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硬盤的一切!

關於硬盤的一切!(結構-發展-參數-維護-修復)一:目錄如下

二:淺談硬盤發展史

三:硬盤“空間”與“文件大小”祕密

四:新手學堂之看圖識硬盤

五:跳出硬盤認識誤區/

硬盤修復之低級格式化 /深入瞭解硬盤參數

六:硬盤常見參數講解與常見誤區

七:硬盤的結構

八:看圖輕鬆學會硬盤安裝方法

九:硬盤損壞的種類

十:高手:挽救硬盤的幾個方法

十一:廠家維修硬盤的方法

十二:第三方軟件的修復原理

十三:學會三招恢復硬盤活力

十四:硬盤使用誤區點點通

十五:預防軟件引發硬盤六大“硬傷”

十六:Windows系統中如何修復磁盤壞道

十七:硬盤軟故障的檢查辦法

十八:十大硬盤故障解決辦法

十九:系統不認硬盤的常規處理方法

二十:硬盤出現壞道後的解決辦法

二十一:十分鐘學會判斷硬件故障問題

二十二:挑戰故障硬盤故障軟件(補)

二:淺談硬盤發展史

既然是說長道短“閒話”硬盤,那麼就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硬盤發展的歷程吧。

  

  大家都知道,目前佔主流的硬盤接口有IDE和SCSI兩種,?那麼這兩種接口又是如何誕生的呢?二者之中歷史資歷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訂、並於1986年獲得ANSI(美國標準協會)

  承認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聯合系統接口)。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設備電路)則源於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數據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數據(Western?Digital,以下簡稱WD)共同開發的磁盤控制接口,?並於1989年由ANSI認可爲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裝置)標準。

  

  CDC的特點是不需大量追加設備即可構成電腦方的主控線路,?這也正是它在個人電腦上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早期的硬盤容量不過10MB到數十MB,甚至連今天的內存容量都不如而且價格極其昂貴,很少有個人用戶有幸擁有硬盤。當時的硬盤所採用的磁頭大多是高鐵酸鹽磁頭或MIG(MetalIn?Gap,金屬隔離)磁頭。

  

  進入90年代以來,硬盤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批量生產帶來的成本降低導致硬盤零售價大幅下降,使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有幸接觸到硬盤。在90年代初,SCSI接口發展爲SCSI-2,早期的SCSI-2產品(通稱Fast?SCSI)?通過提高同步傳輸時的頻率使數據傳輸速率提高爲10MB/s,後來又出現了支持16位並行數據傳輸(?原本爲8位並行數據傳輸)的Wide?SCSI,將數據傳輸率再提高爲20MB/s。?與此相對應,原有的8位傳輸的SCSI被稱爲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強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d?IDE)也問世了,?它解決了IDE接口無法支持高於528MB的硬盤的問題並使一個接口能同時連接兩個設備,還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率。

  E-IDE由ANSI認可爲ATA-2。

  

  與此同時,用於連接光驅、磁帶機等非硬盤設備ATAPI(ATA?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誕生了。可以說,正是E-IDE接口的誕生,帶來了今天IDE接口存儲設備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爲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誕生了。SCSI-3俗稱UltraSCSI(數據傳輸率20MB/s),其正式的稱謂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顧名思義,就是將同步傳輸時鐘頻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數據傳輸率的技術。當使用16位傳輸的Wide模式時,數據傳輸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這個時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選SCSI”逐漸成爲一種思維定式(當然SCSI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數據傳輸率快這麼簡單)。

  

  但到了1997年,狀況又有了改變,IDE陣營推出了Ultra?ATA規格展開新一輪對抗。當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稱Ultra?DMA/33)模式時,數據傳輸率最高可以達到33.3MB/s。這一速度比Narrow傳輸模式下的UltraSCSI還要快。現在流通的IDE硬盤已經全部對應了Ultra?ATA模式。並且,隨着硬盤的容量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MR(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頭和提高磁盤記錄密度的新規格得以普及。

  

  爲了對抗Ultra?ATA,SCSI陣營也於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規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種SCSI硬盤支持Ultra?2?SCSI。?不過,採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電壓微分)傳輸的Ultra?2?SCSI難以與原有的低速設備兼容,因此現階段個人用戶主要使用的還是U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爲高速的數據傳輸率高達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規格正式公佈,新一代SCSI硬盤將對應這一最新的硬盤接口。

  

  在IDE陣營方面,1998年2月由昆騰(Quantum)公司牽頭推出了支持66MB/s數據傳輸率的Ultra?ATA?/66標準。儘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組遲遲未見問世(現在已經有SIS的兼容芯片出現),WD已經於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盤產品,不過產品在出廠時將Ultra?ATA/66模式設爲Disable,用戶想要激活這一模式必須使用專用的工具軟件設定(當時並沒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這一措施可謂妥當)。現在昆騰、IBM等也已經先後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產品.

"給愛讓步,就是為幸福開路啊!儅伱的愛情因爲瑣碎的細節喨起紅燈時,伱不妨放下架子讓一步,幸福就站在對面等這伱
沒囿愛的襯托╭﹊哪囿恨的來源
相識需要囿緣來碰 相知需要囿情來縴
相惜需要囿心來讀 相伴需要囿愛來結"

三:硬盤“空間”與“文件大小”祕密

在Windows系統中,一個文件的大小(字節數)和它在硬盤上(或其他存儲介質上)所佔的空間是兩個既相互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文件的“所佔空間”會發生變化。

  1.“文件大小”與“所佔空間”的差別

  爲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例1:找到D盤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鼠標右鍵單擊該文件,選擇“屬性”,即可打開對話框,我們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實際大小爲655,628

Byte(字節),但它所佔用的空間卻爲688,128 Byte,兩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樣是該文件,如果將它複製到A盤,你會發現該文件實際大小和所佔空間基本一致,同爲640KB,但字節數稍有差別。再將它複製到C盤,查看其屬性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的大小和所佔空間的差別又不相同了!

  顯然,在這三種情況中,文件的實際大小沒有變化,但在不同的磁盤上它所佔的空間卻都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我們理解了文件在磁盤上的存儲機制後,就不難理解上述的三種情況了。文件的大小其實就是文件內容實際具有的字節數,它以Byte爲衡量單位,只要文件內容和格式不發生變化,文件大小就不會發生變化。但文件在磁盤上的所佔空間卻不是以Byte爲衡量單位的,它最小的計量單位是“簇(Cluster)”。

  小知識:什麼是簇?

  文件系統是操作系統與驅動器之間的接口,當操作系統請求從硬盤裏讀取一個文件時,會請求相應的文件系統(FAT

16/32/NTFS)打開文件。扇區是磁盤最小的物理存儲單元,但由於操作系統無法對數目衆多的扇區進行尋址,所以操作系統就將相鄰的扇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簇,然後再對簇進行管理。每個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個扇區。顯然,簇是操作系統所使用的邏輯概念,而非磁盤的物理特性。

  爲了更好地管理磁盤空間和更高效地從硬盤讀取數據,操作系統規定一個簇中只能放置一個文件的內容,因此文件所佔用的空間,只能是簇的整數倍;而如果文件實際大小小於一簇,它也要佔一簇的空間。所以,一般情況下文件所佔空間要略大於文件的實際大小,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即文件的實際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數倍時,文件的實際大小纔會與所佔空間完全一致。

  2.分區格式與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個文件在不同磁盤分區上所佔的空間不一樣大小,這是由於不同磁盤簇的大小不一樣導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盤的分區格式和容量大小來決定,其對應關係如表1所示。

  筆者的軟盤採用FAT分區,容量1.44MB,簇大小爲512 Byte(一個扇區);C盤採用FAT

32分區,容量爲4.87GB,簇大小爲8KB;D盤採用FAT 32分區,容量爲32.3GB,簇大小爲32KB。計算文件所佔空間時,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數=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佔空間=簇數×磁盤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應以Byte爲單位,否則可能會產生誤差。如果要以KB爲單位,將字節數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ersave2.dat文件的實際佔用空間,如表2所示。

  3.輕鬆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我們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盤分區的簇大小。例如我們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盤的簇大小,可以單擊“開始→運行”,鍵入“CMD”後回車,再鍵入“C:”後回車,然後輸入“Chkdsk”後回車,稍候片刻從它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就可以得到C盤的簇大小,不過它把簇稱之爲“分配單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盤工具來檢測

  很多磁盤工具都具備磁盤信息顯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選擇要查看的磁盤分區,然後單擊右鍵選擇“高級→調整簇大小”功能,即可從顯示的對話框中可以看到該磁盤當前設置的簇大小。

③手工查看

  手動創建一個100字節以下的文本文檔。然後將該文件複製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盤分區中,在Windows下顯示該文件的屬性,其中“所佔空間”處顯示的數值就是簇大小。

四:新手學堂之識硬盤

硬盤是系統中極爲重要的設備,存儲着大量的用戶資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盤容量動輒就是10GB以上,型號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盤的基本知識,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認清所需要的硬盤。

從接口上看,硬盤主要分爲IDE接口和SCSI接口兩種。由於價格原因,普通用戶通常只能接觸到IDE接口的硬盤,因此下面我們也以IDE硬盤爲主進行講解。

  1.緩存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緩存,其實就和內存條上的內存顆粒一樣,是一片SDRAM。緩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盤內部交換數據,我們平時所說的內部傳輸率其實也就是緩存和硬盤內部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

  2.電源接口 和光驅一樣,硬盤的電源接口也是由4針組成。其中,紅線所對應的+5V電壓輸入,黃線對應輸出的是+12V電壓。現在的硬盤電源接口都是梯形,不會因爲插反方向而使硬盤燒燬。

  3.跳線 跳線的作用是使IDE設備在工作時能夠一致。當一個IDE接口上接兩個設備時,就需要設置跳線爲“主盤”或者“從盤”,具體的設置可以參考硬盤上的說明。

  4.IDE接口 硬盤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進行數據交換的通道。我們通常說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緩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間的數據傳輸率(也就是外部數據傳輸率)爲33.3MB/s,目前的接口規範已經從UDMA/33發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於內部傳輸率的限制,實際上外部傳輸率達不到理論上的那麼高。

  爲了使數據傳輸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針的數據傳輸線,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傳輸的數據不致出錯。在UDMA/66線的使用中還要注意,其蘭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盤上。

  5.電容 硬盤存儲了大量的數據,爲了保證數據傳輸時的安全,需要高質量的電容使電路穩定。這種×××的鉭電容質量穩定,屬於優質元件,但價格較貴,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纔使用。

  6.控制芯片 硬盤的主要控制芯片,負責數據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盤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盤的電路板可以互相換(當然要同型號的),在硬盤不能讀出數據的時候,只要硬盤本身沒有物理損壞且能夠加電,我們就可以通過更換電路板的方式來使硬盤“起死回生”。
五:跳出硬盤認識的誤區/ 硬盤修復之低級格式化 /深入瞭解硬盤參數

1.硬盤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物理壞道不可修復。實際情況是,壞道並不分爲邏輯壞道和物理壞道,不知道誰發明這兩個概念,反正廠家提供的技術資料中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倒是分爲按邏輯地址記錄的壞扇區和按物理地址記錄的壞扇區。

  2.硬盤出廠時沒有壞道,用戶發現壞道就意味着硬盤進入危險狀態。實際情況是,每個硬盤出廠前都記錄有一定數量的壞道,有些數量甚至達到數千上萬個壞扇區,相比之下,用戶發現一兩個壞道算多大危險?

  3.硬盤不認盤就沒救,0磁道壞可以用分區方法來解決。實際情況是,有相當部分不認的硬盤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壞時很難分區。

  Bad sector (壞扇區)
  在硬盤中無法被正常訪問或不能被正確讀寫的扇區都稱爲Bad sector。一個扇區能存儲512Bytes的數據,如果在某個扇區中有任何一個字節不能被正確讀寫,則這個扇區爲Bad sector。除了存儲512Bytes外,每個扇區還有數十個Bytes信息,包括標識(ID)、校驗值和其它信息。這些信息任何一個字節出錯都會導致該扇區變“Bad”。例如,在低級格式化的過程中每個扇區都分配有一個編號,寫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錯就會導致這個扇區無法被訪問到,則這個扇區屬於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夠通過低級格式化重寫這些信息來糾正。

  Bad cluster (壞簇)

  在用戶對硬盤分區並進行高級格式化後,每個區都會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記錄有該區內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況和相互的鏈接關係。如果在高級格式化(或工具軟件的掃描)過程中發現某個cluster使用的扇區包括有壞扇區,則在FAT中記錄該cluster爲Bad cluster,並在以後存放文件時不再使用該cluster,以避免數據丟失。有時病毒或惡意軟件也可能在FAT中將無壞扇區的正常cluster標記爲Bad cluster, 導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每個cluster包括若干個扇區,只要其中存在一個壞扇區,則整個cluster中的其餘扇區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盤內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稱爲Defect。 如果某個磁頭狀態不好,則這個磁頭爲Defect head。 如果盤面上某個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訪問,則這Track爲Defect Track. 如果某個扇區不能被正常訪問或不能正確記錄數據,則該扇區也稱爲Defect Sector. 可以認爲Bad sector 等同於 Defect sector. 從總的來說,某個硬盤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稱這個硬盤爲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現在的硬盤密度越來越高,單張盤片上存儲的數據量超過40Gbytes. 硬盤廠家在生產盤片過程極其精密,但也極難做到100%的完美,硬盤盤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廠家在硬盤出廠前把所有的硬盤都進行低級格式化,在低級格式化過程中將自動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記錄在P-list中。並且在對所有磁道和扇區的編號過程中,將skip(跳過)這些缺陷部分,讓用戶永遠不能用到它們。這樣,用戶在分區、格式化、檢查剛購買的新硬盤時,很難發現有問題。一般的硬盤都在P-list中記錄有一定數量的defect, 少則數百,多則數以萬計。如果是SCSI硬盤的話可以找到多種通用軟件查看到P-list,因爲各種牌子的SCSI硬盤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IDE硬盤,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針對性的專業軟件。

G-list (增長缺陷表)

  用戶在使用硬盤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規定,只要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商家就應該爲用戶換或修。現在大容量的硬盤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概率實在很大,這樣的話硬盤商家就要爲售後服務忙碌不已了。於是,硬盤廠商設計了一個自動修復機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數型號的硬盤都有這樣的功能:在對硬盤的讀寫過程中,如果發現一個defect sector,則自動分配一個備用扇區替換該扇區,並將該扇區及其替換情況記錄在G-list中。這樣一來,少量的defect sector對用戶的使用沒有太大的影響。

  也有一些硬盤自動修復機制的激發條件要嚴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軟件來判斷defect sector,並通過某個端口(據說是50h)調用自動修復機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數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運行過後消除了一些“壞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Automatic Reallcation(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概括這些“壞道”是什麼“邏輯壞道”或“假壞道”。 如果哪位被誤導中毒太深的讀者不相信這個事實,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專業工具後就知道,這些工具運行過後,G-list將會增加多少記錄!“邏輯壞道”或“假壞道”有必要記錄在G-list中並用其它扇區替換麼?

  當然,G-list的記錄不會無限制,所有的硬盤都會限定在一定數量範圍內。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鑽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數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過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這就是爲何少量的“壞道”可以通過上述工具修復(有人就概括爲:“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壞道多了不能通過這些工具修復(又有人概括爲:“物理壞道”不可以修復)。

  Bad track (壞道)

  這個概念源於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盤(100M以下),當時的硬盤在外殼上都貼有一張小表格,上面列出該硬盤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盤也有)。在對這個硬盤進行低級格式化時(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過程中跳過這些磁道。現在的大容量硬盤在結構上與那些小容量硬盤相差極大,這個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盤上有點牽強。

深入瞭解硬盤參數

  正常情況下,硬盤在接通電源之後,都要進行“初始化”過程(也可以稱爲“自檢”)。這時,會發出一陣子自檢聲音,這些聲音長短和規律視不同牌子硬盤而各不一樣,但同型號的正常硬盤的自檢聲音是一樣的。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自檢聲音是由於硬盤內部的磁頭尋道及歸位動作而發出的。爲什麼硬盤剛通電就需要執行這麼多動作呢?簡單地說,是硬盤在讀取的記錄在盤片中的初始化參數。
  一般熟悉硬盤的人都知道,硬盤有一系列基本參數,包括:牌子、型號、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每磁道扇區數、系列號、緩存大小、轉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參數就寫在硬盤的標籤上,有些則要通過軟件才能測出來。這些參數僅僅是初始化參數的一小部分,盤片中記錄的初始化參數有數十甚至數百個!硬盤的CPU在通電後自動尋找BIOS中的啓動程序,然後根據啓動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盤片中指定的位置讀取相應的參數。如果某一項重要參數找不到或出錯,啓動程序無法完成啓動過程,硬盤就進入保護模式。在保護模式下,用戶可能看不到硬盤的型號與容量等參數,或者無法進入任何讀寫操作。近來有些系列的硬盤就是這個原因而出現類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檢聲正常卻不認盤,MAXTOR美鑽系列認不出正確型號及自檢後停轉,WD BB EB系列能正常認盤卻拒絕讀寫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硬盤有不同的初始化參數集,以較熟悉的Fujitsu硬盤爲例,高朋簡要地講解其中一部分參數,以便讀者理解內部初始化參數的原理。

  通過專用的程序控制硬盤的CPU,根據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讀出初始化參數集,按模塊分別存放爲69個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與BIOS程序中調用到的參數名稱一致。其中部分參數模塊的簡要說明如下:

  DM硬盤內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道表
  - HS實際物理磁頭數及排列順序
  - SM最高級加密狀態及密碼
  - SU用戶級加密狀態及密碼
  -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號,BIOS版本,磁頭種類,磁盤碟片種類等
  - FI生產廠家信息
  - WE寫錯誤記錄表
  - RE讀錯誤記錄表
  - SI容量設定,指定允許用戶使用的最大容量(MAX LBA),轉換爲外部邏輯磁頭數(一般爲16)和邏輯每磁道扇區數(一般爲63)
  - ZP區域分配信息,將每面盤片劃分爲十五個區域,各個區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區數量,從而計算出最大的物理容量。

  這些參數一般存放在普通用戶訪問不到的位置,有些是在物理零磁道以前,可以認爲是在負磁道的位置。可能每個參數佔用一個模塊,也可能幾個參數佔用同一模塊。模塊大小不一樣,有些模塊才一個字節,有些則達到64K字節。這些參數並不是連續存放的,而是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讀出內部初始化參數表後,就可以分析出每個模塊是否處於正常狀態。當然,也可以修正這些參數,重新寫回盤片中指定的位置。這樣,就可以把一些因爲參數錯亂而無法正常使用的硬盤“修復”回正常狀態。

  如果讀者有興趣進一步研究,不妨將硬盤電路板上的ROM芯片取下,用寫碼機讀出其中的BIOS程序,可以在程序段中找到以上所列出的參數名稱。

硬盤修復之低級格式化

  熟悉硬盤的人都知道,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對硬盤做“低級格式化”(下面簡稱“低格”)。進行低格所使用的工具也有多種:有用廠家專用設備做的低格,有用廠家提供的軟件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M工具做的低格,有用主板BIOS中的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ebug工具做的低格,還有用專業軟件做低格……
  不同的工具所做的低格對硬盤的作用各不一樣。有些人覺得低格可以修復一部分硬盤,有些人則覺得低格十分危險,會嚴重損害硬盤。用過多種低格工具,認爲低格是修復硬盤的一個有效手段。下面總結一些關於低格的看法,與廣大網友交流。

  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低格過程到底對硬盤進行了什麼操作?”實踐表明低格過程有可能進行下列幾項工作,不同的硬盤的低格過程相差很大,不同的軟件的低格過程也相差很大。

  A. 對扇區清零和重寫校驗值

  低格過程中將每個扇區的所有字節全部置零,並將每個扇區的校驗值也寫回初始值,這樣可以將部分缺陷糾正過來。譬如,由於扇區數據與該扇區的校驗值不對應,通常就被報告爲校驗錯誤(ECC Error)。如果並非由於磁介質損傷,清零後就很有可能將扇區數據與該扇區的校驗值重新對應起來,而達到“修復”該扇區的功效。這是每種低格工具和每種硬盤的低格過程最基本的操作內容,同時這也是爲什麼通過低格能“修復大量壞道”的基本原因。另外,DM中的Zero Fill(清零)操作與IBM DFT工具中的Erase操作,也有同樣的功效。

  B. 對扇區的標識信息重寫

  在多年以前使用的老式硬盤(如採用ST506接口的硬盤),需要在低格過程中重寫每個扇區的標識(ID)信息和某些保留磁道的其他一些信息,當時低格工具都必須有這樣的功能。但現在的硬盤結構已經大不一樣,如果再使用多年前的工具來做低格會導致許多令人痛苦的意外。難怪經常有人在痛苦地高呼:“危險!切勿低格硬盤!我的硬盤已經毀於低格!”

  C. 對扇區進行讀寫檢查,並嘗試替換缺陷扇區

  有些低格工具會對每個扇區進行讀寫檢查,如果發現在讀過程或寫過程出錯,就認爲該扇區爲缺陷扇區。然後,調用通用的自動替換扇區(Automatic reallocation sector)指令,嘗試對該扇區進行替換,也可以達到“修復”的功效。

  D. 對所有物理扇區進行重新編號

  編號的依據是P-list中的記錄及區段分配參數(該參數決定各個磁道劃分的扇區數),經過編號後,每個扇區都分配到一個特定的標識信息(ID)。編號時,會自動跳過P-list中所記錄的缺陷扇區,使用戶無法訪問到那些缺陷扇區(用戶不必在乎永遠用不到的地方的好壞)。如果這個過程半途而廢,有可能導致部分甚至所有扇區被報告爲標識不對(Sector ID not found, IDNF)。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編號過程是根據真正的物理參數來進行的,如果某些低格工具按邏輯參數(以 16heads 63sector爲最典型)來進行低格,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操作。

  E. 寫磁道伺服信息,對所有磁道進行重新編號

  有些硬盤允許將每個磁道的伺服信息重寫,並給磁道重新賦予一個編號。編號依據P-list或TS記錄來跳過缺陷磁道(defect track),使用戶無法訪問(即永遠不必使用)這些缺陷磁道。這個操作也是根據真正的物理參數來進行。

F. 寫狀態參數,並修改特定參數

  有些硬盤會有一個狀態參數,記錄着低格過程是否正常結束,如果不是正常結束低格,會導致整個硬盤拒絕讀寫操作,這個參數以富士通IDE硬盤和希捷SCSI硬盤爲典型。有些硬盤還可能根據低格過程的記錄改寫某些參數。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低格工具做了些什麼操作:

  1. DM中的Low level format

  速度較快,極少損壞硬盤,但修復效果不明顯。

  2. Lformat

  由於同時進行了讀寫檢查,操作速度較慢,可以替換部分缺陷扇區。但其使用的是邏輯參數,所以不可能進行D、E和F的操作。遇到IDNF錯誤或伺服錯誤時很難通過,半途會中斷。

  3. SCSI卡中的低格工具

  由於大部SCSI硬盤指令集通用,該工具可以對部分SCSI硬盤進行A、B、C、D、F操作,對一部分SCSI硬盤(如希捷)修復作用明顯。遇到缺陷磁道無法通過。同時也由於自動替換功能,檢查到的缺陷數量超過G-list限度時將半途結束,硬盤進入拒絕讀寫狀態。

  4. 專業的低格工具

  通常配合伺服測試功能(找出缺陷磁道記入TS),介質測試功能(找出缺陷扇區記入P-list),使用的是廠家設定的低格程序(通常存放在BIOS或某一個特定參數模塊中),自動調用相關參數進行低格。一般不對缺陷扇區進行替換操作。低格完成後會將許多性能參數設定爲剛出廠的狀態。

  問1:低格能不能修復硬盤?
  答1:合適的低格工具能在很大程度上修復硬盤缺陷。

  問2:低格會不會損傷硬盤?
  答2:正確的低格過程絕不會在物理上損傷硬盤。用不正確的低格工具則可能嚴重破壞硬盤的信息,而導致硬盤不能正常使用。

  問3:什麼時候需要對硬盤進行低格?
  答3:在修改硬盤的某些參數後必須進行低格,如添加P-list記錄或TS記錄,調整區段參數,調整磁頭排列等。另外, 每個用戶都可以用適當低格工具修復硬盤缺陷,注意:必須是適當的低格工具。

  問4:什麼樣的低格工具纔可以稱爲專業低格工具?
  答4:能調用特定型號的記錄在硬盤內部的廠家低格程序,並能調用到正確參數集對硬盤進行低格,這樣的低格工具均可稱爲專業低格工具。

六:硬盤常見參數講解與常見誤區

硬盤的主要技術指標

  在我們平時選購硬盤時,經常會了解硬盤的一些參數,而且很多雜誌的相關文章也對此進行了不少的解釋。不過,很多情況下,這種介紹並不細緻甚至會帶有一些誤導的成分。今天,我們就聊聊這方面的話題,希望能對硬盤選購者提供應有的幫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硬盤的內部結構,它將有助於理解本文的相關內容
工作時,磁盤在中軸馬達的帶動下,高速旋轉,而磁頭臂在音圈馬達的控制下,在磁盤上方進行徑向的移動進行尋址

  硬盤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

  1、每分鐘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盤主軸馬達(帶動磁盤)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盤中的主軸轉速爲每分鐘5400轉。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爲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盤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道(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鄰磁道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道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盤片是旋轉的),盤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盤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盤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爲4.167ms,5400RPM時約爲5.556ms。

  4、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佈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尋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數據傳輸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爲MB/s(兆字節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爲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衝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衝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盤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盤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爲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盤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道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緩衝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爲緩存(Cache)容量,單位爲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衝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爲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盤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衝區,等全部讀完或緩衝區填滿後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着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爲SCSI硬盤緩衝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爲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衝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盤“私自”擴大讀取範圍,在緩衝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着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衝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衝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尋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衝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纔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盤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爲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衝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爲小數據浪費整個緩衝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衝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衝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干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  

七:硬盤的結構

硬盤的結構

關於硬盤結構的文章已經非常多了,不過真正要說清楚的話,就算專門出一本書也說不完,因此這裏就不再從頭細細講述了。只是要講明白一點,到目前爲止,在很多文章、技術資料甚至教科書裏面講述的硬盤結構模式,已經是非常老式的硬盤結構了。對於現在的新硬盤來說,都已經全部不採用這樣的結構,而是採用了更爲複雜、也更加科學的結構方式。

  在老式硬盤中,採用的都是比較古老的CHS (Cylinder/Head/Sector)結構體系。因爲很久以前,在硬盤的容量還非常小的時候,人們採用與軟盤類似的結構生產硬盤。也就是硬盤盤片的每一條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區數,由此產生了所謂的3D參數(Disk Geometry),即是磁頭數(Heads)、柱面數(Cylinders)、扇區數(Sectors)以及相應的3D尋址方式。

其中:磁頭數表示硬盤總共有幾個磁頭,也就是有幾面盤片,最大爲255(用8個二進制位存儲);柱面數表示硬盤每一面盤片上有幾條磁道,最大爲1023(用10個二進制位存儲);扇區數表示每一條磁道上有幾個扇區,最大爲63(用6個二進制位存儲);每個扇區一般是512個字節,理論上講你可以取任何一個你喜歡的數值,但好像至今還沒有發現取別的值的。

所以磁盤最大容量爲:255×1023×63×512/1048576=8024MB(1M=1048576Bytes)
或硬盤廠商常用的單位:255×1023×63×512/1000000=8414MB(1M=1000000Bytes)

由於在老式硬盤的CHS結構體系中,每個磁道的扇區數相等,所以外道的記錄密度要遠低於內道,因此會浪費很多磁盤空間(軟盤也是一樣)。爲了進一步提高硬盤容量,現在硬盤廠商都改用等密度結構生產硬盤。這也就是說,每個扇區的磁道長度相等,外圈磁道的扇區比內圈磁道多。採用這種結構後,硬盤不再具有實際的3D參數,尋址方式也改爲線性尋址,即以扇區爲單位進行尋址。而爲了與使用3D尋址的老軟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軟件),廠商通常在硬盤控制器內部安裝了一個地址翻譯器,由它負責將老式3D參數翻譯成新的線性參數。這也是爲什麼現在硬盤的3D參數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對應不同的3D參數,如LBA、LARGE、NORMAL)。而隨着磁盤密度的增加、機構的進一步複雜、功能和速度上的提高,如今的硬盤都會在磁盤裏面劃分出一個容量比較大的,稱爲“系統保留區”的區域,用來儲存硬盤的各種信息、參數和控制程序,有的甚至把硬盤的Fireware也做到了系統保留區裏面(原來這些信息都是儲存在硬盤控制電路板的芯片上的)。這樣雖然可以進一步簡化生產的流程,加快生產速度和降低生產成本,但是從另一方面,卻又大大增加了硬盤出現致命性損壞的機率和縮短了硬盤的使用壽命。我十幾年前的200MB硬盤和8年前的1.2GB硬盤到現在還用得非常好,別說是壞道,連運行時的聲音都是沒有的,但是到後來的4.3GB、6.4GB、10GB、20GB硬盤,都沒有能用超過4年的,全部壞掉了。

八:硬盤安裝方法

計算機DIYER的朋友們一定都經常拆自己的電腦吧,那些初學電腦的朋友們看到這些高手“修理”這些電腦是不是心生羨慕呢,這裏像大家介紹一些電腦中幾種硬盤的安裝方法,希望在大家DIR中有所幫助!

  第一:IDE硬盤的安裝

  硬盤的硬件安裝工作跟電腦中其它配件的安裝方法一樣,用戶只須有一點硬件安裝經驗,一般都可以順利安裝硬盤。單硬盤安裝是很簡單的,筆者總結出如下四步曲。

  1、準備工作。安裝硬盤,工具是必需的,所以螺絲刀一定要準備一把。另外,最好事先將身上的靜電放掉,只需用手接觸一下金屬體即可(例如水管、機箱等)。

  2、跳線設置。硬盤在出廠時,一般都將其默認設置爲主盤,跳線連接在“Master”的位置,如果你的計算機上已經有了一個作爲主盤的硬盤,現在要連接一個作爲從盤。那麼,就需要將跳線連接到“Slave”的位置。上面介紹的這種主從設置是最常見的一種,有時也會有特殊情況。如果用戶有兩塊硬盤,那最好參照硬盤面板或參考手冊上的圖例說明進行跳線。

  3、硬盤固定。連好線後,就可以用螺絲將硬盤固定在機箱上,注意有接線端口的那一個側面向裏,另一頭朝向機箱面板。一般硬盤面板朝上,而有電路板的那個面朝下。 

4、正確連線。硬盤連線包括電源線與數據線兩條,兩者誰先誰後無所謂。對於電源的連接,注意上圖中電源接口上的小缺口,在電源接頭上也有類似的缺口,這樣的設計是爲了防止電源插頭插反了。至於數據線,現在有兩種,早期的數據線都是40針40芯的電纜,而自ATA/66就改用40針80芯的接口電纜,如上圖所示。連接時,一般將電纜紅線的一端插入硬盤數據線插槽上標有“1”的一端,另一端插入主板IDE口上也標記有“1”的那端。數據線插反不要緊,如果開機硬盤不轉的話(聽不到硬盤自舉的響聲),多半插反了,將其旋轉180度後插入即可。 

第二:多個IDE硬盤安裝與設置

  主板上一個IDE 接口可以接兩塊硬盤(即主從盤),而主板有兩個IDE口即IDE1和IDE2,所以理論上,一臺個人電腦可以連接四塊硬盤。如果你使用適配卡,那就可以連接更多硬盤。對於多硬盤的安裝,歸根到底就是雙硬盤安裝,因爲IDE1與IDE2上的硬盤安裝是完全一樣的。下面筆者重點介紹雙硬盤的安裝方法及其注意事項,一般來說,雙硬盤安裝有如下幾個步驟。

  1、準備工作。在開始安裝雙硬盤前,用戶需要先考慮幾個問題。首先是機箱內空間是否充足,因爲機箱托架上能安裝的配件非常有限,如果你又安裝了雙光驅或者一光驅一刻錄機,那想再安排第二塊硬盤的空間就有些困難。其次是電源功率是否夠用,如果電腦運行時,電源功率不足,經常會導致硬盤磁頭連續復位,這樣對硬盤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長期電源功率不足,對電腦其它配件的正常運行也非常不利。  

  2、主從設置。主從設置雖然很簡單,但可以說是雙硬盤安裝中最關鍵的。一般來說,性能好的硬盤優先選擇作爲主盤,而將性能較差的硬盤掛作從盤。例如兩塊硬盤,一塊是7200RPM,另一塊是5400RPM,那麼最好方案就是將7200RPM的硬盤設置爲主,5400RPM的硬盤設置爲從。現在市場上的硬盤正面或反正一般都印有主盤(Master)、從盤(Slave)及由電纜選擇(Cable Select)的跳線方法,按照圖示就能正確進行硬盤跳線,假如你的硬盤上沒有主從設置圖例,那可以查相關資料得到跳線方法(例如到該品牌硬盤廠商的官方網站查找)。

3、硬盤固定。接下來,也是最後一步,用十字螺絲刀打開機箱,在空閒插槽中掛上已經設置好主、從盤跳線的硬盤,並將硬盤用螺絲釘固定牢固。

4、硬盤連線。雙硬盤安裝中的硬盤連接方法與單硬盤完全一樣,即正確連接電源線、數據線即可。如果硬盤是支持ATA/66以上的接口類型,那就需要40針80芯的專用接口電纜。  

經過上面介紹的四個步驟,雙硬盤即可正確安裝。在雙硬盤的連接時,這裏再提一些注意事項。第一、最好將兩塊硬盤分別接在主板上的兩個IDE口上,而不要同時串在一個IDE口上,此時就不需要進行主從盤設置,不過會出現一個問題,即雙硬盤盤符交錯問題,具體解決方案在稍後的章節中將作詳細介紹。第二、如果用戶還有如光驅、刻錄機等設備,那最好連將兩塊硬盤連接在同一根硬盤線上,這樣的做法是不讓光驅的慢速影響到快速的硬盤。

 第三:SCSI硬盤的安裝

  相對於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來說,SCSI可以稱得上歷史悠久。從技術角度來說,SCSI和IDE非常相近,只是系統對兩種技術的處理方式不同而已。不過,SCSI具有一些IDE所不具備的優勢,使其更加適合於那些對快速訪問大批量數據有較高要求的服務器系統

  過去,速度是SCSI技術的一大賣點,但是隨着IDE接口類型的發展,SCSI的速度優勢已經不再明顯。但是,SCSI可以支持更多的設備,而且相對於同等數量的IDE設備來說,系統資源的佔用量更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系統主板自帶SCSI控制器,否則我們需要專門購買和安裝一塊SCSI控制卡才能使用SCSI硬盤。關於SCSI硬盤的安裝,有一些比較特別之處。

  1、SCSI無主從之分

  SCSI硬盤的跳線與IDE截然不同,它沒有主從盤之分,而只有ID號。硬盤ID號的設置使用的是二進制數字。缺省狀態下SCSI控制器的ID號爲7。雖然我們可以更改該設置,但是建議保留默認值。對於各種SCSI硬盤ID號的設置並沒有任何嚴格的規定。雖然沒有任何限制,但是我們還是應當合理的分配ID號。絕大多數SCSI硬盤在出廠前ID號都被預先設置爲6,這裏建議將系統啓動盤的ID號定爲6,然後隨着硬盤的增加,依次遞減設爲5,4,3等等。  

  2、設置SCSI硬盤ID

  SCSI硬盤使用3個跳線設置ID,其中的每一個針腳各自對應一個二進制數,依次爲1、10和100,即1、2和4。

  我們已經提到過絕大多數SCSI硬盤的ID都被預先設爲6,也就是使用第2和第3個針腳進行跳線。這是因爲第3個針腳的對應值爲4而第二個針腳的對應值爲2,所以跳線值爲6。如果我們需要把一塊硬盤的ID號設爲5,可以將1、3針腳跳線,從而得到1+4=5。不過關於針腳的設置完全取決於生產廠商的規定,因此我們一定要首先查看一下硬盤上的說明。

  除了上面這兩點要特別注意之外,它的硬件安裝與IDE硬盤基本相似,這裏筆者不再熬述。不過SCSI硬盤的接口類型比較多,而其數據線的種類也比較多,有68針的、也有80針的。用戶在安裝時要看清自己硬盤支持何種接口,使用什麼樣的接口電纜,如果接口與電纜不相吻合,可以使用轉換口將它們串起來。  

  第四:安裝USB硬盤

  USB設備素來以熱插拔、安裝方便著稱,但是這不是說不需要安裝驅動。對於USB硬盤的安裝,硬件安裝方法就不必多說了,購買硬盤時肯定會附帶一根USB電纜,使用該電纜連接USB硬盤與電腦主機即可。而對於USB硬盤驅動的安裝,跟安裝其它普通設備的驅動也完全一樣,只需你有一定的操作經驗,一般都能順利完成安裝工作。下面再簡單提一下驅動的安裝過程。

  將USB硬盤連接到電腦主機後,系統即會提示發現新硬件,然後按照系統提示,一步一步往下,必要時放入驅動程序盤,並且指定驅動程序所在目錄,最後,系統即可正常識別出USB設備。

  安裝完成後,在“我的電腦”內,就會顯示出移動硬盤的盤符,接着用戶就可以跟操作本地硬盤一樣使用USB移動硬盤。 

活動硬盤的連接

  現代社會,數據交換已成了十分常見的事情。以前我們通常使用普通軟盤,但它因傳輸速度太慢而且極容易損壞,所以對我們交換數據帶來諸多麻煩。使用新式的Zip、微型硬盤等固然是一種非常完善的解決方案,可是卻要求對方也有一致的驅動器,這樣才能在對方的機器上將數據讀出,而且這類產品的價格一般都比較昂貴。相對來說,外置式活動硬盤使用起來則更加得心應手。

  根據是否組裝,活動硬盤可以分爲正規型活動硬盤和組裝式活動硬盤,這類似於品牌機和兼容機的區別。前者有正規品牌,有單獨可以方便取出的活動硬盤,這有如軟驅中軟盤般使用靈活。而後者則是通過購買活動硬盤盒和IDE硬盤組合,特點是價格便宜,並且能根據用戶需求自由選擇產品容量。

  活動硬盤的安裝也十分簡單,一般來說,活動硬盤外盒上有兩個接口,輸出到電腦的並行口和轉接到打印機的輸出口。把硬盤盒螺絲擰開,打開蓋,將IDE硬盤放入盒中,然後把硬盤盒內的電源線和數據線連接到硬盤上,接着固定硬盤,合上盒子,這樣就組裝完了。使用時,把硬盤盒的並行口連接到電腦的並行口上,然後將打印機連接到硬盤盒的打印機的輸出口上。最後,電源線的連接肯定不能忘記。

九:硬盤損壞的種類

硬盤損壞的種類
一般來說,硬盤的損壞按大類可以分爲硬損壞和軟損壞。

  硬損壞包括磁頭組件損壞、控制電路損壞、綜合性損壞和扇區物理性損壞(一般人稱之爲物理壞道)四種。

  磁頭組件損壞:主要指硬盤中磁頭組件的某部分被損壞,造成部分或全部磁頭無法正常讀寫的情況。磁頭組件損壞的方式和可能性非常多,主要包括磁頭髒、磁頭磨損、磁頭懸臂變形、磁線圈受損、移位等。

  控制電路損壞:是指硬盤的電子線路板中的某一部分線路斷路或短路,或者某些電氣元件或IC芯片損壞等等,導致硬盤在通電後盤片不能正常起轉,或者起轉後磁頭不能正確尋道等。

  綜合性損壞:主要是指因爲一些微小的變化使硬盤產生的種種問題。有些是硬盤在使用過程中因爲發熱或者其他關係導致部分芯片老化;有些是硬盤在受到震動後,外殼或盤面或馬達主軸產生了微小的變化或位移;有些是硬盤本身在設計方面就在散熱、摩擦或結構上存在缺陷。種種的原因導致硬盤不穩定,經常丟數據或者出現邏輯錯誤,工作噪音大,讀寫速度慢,有時能正常工作但有時又不能正常工作等。

  扇區物理性損壞:是指因爲碰撞、磁頭摩擦或其他原因導致磁盤盤面出現的物理性損壞,譬如劃傷、掉磁等。

軟損壞包括磁道伺服信息出錯、系統信息區出錯和扇區邏輯錯誤(一般又被稱爲邏輯壞道)。

  磁道伺服信息出錯:是指因爲某個物理磁道的伺服信息受損或失效,導致該物理磁道無法被訪問。

  系統信息區出錯:是指硬盤的系統信息區(硬盤內部的一個系統保留區,裏面又分成若干模塊,保存了許多硬盤出廠的參數、設置信息和內部控制程序)在通電自檢時讀不出某些模塊的信息或者校驗不正常,導致硬盤無法進入準備狀態。

  扇區邏輯錯誤:是指因爲校驗錯誤(ECC錯誤和CRC錯誤)、扇區標誌錯誤(IDNF錯誤)、地址信息錯誤(AMNF錯誤)、壞塊標記錯誤(BBM)等原因導致該扇區失效。

一般來說,修復硬盤的軟損壞是可能的,很多硬盤廠商發佈的硬盤管理和維護軟件(DM)都具備修復硬盤軟損壞的能力。像扇區邏輯錯誤這樣的問題,即使是一般的低級格式化軟件,也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不過在所有的軟損壞當中,系統信息區出錯屬於比較難以修復的種類,因爲即使是同一個廠商同一種型號的硬盤,系統信息區也不一定相同;而且硬盤廠商對於自己產品的系統信息區內容和讀取的指令代碼,一般是不公開的。但是對於IBM和日立的硬盤用戶來說就比較幸運了,日立的DFT和IBM的DDD-SI軟件對系統信息區出錯還是有比較高的修復成功率的。這兩個軟件可是真真正正由硬盤的生產廠商發佈的硬盤維修軟件啊(DFT還是免費的),有非常強大的功能,效率和可靠性比起那些要價過萬的第三方編寫的軟件都要高很多,可惜只對IBM和日立的產品有效。

  當然,如果僅僅是爲了修復軟損壞,一個原廠的DM軟件就可以完成90%以上的任務了,根本不需要購買上萬元的所謂專業軟件,而現在HDD Regenerator、MHDD、PC-3000和效率源等等這些軟件,在宣傳上就說明了他們所針對的不僅僅是軟損壞,而且連硬損壞裏面的物理壞道甚至是一些IC的損壞都可以修復!

不能說他們這樣的宣傳很誇張,因爲理論上這確實是可能的。我們的硬盤如果在質保期內壞了,交給廠家的話,他們同樣要對這個硬盤進行維修。那麼,我們現在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廠家對硬盤的維修方法和過程,看看廠家是怎麼樣維修的,跟純粹的軟件維修有沒有什麼不同。

十:高手:挽救硬盤的幾個方法

1、系統不承認硬盤

  此類故障比較常見,即從硬盤無法啓動,從a盤啓動也無法進入c盤,使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無法發現硬盤的存在。這種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口端口上,硬盤本身的故障率很少,可通過重新插拔硬盤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可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盤不承認,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硬盤上的主從條線,如果硬盤接在ide的主盤位置,則硬盤必須跳爲主盤狀,跳線錯誤一般無法檢測到硬盤

  2、cmos引起的故障

  cmos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盤的正常使用,這裏主要指其中的硬盤類型。好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盤的類型。當連接新的硬盤或者更換新的硬盤後都要通過此功能重新進行設置類型。當然,現在有的類型的主板可自動識別硬盤的類型。當硬盤類型錯誤時,有時乾脆無法啓動系統,有時能夠啓動,但會發生讀寫錯誤。比如cmos中的硬盤類型小於實際的硬盤容量,則硬盤後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還有一個重要的故障原因,由於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盤可採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爲其他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盤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爲其物理地質的映射關係已經改變,將無法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盤位置。

  3、主引導程序引起的啓動故障

  硬盤的主引導扇區是硬盤中的最爲敏感的一個部件,其中的主引導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於檢測硬盤分區的正確性,並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統。此段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盤引導,但從軟區或光區之後可對硬盤進行讀寫。修復此故障的方法較爲簡單,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爲方便,當帶參數/mbr運行時,將直接更換(重寫)硬盤的主引導程序。實際上硬盤的主引導扇區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盤主引導程序。雖然dos版本不斷更新,但硬盤的主引導程序一直沒有變化,從dos3.x到目前有windos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種dos引導盤啓動系統並運行此程序即可修復。另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軟件也具有此功能。

  4、分區表錯誤引導的啓動故障

  分區表錯誤是硬盤的嚴重錯誤,不同錯誤的程度會造成不同的損失。如果是沒有活動分區標誌,則計算機無法啓動。但從軟區或光區引導系統後可對硬盤讀寫,可通過fdisk重置活動分區進行修復。如果是某一分區類型錯誤,可造成某一分區的丟失。分區表的第四個字節爲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於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爲06,而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區類型改爲05則無法啓動系統,並且不能讀寫其中的數據。如果把06改爲dos不識別的類型如efh,則dos認爲改分區不是dos分區,當然無法讀寫。很多人利用此類型值實現單個分區的加密技術,恢復原來的正確類型值即可使該分區恢復正常。分區表中還有其他數據用於紀錄分區的起始或終止地址。這些數據的損壞將造成該分區的混亂或丟失,一般無法進行手工恢復,唯一的方法是用備份的分區表數據重新寫回,或者從其他的相同類型的並且分區狀況相同的硬盤上獲取分區表數據,否則將導致其他的數據永久的丟失。在對主引導扇區進行操作時,可採用nu等工具軟件,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對硬盤主引導扇區進行讀寫或編輯。當然也可採用debug進行操作,但操作繁瑣並且具有一定的風險。

5、分區有效標誌錯誤引起的硬盤故障

  在硬盤主引導扇區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後的兩個字節:55aah,此字爲扇區的有效標誌。當從硬盤,軟盤或光區啓動時,將檢測這兩個字節,如果存在則認爲有硬盤存在,否則將不承認硬盤。此標誌時從硬盤啓動將轉入rombasic或提示放入軟盤。從軟盤啓動時無法轉入硬盤。此處可用於整個硬盤的加密技術。可採用debug方法進行恢復處理。另外,dos引導扇區仍有這樣的標誌存在,當dos引導扇區無引導標誌時,系統啓動將顯示爲:\"missingoperatingsystem\"。其修復的方法可採用的主引導扇區修復方法,只是地址不同,更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統通用的修復方法。

  6、dos引導系統引起的啓動故障

    dos引導系統主要由dos引導扇區和dos系統文件組成。系統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殼文件,可用其他的同類文件替換,但缺省狀態下是dos啓動的必備文件。在windows95攜帶的dos系統中,msdos.sys是一個文本文件,是啓動windows必須的文件。但只啓動dos時可不用此文件。但dos引導出錯時,可從軟盤或光盤引導系統,之後使用sysc:傳送系統即可修復故障,包括引導扇區及系統文件都可自動修復到正常狀態。

  7。FAT表引起的讀寫故障

  FAT表紀錄着硬盤數據的存儲地址,每一個文件都有一組連接的FAT鏈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損壞意味着文件內容的丟失。慶幸的是dos系統本身提供了兩個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損壞,可用第二個進行覆蓋修復。但由於不同規格的磁盤其FAT表的長度及第二個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復時必須正確查找其正確位置,由一些工具軟件如nu等本身具有這樣的修復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採用debug也可實現這種操作,即採用其m命令把第二個FAT表移到第一個表處即可。如果第二個FAT表也損壞了,則也無法把硬盤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但文件的數據仍然存放在硬盤的數據區中,可採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進行修復,最終得到*.chk文件,這便是丟失FAT鏈的扇區數據。如果是文本文件則可從中提取並可合併完整的文件,如果是二進制的數據文件,則很難恢復出完整的文件。

  8。目錄表損壞引起的引導故障

  目錄表紀錄着硬盤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數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該文件的起始簇號,目錄表由於沒有自動備份功能,所以如果目錄損壞將丟失大量的文件。一種減少損失的方法也是採用上面的chkdsk或scandisk程序的方法,從硬盤中搜索出chk文件,由目錄表損壞時是首簇號丟失,在FAT爲損壞的情況下所形成的chk文件一般都比較完整的文件數據,每一個chk文件即是一個完整的文件,把其改爲原來的名字可恢復大多數文件。

  9。誤刪除分區時數據的恢復

  當用fdisk刪除了硬盤分區之後,表面現象是硬盤中的數據已經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時進入硬盤會顯示無效驅動器。如果瞭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會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寫了硬盤的主引導扇區(0面0道1扇區)中的內容。具體說就是刪除了硬盤分區表信息,而硬盤中的任何分區的數據均沒有改變,可仿造上述的分區表錯誤的修復方法,即想辦法恢復分區表數據即可恢復原來的分區即數據,但這只限於除分區或重建分區之後。如果已經對分區用format格式化,在先恢復分區後,在按下面的方法恢復分區數據。10。誤格式化硬盤數據的恢復

  在dos高版本狀態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缺省狀態下都建立了用於恢復格式化的磁盤信息,實際上是把磁盤的dos引導扇區,FAT分區表及目錄表的所有內容複製到了磁盤的最後幾個扇區中(因爲後面的扇區很少使用),而數據區中的內容根本沒有改變。這樣通過運行‘unformatc:’即可恢復原來的文件分配表及目錄表,從而完成硬盤信息的恢復。另外dos還提供了一個miror命令用於紀錄當前的磁盤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刪除之後的恢復使用,此方法也比較有效

十一:廠家維修硬盤的方法

這裏其實可以向大家先說明一點,即使是從廠家出來的全新硬盤,它們的盤片也不是一點瑕疵也沒有的。由於磁盤的盤片比較精密,對於生產環境和移動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使是一粒灰塵、一次很輕微的碰撞,都會產生從幾個到數以百計的壞扇區。所以,一般地,按照現在硬盤120GB的容量,全新的盤片即使有幾千個壞扇區也不是不可能的。只不過硬盤廠商會使用專門的設備去掃描盤片,把那些壞的扇區和磁介質不穩定的扇區都記錄下來,做成一個硬盤缺陷列表,寫進系統保留區,通過控制程序把這些扇區封閉起來,而硬盤的控制程序在讀取硬盤的時候是不會讀取這些區域的。現今的硬盤由於功能和參數複雜,寫進系統保留區的信息非常多。這樣,由於在底層控制的層面就已經把有問題的扇區封閉掉了,所以用戶無論用什麼格式化和分區軟件都不會看到這部分的信息,看起來就像真的完全沒有壞道一樣。同時,硬盤裏面還有另外一種封閉區域,又稱爲保留容量,它們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好的盤面,但是因爲某種原因被封閉起來了。譬如說一個硬盤是60GB,而磁碟的單碟容量爲40GB,那麼由兩片磁碟構成的硬盤就必須封閉掉20GB的容量(磁碟的生產線都是一定的,廠商爲了降低成本,都只會生產一種容量的磁碟,通過封閉不同容量的區域來獲得不同的實際硬盤容量)。

弄清楚了硬盤的生產原理,那麼廠商如何維修硬盤就很好理解了。對於控制電路、磁頭等的損壞,就是應用最簡單的替換法,換上新的零件就可以了。對於IC芯片的損壞,可以通過重寫IC芯片的信息或者乾脆替換IC芯片來修理。對於磁盤盤片的問題,情況就比較複雜。首先,廠商會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對硬盤的磁碟表面按照實際的物理地址重新進行全面的掃描,檢查出所有壞的、不穩定的扇區,形成一個新的硬盤缺陷列表,然後把它寫進硬盤的系統信息區,替換掉原來舊的硬盤缺陷列表。然後調用內部低級格式化程序,對硬盤進行內部格式化。程序會根據新的系統信息區信息,重新對所有的磁道和扇區進行編號、清零,重寫磁道伺服信息和扇區信息。經過這樣的處理,返修的硬盤就又可以像新的硬盤一樣了。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有新的壞扇區加進系統保留區去了,那麼硬盤的容量應該減少纔對啊。其實這是不必擔心的,我們上面提到過有另外一種被封閉區域,它們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好的盤面。廠商的設備既然可以封閉新出現的壞扇區,當然也可以從被封閉的完好盤面上提取出相應的扇區容量來替代被封閉的壞扇區。現今的硬盤一般都有非常可觀的保留容量,最少的也有好幾個GB,大的可以達到20~30GB甚至更多。

  那麼,是不是返修過的硬盤跟新的硬盤是完全沒有差別的呢?這裏牽涉到一個工藝學的問題——損傷的內斂性和發散性的區別,我打算留到後面說,這裏先說說那些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的原理。

  [編注:擁有比其他同類軟件更強大功能的PC-3000引發了國內論壇的強烈爭論,其中一部分人認爲:不但普通的電腦用戶可以修硬盤,而且業務稍與硬盤相關的公司都可能打出硬盤修理的招牌,從而令硬盤修理行業重新大洗牌,最難過的是那些依靠修理硬盤爲生的專業人士,他們數年的經驗優勢在PC-3000面前所剩無幾!有人甚至認爲“一款軟件不可能支持整個產業,但PC-3000絕對可以”。

十二:第三方軟件的修復原理

這裏說的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主要討論的都是修理硬盤扇區的物理性損壞——邏輯壞道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修復並不難。目前,第三方軟件修復硬盤扇區的物理性損壞一般有兩個主要方式:反向磁化和修改硬盤缺陷列表。

  反向磁化是最先被應用的一種修復硬盤扇區物理性損壞的方式。一般地,硬盤的磁頭只能負責讀取和寫入信號,而讀取、寫入數據信號所需要的電平信號跟磁盤表面的磁介質本身是不一樣的。而反向磁化就是通過用軟件指令迫使磁頭產生於磁介質本身相應的高低電平信號,通過多次的往復運動對損壞或者失去磁性的扇區進行反覆加磁,使這些扇區的磁介質重新獲得磁能力。HDD Regenerator就是最先採用這種方式的軟件,後來有一些軟件通過分析它的算法和指令,也掌握了反向磁化的信號,採用跟它相同或者相似的引擎進行反向磁化。要注意的是,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所謂的專業硬盤維修公司發佈了一些自稱可以維修硬盤壞道的軟件,一般也要300元左右,其實他們只是通過Ultra Edit、Pctools等二進制編輯工具對HDD Regenerator的界面信息進行改寫;或者對HDD Regenerator進行脫殼,換上自己編寫的外殼界面搖身一變而成的。說白了就是盜版的HDD Regenerator,這請大家務必區分清楚。進行反向磁化最大的缺點是速度慢,對一個磁介質不穩定或者失去磁能力的扇區進行磁化,磁頭很可能要往復成百上千次,如果硬盤只有幾十個或者幾百個壞扇區的話,慢慢熬也是可以的。但是現今硬盤動輒上百GB的容量,有上萬個壞扇區也是很平常的事情,這時候如果用這種方法去修,大概還沒有修到10%,磁頭就會因爲疲勞過度變形了,本來通過隱藏分區後還可以用的硬盤就會徹底報廢。而且這些扇區的磁介質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即使磁化了,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使用,但隨時有重新失去磁能力的危險,硬盤其實並不穩定。同時,這種方法並不能修復物理劃傷這種硬損壞。

  修改硬盤缺陷列表的方式就是對反向磁化的改進,這種方法和上面說的硬盤廠商的維修方式非常相似。前面說過了,硬盤廠商對於自己硬盤產品的系統信息區的信息內容和讀取的指令代碼,一般是不公開的,但是一些技術人員通過分析和逆向工程,破解了廠商的指令代碼甚至Fireware,使得他們可以編制出程序軟件,自由地讀取、修改和寫入硬盤系統信息區的信息。這樣,他們同樣可以像硬盤廠商一樣,編寫程序對磁盤盤面按照物理地址進行掃描,重新構造出新的缺陷扇區列表寫進系統保留區來替換原有的列表。經過這樣的軟件維修的硬盤,理論上說是跟硬盤廠商維修的硬盤是沒有差別的。這種軟件因爲有了這個功能,所以價格非常昂貴,PC-3000要上萬元,效率源專業版(零售版只能修復ECC錯誤和CRC錯誤,其實什麼也幹不了)也要六百多,而且他們是不包括以後的升級技術支持的,因爲這些軟件有着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畢竟他們是通過破解獲得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非法的。不同的硬盤廠商、甚至同一廠商不同型號的硬盤,對於系統保留區的控制代碼都是不一樣的,Fireware也不同,爲了讓軟件有通用性,他們必須通過不斷地破解新的硬盤型號才能使軟件支持更多的硬盤。而如果因爲你購買了一套軟件他們就要不斷給予升級支持的話他們是絕對不幹的,爲了要修更多的新的硬盤型號,你就必須不斷地支付升級費用。在另一方面,對硬盤的系統信息區信息,如果破解得好還可以,如果破解得不好,把信息修改寫進去以後,輕的會讓硬盤在讀寫時頻頻出現錯誤,不穩定;重的就會報銷掉這個硬盤了。

前面我已經提到過,其實返修盤和全新的硬盤還是有差別的,那麼差別在哪裏呢?很簡單,在全新的硬盤中,扇區的物理損壞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而需要返修的硬盤,扇區物理損壞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而不同的物理損壞產生環境,直接影響到這個損壞的破壞力大小。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電鍍的過程做例子,雖然不一定完全是這樣的,但這確實是材料學和工藝學的範疇,即使是磁盤盤面的加工也逃不出這個範圍。如果電鍍過程中因爲某些原因,導致一些地方的鍍層過薄或者根本沒有鍍上,那麼這一部分就是缺陷部分,它會很容易氧化生鏽。這部分的生鏽會蔓延和擴展到原來鍍得好、沒有缺陷的部分,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慢的,因爲這個缺陷是在生產過程中跟鍍層一起同時形成的,鍍層的邊緣還封閉得非常好,所以這個缺陷是內斂性的,它的蔓延和擴展會比較慢。而如果原來的鍍層是完好的,後來你用刀子颳去一部分鍍層,那麼就出現了一個發散性的缺陷。因爲在這個缺陷中,你不但破壞了缺陷表面的鍍層,而且連完好部分的鍍層的邊緣也被破壞掉。在這種缺陷中,氧化生鏽的蔓延和擴展非常快,很快就可以在完好的部分中產生出一大片氧化生鏽的區域。

  硬盤盤片的生產原理也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壞的扇區是會蔓延的,即使封閉了這部分扇區不進行讀寫,它們同樣會在盤面上蔓延。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壞扇區,周圍的磁介質晶體仍然是均勻的和緻密的,物理性質仍然相當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中,壞扇區的蔓延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恐怕即使硬盤的使用壽命到了它還沒有蔓延出多遠。而在使用過程中因爲碰撞、劃傷而產生的壞扇區,周圍的磁介質晶體是處於破碎和疏鬆的狀態,這樣,這個壞扇區的蔓延就會非常快,很可能你剛剛封閉了它不久,它就又蔓延到沒有封閉的完好區域去了。由於有這樣的潛在不穩定性,所以在北美,一般返修的硬盤都會打上返修標籤,用非常便宜的價格出售(大概只有市價的1/2到1/3),甚至有一些公司就乾脆把返修盤全部拿到亞洲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去賣了。

  對於已經返修的硬盤,由硬盤廠商返修和給外面的維修人員通過軟件修復,雖然在理論上是基於同樣的原理,但是實際效果還是不一樣的。用軟件修復,需要硬盤的磁頭不斷讀寫每個扇區,以確定此扇區是否確實失去磁能力,這個讀寫過程可能要循環上百次甚至更多。這樣一個個扇區不斷地讀寫下去,花費的時間非常長,譬如MHDD,在默認參數下,隨便對一個3.2GB的硬盤作掃描,很可能就需要48小時甚至5天的時間(根據壞盤情況的不同,時間有很大區別),而且必須連續工作不間斷。這樣對硬盤磁頭和盤片本身的損害是非常大的,本來就已經不是好盤了,再經過這樣的折騰,就算是修好了,你敢用來裝一些有用的數據嗎?

  如果在硬盤廠商那裏返修,他們會使用專門的機器,那些機器採用的是光學原理來對盤片表面查錯(具體細節比較巧妙,就不說了,物理或者電子專業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而不是用磁頭真正地讀寫盤片的表面。在這種機器裏面,當不同種類的扇區——完好的和有缺陷的:如盤面劃傷、磁介質有雜質、磁介質疏鬆、磁性能不穩定等,通過檢測點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反饋光信號,機器會根據反饋的光信號記錄下全部有缺陷的扇區記錄和相應的扇區位置,編成硬盤缺陷列表。因爲不是通過物理磁頭讀寫,所以不但掃描檢查的速度飛快,而且對硬盤的盤片傷害會小很多很多。

看了這裏,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了呢?相信各位讀者都可以自己作出斷。我絲毫不懷疑寫出這些硬盤維修工具程序的人是天才,甚至破解別人程序引擎的人也是天才,但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觀規律,不會以某些人過頭的宣傳和意志而轉移。軟件能實現很多功能,但是同樣地,有一些功能是它們不能、也不可能實現的,這個世上本來就沒有能治百病的仙丹,軟件也一樣。

   現在硬盤的價格是越來越便宜了,80GB的硬盤只要600元,設計的使用壽命也就大概是3年左右。老實說,如果修理一個20GB的硬盤要100元或者買一個二手的20GB硬盤要150元以上,那我乾脆就買一個新的算了——就算修好了硬盤或者買了一個二手硬盤,也是絕對不放心用這個盤去儲存重要的數據的。  

  不過我也並不是完全排斥二手硬盤,畢竟它們比較便宜,對一些不需要很大容量,只需要基本功能和用途的用戶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國內二手市場最發達的莫過於廣州(只限於討論正常渠道,有一些地方的非正常渠道非常發達,不過不在此次討論的範圍),番禺是二手計算機零配件和外設的最大集散地,內地很多二手硬盤的銷售商都是通過廣州的渠道進貨然後發往內地的。對於單獨一個零售的商戶來說,每天二手硬盤的交易量也就是幾個、十幾個。但是對於那些二手硬盤的批發商來說,每天的交易進出量和單位價格不是用個來算,而是用噸計算的。在番禺,一個普通的批發店,平均每天的交易額就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個硬盤。按照這個交易量,他們應該是不大可能會有這個時間用軟件去掃描和修復硬盤的。同時,大家也許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把國外的二手電腦零配件或者整機運過來的,我這裏可以簡單說一說。在發達國家,是不允許把淘汰的電腦隨便扔到垃圾箱裏的,讓路人或者鄰居看到了報警的話會被罰很多錢。因此,在國外收二手電腦或者零配件,收購的人並不需要付任何費用,相反,那些需要淘汰電腦的公司和個人必須支付相當一筆費用給收電腦的人,讓他們把電腦拉走。正因爲這樣,在國外收舊電腦可以說是無本生意,加上每個集裝箱的運費也就1000美元左右(現在國家不允許進口洋垃圾,但很多二手的電腦零配件還是可以進來,加上商人們總有很多辦法,而且可以通過各種填報海關單據的方式來把進口稅也逃掉),所以國內的進貨價格之低是你們絕對不可以想像的。國內的硬盤批發商都是用自卸車一車一車拉回來,嘩啦嘩啦一下整車倒在地上。因爲他們的批發價格已經非常低,根本不在乎破損率,不需要理會硬盤會因此而產生壞道和盤體變形,只需要快點出貨,然後又快點進貨。因此,這裏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通過這種渠道進來的硬盤,幾乎100%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的,如果是從本地公司或個人淘汰機器裏面收購來的另當別論。各地的中間商都會把批發過來的硬盤先簡單修理一下才發給零售店,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需要這種軟件的多半是中間商和零售的商戶,他們用比較低的價格進來了一批二手硬盤,但是每天出貨的量不多,如果能夠把硬盤的壞道全部屏蔽起來,恢復到好像沒有壞道的樣子,那麼同樣一個硬盤的零售價可以提高50到100元。這樣的盤當然也是可以用的,但大家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用途和數據的重要程度,來決定是否購買和使用這些硬盤了。不過,我相信大家應該可以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怎麼花自己的錢。

  順便說幾句多餘的話,有人可能會因爲自己現在使用的電腦型號比較老,不能辨認大硬盤而對購買新硬盤有所猶豫。那麼我可以說請放心,連什麼硬盤廠商的大硬盤支持程序都不需要的。如果你的主板BIOS是Award的,那麼你只要下載一個叫BP的小程序(全稱BIOS Patcher,可修改主板BIOS程序錯誤,打開被屏蔽的功能;目前只支持Award BIOS。下載地址:http://rom.by/Award/patcher/bp-4rc_C.rar),假設你的主板BIOS文件名是1.bin,那麼你在純DOS模式下輸入命令:bp 1.bin,然後把這個文件刷回主板,一切就搞定了。現在,不管你的主板有多老(甚至是老奔、VX主板),它都可以支持到137GB的大硬盤啦。

十三:學會三招恢復硬盤活力

硬盤產生壞道(邏輯壞道和物理壞道)可能是你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硬盤壞道輕則讓你的數據丟失、死機頻繁,重則硬盤報廢。那麼,一旦硬盤產生壞道該怎麼辦呢?相信看了下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招:修復

  若壞道不多且不太嚴重,在常規方法(如Scandisk、NDD等)無效的情況下可以試一下HDD Regenerator Shell(簡稱HDD)。HDD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硬盤修復工具,它可以真正的修復硬盤表面的物理損壞。下載:http:\\www.onlinedown.net\。

  安裝後運行程序,執行regeneration→create dikette,程序會幫你創建一個帶HDD的啓動盤,用此盤啓動電腦後HDD會自動運行。選擇目標盤後回車(如果有多塊硬盤的話),HDD就開始掃描硬盤,當HDD掃描到壞道後會在進度條上顯示紅色的“B”字符,隨後會自動進行修復,修好的壞道用藍色的“R”表示。一般情況下,修復後硬盤即可正常使用了。

  第二招:隱藏

  若硬盤壞道不多但比較嚴重,在修復無效的情況下可以將其隱藏,以防止壞道的擴大。此類工具比較多,如大名鼎鼎的Pqmagic、Disk Genius等,但它們的操作較麻煩,這裏推薦用專用的壞盤分區器——FBDisk(Fixed Bad Disk)。FBDisk體積小巧只有32KB大小。它可以自動掃描硬盤表面,將好的磁道設爲可用分區而將壞磁道所在的空間設爲隱藏分區,整個過程全自動化,非常方便。FBDisk只對物理1號盤起作用,因此在使用時須將要檢查的硬盤設爲主盤。在純DOS下運行FBDisk,程序會掃描硬盤的所有扇區,同時會提供該硬盤的物理參數和實際容量。當掃描到壞道後,FBDisk會詢問Write to disk (Y\N),按“Y”後程序會重新分區並自動隱藏壞道所在空間,整個過程無需人爲干預。最爲難能可貴的是FBDisk會以犧牲最少的硬盤空間來隱藏壞道所在扇區,爲我們節約了寶貴的硬盤空間。

  第三招:低格

  若硬盤壞道較多且無法修復,可以考慮將其低格。工具可以用Maxtor的Lformat。雖然低格對硬盤有一定傷害,但它可以解決多數的硬盤壞道問題,使你的硬盤起死回生。把Lformat複製到啓動盤中,用此盤啓動到DOS下,輸入Lformat後運行程序,在隨後出現的界面下按“Y”開始,程序會要求你選擇要低格的硬盤,由於Lformat支持多塊硬盤,此時要格外小心,防止誤操作。選擇硬盤後回車,一段時間後,即可完成。重啓後運行scandisk/all,壞道是不是沒有了?

  怎麼?三招過後還有壞道!那只有用最後的絕招了——換塊新硬盤。

十四:硬盤使用誤區點點通

時下,隨着一浪高過一浪的硬盤降價潮,大容量(80GB甚至120GB)、高轉速(7200 rpm)硬盤的優秀性價比對新裝機的朋友格外具有親和力。並且,現在的新硬盤都加入了S.M.A.R.T的自動偵測技術,以便在硬盤發生致命故障前發出先兆讓用戶從容地備份重要的數據,有了這個“保護傘”好像我們使用硬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這都是針對正常使用硬盤的情況而設計的。現實中,新手們在硬盤的日常使用中往往存在各種誤區,看似種種不經意的操作就可能嚴重影響硬盤的壽命,甚至使硬盤突然“犧牲”,寶貴的文件或數據毀於一旦。因此,新手朋友們非常有必要了解硬盤操作和使用的種種誤區,正確的維護和管理硬盤,從而使其忠實的爲我們“服役”。

  非正常或頻繁的開關機是硬盤的大敵

  雖然現在的主板和電源都採用了ATX的板型設計支持程序軟關機,但是軟關機需要關閉一系列正在運行的程序操作,而由於各種操作系統與不同芯片組和主板的廠商設計之間往往存在兼容性和BUG,導致Windows 在執行軟關機的時候經常出現死機。此時,新手經常出現的誤操作是強行切斷電源,這時工作中硬盤的復位動作尚未完成,這很可能會使磁頭與盤片摩擦而造成硬盤的物理損傷,如出現不可修復的壞道。

  正確做法:如果軟關機出現死機故障,應該按下Reset鍵,待系統重啓進入系統後再執行關機操作,雖煩瑣一些但是保障了硬盤的安全復位。

  另外就是系統出現一些小故障的時候頻繁的開關機。比如由於內存或顯卡未插牢而出現電腦開機無顯示的時候,好多人就只埋頭搞定看到的問題:頻繁開關機,插拔各種板卡,根本沒有顧及到一次次按下電源後硬盤的呻吟聲——剛剛開機幾秒鐘,硬盤正在初始化,磁頭處於高度的敏感狀態,頻繁開關機使硬盤在很短的時間內反覆受到的電流的衝擊,發生故障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正確做法:排除硬件故障時先拔下硬盤電源線,等故障修復後接回 。

  惡劣的工作環境是硬盤的潛在“殺手”

  灰塵、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和溼度、強磁場都對硬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首先,灰塵對硬盤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在灰塵嚴重的使用環境中,硬盤很容易吸附空氣中的灰塵並積累在硬盤的內部電路和元器件上,嚴重影響元器件的散熱;而灰塵還會吸收水分腐蝕硬盤內部的電子線路,易使硬盤產生各種莫名其妙的問題。因此必須保持環境衛生,最大限度減少空氣中的含塵量,關機後最好能罩上防塵罩。

  其次,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對硬盤也會有負面影響。隨着硬盤轉速的提高,硬盤自身產生的熱量驚人;再加上過於緊張的機內空間、雙硬盤或磁盤陣列的構建,硬盤間的“親密接觸”使硬盤散熱問題不容忽視。而過低的溫度又容易使空氣中的水分凝結在集成電路元件上造成短路。因此,採取購買體積較爲寬鬆的立式機箱、適當加大兩塊硬盤的間距甚至加裝硬盤散熱風扇的措施,使硬盤保持在20~25℃是最爲適宜的。

  第三,過高的溼度會使電子元件表面上吸附一層水膜,氧化腐蝕電子線路造成數據讀寫錯誤;溼度過低又會使硬盤產生大量的靜電,導致CMOS電路被燒壞。基於此,如果電腦長期閒置不用時,應定期給系統加電,靠自身的發熱將機內的水蒸氣蒸發掉。最後,作爲磁介質的硬盤對強磁場非常敏感,因而儘量不要讓硬盤靠近音箱、喇叭、電機和手機等強磁場,以免硬盤所記錄的數據因磁化而損壞。

  對分區進行的誤操作易使硬盤“早亡”

  由於Windows 版本的不同造成FAT16、FAT32、NTFS各種分區格式並存,不同的任務和系統使菜鳥們在轉換分區格式面前蠢蠢欲動。更爲可怕的是現在Ghost和PQ分區魔術師等軟件能對分區進行隨心所欲的操作——調整分區的大小、格式甚至隱藏分區;於是在沒有弄懂一些基本概念前對硬盤的胡亂操作和不假思索的恢復,往往導致硬盤的分區表無法被任何工具識別。結果只好低格,如果也不懂行,很可能一塊新硬盤就夭折在一位“無知而無畏”者的手裏。

  技巧提示:“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無論是新手還是老鳥,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的操作萬無一失,尤其在對硬盤進行敏感操作時請一定先用第三方的軟件或殺毒軟件如KV2004備份好硬盤的分區表和引導區數據。

十五:預防軟件引發硬盤六大“硬傷”

硬盤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介質,關於硬盤的維護保養,相信每個用過電腦的朋友都有所瞭解。  

  不過,隨着寬帶逐漸普及、大硬盤不斷降價,硬盤的負荷也就更大了。  

  在我們看高清晰DVDRip影片、不間斷地BT下載、使用Windows的系統還原功能等等的時候,這些軟件的應用無形中也給硬盤帶來了絕對的“硬傷”。  

  硬傷一:編碼錯誤的DVDRip  

  現在網上由DVD轉錄壓縮的DVDRip格式的影片一般只有700MB~1.3GB大小,影片清晰度和DVD相差無幾,所以相當受人歡迎。不過,播放這種格式的影片時硬盤負荷也非常大。因爲播放DVDRip就是一個不斷解碼解壓縮,再輸送到顯示系統的過程。特別是在遇到有編碼錯誤的DVDRip文件時,Windows會出現磁盤佔用率非常高的現象,此時,硬盤燈會不斷地閃爍,系統響應極慢,有時候甚至會死機。很多用戶在此時非常不耐煩,直接按下機箱上的Reset鍵甚至是直接關閉計算機電源,在硬盤磁頭沒有正常復位的情況下,這種操作相當危險!  

  提示:在Windows XP中自動預覽一些體積較大的ASF、WMV等文件時,如果出現系統速度突然變慢、硬盤燈不斷閃爍等現象,罪魁禍首仍然是視頻文件錯誤編碼。  

  緩解方案:解決編碼錯誤  

  遇到編碼錯誤的視頻文件,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正常途徑向系統發出關機或重新啓動指令,耐心等待系統自己處理完畢後重新啓動計算機。然後上網搜索一些專門修復編碼錯誤的軟件來修復這些影片,再進行觀看。  

  硬傷二:BT下載  

  BT下載是寬帶時代新興的P2P交換文件模式,各用戶之間共享資源,互相當種子和中繼站。由於每個用戶的下載和上傳幾乎是同時進行,因此下載的速度非常快。不過,它會將下載的數據直接寫進硬盤,因此對硬盤的佔用率比FTP下載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載事先要申請硬盤空間,在下載較大的文件的時候,一般會有2~3分鐘時間整個系統優先權全部被申請空間的任務佔用,其他任務反應極慢。有些人爲了充分利用帶寬,還會同時進行幾個BT下載任務,此時就非常容易出現由於磁盤佔用率過高而導致的死機故障。  

  緩解方案:加大系統緩存  

  對於像BT這種線程沒優化好、同時讀取和寫入硬盤的軟件,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通過修改註冊表的方式加大磁盤緩存,以減小硬盤讀寫的頻率。以Windows XP爲例:  

  單擊“開始→運行”,鍵入Regedit後回車,打開註冊表編輯器。依次展開“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

  MemoryManagement”分支,新建DWORD值,將它命名爲“Iopagelocklimit”,並將其值設置爲“4000”(十六進制,即16MB)或“8000”(即32MB),這樣硬盤的讀寫頻率會降低不少。對於BT造成的CPU佔用率過高問題,可以通過調節任務的優先級來解決:在Windows 2000/XP下同時按下“Ctrl+Alt+Delete”組合鍵,選擇“任務管理器”,然後單擊“進程”選項卡,用鼠標右鍵單擊“Btdownloadgui.exe”,選擇“設置優先級”下低於“標準”的一個級別即可。

硬傷三:PQMagic轉換的危險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區魔術師,能在不破壞數據的情況下自由調整分區大小及格式。不過,PQMagic剛剛推出的時候,一般用戶的硬盤也就2GB左右,而現在60GB~80GB的硬盤已是隨處可見,PQMagic早就力不從心了。在調整有數據的5GB以上的分區,通常都需要1小時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響外,PQMagic調整硬盤分區時,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校驗數據和檢測硬盤上,可以看出,在這種情況下“無損分區”是很難保證的:由於轉換的速度很慢,耗時過長,轉換調整過程中,很容易因爲計算機斷電、死機等因素造成數據丟失。這種損失通常是一個或數個分區丟失,或是容量變得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個硬盤的數據無法讀取。  

  緩解方案:加速PQMagic的操作  

  在PQMagic中打開“常規”選項下的“PartitionMagic優選設置”,將“忽略FAT上的OS/2 EA錯誤”和“跳過壞扇區檢查”這兩個選項均選中,忽略校驗數據和檢測硬盤的過程,自然會大大加快PQMagic的速度。當然,在使用PQMagic對分區進行操作之前,我們應該先用磁盤掃描工具檢查和消除硬盤上的錯誤,然後再進行分區轉換操作。  

  此外,最好不要用PQMagic調整帶數據的分區,更不要在調整分區容量時進行分區格式轉換。  

  硬傷四:硬盤保護軟件造成的異常  

  容易造成硬盤異常的,還有硬盤保護軟件。比如《還原精靈》,由於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裝系統或是重新分區前將它正常卸載,往往會發生系統無法完全安裝等情況。此時再想安裝並卸載《還原精靈》,卻又提示軟件已經安裝,無法繼續,陷入死循環中。這種故障是由於《還原精靈》接管了INT13中斷,在操作系統之前就控制了硬盤的引導,用FDISK/MBR指令也無法解決。本來這只是軟件的故障,但很多人經驗不足,出了問題會找各種分區工具“試驗”,甚至輕率地低級格式化,在這樣的折騰之下,硬盤很可能提前夭折。  

  緩解方案:巧妙卸載《還原精靈》  

  如果你在重裝系統前忘記了正確卸載《還原精靈》,導致無法分區及安裝系統,那麼可嘗試使用以下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光驅中放入“還原精靈”安裝光盤,找到卸載程序Uninst.exe並執行它,當出現“不能運行在……要重新啓動計算機嗎?”的提示時,單擊“確定”,重新啓動後再安裝《還原精靈》,然後再將它卸載。此方法在《還原精靈》5.0、2002、2003等版本上均驗證通過。

硬傷五:頻繁地整理磁盤碎片  

  磁盤碎片整理和系統還原本來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過如果你頻繁地做這些操作,對硬盤是有害無利的。磁盤整理要對硬盤進行底層分析,判斷哪些數據可以移動、哪些數據不可以移動,再對文件進行分類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盤數據結構前,它會不斷隨機讀取寫入數據到其他簇,排好順序後再把數據移回適當位置,這些操作都會佔用大量的CPU和磁盤資源。  

  緩解方案:採用NTFS格式分區  

  由於NTFS分區本身的簇很小,不容易產生磁盤碎片,微軟在文件分配表和目錄索引上也作了特殊處理,萬一出錯後恢復文件也較容易。如果要保證系統兼容性,最好不要將引導分區設置爲NTFS格式。  

  硬傷六:WinXP的自動重啓  

  Windows XP的自動重啓功能可以自動關閉無響應的進程,自動退出非法操作的程序,從而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不過,這個功能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會在自動重新啓動前關閉硬盤電源,在重新啓動機器的時候再打開硬盤電源。這樣一來,硬盤在不到10秒的時間間隔內,受到電流兩次衝擊,很可能會發生突然“死亡”的故障。爲了節省一些能源而設置成讓系統自動關閉硬盤,對硬盤來說也是弊大於利的。  

  緩解方案:  

  1.禁用自動重啓功能  

  在Windows XP中用鼠標右鍵單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然後單擊“高級”選項卡,單擊“啓動和故障恢復”按鈕,在打開的界面中將“系統失敗”下面的“自動重新啓動”前的複選框清空。  

  2.關閉硬盤節能功能  

  先在BIOS中的電源選項中將硬盤節能全部設置爲“DISABLED”,然後在Windows的“控制面板電源選項”中,將“電源方案”下面的“關閉硬盤”、“系統待機”設置爲“從不”(要讓系統關機和休眠,還是手工控制好一些)。

十六:Windows系統中如何修復磁盤壞道

計算機中最嬌氣的部件應該是硬盤了。雖然隨着製造工藝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有所轉變,一些硬盤廠家如昆騰也發佈了相關的新技術,比如昆騰七×××始使用的爲減少硬盤受到的衝擊力而開發的SPS震動防護系統,以此指望硬盤的身體“強健”起來。但硬盤易壞的缺點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對於喜歡追新的個人電腦用戶來說,硬盤的更新頻率一般沒有CPU或顯示卡那麼快--即使要買新硬盤,老硬盤也要掛在機箱裏發揮餘熱,所以人們特別不願意看到硬盤出故障,尤其是硬盤中保存了珍貴的數據資料時。硬盤屬邏輯損壞倒也罷了,大不了重裝軟件,但物理損壞呢?其實只要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用一些方法處理,一般也能解決問題。

  首先來看看硬盤有了物理損傷,也就是有了壞道後有哪些現象。

  1.讀取某個文件或運行某個軟件時經常出錯,或者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操作成功,其間硬盤不斷讀盤併發出刺耳的雜音,這種現象意味着硬盤上載有數據的某些扇區已壞。

  2.開機時系統不能通過硬盤引導,軟盤啓動後可以轉到硬盤盤符,但無法進入,用SYS命令傳導系統也不能成功。這種情況比較嚴重,因爲很有可能是硬盤的引導扇區出了問題。

  3.正常使用計算機時頻繁無故出現藍屏。

對於前面3種情況,我們一般都有辦法作或多或少地補救。以下提供了幾種方法來對硬盤的壞道作修復,要注意的是,應該優先考慮排在前面的方法。

  1.首先從最簡單的方法入手。在Windows98的資源管理器中選擇硬盤盤符,右擊鼠標,在快捷菜單中選擇“屬性”,在“工具”項中對硬盤盤面作完全掃描處理,並且對可能出現的壞簇作自動修正。對於以上第2種情況即不能進入Windows98的現象,則可以用Windows98的啓動盤引導機器,然後在“A:>”提示符後鍵入“scandiskX:”來掃描硬盤,其中“X”是具體的硬盤盤符。對於壞簇,程序會以黑底紅字的“B”(bad)標出。

  2.實際上,第1種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因爲Windows98對“壞道”的自動修復很大程度上是對邏輯壞道而言,而不能自動修復物理壞道,所以有必要考慮對這些壞道作“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這些壞道上作標記,不去使用,惹不起還躲得起。記住第1種方法中壞道的位置,然後把硬盤高級格式化,將有壞道的區域劃成一個區,以後就不要在這個區上存取文件了。要說明的是,不要爲節約硬盤空間而把這個區劃得過分“經濟”,而應留有適當的餘地,因爲讀取壞道周圍的“好道”是不明智的--壞道具有蔓延性,如果動用與壞道靠得過分近的“好道”,那麼過不了多久,硬盤上新的壞道又將出現。

  3.用一些軟件對硬盤作處理,其中最典型的是PartitionMagic了。這裏以4.0版本爲例:掃描硬盤可以直接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來完成,但該命令無自動修復功能,所以最好在PartitionMagic4中調用Windows98的相關程序來完成這個任務。標記了壞簇後,可以嘗試着對它進行重新測試,方法是在Operations菜單下選擇“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壞簇分成一個(或多個)區後,可以考慮把該區隱藏,以免在Windows98中誤操作,這個功能是通過HidePartition菜單項來實現的。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沒有經過格式化而直接將有壞簇的分區隱藏的話,那麼該分區的後續分區將由於盤符的變化而導致其中的一些與盤符有關的程序不能正確運行,比如一些軟件在桌面上建立的快捷方式將找不到宿主程序,解決之道是利用Tools菜單下的DriveMapper菜單項,它會自動地收集快捷方式和註冊表內的相關信息,並對它們作正確的修改。特別指出的是,在較新版的PartitionMagic5.0Pro中,DriveMapper也升級成了3.0版本,從而使該項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簡潔。另外,DiskManager這個軟件也能做這個工作。隱藏了分區後,不要試圖把壞道所在的分區的前後分區合併--那是徒勞無益的,因爲這兩個分區在物理上並不連續。

4.對於硬盤0扇區損壞的情況,看起來比較棘手,但也不是無藥可救--只要把報廢的0扇區屏蔽,而用1扇區取而代之就行了,完成這項工作的理想軟件是Pctools9.0,具體地說,是Pctools9.0中的DE工具,要注意的是,修改扇區完成後,只有對硬盤作格式化後纔會把分區表的信息寫入1扇區(現在作爲0扇區了)。

  5.不到萬不得已,這一招最好不要用:即對硬盤作低格。因爲對硬盤作低格至少有兩點害處:一是磨損盤片,二是對有壞道的硬盤來說,低格還會加速壞道的擴散。

  6.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主板BIOS的相關內容要設置得當,特別是對於一些TX芯片組級別以前的主板,由於沒有自動識別硬盤規格的能力,往往會因設置不當而影響硬盤的使用,輕則硬盤不能物盡其用,重則損傷硬盤。    

  以上介紹的是硬盤有物理損傷時的解決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大多數是消極的,是以犧牲硬盤容量爲代價的。硬盤有了壞道,如果不是因爲老化問題,則說明平時在使用上有不妥之處,比如對硬盤過分頻繁地整理碎片、內存太少以致應用軟件對硬盤頻頻訪問等。而忽略對硬盤的防塵處理也會導致硬盤磁頭因爲定位困難引發機械故障。另外,對CPU超頻引起外頻增高,迫使硬盤長時間在過高的電壓下工作,也會引發故障,所以,平時對硬盤的使用還應以謹慎操作爲上策。

十七:硬盤軟故障的檢查辦法

由於計算機硬盤存儲容量大,讀寫速度快,且安裝在一個密閉腔體內,工作環境清潔、性能較穩定、使用方便,因此,在微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如果對硬盤使用不當或感染病毒後,容易引發故障。硬盤故障分爲硬故障和軟故障兩大類,其中軟故障出現較頻繁。故障現象大都表現爲硬盤不能自啓動。當硬盤出現軟故障時,採取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理很重要,下面介紹的“三檢”只是相對於最常見的故障情況而進行的檢查、處理步驟。

  ●一、檢查CMOS設置及處理方法:

  CMOS系統設置錯誤所引起的硬盤軟故障,現象表現不一。有的開機後屏幕無顯示,有的僅顯示一個死光標,有的顯示“Non-System Disk Error”(非系統盤或盤出錯)等提示。特別是在從A盤轉入C盤時,屏幕出現“Invaild Driver Specification”(無效驅動器),令用戶誤以爲硬盤“0”磁道壞或硬盤系統破壞等,從而採用低級格式化、重建DOS分區、重新拷入DOS系統和高級格式化等方法。雖然對硬盤初始化可以排除軟故障,但硬盤數據卻被破壞。所以,由於CMOS設置錯誤引發的軟故障不用重新設置CMOS的辦法去解決,必然有所損失。而且因CMOS設置錯誤引起的軟故障較普遍,我們在檢查軟故障時最好第一步從檢查CMOS系統設置入手。

  檢查和處理方法:

  首先檢查後備電池是否失效,如失效則更換電池,再進入CMOS設置。對於高檔微機,可以開機後按Del、Esc鍵或Ctrl-Backspace、Ctrl-Alt-Esc等組合鍵進入CMOS設置狀態。對於低檔機,只能從A驅動器引導SETUP軟件進入CMOS設置狀態。CMOS檢查中,重點檢查CMOS系統設置中硬盤參數是否正確,特別是檢查硬盤類型號(TYPE)與硬盤驅動器廠家提供的參數是否相一致。如果發現錯誤,將參數更改爲以前備份好的正確參數,保存後退出CMOS設置再重新用硬盤引導系統。萬一找不到備份參數,對於有些高檔機器,可以採用CMOS設置中的功能選項“HDD AUTO DETECTION”(硬盤自動檢測)來找到正確的硬盤參數。如果CMOS設置中無此選項,可以打開機器,硬盤表面一般都有一個標籤對硬盤參數進行介紹。即使沒有介紹,至少標明此類硬盤的名稱,再根據硬盤名稱查閱各類硬盤參數資料,就可以查到正確配置參數。另外,藉助於DM等應用軟件也可以檢測到硬盤的參數(條件是A驅必須能自舉)。

●二、檢查病毒及處理方法:

  硬盤出現軟故障時,在啓動後屏幕顯示“Invaild Partition Table”(無效分區表),這時應該首先想到可能是病毒原因所造成,而且通常是致命性病毒將DOS分區或DOS引導記錄破壞。

  病毒的目的就在於破壞系統,尤其是操作系統型病毒,它以病毒區取代正常操作系統的引導部分。在系統啓動時,病毒進入內存,一旦這類病毒直接或間接得以運行,必將破壞硬盤系統。硬盤出現了軟故障,必須查找這方面的原因。用清毒盤檢測硬盤,發現病毒應及時清除。重新用C盤引導系統,如不成功,可重新向C盤傳送系統。如還不能正常啓動,將備份DOS分區表拷入硬盤,如再不行,只能採取硬盤初始化。有些病毒用手中的清毒盤未必能檢查出來,我們可以藉助於DEBUG、PCTOOLS等工具進行檢測和清除。

  ●三、檢查轉盤情況及處理方法:

  1.A驅正常啓動後轉入C盤時失效,屏幕出現“Invaild Drive Specification”。

  從提示看,系統不承認硬盤的存在。這時如果CMOS設置是正確的,通常認爲是硬盤“0”磁道壞使磁盤中“0”柱面“1”扇區中分區表損壞。

  處理方法:用A盤引導系統後,重建DOS分區,將引導分區改在1柱面,對磁盤進行高級格式化。

  2.C驅自舉失敗,A盤啓動後轉入C盤成功。

  筆者發現,有時CMOS中硬盤參數不正確,雖A盤啓動可正常轉入C盤,但C盤不能啓動,讀寫不正常,有時只能列目錄。如果CMOS參數正確,多數原因在於C盤DOS系統文件錯誤。故障現象爲啓動C盤後,屏幕會出現“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錯誤安裝DOS)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DOS丟失,系統破壞)等提示。

  處理方法:用乾淨系統盤(DOS版本與C盤一致)從A驅啓動,刪除C盤上的DOS系統文件,利用SYS命令傳送系統到C盤。

  通過“三檢”之後如仍不能排除軟故障,在確認無硬故障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採取對硬盤初始化的辦法排除軟故障。所謂硬盤初始化,指的是對硬盤低級格式化、分區、高級格式化。低級格式化可採取CMOS設置狀態中的功能選項進行操作,也可以採用DM、DIAGS、SETUP等軟件來完成;分區、高級格式化均可採取DOS命令完成(分區:A:\FDISK←;高級格式化:A:\formAT C:/S←)。

  對故障進行檢查、處理固然重要,但防範措施也很重要。如定期檢測磁盤,儘量不使用外來盤,即使要使用,運行前先用病毒清洗盤進行檢測,以預防病毒;定期檢查、更換後備電池,正確配置CMOS參數;備份CMOS參數、DOS分區表和DOS引導記錄等。這些工作平時做好了,可以有效地預防硬盤軟故障的發生。即使出現了故障,也能迅速加以排除,保護好硬盤數據。

十八:十大硬盤故障解決辦法

我們在使用硬盤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爲了有效地保存硬盤中的數據,除了經常性地進行備份工作以外,還要學會在硬盤出現故障時如何救活硬盤,或者從壞的區域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把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在這裏我就收集了硬盤常出現的故障解決辦法,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系統不認硬盤

  系統從硬盤無法啓動,從A盤啓動也無法進入C盤,使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無法發現硬盤的存在。這種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端口上,硬盤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過重新插接硬盤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就會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盤也不被接受,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硬盤上的主從跳線,如果一條IDE硬盤線上接兩個硬盤設備,就要分清楚主從關係。

  二、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盤類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盤的正常使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盤的類型。當硬盤類型錯誤時,有時乾脆無法啓動系統,有時能夠啓動,但會發生讀寫錯誤。比如CMOS中的硬盤類型小於實際的硬盤容量,則硬盤後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還有一個重要的故障原因,由於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盤可採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爲其它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盤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爲其映射關係已經改變,將無法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盤位置。

  三、主引導程序引起的啓動故障

  主引導程序位於硬盤的主引導扇區,主要用於檢測硬盤分區的正確性,並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統。此段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盤引導,但從軟驅或光驅啓動之後可對硬盤進行讀寫。修復此故障的方法較爲簡單,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爲方便,當帶參數/mbr運行時,將直接更換(重寫)硬盤的主引導程序。實際上硬盤的主引導扇區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盤主引導程序。雖然DOS版本不斷更新,但硬盤的主引導程序一直沒有變化,從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種DOS引導盤啓動系統並運行此程序即可修復。

  四、分區表錯誤引發的啓動故障

  分區表錯誤是硬盤的嚴重錯誤,不同的錯誤程度會造成不同的損失。如果是沒有活動分區標誌,則計算機無法啓動。但從軟驅或光驅引導系統後可對硬盤讀寫,可通過FDISK重置活動分區進行修復。

  如果是某一分區類型錯誤,可造成某一分區的丟失。分區表的第四個字節爲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於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爲06,而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類型值實現單個分區的加密技術,恢復原來的正確類型值即可使該分區恢復正常。

  分區表中還有其它數據用於記錄分區的起始或終止地址。這些數據的損壞將造成該分區的混亂或丟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備份的分區表數據重新寫回,或者從其它的相同類型的並且分區狀況相同的硬盤上獲取分區表數據。

  恢復的工具可採用NU等工具軟件,操作非常方便。當然也可採用DEBUG進行操作,但操作繁瑣並且具有一定的風險。

  五、分區有效標誌錯誤的故障

  在硬盤主引導扇區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後的兩個字節:“55aa”,此字節爲扇區的有效標誌。當從硬盤、軟盤或光盤啓動時,將檢測這兩個字節,如果存在則認爲有硬盤存在,否則將不承認硬盤。此處可用於整個硬盤的加密技術,可採用DEBUG方法進行恢復處理。另外,當DOS引導扇區無引導標誌時,系統啓動將顯示爲:“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統通用的修復方法。

六、DOS引導系統引起的啓動故障

  DOS引導系統主要由DOS引導扇區和DOS系統文件組成。系統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殼文件,可用其它的同類文件替換,但缺省狀態下是DOS啓動的必備文件。在Windows 95攜帶的DOS系統中,MSDOS.SYS是一個文本文件,是啓動Windows必須的文件,但只啓動DOS時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導出錯時,可從軟盤或光盤引導系統後使用SYS C:命令傳送系統,即可修復故障,包括引導扇區及系統文件都可自動修復到正常狀態。

  七、FAT表引起的讀寫故障

  FAT表記錄着硬盤數據的存儲地址,每一個文件都有一組FAT鏈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損壞意味着文件內容的丟失。慶幸的是DOS系統本身提供了兩個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損壞,可用第二個進行覆蓋修復。但由於不同規格的磁盤其FAT表的長度及第二個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復時必須正確查找其正確位置,一些工具軟件如NU等本身具有這樣的修復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採用DEBUG也可實現這種操作,即採用其m命令把第二個FAT表移到第一個表處即可。如果第二個FAT表也損壞了,則也無法把硬盤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但文件的數據仍然存放在硬盤的數據區中,可採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進行修復,最終得到*.CHK文件,這便是丟失FAT鏈的扇區數據。如果是文本文件則可從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內容。

  八、目錄表損壞引起的引導故障

  目錄表記錄着硬盤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數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該文件的起始簇號。目錄表由於沒有自動備份功能,所以如果目錄損壞將丟失大量的文件。一種減少損失的方法也是採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復的方法,從硬盤中搜索出.CHK文件,由於目錄表損壞時僅是首簇號丟失,每一個..CHK文件即是一個完整的文件,把其改爲原來的名字即可恢復大多數文件。

  九、誤刪除分區時數據的恢復

  當用FDISK刪除了硬盤分區之後,表面上是硬盤中的數據已經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時進入硬盤會顯示爲無效驅動器。如果瞭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會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寫了硬盤的主引導扇區(0面0道1扇區)中的內容,具體說就是刪除了硬盤分區表信息,而硬盤中的任何分區的數據均沒有改變。可仿照上述的分區表錯誤的修復方法,即想辦法恢復分區表數據即可恢復原來的分區及數據。如果已經對分區格式化,在先恢復分區後,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復分區數據。

十、誤格式化硬盤數據的恢復

  在DOS高版本狀態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狀態下都建立了用於恢復格式化的磁盤信息,實際上是把磁盤的DOS引導扇區、FAT分區表及目錄表的所有內容複製到了磁盤的最後幾個扇區中(因爲後面的扇區很少使用),而數據區中的內容根本沒有改變。這樣通過運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復。另外DOS還提供了一個MIROR命令用於記錄當前磁盤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刪除之後的恢復使用,此方法也比較有效。

十九:系統不認硬盤的常規處理方法

系統從硬盤無法啓動,從A盤啓動也無法進入C盤,使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無法發現硬盤的存在。這種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端口上,硬盤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過重新插接硬盤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就會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盤也不被接受,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硬盤上的主從跳線,如果一條IDE硬盤線上接兩個硬盤設備,就要分清楚主從關係。

  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盤類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盤的正常使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盤的類型。當硬盤類型錯誤時,有時乾脆無法啓動系統,有時能夠啓動,但會發生讀寫錯誤。比如CMOS中的硬盤類型小於實際的硬盤容量,則硬盤後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還有一個重要的故障原因,由於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盤可採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爲其它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盤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爲其映射關係已經改變,將無法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盤位置。   主引導程序引起的啓動故障

  主引導程序位於硬盤的主引導扇區,主要用於檢測硬盤分區的正確性,並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統。此段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盤引導,但從軟驅或光驅啓動之後可對硬盤進行讀寫。修復此故障的方法較爲簡單,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爲方便,當帶參數/mbr運行時,將直接更換(重寫)硬盤的主引導程序。實際上硬盤的主引導扇區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盤主引導程序。雖然DOS版本不斷更新,但硬盤的主引導程序一直沒有變化,從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種DOS引導盤啓動系統並運行此程序即可修復。

  分區表錯誤引發的啓動故障

  分區表錯誤是硬盤的嚴重錯誤,不同的錯誤程度會造成不同的損失。如果是沒有活動分區標誌,則計算機無法啓動。但從軟驅或光驅引導系統後可對硬盤讀寫,可通過FDISK重置活動分區進行修復。

  如果是某一分區類型錯誤,可造成某一分區的丟失。分區表的第四個字節爲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於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爲06,而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類型值實現單個分區的加密技術,恢復原來的正確類型值即可使該分區恢復正常。   分區表中還有其它數據用於記錄分區的起始或終止地址。這些數據的損壞將造成該分區的混亂或丟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備份的分區表數據重新寫回,或者從其它的相同類型的並且分區狀況相同的硬盤上獲取分區表數據。

  恢復的工具可採用NU等工具軟件,操作非常方便。當然也可採用DEBUG進行操作,但操作繁瑣並且具有一定的風險。

分區有效標誌錯誤的故障

  在硬盤主引導扇區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後的兩個字節:\"55aa\",此字節爲扇區的有效標誌。當從硬盤、軟盤或光盤啓動時,將檢測這兩個字節,如果存在則認爲有硬盤存在,否則將不承認硬盤。此處可用於整個硬盤的加密技術,可採用DEBUG方法進行恢復處理。另外,當DOS引導扇區無引導標誌時,系統啓動將顯示爲:\"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統通用的修復方法。

  DOS引導系統引起的啓動故障

  DOS引導系統主要由DOS引導扇區和DOS系統文件組成。系統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殼文件,可用其它的同類文件替換,但缺省狀態下是DOS啓動的必備文件。在Windows 95攜帶的DOS系統中,MSDOS.SYS是一個文本文件,是啓動Windows必須的文件,但只啓動DOS時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導出錯時,可從軟盤或光盤引導系統後使用SYS C:命令傳送系統,即可修復故障,包括引導扇區及系統文件都可自動修復到正常狀態。

  FAT表引起的讀寫故障

  FAT表記錄着硬盤數據的存儲地址,每一個文件都有一組FAT鏈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損壞意味着文件內容的丟失。慶幸的是DOS系統本身提供了兩個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損壞,可用第二個進行覆蓋修復。但由於不同規格的磁盤其FAT表的長度及第二個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復時必須正確查找其正確位置,一些工具軟件如NU等本身具有這樣的修復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採用DEBUG也可實現這種操作,即採用其m命令把第二個FAT表移到第一個表處即可。如果第二個FAT表也損壞了,則也無法把硬盤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但文件的數據仍然存放在硬盤的數據區中,可採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進行修復,最終得到*.CHK文件,這便是丟失FAT鏈的扇區數據。如果是文本文件則可從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內容。

目錄表損壞引起的引導故障

  目錄表記錄着硬盤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數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該文件的起始簇號。目錄表由於沒有自動備份功能,所以如果目錄損壞將丟失大量的文件。一種減少損失的方法也是採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復的方法,從硬盤中搜索出.CHK文件,由於目錄表損壞時僅是首簇號丟失,每一個.CHK文件即是一個完整的文件,把其改爲原來的名字即可恢復大多數文件。

  誤刪除分區時數據的恢復

  當用FDISK刪除了硬盤分區之後,表面上是硬盤中的數據已經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時進入硬盤會顯示爲無效驅動器。如果瞭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會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寫了硬盤的主引導扇區(0面0道1扇區)中的內容,具體說就是刪除了硬盤分區表信息,而硬盤中的任何分區的數據均沒有改變。可仿照上述的分區表錯誤的修復方法,即想辦法恢復分區表數據即可恢復原來的分區及數據。如果已經對分區格式化,在先恢復分區後,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復分區數據。   誤格式化硬盤數據的恢復

  在DOS高版本狀態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狀態下都建立了用於恢復格式化的磁盤信息,實際上是把磁盤的DOS引導扇區、FAT分區表及目錄表的所有內容複製到了磁盤的最後幾個扇區中(因爲後面的扇區很少使用),而數據區中的內容根本沒有改變。這樣通過運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復。另外DOS還提供了一個MIROR命令用於記錄當前磁盤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刪除之後的恢復使用,此方法也比較有效。

二十:硬盤出現壞道後的解決辦法
在計算機的配件中,最嬌氣也是用戶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硬盤了。的確如此,硬盤由於一開機就進入高速旋轉狀態,而且現在的軟件越做越大,就致使對硬盤的讀寫也越來越頻繁,由於用戶的使用不當,所以很容易造成硬盤出現壞道。此時造成計算機不能啓動等故障,給用戶造成很大損失。  
  對於出現壞道的硬盤,一般的說法是,如果是邏輯壞道可以用WINDOWS的分區格式化工具進行修復,如果不能修復就由WINDOWS的分區格式化工具把壞道標出。而這些被標出的壞道一般就認爲就是物理壞道了。按照現在廣泛的說法,這種壞道最好把他們單獨分成一區隱藏起來不去使用,防止壞道繼續擴散。難道WINDOWS的分區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復的壞道就一定是物理壞道?答案是否定的。  
  筆者在98年購買了一塊富士通4.3GB的硬盤,在使用了一年後突然出現了少量壞道,造成系統無法啓動,當時用WINDOWS的分區格式化工具把壞道標出後也沒有太在意,重新安裝系統後又正常使用一個多月,誰知沒了一個月以後又漸漸重新出現了壞道,這樣反覆了幾次以後壞道越來越多,而且令人費解的是每次重新分區以後就會發現出現許多新的壞道,可是如果是物理壞道的話,爲什麼會因爲重新分區以後馬上就出現更多新的壞道呢?  
  跑到辦公室打開計算機開始上網尋找答案,令我失望是網上除了建議低級格式化或者是把壞道單獨分成一個區以外沒有任何線索,既然網上沒有什麼線索只好自己想一想。於是開始在抽屜中尋找可能有效的工具軟件,在抽屜裏尋找着各種工具軟件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幾張軟盤,對了就是這幾張軟盤,由於我對許多殺毒軟件的加密非常感興趣,於是找了許多解密工具,在進行解密的時候,在寫入一些加密點數據時由於出現一些錯誤,而造成軟盤無法讀取或者出現許多的壞道,而這些壞道用格式化命令是無效的,根本無法進行格式化,系統總是提示軟盤已經損壞,這時只有用“HDCOPY”等工具重新格式化後纔可以使有,而重新格式化以後的軟盤在進行磁盤掃描以後根本發現不了任何壞道,也就是說他們剛纔的壞道其實是邏輯壞道。  
  我的硬盤也許也是邏輯壞道,最後我找來了DM這個工具軟件,它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把整個硬盤清零。對!就用它試一試。
  在BIOS中設置好硬盤參數,大硬盤請選用LBA方式(很重要!如果選成NORMAL等,在使用DM清零以後會造成使用LBA時不能正確識別容量的故障,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只要重新設好參數再清一遍零就可以了)。從軟盤啓動,插入軟盤進入DM界面,選FILL ZERO選項執行就可以了,清零速度很快,只需一兩分鐘就可以了,清零以後就可以退出DM,重新啓動計算機,分區格式化硬盤,如果硬盤真是邏輯壞道,此時你就會發現你的硬盤已經完好如初了,而且速度容量等均很正常。  
  經過一年多使用再也沒有出現問題,看來我的硬盤可能是由於一些病毒的干擾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如震動,過熱等而造成的邏輯壞道,而這些壞道FDISK、formAT等命令均無法修復,看上去很像物理壞道。  
  所以說WINDOWS下面的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復的壞道不一定就是物理壞道,希望有同樣遭遇的網友可以試一試。另外說一下,清零只不過是在硬盤上重寫數據,不會對硬盤造成任何損傷
.

:
二十一:十分鐘學會判斷硬件故障問題
在電腦市場裏最可憐的人要數那些將帶有故障的電腦搬來搬去的人了。組裝機與品牌機比起來雖然有她的長處,但沒有良好的售後服務是她的致命短處。
  大部分電腦故障是軟件故障,因此在未確定是硬件故障前沒必要將整臺機器搬來搬去。即使是硬件故障,也沒必要將整臺機器搬去,只須將出故障的部件拿去即可。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硬件故障的診斷和測試方法,以後電腦出了故障不用將整臺機器都搬去了(當然最好是不出故障!)。
  故障及對策
  如果想對電腦故障做全面的分析,那恐怕要寫一本書,且那也並非易事。關於軟件的故障在各類報刊上介紹過很多,因此這裏只介紹硬件故障的症狀,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一、電腦啓動過程  
  Ⅰ、首先來了解一下電腦的啓動過程
  1、貯存在ROM(只讀存儲器)中的Bootstrap Loader程序和自診斷程序移動到RAM(隨機存儲器)中。
  2、隨着Bootstrap Loader的運行,儲存在輔助記憶裝置中的操作系統將系統文件送到RAM中。
  3、執行系統文件Io.sys和Msdos.sys。這時畫面上出現"Starting Windowsn98……"的信息。
  4、若有Config.sys則執行它。
  5、執行系統文件的Command.com文件。
  6、若有Autoexec.bat則執行它。
  7、讀取Windows的初始化文件"System.ini"和"Win.ini",再讀取註冊表文件。
  8、啓動結束,出現初始畫面,運行操作系統。 這個過程中,在主板的ROM BIOS中監測硬件是否異常,包括硬件故障,接線情況,各類卡的安裝等。如果發生錯誤,畫面上什麼也不出現,啓動停止。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是硬件故障。
  Ⅱ、系統啓動順序
  1、PC電源的ON--顯示器,鍵盤,機箱上的燈閃爍。
  2、檢測顯卡--畫面上出現短暫的顯卡信息。
  3、檢測內存--隨着嘟嘟的聲音畫面上出現內存的容量信息。
  4、執行BIOS--畫面上出現簡略的BIOS信息。
  5、檢測其他設備--出現其他設備的信息(CPU,HDD,MEM...)。
  6、執行OS(操作系統)的初始化文件-Starting Windows 98等。  
  Ⅲ、在啓動時主板中發出聲音,通過這個聲音可以判斷是何種錯誤
  根據主板形式的不同,聲音的表示也有所不同.
  AMI BIOS: 1短:內存刷新失敗 2短:內存校驗錯誤 3短:基本內存錯誤 4短:系統時鐘錯誤 5短:CPU錯誤 6短:鍵盤錯誤 7短:實模式錯誤 8短:內存顯示錯誤 9短:ROM BIOS校驗錯誤 1長3短:內存錯誤
  WARD BIOS: 1短:啓動正常 2短:非致命錯誤 1長1短:顯示錯誤 1長2短:鍵盤錯誤其他BIOS可查閱相關資料,這裏不再詳細介紹。
二、易混淆的軟件故障必須明確地區分硬件故障和軟件故障,否則費了很大的力氣將電腦搬到電腦市場,店主告訴你是軟件故障時你會是什麼心情呢。特別是啓動故障也有可能是軟件故障造成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由軟件故障造成的啓動異常。  
  Ⅰ、CMOS Setup的錯誤 如果在CMOS Setup中的硬盤設置不正確的話,因爲電腦無法識別硬盤,因此導致不能用硬盤中的操作系統(Windows)啓動。出現畫面但無法啓動時應該檢查CMOS Setup的內容。若要正確識別硬盤,可以使用CMOS Setup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選項。  
  Ⅱ、系統文件的錯誤 Windows啓動時需要Command.com, Io.sys, Msdos.sys, Drvspace.bin 四個文件。如果這些文件遭破壞,即使識別了硬盤也不能啓動。這時可以使用"Sys.com"文件恢復這些文件。用啓動盤啓動後,鍵入"Sys c:"即可。  
  Ⅲ、初始化文件的錯誤 Windows在啓動時要讀取"Autoexec.bat","Config.sys","System.ini","Win.ini","User.dat","System.dat"六個文件。但在讀取時若其中有錯誤的信息將發生啓動失敗。而這些文件是很難恢復的,因此要使用Windows重新設置等方法。但這不是硬件故障,用不着把電腦抱到電腦市場去。  
  Ⅳ、Windows的錯誤Windows初始畫面出現後的故障大部分是軟件的故障。程序間的衝突或驅動程序的問題等等。這樣的問題可以用翻閱書籍等方法自行解決。
  三、不是故障的硬件故障 雖然不是故障,但時常發生用戶組裝不正確或插口鬆脫等現象。這時可以自己打開電腦檢查接線,插口等的錯誤。在新購硬盤,CD-ROM等EIDE設備時要注意將連接在中間的裝置設置爲"SlaveE",將連接在邊上的裝置設置爲"Master",如果設置得不正確,有可能無法啓動或使用相應裝置時發生錯誤。
  測試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硬件故障的基本測試方法。顯示器沒有任何圖像出現時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測試出故障的部件。  
  一、首先準備一個工作臺。  
  二、將主板從機箱拔出,再把主板上的所有部件拔出,只留下CPU和RAM.然後把主板放到工作臺上。
  三、將穩壓電源連接在主板上。
  四、將顯卡插入AGP插槽。當然如果是PCI顯卡則插入PCI插槽中。插入時要注意將顯卡鍍金的部分完全地插入插槽中。
  五、連接顯示器電源插口後將顯卡與顯示器連接起來。  
  六、打開顯示器電源,再接通機箱電源開關。然後用金屬棒接觸主板的電源開關。主板的電源開關是與機箱電源開關連接的部分,一般標記爲"PWR SW"或"POWER SE"。  
  七、如果畫面上出現BIOS的版本信息,畫面沒有異常的話,說明CPU,主板,RAM,顯卡,電源都正常.通常,經常易出現故障的部件是"顯卡","主板","硬盤"這個順序。  
  八、然後連接硬盤和軟區進行檢測。接着連接CD-ROM檢測,然後是聲卡。Modem等一個一個的連接進行檢測。如果不出現畫面就說明後連接的那個部件有故障或是有兼容性問題。只須處理那個出故障的部件即可。 
  九、機箱的問題 有時將主板安裝到機箱時發生問題,導致啓動失敗。因此如果在上面的部件檢查中沒有任何問題的話,可以將主板安裝到機箱上測試。如果在測試中沒有任何的錯誤,則說明是CMOS Setup錯誤,驅動程序等的軟件問題

二十二:挑戰故障 硬盤故障軟件(補)
筆者最開始修理硬盤時,常常是什麼軟件都亂用一通,結果經常搞得硬盤連原廠的DM工具甚至BIOS都不認。現在我接到要修的硬盤一定會確認兩件事,一是裏面的數據重不重要,二是BIOS能不能認。如果數據比硬盤值錢,我會讓該用戶花錢找專業人員;如果BIOS都不認該硬盤那我就沒辦法啦。然後再上網,找找有關型號的資料(故障原因、處理辦法、原廠工具)。最後纔開始動手。
  
我處理的流程是:
  第一,先用原廠的工具,例如DM等先對硬盤進行“清零”、“低格”等處理。
  這樣做有以下好處:一是畢竟原廠的工具更安全,二是小問題DM都可能解決,三是有些硬盤修復軟件會將硬盤搞得連原廠的工具都不認,到時纔想起原廠的工具就太遲了。經上面處理過後再用其它軟件,硬盤修復時間會大爲縮短。因爲有些軟件、病毒或因不正常開關機而將硬盤的某些地方標上“壞”的標誌,當這些壞簇連成一片時,直接用其它軟件處理,其耗時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我曾遇到過一個硬盤,有10MB左右的壞簇是連在一起的,有上萬個壞簇,而HDDREG、MHDD等一個小時才處理幾百個,你算一算要花多長時間?用DM搞過後再用其它軟件修復,這個區再也見不到壞簇,整個硬盤才幾百個,修復起來快多了。
  第二,用修復軟件。HDDREG、MHDD、FB都很好找,也很好用。
  HDDREG安裝較煩,我用131版,是要安裝在硬盤上。先從一些網站下載,安裝時會讓你再到官方網站下載一個新的安裝程序,安裝完後再製作一個軟盤,然後就可以用它修復硬盤了。最好多複製幾個軟盤,因爲軟盤會經常讀寫,如果壞簇多、軟盤讀寫次數會大大增加,很容易將軟盤搞壞。該軟件可以在Windows以及DOS下使用,你還可以決定從第幾MB開始處理,不過不能決定在哪裏結束。
MHDD、FB直接解壓就可以用,但只可以在DOS下使用。你也可以將它倆COPY到軟盤,總共才幾百KB。在使用方面,FB、HDDREG都很容易使用,啓動它們就會將電腦中的硬盤列出,你只要選定所要修的硬盤再回車它就自動完成。FB到結束時會自動將你的硬盤壞道隱藏,將好的進行分區,但最多挑出4塊最大的給你用,詢問你是否同意,你選“Y”,就相當於Fdisk一次,但重啓電腦後還要格式化纔可使用。(注意:當硬盤壞道較多較分散時你的硬盤容量會損失很大,我試過直接用它維修一個2.5GB和一個4.3GB的硬盤,結果一個只有1.8GB可用,一個只有800MB可用。)
  MHDD的使用有點煩,但功能最多。啓動時它會先將一些參數命令列出,然後就等你輸入命令。按F2鍵是硬盤設定,按F4鍵是參數設定界面,默認全是OFF,即只掃描不修理,速度較快。你還可以設定從哪裏開始從哪裏結束。參數一般將REMAP(壞道映射)以及LOOP THE TEST/REPAIR(循環/修復,即修完一次再來一次,直到你叫停!)設爲ON就可以了,再按F4鍵開始工作。中途還可以按鍵盤的箭頭快進或後退。它工作時會有一個類似MS的SCANDISK的示意圖給你看,很直觀,使你對該硬盤的質量可以心中有數。
  在使用這些軟件前一定要先將BIOS的病毒功能、軟硬盤寫保護關閉。FB會損壞數據,MHDD與HDDREG則只會對壞區裏的數據有損。它們之間還會“打架”,這個說OK,那個又說有錯。上面幾個軟件很難說哪個最好。軟件修復硬盤所費時間都很長,三兩個小時是很平常的。如果硬盤不太重要且硬盤壞道較多時,我會在夜晚開機啓動軟件,然後關顯示器,上牀睡覺,明天早上醒來就差不多了。如果捨不得硬盤響幾個鐘頭,可以每個把小時就退出(中途退出可以按“Ctrl+Break”組合鍵,但未完成的就退出,下次開機操作系統會報被修的硬盤有錯,進行掃描,你大可不管按X鍵退出),並記住位置,關機,讓它休息十來分鐘再從停的地方繼續修復,今天干不完還可以明天接着幹(但FB好像沒這功能)。如用FB分區覺得不滿意可用DISKGENIUS或PQ等合併,但如果壞道多用DG會太煩,PQ也會報硬盤有錯。如果容量損失不大,還是等FB自己弄好了。
  附:
  工作流程:
  普通硬盤:DM(清零,低格)→FB,如可用容量超過50%就完工,否則再來:DM→HDDREG→MHDD→FB。HDDREG、MHDD在睡前開動,醒來“收貨”。
  重要硬盤:DM→HDDREG→MHDD→FB。用HDDREG、MHDD時最好每小時退出休息一下。
硬盤常見故障及其處理方法
1.電源引起的硬盤不能正常起動
  計算機電源輸出的電壓分別是+5V和+12V。硬盤啓動需要+12V電壓和4A的電流,硬盤工作時的電流爲1.1A。軟盤的啓動僅需+10V左右的電壓和1.3A電流,而工作電流爲0.5A。計算機電源的輸出電壓不足+12V,則硬盤就不能啓動和工作。處理這類故障,就要使電源輸出恢復到+12V電壓。
2.主板電池電壓不足引起的硬盤無法啓動
  這是主板上的充電電池失效引起主機參數紊亂而產生的故障。主板上的充電電池(一般是鋰電池)是當主機關機時用來保存機器時鐘、日期,軟盤驅動器的個數、類型,硬盤個數、類型,顯示器方式,內存容量,擴展容量等系統參數的。當開機上電自檢時,BIOS自動檢測CMOS中的參數表,如果不匹配,則出現死機。鋰電池的工作電壓爲+3V~+6V。如果電池電壓不足+3V或電池失效,則硬盤無法被識別。
3.硬盤參數錯誤導致的硬盤不能啓動
  硬盤參數有硬盤容量大小、磁頭數、磁道數、扇區數等多種。不同廠家生產的硬盤,其參數值各不相同。如果硬盤參數值設置錯誤,則硬盤就啓動不了。這時需要重新設置硬盤的磁頭數、磁道數、扇區數等值。方法是:首先開機後待自檢開始,按下DEL鍵,即可進入CMOS SETUP設置狀態。然後,對COMS中的參數進行設置:選擇STANDARD CMOS SETUP欄目中的TYPE項,填入正確的TYPE值。一般的主板都有硬盤自檢測功能。進入CMOS SETUP設置菜單中,選擇“IDE HDD AUTO DETECTION”即可。
4.硬盤0磁道被破壞引起的故障
  DOS操作系統放在硬盤的0磁道上 如果硬盤的0磁道物理性損壞,硬盤便不工作。
  一般採用的修復方法是:首先儘量把硬盤有用的文件、數據備份出來。由於硬盤0磁道的損壞,硬盤中的資料、文件已不能按正常備份方法備份,需用BIOS中斷方法按扇區逐一備份;然後對整個硬盤做格式化,再用FDISK對硬盤重新分區,最後用formAT對硬盤作邏輯格式化,裝上DOS操作系統和有關文件、數據即可。
  若用上述方法修復無效,則先用KV300殺毒盤啓動、殺毒,再用A:系統盤啓動,運行SCANDISK掃描C盤,若在第一簇出現一個紅色的“B”,表明零磁道損壞。然後用PCTOOLS 9.0中的DE(該軟件能看到各個分區在硬盤的起始點),運行PCT90目錄下的DE.EXE,報告現在運行在只讀模式,選Op-tions菜單 →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掉Read Only前面的√,保存後退出。選主菜單Select→Drive;進入後在Drive type→Physical,按空格選定,再按TTab鍵切換到Druves項,選中harddisk,然後選OK回車。此後回到主菜單,打開Select菜單,這時會出現Partiton Table,選中之後出現硬盤分區表信息。該分區是從硬盤的0柱面開始的,那麼,將分區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即可 保存後退出。重新啓動,按Delete鍵進入CMOS設置,進行“IDE HDD AUTO DETECTIOND(也可以看到CYLS數變少)",保存後退出,此時再對硬盤重新分區,格式化,裝上相應的軟件即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