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看得出來,我們現在學英語,用的是“分析”的方法:把英語“支解”爲音標、語法、慣用法。。。等等。學的人呢,不知不覺地就把一種技藝當成了一門學問來學。一方面,英語在學校裏是一門主課;另一方面,像我這樣讀理工的,總愛“找規律”,愛鑽研,愛追根問底。OK,就這樣,“中了招”,走了彎路 ―― 皓首窮經也學不好。不少人說,學了十多年也沒學好,就是這樣。
  English, 最好是去 learn(學會) 而不是去 learn about (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更不是去 study (研究)。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一,就是:我曾經不自覺地把英語當成一門學問去學;我曾經努力地去learn about English,我知道從語法、教學法開始,到奈達( Nida )的現代翻譯理論這許多“外圍”情況。相反,如果我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做“笨鳥”式的努力,相信一定會在掌握英語這一技能上“先飛”。
 
  前文說過:學語言,似乎“綜合”法更合適些。語言,就“學會、應用”的目的而言,它只是一種技藝。它適合作“整體模仿”( global imitation )。
  然而,這種辦法,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作爲教學法,是註定行不通的。:(
  爲什麼?也許是因爲:
  1.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人們傾向於把對象作越分越細的“分析”,支解。作爲教學法,也總要冠以“科學”理論的指導。特別是主流的號稱“科學”的考試方式,更是定下了主調。因此,大家會寧願因走些“彎路”,而直奔“敲門磚”的捷徑;
  2. 學的人,需要“糖衣”包裹着的藥,吃起來舒服些。也就是說,要求講解透徹,“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反對“死記硬背”;
  3. 教的人,如前文所說,也只能跟着“考試”走。更何況,還得體現自己的“教學水平” ――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一種技藝化成一種高深的學問來教。
  總之,目前的客觀情況就是這樣。暫且表過不提。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二,就是:我曾經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精讀”上,“精益求精”;從而影響了泛讀量。
  也許大家都會同意,離開學校以後,“筆頭”還玩的過來的人,多數不是單靠語文課本學過來的,而是看過好多的“課外書”。學英文也是這樣。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這裏的英語教學一向不太注重泛讀量。而據我所知,香港的中學的課程設置上,泛讀要求會高的多。一般是與“精讀”並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