你看不懂的概念,那就去查,而不是直接就放棄。

6.如何在閱讀之前就能獲得對一本書質量的大致評估: 在深入閱讀之前能夠迅速評估一本書的質量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基本上有幾個線索: 1.看作者,牛作者的書一般都不錯。 2.看目錄和簡介。一份好的目錄和簡介能夠透露出本書質量的相當一部分信息。 3.看網商平價,看最低分是怎麼說的,因爲小衆意見可能來自哪些真正懂行的人。

關於書寫:
1.書寫是對思維的備忘:人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電筒往前走,每一步推導都將我們往前挪一步,然後電筒的光亮能照到的範圍是有限的,我們走了幾步發現後面又黑了,想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個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個分支,我們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罷了,問題是一但想岔了太遠,就很想回到當初岔開的地方了。 有時候,我們是如此努力地試圖一下就走出很遠,同時又老是怕忘記目前已經取得的進展和重要結論,結果意識的微光就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打轉,始終無法往前走出很遠。 而將思維過程記錄下來,則給我了我們完全的回溯自己思維軌跡的可能。

2.書寫是對思維的緩存:正因爲我們的工作記憶有限,所以我們在頭腦中思考問題的時候就往往只能將幾個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導致想來想去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打轉,思維總是走不太遠。

3.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在書寫的時候,你不斷地觀察自筆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寫下來之後,你就不用再將其費力地保持在大腦的臨時記憶中,因爲這行白底黑字會不斷主動地通過視覺刺激來提醒你它的存在,於是你就可以將空出來的思維精力用於反思你自己的觀點。 不信你可以自己觀察一下,如果不用紙筆,僅用大腦,是否很難再思考一個問題的同時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反思呢?

4.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些盲點,盲點之所以爲盲點就是自己很難察覺得到,雖然我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訓練思維的客觀和清晰,但總是不斷髮現自己的思維仍然還是時不時地陷入某個盲區,當我對人類思維的特點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從心底裏謙卑地認識到與人討論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盲點不一樣,你的盲點可以在別人那裏得到補充,別人的盲點也可以被你糾正。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含義便在於此。 寫下來,與別人交流,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此。

5.有時候,語言自己也會思考:在沒有付諸筆端的時候,思想在腦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較爲模糊、抽象,有時甚至是圖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寫出來,甚至寫出來給別人看和別人交流的話,就必須使用文字符號,文字符號其實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計算機語言學上稱爲語義網絡,同一個概念,在大腦中模糊的感覺,和明確地表達成某個特定的詞語,是不一樣的。 你會因爲用了某個特點的詞語從而想到另一個詞語,你寫着寫着就會發現一些詞語就像本身有靈性一樣,將其他的詞語都帶出來了。 有時候,這種效應會導致書寫變成一場文字遊戲,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時候也是有益於拓寬或啓發思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