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總會有忘記帶的東西

    打開我辦公桌旁的抽屜,裏面有一大推零食糖果 -- 韓國的日本的;新鮮的快過期的;叫的出名字的不記得哪來的;反正京東上能買到的,我這差不多也全了。可我翻了半天卻找不到我這一刻在找的東西,正想往鄰桌借,突然想起了那年的一個人,一個故事。


那年,我踏上了尼泊爾的遠足。

本來計劃的去珠穆朗瑪大本營,天氣關係沒有航班,也只好作罷。

下一個航班,是去往博卡拉的,安納普爾娜環線的起點。想着那邊有朋友家人開的旅店,願意關照一下,也挺好的。

安納普爾娜峯在梵文裏代表的是“食糧豐足“的女神,遠足環線一圈200公里上下,全程海拔差4000多米,算了算行程,時間差不多夠了。

在從家出發前,我已經準備好了所有按照經驗能想到的東西--淨水片,急救盒,防曬霜,退燒藥,充電寶和一堆遠足的裝備。唯一需要在當地買的,就是一些路上補充能量的零食。

士力架,10條;小蛋糕,5包;餅乾,3袋; 博卡拉超市裏面的東西不多,管飽是夠了,餓不死就行。

當我在結算付錢的時候,擡頭看到了一包糖果,各種顏色和口味的分裝。想着沿路上會經過很多偏遠的小村寨,沒有路,所有的物資都靠人背上山,糖果這樣的東西,對於我們平常,對於他們是奢侈。我沒多想,要了一包,到時候可以分發給沿途的小朋友。

可我想錯了。

出發後的第三天,路過了一個山腳下的村寨。說是村寨,其實只是零星的兩三家農戶。往前往後,最近的一家商店都要爬一整天的山路。

手機在這裏已經沒有了訊號,就更別提Wifi了。

正當我想右轉離開這個小村寨的時候,背後的一個聲音把我叫住了:

!”

我轉身過去,是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趴在一家農戶的木欄上,向我揮手。

“嗨!”我也向他揮了揮了手。他沒什麼表情,改向我招手,這是讓我過去的意思。

“(你有)(嗎)?”

“筆?”

。”

他是在說英語,不過只有一個詞,所以我只能從他的音調和手勢裏猜他的意思。

“我沒有筆。”

沒有,筆?

“對不起,沒有。我有糖,你要糖嗎?”

,(能)寫字(嗎)?”

我感覺他並沒聽懂糖的意思,我打開揹包,拿來遞給他,他低頭看了看,又擡起頭看着我。

“(你)沒有(嗎)?”

“對不起,真的沒有。”

他沒有筆,但是臉上卻寫着一點失望;我也沒有筆,臉上不知道該有什麼表情纔好。

他從木欄上跳下來,走開了。留下我矗在那,手裏捧着糖。

旁邊的牛欄裏有一隻黃牛,安靜地嚼着草,尾巴左右甩動,打着蒼蠅。


    “林夢,你有筆嗎?借我用一下。” 鄰桌的同事從她抽屜裏拿出一支筆,遞給了我,我在複審稿上籤了字。

坐下,再抽開抽屜,裏面有一包未開封的糖果,已經過期了,但我一直沒仍。

我記得帶回來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