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說話?——《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不知道是因爲初春天乾物燥,人心浮躁還是什麼別的原因,我的親友中爆發了大範圍的爭吵。我的父母幾乎每天都要嗆上兩句,閨蜜也時常跟我說起她和現在的室友矛盾不斷,越發激化……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都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雖然說人與人相處難免要有點磕磕碰碰,但許多時候坦誠相對,敞開心扉,這些矛盾就能夠迎刃而解。

  這就是馬歇爾博士提倡非暴力溝通的原因。他相信人與人之間歸根結底是互相關愛的,只是有時一部分人因爲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如果他們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不是惡意地揣測他人,拒絕傾聽,那就可以讓愛融入生活,讓世界更加平和美好。


  這聽起來確實有一種“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大,範,空——道理誰都懂,可有時候就是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所以馬歇爾才寫了這樣厚厚的一本書來詳細地闡釋非暴力溝通這個簡單的概念,教會我們如何做到心境平和,讓事事都能順當地進行。

 其實非暴力溝通總結起來就兩大點——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他人。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 

          再細分一下,就是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我們只有看到某些事的時候纔會有情緒,進而有了想說的話。而在觀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忽略的一點就是——我們總是看到它的時候就忍不住做出評論或判斷是非,這就常常會引起他人的強烈反應。

  就像你週末在家躺牀上看手機,你媽推門進來,她看到房間一團糟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呵斥你,“你看你房間亂成什麼樣了!怎麼就這麼邋遢!就知道天天看手機!”就算是你早已習慣如此,心裏還是會免不了忿忿不平,於是就會忙着申辯或反擊:“我馬上就收拾了!就在家這兩天你還老訓我!”

  看吧,暴力的根源就在於此,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反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對此,我們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聽到不中聽的話時,別忙着去反駁申辯,深呼吸五秒鐘,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想想爲什麼我聽了這話會不舒服,再想想對方爲什麼會這樣說,她的需求是什麼?

  顯然一般媽媽們都是因爲孩子過於懶散,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主自立,學會自己整理內務。批評往往含着期待,正是出於對孩子的殷殷厚望,媽媽們纔會說出這種“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的話。

  但是儘管出發點是愛,這種語言上的表達卻還是會給聽話的人帶來傷害甚至造成雙方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要儘量不帶評論,只是客觀地說出現象即可。千萬不要用“每次,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樣的字眼。

  既然點出了事實(現象),就代表我們對此事有了情緒,那就應該坦誠地告訴對方,“你這樣做,我有點不高興,因爲我不喜歡……”

  很多時候,我們不擅長對他人說“不”,總想着息事寧人,能忍則忍。

  這纔是大大的謬誤!現在的社會,是我退一尺人進一丈,萬沒有忍忍就過去的道理。有時候,真誠待人反而比委曲求全更可貴。只有你真切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事情才能明朗化,才能順利解決。

  許多夫妻或情侶往往就是因爲這一點纔會日積月累,矛盾越來越深直到最後分道揚鑣。只想着忍耐對方而隱藏內心的真實感受百害而無一利。

  一旦我們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再提出請求就是理所應當,十分簡單的事情了。

  不過,提出請求也是有學問的,我們說,提出請求時越具體越好,目的越明確越好。

  比如說現在有許多年輕女性會在婚後選擇有段時間放棄工作,在家生孩子帶娃。她們常常會對丈夫外出工作家裏兩手一撒萬事不管,晚上回家還要當大爺感到不滿。當他們清楚地表達出對於丈夫的這種行爲感到不高興時,往往提出的要求很籠統——“我希望你能多顧着點兒家,多考慮考慮我的感受。”

  那麼,“顧着點兒家”具體指哪些方面呢?爲什麼不更具體地告訴對方,“我希望你能以後早點回家,幫我做家務,在我忙時帶帶孩子,讓我能夠輕鬆一些。”我敢說,相比女性的纖細內心,男性大多數都粗枝大葉,當你說“顧家”時,他們會想,我已經夠顧家了啊!我每天下班就回家,工資全上交,買包煙兜裏都沒幾塊錢!


  所以你看,不把請求說清楚說具體,對方很可能完全不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提出請求後要及時地要求反饋,詢問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的意思,能否答應我們的請求。

  這又要說到“傾聽”這一點了。首先要明確,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不要試圖在傾聽的過程中分析問題或打斷他人。就算是有時候傷心的朋友來找你哭訴也不要忙着幫她分析情況,安慰情緒。你只需要安靜地傾聽。在聽完她對事情地描述,她的內心感受,需要和請求後,再表達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這讓我想起《偉大的蓋茨比》開頭的經典段落,不要妄加評論,只需做個好的傾聽者。

  至此,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已經一清二楚了,不外乎這麼一個句型——

        當我看/聽/想到……,我感到……,因爲我需要……,你能……嗎?

  當然,反過來你也可以用這個句型的變式來傾聽他人——

         當你看/聽/想到……,你感到……嗎?你需要……呢?所以,你想……

  《非暴力溝通》除了提供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溝通方法外,還有一些理念給我很深觸動的。

  比如說,第九章主題爲愛自己。這裏提到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爲做錯事而懊惱悔恨,甚至厭惡自己。這是十分消極的做法,這讓我們不再自信,短時間內頹廢低效。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做了無益的事時,首先應該想清楚自己爲什麼會覺得懊惱,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包容那個做錯事的自己,積極地尋求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切記不要責怪自己。

  當我們學會了非暴力溝通併成功地將它運用在生活中,就會發現並沒有什麼事是真的值得自己生氣,值得與他人爭吵的了。就像我的父母,甚至在我的調解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解開了鬱結多年的心結——天吶!這真是我讀過的最立竿見影的實用書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