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萬水,唯你是心頭好。

文/素白

昨夜深夜看文,無意看到一句話:我家以前也有一棵青皮橘子樹。非常酸,吃不完但很喜歡剝開。

看了忽然莫名感動,就抄了下來,在字面間久久停留,然後發呆。

我想我是想家了。

小時候院子右手邊的路口有一棵蒼天大樹,想不起是什麼樹,只是記得它從不開花結果,只是一味茂盛着,春去秋來,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否也掉落下過幾片葉子,又目睹過多少人情冷暖。

大樹再過去的第二棟,是一家賣早點的鋪子。鋪子裏賣包子,賣油條,賣三角糕,還賣海蠣餅。

若說每個人的心裏頭都會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童年味道。那我童年味兒的大部分許是海蠣餅給的。

小時候因各種變故,家裏的日子並不寬裕。對我而言能吃得飽飯,尚有書讀,就是萬幸的事兒,哪還能再敢貪心有日常飯以外的食物可吃。若見了別人家早飯吃的是早點鋪裏買來的食物,心裏便會生出幾分羨慕。

如今想來,竟覺得這種羨慕就好似現在埋頭掙扎在象牙塔底下的年輕人對小資的嚮往。

記得第一次吃海蠣餅是父親的友人老王帶我去買的。我激動並小心翼翼的跟在他的後頭,就像這是一次莊嚴的出行。記憶中的早點鋪大娘,和大多數鄉里婦人一樣,幹活兒時總圍着綠頭巾,我猜應是爲了冬來擋風夏來遮陽吧。

那日清早過去時,她依然圍着她的綠頭巾,在油鍋邊上忙碌着,旁邊放着兩個淡綠色鐵盆,一盆是調好的米漿,另一盆則是由捲心菜、紫菜、小蔥等食材攪拌而成的海蠣餅餡兒。

而滾滾熱油裏的海蠣餅正熱烈的金黃着。不知聽誰戲謔過,說海蠣餅的精神是:莫問出處,下得油鍋方爲英雄。雖是戲言,但我覺得也是貼切的很。

我在大娘跟前伸着脖子,眨巴着好奇而崇拜的雙眼看着,那時覺得能做出這種香飄百家食物的她是和魔法師一樣有能耐的,我不願錯過她的任何舉動,努力把每個步驟記到腦海裏,心想,等長大了也就能做出這樣美味的食物來。

大娘見我們來也不刻意寒暄,依然認真地重複着她的動作:在專用的炸海蠣餅鐵瓢上塗上1-2毫米厚的米漿,依次加入攪拌好的菜餡,再往上面放一到兩粒海蠣,再稍微壓實,再用米漿塗上一層1-2毫米厚的皮,最後放入油鍋。

每每大娘將做好的海蠣餅胚緩緩放入油鍋時,我總覺得那是海蠣餅在經歷一次輝煌的蛻變。

待到回去時,我的手中已多了一個香脆酥口的海蠣餅。我想是回去的路太長吧,所以那個海蠣餅我吃了一路,卻還是沒能吃完。

原來小時候捨不得吃一樣東西,和成年後捨不得一些人是一樣,以爲磨蹭着,就能留下些什麼。

我把海蠣餅伸到老王跟前問他:“你吃嗎?”他搖頭,然後道:“明天我還給你買。”

我不說話,低頭吃着,回家的路,彷彿真的是沒有盡頭的。再擡頭時,看到一個扛着鋤頭要下地幹活的農人,他的背微駝,是被汗水壓彎的吧,就像老王。

我忽然有一些傷感。

第二天,老王笑着喊我:“丫頭,走,帶你去買海蠣餅去。”
“我不去”我答道。

沒人知道,這份拒絕背後是我對他勞苦生活的不忍心。

往後,遇上空閒時,我總要去早點鋪裏看上一會兒,看周而復始的大娘是怎樣重複着我對生活的無限想象。

轉眼,二十多個春秋過去,日子終歸是好了。

家鄉的早點鋪也早已不知所蹤,就像家門口那棵彷彿永不會倒下的大樹也終於消逝於時光的深處,一如從來不曾來過。

而回鄉的路,咫尺之間,已然天涯海角。

如今城關的海蠣攤,四處可見,於街頭巷尾的煙火處熱鬧着。那些等待在攤邊的人們,是遠道而來的遊子嗎,又或是重歸故里的歸人?還是,只是廝守在這座日漸輝煌沸騰的城市裏,惦記着最初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的你我。

即便你行遍萬水千山,而獨獨是家鄉的那一塊餅纔是你我的心頭好。

有人說,海蠣餅是海的味道,風的味道,而我更願意說,它是故土的味道,煙火的味道,還是人情的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