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巴金先生的《寒夜》

      一週前讀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直想就此寫點兒什麼,卻又猶豫着不知如何下筆,因爲有好多文學批評大家關於這部小說都發表過自己的真知灼見,自己那粗淺的言論與看法是斷不敢與之相比較的。但自己又忍不住想寫,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我沒有采用論文的形式,單純想談談自己的所感所悟,僅此而已。   

      在感慨書中人物悲慘命運的同時,不禁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感到恐懼。在那個“吃人”的時代,小人物渺小如螻蟻,沒人在意他們的死活,他們受着剝削與壓迫,戰火的不停歇給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他們艱難痛苦地維持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更有甚者,在承受外界苦難的同時,不僅不能從家中尋得溫暖與安慰,還要面對家裏面與自己至親的人之間的爭吵謾罵,這無疑讓他們承受着強大的精神負擔。

      在《寒夜》中,男主人公汪文宣就承受着來自外界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他趕上了抗日戰爭,隨時面臨着敵人炮彈的威脅。他從事翻譯工作,但他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翻譯那些寫得不知所云、文理不通的文章,有時甚至要違心地對那些自己不屑的作品大肆讚揚,只因寫作品的人有權有勢得罪不起。他拿着不能維持生活的微薄工資,成天看着經理、主任的眼色,對於別人強加給自己的工作,雖心裏極其不滿,卻軟弱地連一個“不”字都不敢說出口。

        在家裏,汪文宣的母親與他的妻子曾樹生又水火不容,她們之間的矛盾代表着新舊文化的衝突。汪母看不起樹生,看不起她所從事的類似於“花瓶”的工作,看不起她每天打扮地花枝招展,看不起她早出晚歸多應酬又不顧家……總之,汪母看不起曾樹生的一切,在她看來曾樹生不過是兒子的“姘頭”,哪裏比得上自己明媒正娶、大家閨秀。汪母不理解爲什麼自己的兒子那麼喜歡這個她厭惡至極的女人,在她看來,曾樹生搶走了兒子對他的愛。真想不明白爲什麼做母親的要跟自己的兒媳婦吃醋。後來,樹生的離開與汪文宣的死亡,汪母無疑起到了“助攻”的作用。

        看其他人的評論時發現,有好多人同情甚至心疼曾樹生,其中大多都是女性讀者,這映射出來的婆媳關係問題,值得反思。曾樹生是新女性,她嚮往自由,害怕寂寞,不甘過沒有未來、矛盾不斷的乏味生活。她跟汪文宣大學相識,自由戀愛,有着共同的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夢想,可是,現實的殘酷讓 他們的夢想幻化成了泡影。曾樹生難以忍受汪母的刁難與非議,不滿於丈夫的懦弱與無趣,甚至她跟兒子小宣也關係淡漠。後來,她選擇了跟自己所在銀行的經理離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雖後與汪文宣斷絕了夫妻關係,卻還堅持月月寄錢給他,並關心他的病情。最後,當她再一次回到這個熟悉的城市的時候,早已物是人非,汪文宣已病故,汪母帶着小宣也不知所蹤,曾樹生獨自站在黑夜寒冷的街道上不知去哪兒,一種蒼涼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汪文宣走向死亡是必然的,目睹老同學的死亡他早已預料到了自己的相似下場,在妻子離開後,他離深淵又近了一步,對世事的不滿悲觀、受工友的嫌棄以及給他些許慰藉的鐘老的去世都是他滅亡的推動力,而妻子決絕地與其結束夫妻關係,更是給他致命一擊。當然,還不得不說的是貧窮的汪文宣不願意接受科學的治療,而且他也不願花很多的錢去治病,喝着起不到作用的湯藥,以悲觀懦弱絕望的態度,等待着死亡的逼近。後來,戰爭取得了勝利,汪文宣卻在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離開了這個世界。

      但戰爭的勝利真的意味着人們都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不會再有像汪文宣這樣悲劇性的人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社會不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權勢地位還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貧苦百姓還是得過着看人臉色、捉襟見肘的悲慘生活。

      “寒夜”在文中多次出現,不僅渲染了淒涼的環境氛圍,也爲人物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書中人物的悲劇,會引起我們的悲憫與喟嘆,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造成這些人物悲劇性命運的原因是什麼。讀書的同時不要忘記思考,如果懶於思考,寫下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失爲一個好方法,否則讀過的書也會漸漸被遺忘的。

      以上就是本人拙劣的見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