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SI + SAS:PS5000XV与MD3000i的别样生活

二十年前,《穿Prada的女魔头》原型Anna Wintour初掌《VOGUE》大权,担任主编的第一期杂志,就在封面上将40美元一条的牛仔裤与1万美元的T恤衫配在一起。这种在当时看来非常激进的“混搭”,如今已经极为常见,不仅是检验“潮人”的标准,对买不起太多奢侈品牌的工薪阶层也颇具实用价值。
与时尚圈的潮人相比,IT业界的某些人头脑显然不够灵活。他们的思维似乎还停留在“廉价就是低端”的层次,认为廉价的技术只能与同样廉价的技术相配,严重缺乏“混搭”的概念。
举例来说,与FC(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相比,iSCSI是廉价的,SATA也是廉价的。于是乎,iSCSI阵列配SATA硬盘驱动器(iSCSI + SATA)简直如同“天经地义”一般,特别是在两三年前,基于SCSI硬盘驱动器的iSCSI存储系统屈指可数。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iSCSI阵列不用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硬盘驱动器是很正常的,毕竟取代FC本是iSCSI的目标之一。但实际上,成本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由于SCSI与FC硬盘驱动器有着相同的机械部件和相近的电路总成,价格都明显高于SATA硬盘驱动器,所以也难以在iSCSI阵列中觅得踪迹。
不过,这种思路显然没有考虑到iSCSI和SATA的特点。我们知道,存储系统有两种基本的工作负载——随机访问和顺序传输。随机访问强调IOPS(I/O per second,每秒I/O数),每个I/O的数据块都不大,通常是几KB或十几KB,但分散在磁盘上的不同区域,因此硬盘驱动器的随机访问能力是主要瓶颈所在;顺序传输则相反,对接口带宽有着较高的要求。
虽然万兆以太网(10GbE)已是大势所趋,但直到目前为止,千兆以太网(GbE)仍然是iSCSI的主要承载者。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iSCSI端口,带宽只有约100MB/s。反观SATA硬盘驱动器,尽管IOPS与SCSI/FC硬盘驱动器不是一个档次,持续传输率上的差距却没有那么明显。如今,一个SATA硬盘驱动器的平均传输率已经超过50MB/s,用不了两个就可以把一个千兆iSCSI端口“填满”。相比之下,具有四倍带宽的4Gb/s FC反而更适合顺序传输类型的负载。
千兆iSCSI的带宽对随机访问倒是足够了。15000RPM(15K RPM)的SCSI/FC硬盘驱动器能够贡献400左右的IOPS,就算每个I/O的数据块有8KB,一个硬盘驱动器需要的带宽也不过3MB/s出头,应付二三十个不成问题。7200RPM的SATA硬盘驱动器,单个的IOPS约为200,是前者的一半。总之,要么是千兆iSCSI带宽不足,要么是SATA硬盘驱动器IOPS欠佳,怎么看“iSCSI + SATA”都是一个以廉价为首要诉求的解决方案
当然,不是说廉价不可以,而是也要给那些没有FC基础设施(交换机、HBA等)但需要支持数据库等典型IOPS应用的客户以足够的选择。好在,日渐成熟的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让我们看到了自行“混搭”的希望。
与并行SCSI相比,兼容SATA驱动器是SAS的一大优点,这意味着存储厂商可以统一使用SAS技术来构建磁盘阵列——包括SAS RAID和SAS磁盘背板,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配置SAS或SATA硬盘驱动器,用户选择iSCSI存储系统的余地也大为增加。
存储时代网站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iSCSI和SAS已经趋于成熟,到了可以检验“iSCSI + SAS”组合效果的时候。两款来自戴尔的“iSCSI + SAS”磁盘阵列——PowerVault MD3000i和EqualLogic PS5000XV不仅足够成熟,还代表着不同的磁盘阵列架构类型,对它们的评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