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之與蠟燭有關的故事

      現在已經很少停電,蠟燭的用途已經很少了,除了燒香拜佛,幾乎很少用到它。九十年代可不一樣,經常停電,蠟燭是家庭必備。作爲家庭中的一員,與蠟燭有關的故事也比較多。

      第一件當然是自制燈籠,小時候的孩子是頂聰明的那種,會自己動手製作很多玩意兒,燈籠便是其中一種。如果想要製作成燈籠,有四樣東西必須具備,第一樣便是白酒盒子,方方正正的,是製作燈籠外殼的不二人選。

      酒盒子如何等到呢,可是件費神的事,不是逢年過節,可不容易得到。除非,萬事皆有個意外。農村紅白喜事都需要大擺筵席,每當有這樣的日子,總會有三三兩兩的小孩子在筵席中間來回穿梭,以望能夠得到寶貝。酒盒子的用途有兩種,一種是過年的時候製作燈籠,另一種就是製作麪包。筵席不是哪兒都有酒盒子可尋的,只有男式筵席處纔有,因爲大多數婦女兒童是不喝白酒的。於是乎每一桌男式筵席的旁邊都會有一兩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在盯着他們,同時也焦急的渴望着大老爺們兒們快點兒把一瓶酒喝完,只有這樣,纔會開新酒。一旦打開,就會一窩蜂得飛奔過去,誰的腳快,酒盒子將會成爲誰的戰利品。

      幸運的小孩兒拿到酒盒子後,開始製作燈籠。酒盒子兩側用剪刀挖兩個洞出來,一般都是正當時或者長方形,有時候會把長方形直接減下來,有時候呢,爲了美觀,也會留下來,作爲兩隻耳朵。頂蓋是不需要的,必須減掉,以後蠟燭要從頂部進來。當然,技術好的會開四個洞,這樣做出來的燈籠更亮堂。

      第二件東西是一根筆直的細棍兒,用來手持,農村的孩子都是爬樹的高手,除了我,大部分小夥伴兒爬死樹來都跟猴子似的,麻溜兒的很。在樹上折一根棍兒下來不是問題。

        第三件東西是繩子,做酒盒子和細棍兒的鏈接用。在我們那兒,沒有母親不會納鞋底的,所以,繩子也是現成的,給老媽討一根就好了。

        第四件就是蠟燭了。一般我們不使用白蠟燭,在農村忌諱這個,白色與喪事有關。我們會拿紅蠟燭作爲光源。

      四件東西準備齊,安裝就是很簡單的事了。那那個年代,能有一個燈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是很有成就感和開心的事。

      蠟燭的第二個用途是製作玩具“元寶”的原料。小時候有一種零食,好像是是顆粒很小的糖豆,盛放糖豆的塑料殼就是一個“元寶”,吃完糖豆,塑料殼是不捨得扔的。我們會把它當做模具,製作一個蠟燭元寶出來。首先,我們得找一個白酒瓶蓋,一般都是金屬製作的。緊接着,再找一段鐵條出來,把瓶蓋箍起來,留一個大概十釐米左右得把兒出來。第三步就是尋找一些廢蠟,放進瓶蓋,用蠟燭把它們融化後倒進塑料元寶模具裏,等冷卻後一個惟妙惟肖的元寶就出來了。

      蠟燭的第三個用途,和吃有關。小時候家裏窮,缺吃少穿,平常很少有糖果可以吃。過年就不一樣了,年初一起個大早,跟長輩磕頭,會得到很多糖果。在我們鄉下,大白兔都很少有,更別說奶糖個阿爾卑斯了。都是些劣質糖果,劣質歸劣質,卻又一個好處,可以製作糖板兒。製作糖寶需要幾個工具。製作金元寶的“鍋”、蠟燭(作爲燃料)、炒花生米、塑料白紙和小擀麪杖(用來把花生米擀碎)。第一步熬糖稀:把糖果放進酒蓋裏,加熱,到一定程度,開始把碎花生米倒進去,均勻攪拌。第二步,把塑料白紙攤開,鋪在底下,刷一點點油(防止沾在油紙上)。第三步把糖稀倒在油紙上,外敷上一層白紙。第四步用擀麪杖碾壓,做成長方形,等冷卻後就可以吃了,口感特佳。

      還有一件事,跟蠟燭關係不太大,但也有一定關聯。我們村以前有個老奶奶開了個小賣鋪,規模很小,只銷售幾種廉價香菸和散裝瓜子,糖果等。老奶奶,眼神兒不太好,恰好那次停電。好多天沒有吃到瓜子了,實在饞得要命,壞主意就來了。手裏沒零花錢,只有幾個小夥伴兒送給我的遊戲幣(市價五毛三個),正好停電,天賜良機,壯着膽子去了老奶奶的小賣鋪,用其中一個遊戲幣買了一塊錢得瓜子,吃了好多天。當時覺得特有成就感,現在倒是可樂的成分大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