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新人羣——中老年成支付潛力軍

過年回家一趟,你是否發現很多七大姑八大姨都成了“低頭族”?機不離手,信息秒回,各類操作得心應手。
“真是想不到,跨年夜紅包發的最多的居然是我爸”,近日有讀者朋友向獨角金融反映,“雖然發的金額小,但是熱情高漲呀!”
在中國一直活躍着許多擁有很強購買力的老年人,有着許多在移動支付×××方面的訴求,只是苦於相對複雜的操作。但是這一情況在逐漸改善……

聚合支付品牌:http://www.payjiameng.com/juhe/
收錢吧×××:http://www.payjiameng.com/saoma/50.html

移動支付×××向中老年“***”
2月11日,支付寶發佈今年春節期間的境外移動支付數據。60後在境外使用支付寶的人數增長了1.3倍,逐漸和年輕人一樣有了“不帶錢包”遊全球的習慣。一位在春節期間帶全家境外遊的遊客告訴獨角金融,“支付寶今年春節境外賞金紅包高達數十元,推薦者和被推薦者均有。給父母開通後,全家在這次出行的活動中紅包獲小几百。”
隨着智能手機在中老年羣體中的普及,聚合支付品牌開展的一輪又一輪的“補貼戰”、“紅包戰”,中老年羣體使用移動支付意願不斷加強。
此外,據獨角金融瞭解到大力推行的“無現金城市”,也讓一部分中老年成功加入移動支付大軍。
“我在2017年就開始使用手機支付了,”在天津生活的62歲的王阿姨告訴獨角金融,“天津當時開展無現金城市,出去買東西時,商戶們主動要求手機掃碼。正好我出門呢又沒有帶零錢的習慣,所以就讓兒女幫着開通了。”
王阿姨身體康健,耳不聾眼不花,但是同在天津的李阿姨卻被老花眼的毛病困擾着。“現在出門買菜零錢都找不開,不用也不行呀,好在手機有字體調大功能,付款時候多檢查下就行了。”談及此事李阿姨說道。不過自從使用移動支付之後,她發現去超市、便利店只需要出示付款碼,確實比現金方便太多了。
獨角金融在調查中還發現,移動支付在有自己生意的中老年羣體中普及率非常高。北京“拆遷戶”程大爺早在4年前就開始使用移動支付了,租房子的都是年輕人,喜歡用手機轉賬。程大爺就讓兒子幫忙綁了個卡,這樣收房租方便多了。
而今年已經60出頭的孫阿姨在江蘇徐州自己經營一家社區便利商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二維碼貼在結賬的櫃檯上。孫阿姨感嘆道,“現在年輕人都用手機付的,不跟上時代就沒什麼生意做了。”
麻袋研究院行業研究員蘇筱芮告訴獨角金融,中老年移動支付市場的挖掘空間廣闊。這首先得益於中老年“網民”的快速增長。其次則由於客觀環境的變化,如線上電商平臺的服務不斷完善、線下零售商超等與移動支付的合作不斷加強等原因,爲中老年移動支付市場的興起奠定了優良基礎。
巨頭盯上,精準營銷未展開
曾經的“盲區羣體”與移動支付的壁壘正在一點點被打破。當前許多巨頭也開始盯上了這一市場。
春節前夕,微信正式上線親屬卡功能。分析人士認爲這項功能主要針對沒有銀行卡、或者有卡不會綁卡操作的父母爺爺奶奶輩用戶。子女通過向父母贈送親屬卡,可以實現中老年羣體消費子女買單。用戶只需在微信“錢包”中點擊“親屬卡”選項,再點擊“贈送”給想要送出的親友,即可完成親屬卡綁定。親屬卡最高限額3000元,可用於大部分支持微信支付的消費場景,暫不支持轉賬、理財等。
這項功能與支付寶的親密付相似,親密付是支付寶的一項類似於銀行附屬卡功能,可以爲家人開通“親密付”並自行設置每月額度上限,等家人網購消費時,就可以選擇從開通者賬戶自動扣款。
一位支付機構從業人員分析稱,此類功能主要是爲了培養潛在用戶的支付習慣,有利於提升市場規模,突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瓶頸。不過這也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全國多地頻繁發生利用“親密付”實施詐騙的案件,山西省公安廳曾通過官網“山西公安便民服務在線”平臺發佈緊急提醒。
除了兩大巨頭之外,雲閃付是作爲移動支付的“國家隊”,又有各大銀行作爲背景,在中老年人心裏非常具有權威性。雲閃付在過去一年中開啓瘋狂補貼活動,聯合各家商業銀行、線下商戶大把“撒錢”。因爲老年人時間比較充裕,有足夠的時間逛線下超市等,因此銀聯的這一波操作也吸引了一部分大城市的中老年羣體。
國泰君安2018年研究數據顯示,國內有4.4億50、60後數量巨大,相比於80、90後,他們擁有更多的財富積累,同時負債壓力小。銀髮經濟近兩年來也經常被提及。未來支付機構是否會向這個羣體重點發力呢?
獨角金融爲此求證多家支付機構均表示,目前沒有單獨針對這一年齡層的產品。
對此,蘇筱芮分析認爲,目前各支付機構僅僅將中老年作爲用戶畫像統計的一個維度,並沒有針對具體的年齡羣體開展精準營銷。目前國內移動支付市場仍處於粗放擴張中,“一擲千金”式的補貼戰屢見不鮮,尚未進入到精耕細作的階段。
深度“攻克”有多難?
大爺大媽們發語音、搶紅包,在年輕人的微信羣、朋友圈存在感爆棚,出門不帶錢包“潮”到飛起來……
這當然不是假象,卻也不是全部。
×××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研創的《我國中老年人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下稱《研究報告》)對北京、西安、成都等8城市調查數據顯示,46.3%的中老年人表示從未用過手機支付,36.4%的中老年人表示偶爾用,17.4%的中老年人表示經常用。
城市中老年羣體尚且有近半數未使用手機支付,在農村這一比例更多。獨角金融在調查過程中瞭解到一些農村居民,由於智能手機的覆蓋率低,60歲以上不使用移動支付的佔大多數。
此外,前文提到的中老年採訪對象中,微信支付的使用概率遠高於支付寶。原因也比較簡單,微信帶有社交功能,是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微信支付的習慣自然而然就培養了起來。但是他們常用功能僅限於收付款和發紅包,還款、購物、理財等功能基本上是不會用到的。
阿里巴巴2018年10月曾發佈一份“銀髮族”用戶網購客服數據,數據顯示淘寶天貓有近3000萬的中老年“剁手黨”。其中,50歲-59歲臨退休人羣是主力軍,佔比高達75%。賬戶忘了、密碼想不起來,是他們在網購過程中的常見困難。且他們的在網購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子女的配合。
獨角金融瞭解到,在實際操作中,諸如下載APP、註冊綁卡等“一次性”操作,一般由子輩、孫輩協助完成,而老人一般只需學會“打開網絡”、“掃一掃”、“輸入密碼”等高頻操作。
蘇筱芮告訴獨角金融,“在投資領域有‘投資者教育’一說,主要根據投資者的資產實力、風險承受能力等情況開展相應教育、科普等。但目前,針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方法、安全問題等教育課題較爲零散,多由中老年人自家年輕小輩協助完成,離開此類協助,由老人獨立摸索使用相對比較困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